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黑石公司 -- MRandson

共:💬67 🌺8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利息损失无所谓,怕的是亏本金

这几年经济猛涨,无意中有对美国捞了一张好牌:他们需要我们的金融支持。这就可以迫使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做出某些让步。把中美看成一个整体,经济总体就平衡了。

如果怕损失利息那点钱,可真是小气到家了,俺不喜欢。。。

家园 这个思路也颇厉害。顺便也说点事

老家以前有个小药厂,就是那种很多地方都有的,在县城一级的那种,可以不死不活的撑着。后来做大了,做大了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了人才。人才是怎么来的?毕竟还算是不那么发达的地区,而且也就是一个县城,很多人大学毕业根本就不考虑来。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做法是招大学毕业的,好坏不管,招,只要你愿意来,甚至都不管你呆多长时间。

厂长的说法是,就算招的100个人里99个是摆设,只要1个能弄出产品来,就够了。就这样,硬是把一个小药厂弄大了。

家园 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推荐。

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中国现在就面临这个局面。即使通过这种办法捞到了无数钱也不能说明这种办法的优越性。而且晃荡兄主要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想法是土共心狠手黑在金融领域也要通吃(现在只是投石问路),这个以前陈经在“中国买单”一文里早就提到过的。

想起以前某人写的一个帖子,分析很多历史里谋士对局势给的上中下三策,而领导们往往选择下策的居多。不是他们蠢,而是风险实在太大、领导干部的压力太大,不在这个位置上别人体会不到。而且作者说,这些领导们选择下策往往才是正确的决策。不知道那个帖子你看到了没有?

家园 有印象。似乎是 沉睡的天空 写的

的确,上策之所以是上策,往往是意味着巨大利益的获得,而巨大利益的背后,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往往采取下策,其实也是为了避风险,算是很聪明了,毕竟都是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我写前面那一段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的状况,或者说我们的文化里面(可能说的太宽不严谨)多有一种保险保守的倾向,比如对退休养老的看法,比如对资产投资的看法等等。因为太不喜欢冒险了,所以适当鼓励一下冒险精神。

家园 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很奇怪为什么不自己购进股票?

我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样做就对了,钱不是存起来就好了。一来贬值,二来没用,浪费了,在外面没什么影响,必须让钱说话,大声地说。所以拿出来投资是对的。

第二件事是到处找这个黑石公司的资料,以前不知道,觉得有些奇怪怎么会找到这家公司的?看了些资料。很少,但是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是这家公司,到目前为止我接触到的材料上还看出什么这家公司的特别之处?这个还请高人指点。为什么是它?30亿完全可以找巴菲特了吧?要不大摩?奇怪为什么是它?

第三 觉得这个思路还是有些问题,好像这次的着重点是在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保值。这个思路是好的,但是为什么不直接投资一些基本的资源类企业,或者科技类的企业,这些公司的股票都是公开买卖的,买起来不难。如果担心外国政府的干预,摊开了买几家的股票,不要控股就是了,连董事会都不进,就做个普通的持股人不就行了?这类的企业的盘子动辄上百亿买个千八百万的应该没什么人深究,一来不用担心经营,又可以借此学习,同时又把自己融入到西方的主要公司中去,积少成多,深入敌人内部吗。我前一阵子看到五矿在非洲买厂子,动辄要控股,这个策略不好,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以开始就自己上手很多经验也不足,管理了什么的很麻烦,这个时候要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让别人控股,我们持股就是了,现在确实不是出头作老大的时候,时机不成熟。

还是缺人才,我记得当年光大集团连换了几个人从王光英到孔泉结果还是搞不好,这类的金融人才国内确实不多。

监督机制也有问题,给钱派自己人出去搞的,贪污渎职的很厉害,这个可能也是为什么拿钱给老外公司搞的原因,免得麻烦。不过最终的发展还是要靠自己,所以人才的培养和机制的完善还是要跟上。最好和黑石签个附加的条件,派几个人常驻集团内部,学习一下。想来他们也不会拒绝吧。

家园 在外资金融系统软件外包公司工作的都知道

其实外国金融公司使用的核心产品在代码这一层面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复杂的是产品相关的数学公式和算法设计,搞到这些东西不比搞一台高级数控机床容易.我们不但要买第二产业的核心技术,第三产业的核心技术也要买啊

家园 说得好,趁着年轻多干点!

