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油品与节能:《液体燃料的性质及应用》读书心得 -- autoeagle

共:💬123 🌺7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2.4 汽油国家标准详解(挖坑中)
家园 【原创】2.5 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挖坑中)
家园 【原创】2.6 汽油发动机中的燃烧(挖坑中)
家园 【原创】2.7 电喷汽油发动机技术(挖坑中)
家园 【原创】2.8 新技术电喷发动机介绍(挖坑中)
家园 【原创】2.9 汽油发动剂养护节能产品分析(挖坑中)
家园 答案揭幕,兼给女友将要开的淘宝店做一下广告

这个是广告的要点,在西西河发的将是完整的介绍说明,以后用来忽悠专业大客户,呵呵。我是这个公司的小股东,现在忙着谈境外投资者和行业大用户,还要在中石油里干自己的本质工作:卖油。所以预计写的很慢,大家见谅。

另外我举的那个添加剂就是二茂铁,价格在50000-60000每吨,主要用于火箭燃料速燃剂,节油效果确实很好,市场上的节油产品大多加了一点,也有纯放二茂铁的节油丸。但这个是国家严禁添加到成品油里的东西,对各种发动机和锅炉的损害都很大。

节油产品的原理并不神秘,在油料专业教科书中,已经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类节油产品的原理做了可信的解释。但不知为何,网上没有这方面的科普信息,只有铺天盖地的节油率宣传,以及大量打着超级高科技旗号,使用陌生术语的可疑产品。下面简单介绍燃油添加剂节油基本原理与方法,如有疑问建议阅读解放军后勤工程大学编写的《液体燃料的性质与应用》一书,内有详细介绍。

1.为什么燃油添加剂与润滑油添加剂能够节油?

美国运输部研究表明,燃油燃烧产生的化学能,最后只有12%转换为机械能,用于克服风阻和轮胎摩擦方面,而其中29%冷却散失,33%被尾气带走,发动机内部摩擦消耗7.5%,泵气损失5.5%,传动变速3%(注1)。这些损失如果能减少1%而转换为机械能,就可以达到8%以上的实际节油效果。另外,发动机内燃油燃烧一般不完全,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完全燃烧,也有相当的节油效果。

2.燃油添加剂节油基本原理与方法

2.1乳化燃料油

乳化燃料油是指向燃油内添加水和表面活性剂,生成油包水的混合溶液,水滴直径在1-5微米左右。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燃料分散性,促进完全燃烧,还有一定的清净发动机,消除积炭效果。但是该方法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大,成本较高且效果一般.例如乳化柴油需添加10-20%体积水和1%左右表面活性剂,能达到5%-8%的节油效果,但表面活性剂的成本一般为油价的数倍,成本过高且会导致动力性下降(注2)。

微乳化技术是乳化燃料油的发展,其水滴直径在0.1微米左右,在保证一定节油效果的同时降低了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F2-21就是该类产品的代表,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添加比例约为1:400到1:100(注3)。

纳米乳化技术进一步将水滴直径降低到0.01微米即10纳米以下,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添加比例降为1:10000到1:6000,大大降低了成本。与此同时,由于这种纳米级别的分散化,有改善燃烧同步性的功效,因此节油效果反而高于原来的乳化燃料油技术。

2.2有机金属化合物 (四乙基铅,MMT,二茂铁等)

四乙基铅与MMT(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和二茂铁等有机金属化合物可通过催化燃烧提高抗爆性,从而提高辛烷值。其价格低,效果好。足量添加可提高辛烷值10以上(注4)。二茂铁除了提高辛烷值外,作为火箭燃料添加剂,还有促进完全燃烧和加快燃烧速度的效果,对汽柴油都有很好的节油效果。

但该类产品的主要问题是严重损害发动机和三元催化剂,特别是二茂铁的危害性更大。而且污染环境,毒性强烈。目前国家标准禁止向成品油内添加任何含铁和铅的物质,只允许添加0.005%以下的MMT。

2.3清净剂

在车辆长期使用后,发动机和油路将出现大量沉积物,严重干扰发动机正常工作,导致各种不利影响,如油耗增大等。燃油清净剂主要包含清净分散剂和含表面成分的携带剂,通过提高燃油分子的氧化安定性防止产生胶质,并清洗溶解喷油嘴内胶质和发动机内积碳等沉积物(注5)。其主要问题是节油效果小,对保养良好车辆尤其如此。目前部分清洁成品油中已经强制添加,另外乙醇汽油有良好的清净效果,也无需添加清净剂。

