淘客熙熙

主题:【旧贴新发】辽宁没落的原因 -- 凉菜热了

共:💬628 🌺3438 🌵6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42
下页 末页
家园 【旧贴新发】辽宁没落的原因

看了太多全国各地人们打笔仗,你好,我好。你坏,他坏。够了!终于拿起笔自己写一点东西,不为别的,只为我挚爱的家乡--东北,鸣几声怨,以减轻我心中压抑了多年的沉重感,表达一下我对他们的怀念。同时我也不是有意批评党和政府,因为东北人都是老实的,最拥护党的!

  我是东北人,辽宁的,小时候就喜欢读这些书,家里也有的是,父母干这个的所以有机会看到一些文档什么的,内心便有诸多的愤慨:为什么东北会变成这个样子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我们无法发展,越来越差?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整个东北的"落后化","非工业化",并非偶然,而是某种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谎言和矫饰所迷惑,那就请往下看!

  先看看刚刚建国的时候。如果大家看过那时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个关于工业和产业布局的文献,都回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偏居一地"。这个"偏居一地"是什么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对东北连称呼一下都不屑的!毫无疑问的是,上海是轻工业的基地,占全国轻工业产量的35%左右。而当时的东北,准确地说是辽宁,却把当时全国重工业的产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关系到国际民生的主要产品:钢材,成品油,电力,机床,军工更高达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这样在关内手工劳动盛行的产业,辽宁仍然占到55%的份额(因为有抚顺,阜新这两个当时在亚洲无可匹敌的露天煤矿)。

  今天,总有一些人牵强附会地说什么武汉,青岛,天津,甚至重庆,太原什么的是"老工业基地",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气地讲,跟辽宁中部的重工业基地相比,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么工业基地,顶多能称得上"手工业基地"。当时东北区的主席高岗很牛,为什么?资格老是一方面,主要是实力强,毛泽东在北京阅兵,他在沈阳阅兵,然后的群众队伍展示的是什么?北京老百姓拿出来的是棉花和麦子,沈阳的老百姓拿出来的是火车和机床!诸位有兴趣的去看看老将军们的回忆录,多少人走南闯北很多年,"到了南满才见到成片的高压电网,密集的铁路,知道了什么叫工业"。

  这里还必须提及一个城市--大连。大连是日本人在中国的战略基地,基础设施良好,工业底子胜过川琦和广岛。刚建国时,大连是中国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学工业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说了。关于大连的贡献,这里还要纠正一个历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还记得某位元帅在淮海战役之后讲的一句话: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但是,历史上的原话是: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这里的"大连的大炮弹"指的是当时国内军工第一厂"大连立新厂"的产品。这个厂就是后来的"大连五二三厂",首任厂长是吴运铎。为什么后来有人把后半句删去了呢?仅仅是因为领袖人物讲的"新疆和东北仍然是两块殖民地"吗请各位读者自己去理解吧!

  毫无疑问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层也很清楚东北的重要性,否则也不会有"只要我们有了东北这块巩固的根据地,即使失去了现有的所有根据地,中国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见谅!可能记的不大准确)"这样的话。东北人民不但肩负了解放中国的重任,在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中也是前方战士流血,后方百姓拼命。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不是辽南地区稠密的铁路网,前方的物资如何能无误送到?比较一下此后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可是令人气愤的是,即便是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牺牲的是四川人,山东人(今天甚至有人写出是湖南人这样的鬼话,真是无耻!),大生产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难道中国的几个王牌军不是由东北子弟兵编成的?难道数万火车皮的战略物资不是由辽中工业基础生产的?这等明目张胆的歪曲是不是太无耻了呢!?

  再谈谈建国后的建设时期。笔者从祖父那里认真地学习过"一五计划建设纲要"(一本发了黄而且被老鼠啃过的小册子)。其中工业建设的中心意思其实只有八个字"完善一个,铺开大网"。最中心的一句话是"建设并完善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础,使之能够有效地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这里,前半句是手段,后半句是目的。不幸的是,这个"目的"一直持续了五十年!!!请各位注意,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产品的输出与八,九十年代的"广货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叫"调配"。所谓"调配"是无偿地支援,如果是出售的话,年产量一直超过五千万吨,稳产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几万的大庆岂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

  全国机电产品的集中地--沈阳,每年无偿调配到关内的产品多达89%!有人说,沈阳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我看,应该叫奶娘才对!鞍钢大型厂很长一段时期是国内唯一能生产重轨的工厂,可是诸位读者你们想一想,建国以后,在东北地区究竟建设了几公里的铁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设的沟海线也是辽宁省自筹资金建成的!没有东北的无私奉献,何来的中国六十年代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其实,又何止是产品?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线"建设,辽宁承担了最重的任务。超过30%的技术,管理骨干被抽调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厂整矿地搬迁。今天在河南,在陕西,在四川,在云南,在贵州,在甘肃,在湖北的工厂,矿山,军企,基地中大部分,甚至整厂整矿的沈阳人,大连人,鞍山人,抚顺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边,阴山脚下,戈壁荒滩,他们甚至隐姓埋名,死了都****(笔者父亲的一位年轻时的好友,在一个叫金川还是金昌的地方工作,死后整整六年家里人才知道)?