还有,赚钱发达了,不要忘了分给国内的人民。

家园 所有官方出资的竞争性行业都赔得一塌糊涂

从生产性行业到金融领域,无不如此。

30亿去交学费,好象不算什么。30亿美圆够一穷省3年的财政收入。若干万吃财政饭的的人吃马喂加经济建设,也就是10来亿一年。

金融霸权,需要有制造业霸权的支撑,而且旧金融霸主很难衰落。美国生产能力超过英国是上世纪初的事情,获得金融霸权是二战以后的事情。欧盟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取代美国成为金融霸主。用30亿美圆,交点学费就能如何如何,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中国这几年经济稍微好一点,有些人就飘飘然了,好象老子天下第一。偶然一个突发事件就可能让中国经济现原形。

另外,官办这个词我最不欣赏。

.
家园 不在于资产怎么样,而是这种领域国有资产不应该涉足

如果资产一塌糊涂,中央绝对不会批。

国有投资,不应该以盈利为指导思想,而应该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考虑。

家园 俺以为这步棋走得不错。

黑石是很厉害的,楼下阿尔法兄的贴子说得很清楚。应该说明的是这笔钱是预计要投入到黑石发起准备上市的一个公司。与黑石本身有什么不同吗?有。首先就是流动性,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好于私人基金性质的黑石。其二是信息公开性,上市公司的股东对于公司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状况有相对充分的信息。这两条对于国有资产的投资而言我相信是十分主要的考虑,否则没有人敢承担这样的决策责任。

相信到这的都知道所谓private equity是干什么的,就不多说了。俺前两天发了个关于克莱斯勒的收购的帖子,跟这个行业有关。最近这一两年这个行当相当的火,黑石头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投资到这样的公司里面,实际上是增值的捷径,从长期看超过股票指数可以说是一定的。从对抗美元贬值而言就更有余了,因为黑石本身就要投资到各种股权资产上。

从交易的时机看这也是个好时候,我个人判断这个行业还会高速增长。原来private equity根本没有公开募股的,中国国资也就没有进入的机会,人家石油美元进去的可不少。即使流动性收缩了,热钱退潮,这个行业仍然有办法赚钱。这个话题说起来比较麻烦,先打住。

这个行业和投行相似的地方是,都要承担“经过计算的”风险以取得超额回报,不同的地方也很多。俺认为主要两条,一是比投行更大的资本密集度(体现在以自有资本投入加杠杆融资),二是比投行更专一的行业知识(看看克莱斯勒的收购)。还有一条,在经济周期的各个时段都有相应的投资策略,这个比投行的波动要小。至于回报,我没有数据支持哪个更高一些,但是曾经看到过报道,黑石的人均利润高于投行里最高的高盛。

家园 国有资产,尤其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方式不应该用企业的投资方式来衡量

你是站在微观、短期的角度看这项投资。国家外汇储备投资不能按照企业的标准来衡量。

同样的东西,微观上升到宏观,就是不同的东西。经济在微观层面是大环境,在宏观层面就是央行和政府手里的玩具(尽管玩的不怎么高明)。美圆在微观是购买美国商品的媒介,是财富的标志,在宏观是美国的负债,多了就要面临美国赖帐的可能(事实上,美国现在就在赖帐)。

把外汇储备投资的着眼点立足于帐面利润,本身就不高明,把政府下降到企业的层面。何况,这项投资还有巨大的风险。

投资黑石,在微观是一次巨大的商业冒险,在宏观意义极有限。

家园 en

从目前的信息看,是否能获得这样的核心技术,我怀疑。

从中国目前的实力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化工和电子信息技术优势还没有确立,争夺金融霸权为时尚早。

家园 这种投资只是为了挣点钱吧?

再加上起到一块敲门砖的作用?按报纸说30亿只是10%的股份,能够对公司运作之类的产生很大影响吗?

家园 我觉得金融霸权与制造霸权没什么直接关系

还是以英国为例,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工业霸权,但是金融可是大大的发达(与拿破伦战争很大程度上是英国发达的金融制度撑下来的)。中国的两弹一星也是一样,若不是中央政府对金融的绝对控制,恐怕是干不了这么件大事的。

家园 单一的外汇投资方式同样有巨大的风险

单一的外汇投资方式同样有巨大的风险

与美元绑定不一定等同于购买美元债务

多样化反而能够降低风险

关键是如何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 Modern portfolio theory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