注1 《液体燃料的性质与应用》 刘治中,许世海,姚如杰编;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第366页

注2 同上,第372页

注3 根据公司网站提供资料

注4 《液体燃料的性质与应用》,第227页

注5 《液体燃料的性质与应用》,第292页

3.目前淘宝上出现的燃油添加剂节油产品分析

目前淘宝上燃油添加剂节油产品可分为燃料油乳化剂类,以二茂铁为主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类,清净剂类和原理不明类四种。

3.1燃料油乳化剂类

燃料油乳化剂类的代表是F2-21,其主要成分是含硫的表面活性物质,能够使燃油乳化,通过微爆提高空气与燃油的混合均匀程度。但节能效果一般,且遇水遇温度变化容易破乳,从而失去活性;会提高NOx等尾气排放指标;燃烧产物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会腐蚀金属,从尾气中排出后会污染环境。另外由于添加量大,成本高,经销商往往掺入无效成分,导致节油效果低下。199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严格控制使用柴油添加剂的通知》:“f2-21在1:400的比例下节油率1.5%”(农业部有效的标准是3%以上)

3.2二茂铁类

二茂铁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节油产品,但是会非常迅速的毁掉用户的发动机。根据我国《无铅车用汽油》标准GB17930-1999规定:“铁不得人为加入,考虑到在炼油过程和运输、储存产品时铁的污染。其检出限为不大于0. 005克每升。二茂铁的市场价为62000元每吨,每克产品成本不足0.1元。所有片装节油药丸,如“P-II来自德国纳米技术”,“美国原产-得粒88固体燃油添加剂”等等,其宣传的主要成份就是Dicyclopentadienyliron,其实这个词就是二茂铁的英文名之一。

3.3清净剂类

事实上,各大石油公司和汽车公司推出的燃油添加剂产品基本上都是燃油清净剂。由于中国油品质量普遍较差,车辆内胶质和积碳情况较重,使用这些产品有一定的节油养护效果,旧车可以达到2-5%的节油效果。但有些商家将燃油清净剂当作高效节油产品推销,如Holts豪特燃油精,宣传有20%左右的节油率而英国官方网站上的宣传资料没有出现节油的相关内容。

3.4原理不明类

淘宝上还有一种代理商非常多的产品:油公。但该产品介绍与已有节油产品原理完全不同。怀疑其以航煤为分散剂添加大量有机金属化合物,准备购买其产品进行化验。

下面介绍一下本店销售的A+CEEl亚历山燃油添加剂(这些还没写完)

1.A+CEEl是什么?

A+CEEl是子文科技公司生产的燃油、润滑油添加剂系列产品的统一名称。该产品曾经以NANO纳米牌和BONUS博纳士牌名义销售。

2.A+CEEl的发明人是谁?

龚岩博士是A+CEEL的发明人和子文科技公司的拥有者。

关于龚岩与NANO纳米牌和BONUS博纳士牌的关系可以参考下面的新闻。

http://it.sohu.com/20070703/n250876846.shtml

龚岩博士离开博纳士公司后,自称1997年即研发出该技术的李正孝博士生产不出任何产品,公司陷入完全的停滞和崩溃状态,据该公司网站所示,该公司大事记已经9个多月没有任何消息了。

http://210.73.6.26:8088/company/greats.php

3.A+CEEl的节油原理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A+CEEl亚历山与NANO纳米和BONUS博纳士是同一产品。该产品基于纳米乳化技术,添加比例为1:6000到1:10000,并包含强力清净成分。下面从汽车养护,经济节油和尾气排放三个方面加以介绍

3.1汽车养护效果

3.3.1发动机安全性

从国家标准的角度上看,A+CEEl亚历山不含铁、铅、锰三种成分,也不含任何金属离子成分和腐蚀性成分。国标油添加A+CEEl亚历山后仍然是合格的国标油,只是柴油抗凝度有所提高,汽油抗爆性略有提高。

3.2经济节油效果

由于汽车型号、车况、用途、使用油品、驾驶习惯的不同。使用A+CEEl亚历山产生的经济节油效果也有所不同。子文科技。。。

4.本店的销售特色

本店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使广大用户能够明白购买,安心使用节油产品。

5.其他问题

家园 我是不轻信任何的节油产品的

可能是捣乱了,不过要讲讲个人的顾虑。

一个是宣传大都是夸大其词,很多吹得非常玄乎,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一些数据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测定的,真正开车的时候,不可能保持那个条件,节油也就无从谈起。就是说市场上假的太多。