  东北人民为国家做出了这样的贡献,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别的不说,"陈三两",想来大家都还记得吧?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作出了无数贡献的人们,每人每年只有三两油吃!难道是东北不产豆油吗?不是,东北的大豆产量占全国的44-57%(1962-1977年)。难道是全国人民都只吃三两油吗?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东北的6。67倍,可是它半两油都不产!

 年轻的人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问问任何一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笔者外祖母的一个学生在沟帮子机务段负一点责任,现在回想起来满肚子的气: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东北的情况也不大好,但还可以勉强维持,因为有吉林和黑龙江两地的大粮仓。但是上边连续的指令,调配口粮,饲料粮入关,目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调走的那是什么?那是人命啊!要不是东北的自然基础好,大自然赋予的粮食多的话,这等釜里抽粮的作法保不齐也会在东北发生人间惨局。

  今天有人发贴说东北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死人较少是因为周恩来从苏联那里弄来了粮食,简直是一派胡言!事实上,这样的无偿调配不仅滋长了懒惰和依赖,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了奸诈和诡辩!今天,那么多的人上网骂东北人的不是,他们可曾记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是靠那一口东北大米活下来的?为什么如此的忘恩负义!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们应该还记得七十年代东北人到北京抢购的情景吧,"猪肉甚至整扇整扇地往回扛!",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东北的工业产品可以无偿地调配给关内,而关内的农副产品却不能无偿地调配给东北呢,而是要东北人民千里迢迢进京去买?这其中是否就有资本外流一类的什么问题呢??

  如果说八十年代之前,东北人民只是"小苦"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人民便是"独享"这份苦果了。改革开放,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几个圈搞窗口,搞实验田,当然是有风险的,这就需要由上缴财政的大户来分担,这其中东北又是主力军。八十年代初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每年的本级财政支出都是财政收入的三到六倍。

  如果说,此时的广东,福建等地经济实力弱,减免税收制度对中央财政的影响不大的话,那么到了一九八四年(请大家记住,一九八四年是中国经济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年头,这一年很多有利于南方各省的经济政策出台,东南部各省的发展势头正式形成)南方各省的经济已初具规模,再如此地"减免"就不免有些偏心的味道了(当然,这其中有政治和派系交易的因素在里面)。

  当时的情况是,南方,尤其的广东,已经初显活力。而北方,尤其是东北已经显得有些吃力了。但是当时的决策层似乎很欣赏这样的,即将发生的"马太效应",对东南部各省的优惠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对东北个省要求一视同仁,减轻负担的呼声充耳不闻。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东北真正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李贵鲜语)"。

  这里笔者要澄清一个事实,一直有人声称,并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为国家上缴了最多的税收,这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第一是辽宁省。问题就在于上海是作为一个整体为国家交税的,而辽宁省内还分出去了几个所谓的计划单列单位:沈阳市,大连市,鞍钢,辽河油田。。。最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国上缴税利的前十名中,竟有四个来自辽宁省:辽宁,沈阳,鞍钢,大连。此外在鞍钢之前是大庆油田,东北一共占了五个!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十分之一的东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过度了呢?!?

  其实,按比例上缴税金未尝不可,但是问题就在于它的不公平,这时的广东,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辽宁的70%,可是上缴税金之少,却只能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了。同样的情况发生的福建和浙江(这里必须提及,江苏在东南地区是个例外,它经济一直不错,而且很少搞鸡毛蒜皮的小动作)。这时候的东北已经显出发展后劲的不足,表现在:工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企业留利过少,自我发展资金短缺(当然,这些都是相对于全国而言的)。

  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缴任务,东北工业基础错过了八十年代后期工业领域升级换代的良机!这难道是无意中形成的吗错!上层搞经济的人心知肚明。举个例子。鞍钢是钢铁行业的老大,每年上缴的利税是武钢的3。5倍,首钢的6。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万元,在冶金工业部十大钢厂中名列第七,仅比酒钢,水钢高一点点,连首钢的一个零头都不够!用鞍钢计划处的人的话讲,每天的流动资金的最低线都不够!"。

  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那几年冶金工业部出的年鉴,你就会明白什么叫不公平,什么叫压榨!九十年代初期,鞍钢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煤的钱都是全体职工捐来的,可是国家的上缴任务却未见丝毫的松动。同时的首钢确实利税全退,国家贷款多得挡不住,又是建大高炉又是买大铁矿,真是风光无限!更多的例子发生在沈阳的铁西区,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86-89年出版的辽宁经济信息报,那里的东西更全面,相信会更有说服力!

