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东风与西风(一) -- 晨枫

共:💬308 🌺32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家园 John Garand也不是科班出身

他设计枪械是作为业余爱好开始的。这里有一段他的生平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Garand

家园 跟着学了一课

你不说,我还没注意到他的防弹背心;你一问,我也纳闷了。还好,有比我更懂的。

家园 呃,德国的那些枪都不是战士设计的

要说它们不好,国内的哈德族们可要和你拚命的哦。

家园 很早的兵器知识里提到过,

大概是九几年的。特种部队的武器并不都是高精尖的,举的例子就是M3。美军特种部队使用带消音器的M3,弹药威力,体积都适合近距离作战或巷战。

家园 问题在于M3的精度十分糟糕

打枪跟洒水似的。带消音器的冲锋枪,MP5不是挺好吗?

家园 MP5太娇贵,不合适在沙漠地带使用

以前看《蓝光突击队》,提到当时特种兵使用的是点45口径的老式冲锋枪,貌似是M3。这东西用在近战当中还是很管用的。此外,特种部队肯定配备了狙击手,足以弥补枪械射击精度不足的问题。

家园 那个时候,.45的冲锋枪就只有M3一个了

.45的M3没有准头,但打中了那是一枪一个没说的。

家园 我也想问这个问题,谁还生产7.92×33弹?
家园 实在懒得突破网络封锁了,一个问题:

M-1步枪不是John Garand的职务设计么?

家园 厄~ 真的喔,。。

德式武器精良,但在可靠性和低成本上还是不如俄式武器;比如MG42机枪,威力巨大但是重量和发热问题是其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

俺对无托枪天生反感,觉着不想个枪;95式步枪的产生,是生生压下了基层战士的反对而产生的;03式的出现也说明这种反对之强。

俺总觉着中国的一些设计者的闭门造车的作风还是很根深蒂固的。

家园 嘿嘿,MG42被称为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机枪

西德重新建军的时候,就是把MG42改用7.62学1毫米北约弹,其他一概不变,到现在还是基本的制式通用机枪。用7.92学7毫米毛瑟弹的原装和新生产的MG42在前南斯拉夫、巴基斯坦等很多国家继续作为基本制式机枪在使用。

无托枪在奥地利、法国、英国最初服役的时候,也是遭到强烈反对的。5.56毫米小口径武器在最初也是反对声一片。倾听使用者意见和领导潮流是一对矛盾,没有绝对对错的。

家园 哦,没想到,不是维基开放了吗?

这是原文,加大意翻译:

John Cantius Garand (January 1, 1888 – February 16, 1974) was a designer of firearms most famous for creating the first semi-automatic rifle to be put into active military service, the M1 Garand.

Garand was born in St. Rémi, Quebec, and moved as a child to rural Connecticut. He attended school until he was twelve years old, and then became employed in a textile mill, where he was later promoted to machinist. After gaining the necessary experience, he was hired at a tool factory in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His fondness for machinery and target shooting blended naturally into a hobby of designing guns, which however took a more vocational turn in 1917. That year the United States Army took bids on designs for a light machine gun, and Garand's design was eventually selected by the War Department. Garand was appointed to a posi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Standards with the task of perfecting the weapon. The first model was not built until 1919, too late for use in World War I, but the government kept Garand on in a position as consulting engineer with the Springfield Armory.

In this position he was tasked with designing a semiautomatic infantry rifle. After several preliminary designs, and quite a bit of detail work, stretching over fifteen years, to perfect the model to Army specifications, the resulting M1 Garand was patented by Garand in 1934 and began mass production in 1936.

For his work with the Springfield Armory, Garand was awarded the Medal for Meritorious Service in 1941, and the Medal for Merit in 1944. Garand never received any royalties from his design. A bill was introduced in Congress to award him $100,000 in appreciation, but did not pass. Garand remained in his consulting position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1953, and died in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name Garand is often an issue. It is pronounced variably as 'guh-RAND' and 'GARE-end.' While many would disagree, descendants of John Garand along with close friend Julian Hatcher generally agree it should indeed rhyme with 'errand.' The former pronunciation, however, is the more common though technically incorrect pronunciation.

加兰德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孩童时全家搬家到康耐迪格州,上学上到12岁,就近纺织厂工作了,一直做到机修工。然后到罗德岛的一个机械工具厂工作。他快机械和射击,开始业余设计枪。1917年时,美国陆军招标设计轻机枪,加兰德的设计入选。军方把他找到国家标准局,继续完善机枪的设计,但机枪知道1919年才最后完成,错过了一战。军方把他留下,在Springfield兵工厂继续工作。在这里,他花了15年时间,最后设计出M1 Garand半自动步枪。加兰德没有为自己的设计得到过任何专利费,国会曾试图通过决议,授予10万美元作为嘉奖,但没有通过。加兰德在53年在Springfield逝世。