二是有一些产品使用了对发动机和油路系统不利的东西,还不告诉你。这样的东西一般节油是没问题的,但是导致的麻烦,比省的那点油钱可多多了。所以如果没有发动机厂商和汽车厂商的保证,说是用了这个产品不会影响对发动机和相关油路的保修,我是不敢用的。

三是如果产品没有得到大公司的认可,我是有怀疑的。大油品公司经营加油站也都是有竞争的,如果增加一点点成本就可以达到节油很多的效果,那么这些大油品公司没有理由不采用。实际上加油站里面的油里面本身就有各式各样的节油产品。这样专门购买节油产品,似乎就没有这个必要。毕竟如果产品真正好,卖给大石油公司就是了,那才是最大的买家。

我个人认为我能代表一些消费者的心理,从这三方面出发设计宣传内容,至少对我有用。

家园 最欢迎这种意见,我先补充几个不利于这个产品的负面报道

说实话,开那个店的目的完全不是为了在淘宝上卖东西。就是想摸清楚大家的想法。

先给大家补充点弹药,都是不利于这个产品的负面报道。

http://xys.xlogit.com/dajia/nano.html

新丝雨的打假

http://xys.xlogit.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lizhengxiao21.txt

何祚庥指斥李正孝纳米水为水变油翻版

http://auto.sohu.com/20020125/n221825959.shtml

 一道扬州令,入账3000万   《南方周末》王丰

  1月15日,扬州市近百家加油站接到一份通知,燃油添加剂从兹采用北大博雅公司的NANO牌产品。

  NANO汽油添加剂批发价为30万元/吨、柴油添加剂为26万元/吨,以扬州每年汽、柴油保守用量100万吨及NANO添加剂1:8000的添加比例计,北大博雅在扬州一年的销售额当在3000万元以上。 北大博雅的背后是北大方正集团,方正总裁张兆东兼任北大博雅董事长。去年12月份,张兆东曾亲赴扬州推动此事,据说当时官员云集,盛况空前。

  这是继鞍山样本之外,北大博雅的第二次胜利。

  北大博雅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事实上早在2001年1月17日,在中石油与当地政府的推动下,鞍山石油公司已使用NANO添加剂,每公升油品价格因之上调8分钱。

  2001年3月24日,辽宁省环保局、技监局联合下发通知,增补NANO燃油添加剂作为辽宁省重点推广的节能产品。

  地方政府为何支持NANO?

  NANO什么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呢?

  一个是环保需求,一个是节能需求。

  机动车排放造成的污染物主要有三种: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以及氮氧化合物(NOX)。但由于技术尚未有实质性突破,各种燃油添加剂效果分别并不大,HC的降低率区间大体为40%―60%;CO则为20%―30%之间,节能方面世界最高水平也不超过12%。对于氮氧化合物,眼下基本无计可施,降低率更小,所以需要安装三元催化器,以有效降低氮氧化合物。

  据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NANO的测试报告称,HC降低40%―80%,CO降低40%―70%,氮氧化合物降低50%―80%,节能20%。

  这个数字令人惊讶。放眼全球,在此之前,能达到此种效果的燃油添加剂根本没有。

  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是李正孝。1993年李正孝从美国航天局读完博士后,旋即在中科院读完博士后,1997年任北大技术物理系副教授。

  “用了NANO,就用不着装三元催化器了――――一台三元催化器3000元,跑上二三万公里就得换了”,李正孝算了笔账,“装三元催化器相当于让燃油涨价30%以上”,这当然比使用NANO昂贵得多。国内燃油用量每年约为1?2亿吨,NANO的需求量――――当然如果全部采用的话――――是1?5万吨,以每吨100万元计,全国总量当在150亿元。

  在2001年4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李正孝说,北大博雅的年产量已达5000吨,产值可达50亿。 但是北大博雅顾问委员会委员徐鹤年却提出质疑:“NANO究意是个什么东西――――是真东西还是假东西,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现在还无定论。但北大博雅从2001年底开始,向全国20多个省区发起销售攻势,究竟是国家之大福,还是国家之大祸呢?”