  邓小平在九十年代初的南巡后,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把上海落下了,现在是该大发展了。这时陈云的势力已衰,对上海的控制已经不行了,上海得到了各种各样,也许连它自己都不敢想的优惠政策,如出栏的猛虎一般,大发展了。而这时,用经济界的一句共识来形容"东北,仍然是计划经济束缚下的笼中之虎"。也就是在这几年,辽宁的工业产值先后被江苏,广东,山东超过(接下去是浙江,甚至河北,河南!)。不难看出,中央的经济政策何等见效!共和国的工业长子就这样被无情地废掉了!?

  此时的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东北现象"这个名词,关于这个词的理解,笔者清楚地记得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某期参考消息的第四版右上角,一位读卖新闻的记者讲的一句话"中央政府对满洲的政策是歧视性的"。这句话笔者半个字也没记错,同时他也半个字没说错。对于一个经济日益衰落的地区课以重税,并设法堵塞它左冲右突的道路,居心何在?良心何在?二零零一年的统计分析显示,全中国社会发展水平排行中,辽宁省排名第四,在所有省区中名列第一,吉林,黑龙江也都在前十之列。但是,这样的发展水平却不能给我们带来收入上的实惠,广东,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收入都排名我们之前,为什么??

  如果说粤,闽,浙,苏是第一批起飞的地区的话,京,沪,桂则是第二批了。那么,东北能否成为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西部,重庆,四川,甘肃,新疆。。。东北有一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一次,也许就是致命的。但是,这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开"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关于地区经济布局的部分,上面已经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定了性:。。。完整的原材料基?地,确定大农业的发展方向!看看,用心何其恶毒,决口不谈一个"工"字。把一个工业区"发展"为一个农业区也许就是这个"纲要"的指导思想。

  由此,我想到了当年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发展的指导思想:非工业化。对的,非工业化!!!套用当年德国人的话说"我们(东北人)将永远为他?们(南方人)生产煤,原油,提供木材,大豆,粮食,并世世代代作他们的奴隶!德国人民是幸福的,有的宰相,有自由发展的契机,颈上也没有沉重的枷锁,而的东北人民呢?上面的那么多为什么,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朝中有人好做官。好好想想建国至今,有几个东北人进过政治局常委?更有几个人在中央决定性的政策中能为东北说几句好话?

  今天,我的朋友们,当你为了二,三百元的工资辛苦工作,当你年迈的父亲省掉了晚餐上那一杯酒,你白发苍苍的母亲不得不在寒冷的雪夜步行回家,你的兄弟们冰天雪地里为了挣一点小钱困苦挣扎,你的儿女在没有暖气的室内冻得瑟瑟发抖,你的好友为钱去拼命,你心爱的球队不得不卖艺他乡,受尽欺辱。甚至你的亲人姐妹沦为娼妓,在男方男人的身下痛苦挣扎的时候。你,一个东北人,有没有想一想,这究竟是为什么??

  不过现在要振兴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了!但是谁也不知道最后能怎么样!但是我以后还是会回去贡献我的一点力量!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forger,羊年大发,presario2200,合金镜头,寒冷未必在冬天,物格修齐,公鲨,宁静致远,海峰,福塞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一个
家园 hehe好大的怨气~~
家园 兄弟前边说了很多事实,可是到后边这个

有点太怨了一点,一个家族要一碗水端平都不容易,是爷们的话,咱就争取将来吧.

家园 花!辛苦辛苦!
家园 支持东北爷们儿!

咱是老乡,没说的

家园 其实也有点小错误

上海也不是按照整体算上交的。宝钢, 石化还有很多中央在沪单位都是单列分开算的。

当然咯, 大庆有石油, 山西有煤,要是算这个资源帐,沿海都欠内地的。

话又说回来, 真没有内地的资源输入, 大家划清界限,从四九年开始分锅吃饭,沿海未必死翘翘。因为日本也是没有资源, 而且49年还不如大陆沿海的几个城市呢, 日本不是也富裕起来了?