家园 据说美国有一个小工厂还在生产

专为黎巴嫩政府军的,应该不止于流入到游击队手里?谁知道呢,出了门就天高皇帝远了。

家园 【原创】东风与西风(三)

在德军为MP40冲锋枪的射程和威力所困扰的同时,苏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实战中的体验,加上缴获的Stg44,使苏军很快意识到这种新武器概念的优越性,苏军也开始对突击步枪的研制。这时节,擅长机械设计和发明的卡拉什尼科夫已经领导一个设计小组,并在战后得到了俘虏的德国枪械设计师的加强,如Hugo Schmeisser和Werner Gruner。Hugo Schmeisser的MP18冲锋枪是现代冲锋枪的始祖,Schmeisser也奠定了用冲压件、锻压件和焊接技术制造枪械的基础。他设计的MP34、MP36经由Heirich Vollmer的改进,最后成为MP38和MP40冲锋枪。最重要的是,Hugo Schmeisser是Stg44的设计人。Werner Gruner则是著名的MG42机枪的设计人。

在团队的努力下,卡拉什尼科夫于47年将新枪定型,定名为AK47,AK(Avtomat Kalashnikova)意为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枪。AK47在49年正式列装苏军,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哪有冲突哪有我”的一代名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名鼎鼎的AK47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可靠、皮实著称的AK47被戏称为只要一个农民用一块石头就是所需要的全部的保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K47在东欧国家也大量制造,这时罗马尼亚版,有一个木质的前握把,算是一个特色。事实上,中东和西亚大多数AK47是东欧造的,而不是俄罗斯造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K47的三种弹夹:75发弹鼓,30发标准弹匣,100发超大容量弹匣。后者太变态,只看到试验的,没有看到实战使用的

AK47和Stg44有难以否认的相像之处,卡拉什尼科夫的团队里有Hugo Schmeisser和Werner Gruner参加更加加深了人们的怀疑。但卡拉什尼科夫坚决否认AK47“抄袭”Stg44。事实上,俄罗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研制了费多洛夫自动步枪,发射日本三八大盖的6.5毫米子弹,尽管一直到1919年才小批列装,也只在反击白卫军的苏联内战和39年的苏芬战争中得到少量使用。

事实上,AK47的导气系统原理上和Stg44不尽相似。AK47的活塞和枪机框刚性联接,后坐的时候整个枪机框一起后退,带动枪击动作。整个枪机框的动作相当粗猛,像火车头倒车撞上车皮的挂钩一样。机件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一点也不精确,非但不死两拨千斤,还用千斤之力作只需要四两的活。但粗猛和不精确动作有粗猛和不精确的好处,这就是动作极端可靠、踏实,一点也不娇气,气温、泥沙、粗暴对待都不在话下。如果环境条件变了,四两之力的活变十斤、百斤,以千斤之力照样游刃有余。因此AK47的机件十分粗大、结实,抛壳、装弹动作很猛。据说在伊拉克,美军大兵有时是靠AK47抛出的弹壳在太阳下的反光发现敌人,足以说明AK47抛弹壳的动作之大。相比之下,Stg44的活塞单独运动,活塞靠连杆和枪机相连,整体来说,动作要细巧得多,是后人所谓短行程导气活塞原理,在现代成为主流的枪机自动原理。AK47的动作反而是独具一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导气式的一般工作原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K47的动作原理示意图

在具体细节上,AK47和美国的M1“加兰德”步枪、M2卡宾枪、俄罗斯的托卡列夫自动步枪反而有更多的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AK47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文章摆在那里,人人可以抄,能抄出水平来那就是真本事。AK47的特点在于结合了多个经典设计的优点,极大地简化了制造工艺,使武器适于大量生产。AK47在设计和制造中适当放宽加工公差,使武器对细小的偏差或松动不娇气,可靠性大大提高。AK47也比传统步枪短小,携带方便。在使用中,分解、保养十分容易,被夸张地形容为一个手里有一块石头的农民就能维修。

和AK47相对应的子弹是7.62x39毫米M43弹。顾名思义,这是43年定型的,最早用于SKS半自动步枪,也就是中国的“五六半”。在二战的最后阶段,SKS就在红军中小批试装,但很快被更为成功的AK47取代了。M43弹有很明显的德国7.92x33毫米短弹的影响,但口径和苏联传统的7.62毫米一样,也比7.92x33毫米短弹要威力更大一点,所以不能简单说是抄7.92x33毫米短弹的。