  庄人俊拒绝参加鉴定会

  李正孝开始讲述他的NANO逻辑,始自2001年4月。

  李正孝说,NANO按1:8000的比例加入燃油中,以6纳米尺度的体积与油相融,形成油包水颗粒。当燃油被雾化时,雾滴中含有上万个纳米尺度的水颗粒,由于水的沸点较燃油沸点低,油包水颗粒在燃油燃烧前发生爆炸,炸碎颗粒,使之进一步雾化,达到燃油充分燃烧,从而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提高燃油利用率,达到节能之目的。

  中国石油石化科学院――――隶属中石化集团――――高级工程师徐燕声说,李正孝重复的不过是“微爆理论”而已,拾人牙慧,无甚高论――――几年前美国F21公司就提出微爆理论,并以此为逻辑起点,用化学方法研制“微乳燃料添加剂”。

  与美国F21公司不同的是,在李正孝的故事里,生产方式采用的是物理方法。

  李正孝推广他的NANO,得益于2001年7月份的检测报告,分别由北京市科委和中国环境保护协会做出。

  另一股支持力量是北大方正。2001年4月,李正孝成功游说了北大方正集团,方正投资3000万,成立北大博雅科贸公司。其中,北大方正控股70%,李正孝以NANO技术入股占30%。北大方正总裁张兆东任董事长,李正孝出任技术总监。

  接下来李正孝需要做两件事:拿出更多的检测报告以正视听;争取化学界权威认可。

  2001年6月底,李正孝拜访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庄人俊,拟请庄人俊参加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的NANO鉴定会。庄人俊看过一大堆资料及检测报告后对李正孝说:“你这些东西并不能说明问题。”

  庄人俊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检测报告基本是一些应用试验报告,而不是科研报告,更没有权威部门的认可;二是材料所言基本是些废话,真正有用的东西只字未提。

  什么是有用的呢?庄人俊给李正孝出了两道题:第一,你凭什么认定NANO是6个纳米尺度,请做试验给我看;第二,你如何测定NANO发生微爆时起到节能与降污效果?

  李正孝无言以对。事实上,据中国石化(相关,行情)院张永元讲,白春礼也曾当面质疑过李正孝类似的问题,李的表现“让人感觉他对化学一无所知”。

  庄人俊决意推掉那个鉴定会,于是“找了个机会去海南出差”,“因为感觉李正孝背后有大人物在支持,不好轻易推托”。

  检测数据被掉包

  2001年7月6日,NANO鉴定会如期举行,鉴定委员会委员组成如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董力平任主任委员,中国石化院徐燕声、中科院物理所董成为副主任委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韩伟、北京理工大学张守中、国家环保局机动排污监控中心韩应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李建华、总后油料研究所熊春华和清华大学汽车系帅石金。

  徐燕声说,鉴定会的结果应该理解为“迫于情面”,大家各让一步,5条评议意见中,只承认了一个关键数据,即NANO可使氮氧化合物降低13?8%。与此同时,将“鉴定证书”改为“评议证书”。

  这个13?8%数据来自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对于NANO的检测,另外两个数据是HC降低14?3%、CO降低7?8%。

  据庄人俊言,她曾经看到过此次检测数据,有关HC、CO的数据前后是一致的,但氮氧化合物应该是“增加”的,从海南回京后,这个数据却变成了“降低13.8%”。

  很显然,检测数据被掉包,13?8%是一个弥天大谎。

  中石化既不合作也不攻击

  据本报记者所掌握的材料,在此之前,李正孝提供了15份检测报告、理化分析测试单(见附表)。

  公认的权威性燃油添加剂部门并没有表态。一个是交通部公路研究所,检测节能水平;一个是国家轿车质量监督局检测中心,检测降污水平。

  事实上,李正孝根本没去这两个机构检测,但中石化院的张永元却去了。

  2001年7月,国家经贸委委托中石化检测NANO,中石化将任务交给中国石化院,中国石化院燃料产品室主任张永元与副主任黄燕民、高工徐燕声等一帮专家,专门去北京宣武门附近的一个加油站买来NANO,然后去国家轿车质量监督局检测中心送检。

  结果呢?“可以说基本不降污、基本不节能。”张永元说,张黄二人迅即将检测结果上报中石化高层,中石化最后采取了“不合作”也不攻击的态度。

  生产基地谎言

  据李正孝的博士生龚岩说,2001年NANO售出了100吨左右。

  但是,众多的采访对象均坦言,“没见过”该公司的生产基地。

  在北大博雅提供的足有半尺高的资料中,没有一幅生产基地的图片。

  其中只有一份资料中提及“生产基地在北京丰台科技园”,但是丰台科技园的回复是:“经查,无此公司。” 1月18日,记者以寻求合作者的身份拨通龚岩的手机,记者问:“你在哪儿?”龚回答:“在生产基地。”记者言明参观之意,龚闪烁其辞说,只可以看二线(包装线),“那么为什么不能看一线(生产线)?”龚说:“一线与二线不在一起,一线基地保密。”