家园 陈3两是wbd,是故意的要表现邀功,根本不是计划不分配

操他大爷的,老子小时候,白米白面有粮票也没地方买,厂里粮店合作社全jp是高粱米苞米碴子,现在看见玉米还反胃!全他妈的多亏了陈3两毛远新的福啊!

东北的问题,90%是因为干部混蛋,尤其90年代以后,百业凋敝,干部还巧取豪夺!光吹不干,压榨的特别凶残!

南方的干部也贪污,但是一般江南的干部总给人留条活路,自己吃肉,下边还能混口汤,东北的,连刷锅水都不给人留!

家园 俺一个东北的哥们和我说

南方有钱人有很多种,做生意的.当官的.有真本事的

但在东北只有一种:当官的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家园 记得94年

大伙房水库因为蓄水失误造成洪灾,当时的辽宁省政府上中央要钱,那个李总理嘴一张:“一不要等,二不要靠.....”

家园 具体点

是公检法、工商税务(地税)、电力、电信、邮政

海关。

家园 东北

大米全国有名,可当时没几个东北人吃到嘴里的。说相声的杨振华因为讽刺陈三两,任从沈阳调到鸡西去了。

家园 老兄

说话就不客观了:

大家划清界限,从四九年开始分锅吃饭,沿海未必死翘翘。因为日本也是没有资源, 而且49年还不如大陆沿海的几个城市呢, 日本不是也富裕起来了?

49年到62年,委员长在美国的支持下都没放弃重新转进大陆,沿海设防重重,别说经济特区,就是设立特别行政区都不行。不错,日本是重新富裕起来了,可中日的经济基础能比吗?日本早在1900年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而我们呢?别忘了日本的安全是由美国负责,而且美国还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家园 我也是辽宁人,但十分不赞同这种心态

咱中国人谦虚,总喜欢总结自己这不好那不好的,但自己有问题摇着手指头怨别人这条绝不在其中。有点不顺就怨别人,这是美国人的专利,我在这边看得太多都快恶心了。幸福生活靠自己,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惨,老乡,这毛病咱千万不能学。

当初集中建设东北,是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的决策,八九十年代南方和上海先开放让东北落下一大步,也是全局计划的结果。具体决策对错是否公平是否先且不论,就对东北自己所得来说,一得一失,基本也可以了。

提起自己的冤枉,不少地方都有厚厚的一本帐。福建广西冤不冤,地处前线,过去几十年投资基本空白;天津49年前工商业总值是北京三倍,49年后90年代前没有任何大项目,全市都是些二三百人的破烂小厂,你说它冤不冤。

所以我特别佩服浙江经济,要资源没资源,要大项目也没有,平一点的农田都不多,看看人家现在的成果。东北人一点不比别人差,虽有傻大憨粗的名声,实际上学业有成的不差其他省,辽宁的高考分数线绝对中等偏上。至于经商头脑创业精神,那更是排在全国头排的,只是东北本身风气不好,很多成功人士都在关内或者国外。

以前在国内工作时去深圳检查供应商,一般一两千人的工厂大部分是年轻女操作工,技术工人和技师一二十人,绝对是厂里骨干,一张嘴十有八九是东北口音,这才是让东北老乡自豪的地方。而不是天天数老账,念叨过去在这个行业是国家队那个行业也是国家队。

一定要说国家欠东北什么了,我觉得欠东北一套清廉的吏治。过去二十年,辽宁黑龙江省一级的政府都基本烂掉,在国内时某年读过中央马后炮的定论,说全国范围有几十个市政府基本变质,一一点名,一半多在东北。

几年前在这边看CCTV-9新闻访谈节目,说牡丹江(或是通辽?)市政局局长,拿局里流动资金存银行赚高利率,下面环卫工开不出工资,几个月不扫垃圾,电视上放该市的街景,遍地垃圾,脏不忍睹。记者采访该局长,人家十分奇怪,我一分钱都没贪污,存的钱到期后要还回局里的,怎么调查到我头上了?

通宝推:oboeman,
老兄
家园 寒冷兄进来

我用的字是未必,相当于“不一定”,这里已经含有相当可能要死翘翘, 但是不一定100%会死翘翘。

我的主要前提是如果完全放开建设,搞自由经济那套 在49年的情况下, 沿海未必会因为没有资源而死翘翘。宝钢当年炼钢的前提就是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砂要优于从内地购买。

美国加州也是没有啥资源, 德州倒是石油很多, 但是加州就是比德州GDP高很多。

在现代社会,资源不是发达的必要条件。人才才是必要条件, 包括社会上做事情的人才和政府管理的人才。没有这个人才条件, 守着再多的资源也是没有用的。最多骂骂别人掠夺你, 就像当年非洲那样。

通宝推:oboeman,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