但AK47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子弹在高压燃气的推动下在枪管里加速,这期间枪管的任何运动都将导致射击精度的降低。但导气活塞在高压燃气的作动下,在子弹离开枪口之前就开始运动。更糟糕的是,活塞推动枪机框后坐,直到冲撞上机匣底部才停止。这强烈的冲撞导致AK47在连发射击时有严重的震动,大大影响连发射击的精度。在中国军队里,AK47的中国版“五六”式冲锋枪确实是作为冲锋枪使用的,其精度明显低于半自动的SKS的中国版“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在强调“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中国军队里,这也是偏好五六半而迟迟不大量装备五六冲的道理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几种主要军用子弹的对比(从左到右):6.5x50毫米有坂(Arisaka,在中国称为三八大盖)弹,7.92x33毫米德国短弹,7.62x33毫米M1卡宾枪弹,7.62x39毫米M43弹,7.62x45毫米捷克弹(被苏联7.62x39毫米弹取代,没有装备),7x49毫米委内瑞拉弹(FN FAL专用),5.45x39毫米M74弹,5.56x45毫米SS109弹,7.62x51毫米北约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为采用冲压机匣的AKM,下为铣切机匣的AK47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的“五六冲”是AK47的许可生产版,左为56-1,中为84式,其实是用5.56毫米弹的民用56式,又为正宗56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解放军装备的最多的不是“五六冲”,而是“五六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为AK47,下为SKS(“五六半”的苏制真身),显然SKS的枪管要长,当然射击精度也高。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岩龙和部队失散了,但他一枪一个,消灭了56名越军,用的就是“五六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K47在美国也可以配很多附件,包括M4那样的伸缩式枪托、75发弹鼓、皮卡丁尼导轨、前握把、两脚架等

AK47最初的设计是大量采用冲压件、锻压件和焊接。由于材料和工艺不过关,第一批采用冲压件、锻压件和焊接的AK47出现很多问题。卡拉什尼科夫马上将设计改为用整块精钢铣切,0.65公斤的机匣由2.65公斤的钢块铣切而成。这显然在成本和工时上要昂贵得多,但为了尽早列装,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AK47列装10年后的59年,在工艺和材料问题终于解决后,卡拉什尼科夫终于再次推出用冲压件、锻压件和铆接的AKM,尽管在西方这被统称为AK47。AKM是现在最多的AK,东欧的AK47实际上都是AKM。但59年时中苏已经开始交恶,AKM没有传入中国。中国的“五六”式冲锋枪是铣切工艺版的AK47,直到81式都快要列装的时候,才推出中国版的AKM。

AK47使用的M43弹毕竟是中等威力弹,对于重机枪或者狙击步枪来说,威力、射程和弹道性能都不够好。重机枪的后坐和连发控制不是问题,狙击步枪根本没有连发控制问题,后坐对于有经验的狙击手来说也不是问题。所以苏联保留了传统的7.62x54R毫米有缘弹(R,或者rimmed,就是有底缘的意思),用于PK重机枪和德拉古诺夫狙击步枪。对于步兵班来说,从AK47发展而来的RPK轻机枪和AK47通用弹药,共用很多枪机部件,形成枪族。由此苏军形成所谓“两枪两弹”的轻武器体系,两枪指AK47和PK,两弹指两种7.62毫米弹。中国轻武器的换装还没有完成,中苏已经交恶,所以中国轻武器体系里只包括AK47(和SKS),但不包括PK、RPK和德拉古诺夫。中国对PK和德拉古诺夫的仿制直到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才完成,突击步枪和轻机枪形成枪族要到81式列装才实现。

AK47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大批生产而设计的,Izhmesh工厂最高峰时可以日产24000枝AK47。AK47随着苏联对外军援而流传到很多国家和地区,AK47的生产也遍布世界各地。除了中国和所有东欧华约国家(捷克除外),埃及、伊拉克和南斯拉夫也生产AK47。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交界地区,民间的能工巧匠甚至用简易的作坊手工生产AK47,并大批流入中东和西亚的冲突地区。卡拉什尼科夫被作为突击步枪的代名词。在世界上某些地区,AK47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人们取“卡拉什”为名字。AK47也出现在国家和组织的标志中,莫桑比克的国徽上就有AK47的图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Quang tri战斗中,越军正在用AK47打美军的直升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萨拉热窝的战斗中,塞族士兵正在用南斯拉夫版的德拉古诺夫狙击步枪射击,旁边的士兵手中时AK47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时会出现中越双方同时用“五六冲”的尴尬,后面的那个解放军士兵手里就是“五六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重建的伊拉克军队出人意料地没有用M16,而是继续用AK47,大概是M16在伊拉克战场上的可靠性实在不如M16。注意这是后期塑料枪托和握把的所谓“黑色卡拉什尼科夫”。右面的这个孬兵连枪也不会拿,以为是抱小蜜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是这些伊拉克兵会拿枪一点,这是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攻陷一个伊朗城市时,在被子弹打得到处是洞的霍梅尼像前合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莫桑比克国徽,注意AK47的图样

家园 波黑内战

什莫时代的武器都有,1,2战的武器,当代50--80年代武器,最新的苏制美制以色列制武器,只要能响的就有人敢用。

以色列就是用武器弹药从围城的塞族换回了困在萨拉热窝内的所有犹太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