  在博雅提供的另一份材料中,生产基地变为“北京市平谷县韩庄乡政府路北”。

  记者以客户身份,与韩庄乡政府一位叫做崔国元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崔国元说,李正孝与他们已合作多年,生产基地就在乡政府的北院,但从没挂过公司的牌子。

  1月18日,本报委托摄影记者姜晓明赶往韩庄。韩庄在北京城东,距城区3个小时车程。姜晓明看到,韩庄乡政府北院是一片相当破旧的厂区,厂区内有三个工厂,分别生产毛衣、塑料,第三个叫做科谷苑超级粉碎厂。

  “这个厂子是被中科院下属一家工厂承包的。”一位叫倪泽延的人对姜晓明说,姜表示想进厂区拍照,被拒绝,姜又打听到,这个厂子白天不生产,只在晚上生产。

  1月18日下午,本报记者再次打通了崔国元的手机,当得知本报已去实地采访后,崔国元态度强硬,并完全否定此前其所言。

  “北大博雅早就不在这儿了!早就搬走了!”

  “搬哪儿去了?”

  “那我怎么能告诉你。”

  这就是本报所了解到的国际最先进的液相纳米组装分散技术,以及核技术(v射线)生产纳米燃油添加剂的生产基地――――按李正孝本人所述――――这个生产基地被李正孝称为“已有年产5000吨NANO能力”。

  张永元推测:“生产过程很可能就是将几种普通的活性剂,放进调和罐里掺混而成。”

  15家检测单位清单

  检测单位 检测内容检测日期北京市平谷县技监局备案北京北大博雅公司企业标准2000/9/15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尾气检测报告 2000/12/14

  太钢集团汽车运输公司 太钢NANO纳米燃没添加剂试验报告 2001/3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180号进口燃料油加入NANO后的测试报告 2001/3/2

  国家石油产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90号无铅车用汽油使用检验报告2001/4/19

  北京邮政汽车运输局 北京邮政汽车运输局邮政车队试验报告2001/4/23

  北京北汽出租车集团 北汽第五分公司纳米燃油添加剂试用报告2001/4/27

  哈尔滨飞达集团第二运输总公司12分公司 NANO试验报告 2001/6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NANO检验报告 2001/6/12

  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 微乳燃料添加剂试验报告2000/7

  辽宁省节能监测中心产品节能测试技术报告 2001/7

  北京市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2001/7/5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环境保护技术产品评议证书 2001/7/6

  杭州中豪大酒店燃油锅炉节油测试报告 2001/7/6

  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NANO环保性能监测报告 2001/7/16

http://www.chinabyte.com/20030117/1648943.shtml

北大博雅纳米神话惊曝方正投资内部产权纷争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得了一份中石化2002年6月20日下发的通知,这个由中国石化总裁办公室印发,题为《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关于禁用北大纳米博雅“纳米水”的通知》称:“总部试验结果表明,此剂(指北大博雅的“NANO”牌燃油添加剂)并不能改善汽油抗爆性和汽车尾气排放,清洁性和节油效果与资料宣传的也有较大的差距。”由此,中石化要求系统内禁用“NANO”牌燃油添加剂。

家园 回答一下橡树村的三个问题

橡树村首先提到了节油率问题。本质上,就是有没有通过改进油品达到节油效果的可能性的问题。阅读了燃料化学相关教科书后,我得到的结论是有可能。像乳化燃料,金属添加剂,速燃剂,清净剂等都有特定的节油效果。

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用户使用添加剂后到底节省了多少油。即使我们提供大量权威机构的检测数据,由于车况,油品质量,驾驶习惯,路况等等影响,油耗波动5%-10%很普遍,到底能省多少也很难说。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办法说服用户。目前做法是这样,我们根据国家节能测试标准拟定几个实验方案,由用户自己选择车辆、场地进行测试,对于长途运输企业,我们也做了很多实际路测。同时,将加入添加剂的油品交给质监部门检测,保证其符合国家标准。

这种做法对吸引投资者和大客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个体用户特别是私家车主而言,没有条件做这种准确测试。

其次,是对发动机和油路损害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某些东西,发动机厂商和汽车厂商的保证一定会损害发动机,但是石油公司照样大量添加。典型的例子就是MMT之争。

这种竞争已经是巨头之间的斗争,我们这个小公司还没资格参加这种游戏。现在我们这个小公司没钱也没来得及搞这个,国家乃至世界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和权威检测机构。能澄清的只是,国标油品里添加我们的产品后,还是满足国家标准,而现在很多节油产品,添加之后就变成非标油了。而且,从原理上看,如果不含金属离子和酸性成分,一般不会对发动机有影响。我们在泰国的总代将样品给当地日本汽车公司分厂做了几个月的测试,不过不肯将报告给我们,之后才签了供货合同。

大公司认可问题,你可以看看我文摘的南方周末相关报道。当年中石油就是这个事情的积极推动者,中石化却作出了很反常的举动。我先补充点背景知识,目前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销售额比是5:3:1,中石化老大,而中石油的基地在东北,西北,华北,中国石化的基地在华中,华东,西南和华南。方正NANO是做天津河北山东的私营油站和大客户起家的,然后和中石油合作全国推广,都没有走中石化的渠道。在向华东推广过程中,一下子就出现了浩大的负面宣传,以及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关于禁用北大博雅“纳米水”的通知。再加上实际发明人龚岩与挂名发明人李正孝的矛盾,李正孝与方正的矛盾,公司管理层的矛盾。结果方正NANO就稀里糊涂的垮掉了。很多东西,不光是技术问题。

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事业部 文件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事业部

石化股份科炼(2002)48号

禁用博雅NANO添加剂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总部最近组织有关单位对北大博雅公司生产的NANO汽油添加剂进行了

台架评定和行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此剂并不能改善汽油抗爆性和汽车

尾气排放,清净性和节油效果与其资料宣传的也有较大的差距。对此,要

求中国石化所属炼油生产企业、油品销售企业和加油站,在未得到总部的

明确认可之前,不得在汽油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环节中使用NANO添加剂。

特此通知

科技开发部 炼油事业部 销售事业部

二OO二年六月十日

家园 谢谢

国内事情的确比较乱。你贴的这些我已经看糊涂了。

试试国际公司么。真是好东西,在外面市场更大。

谢谢
家园 我的想法

子文科技刚刚拿到一笔不小的境外投资,也与DHL,中外运,GE等建立了联系,不过事情还是得慢慢来。

等我写完很详细的介绍之后(估计至少2个月吧),看看能不能使大家觉得这个东西还有点可能,有点道理。

现在我觉得私家车用户也不要用我们的产品,但是如果有大用户方面的渠道,也可以先从我的小店买点试用一下,如果实测确实有效,然后看了我的说明之后感到有道理。如果成功推广给大用户,也有大笔佣金可赚,呵呵。

本来这是代理商的事情,但是现在觉得走代理质量控制太难,希望以做大用户直销或者自己的供应渠道为主。

家园 内燃机的效率

最后只有12%转换为机械能

只有区区的12%?太低了吧?好像是30%?

家园 计算一下

就说汽油吧,每升能量35MJ。

一辆一吨的车,假定100公里每小时时速的时候(这个假设是为了保证牵引力一致),油耗是每百公里5升,那么把1吨的物体按照这个速度水平移动100公里,总共提供的能量是175MJ。

轮胎的滚动摩擦系数,按照0.05计算,那么一吨的物体,摩擦力就是50kg力,就算是500N好了(俺这地方重力加速度都是按照10估算的)。

500N的力把物体移动100公里,需要的能量是500NX100000m=50MJ。

50/175=28%,就算是30%吧。

不过这个计算估计的地方太多,20%也可能。12%似乎就太低了,相当于百公里油耗十几升/吨了。不过一些老款的车,或者一些油耗不是很好的SUV之类的,也是可能的。再早三十年,省油的车百公里还需要二三十升呢。

家园 数据来源

你的计算假设错误很多,还忽略了风阻问题,不过20%结果也差不多。这个12%是路测的结果,而每百公里5升基本上是车厂做的测试达到的最低油耗。而实际油耗普遍达到7.5-9升。

点看全图

这个也是二手数据,应该80年代底末90年代底初数据的样子。测试的具体车型和情况不明,但是也是一个参考。内燃机的理论效率确实达到30%-40%,但是气缸内摩擦损耗很大(这个是大学物理算卡诺循环效率不考虑的)。活塞向曲轴传动,曲轴向变速箱传动,变速箱向轮胎传动都有一系列的传动摩擦损耗。实际行车过程中,还有难以避免的减速和怠速损耗。另外,各种附属机构也要耗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