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佛的坐姿(四)-- 弥勒坐姿(上) -- 雪个

共:💬38 🌺6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随便说两句

那小雕像太漂亮了。DOLLAR店能请到不:)

下面说说元末弥勒的事。是戏说哈。有了硬伤随便砸。

红巾军起义,使用了一些“弥勒下生”“明王降世”的口号,然后到处流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还真就挖出个独眼石人来!当时的起义者,有大量的白莲教、摩尼教(明教)教徒。布袋和尚是红巾军领袖,也有人说他就是彭莹玉。反正后来战死了。

总称白莲教的元末民间宗教,有一部分弥勒崇拜,有的分支干脆就叫弥勒教。白莲教借用大量的佛教思想,有的学者认为白莲教是佛教白云宗分支演化来的。

俺曾经在九十年代读过一些白莲教的传教歌,“白莲教,下地狱,生死受苦;白莲教,转回生,永不翻身;白莲教,哄人家,钱财好物;犯王法,拿住你,苦害多人!”眼熟得我一溜跟头,怎么好像刚在街边看过……打住,扯远了。

金庸的倚天,写的就是元末明初故事,明教就是历史上的明教。但金庸所写,又掺和了祆教的一些东东,比如拜火。摩尼教(明教)是否有烈火崇拜,有争议。

摩尼教(明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合称三夷教,与中土佛教有互相影响。再说远些,现在的资料看,上述宗教,包括早期基督教,都与中亚地区有或多或少的原始联系。

越说越远,越远越出错…………俺还是想弄弄中国民间宗教,这白莲教、罗教太好玩了……

孙勇进?清韵那位?你认识哈,介绍给我请教一下呗。

家园 佛佛相同,一念万念,这样念没有错:)
家园 先说再花:)确切的说,还是称呼“南无弥勒菩萨”好些:)

不信极乐净土念诵也有功德,所以也是好事啊。

另外,往生极乐也不是到那里就死不回头了,在那里也就是学习环境好一些,师资条件好一些。在那里悟道以后,还是要回来或者到别的世界去济世度人,才能成佛。所以往生到哪个世界都很好,就看你的愿力和缘分了。

家园 孙勇进也在西西玩的

http://www.cchere.com/user/%CB%EF%D3%C2%BD%F8

不过自从去了韩国,不知道为什么那里上不了西西河。后来就不再来了。

他写过一个金庸系列,你可以看看。

家园 原来如此

看来大家和我一样都喜欢呵呵傻笑的佛爷当然有时候还偷偷摸摸肚子

家园 有收获。下次见佛,可观的又多了些。

你咋知道那么多,有一点点吓人啊。

家园 【原创】佛的坐姿(四)-- 弥勒坐姿(下)全文完

到了北朝晚些时候,弥勒坐姿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开始出现一种倚坐弥勒菩萨。倚坐一般是释迦牟尼佛的坐姿,弥勒菩萨坐姿的转变反映出弥勒菩萨正逐渐摆脱菩萨的身份向佛的身份靠拢。

很抱歉没能找到莫高窟的倚坐菩萨像,倒是建于北魏永平二年( 509 )的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有这么一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中央的是大立佛及胁侍菩萨,门侧就是倚坐弥勒菩萨。

时间再晚一点,大约从北齐开始,到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弥勒由倚坐菩萨变为倚坐佛,脱去了菩萨天衣而穿上了佛的袈裟,摘去宝冠换成了螺髻,彻底变成了佛的形象。

敦煌一共三座大佛窟,莫96窟(北大像),莫130窟(南大像),榆林窟第六窟,供奉的都是倚坐的弥勒,都是在唐代开凿的。建大佛窟耗费惊人,投入的人力难以估计,南大像窟就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建成,也只有国力雄厚的唐朝才有这个实力。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看莫96窟,它建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根据敦煌遗书文献《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前面已经提过武则天下令各州建大云寺,敦煌当时是沙州,在莫高窟动工开凿弥勒大像,应与此有关。

乐山大佛高 71米,四川省荣县石刻大佛高52米,莫高窟这一大佛像只能排到第三位。但那两尊大佛都在室外,室内的则以北大佛像位居全国第一。

每一个来到敦煌的人,第一眼看到的都会是96窟,它的“九层楼”已经成为现在莫高窟的标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它在初唐时原为四层,九世纪时改为五层,民国时才改建为九层,是莫高窟最高的建筑。

这就是北大佛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佛双腿下垂,作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作施无畏印。塑像的比例是上半身比下半身大,但参观者一般从下往上仰视,头和身视觉上便感觉匀称,可见工匠考虑周详。

不过,其实130窟的南大像更有代表意义。北大像现存塑像是后代根据原作石胎的基本姿态重修,南大像除了施无畏印的右手和腹部略有补塑外,都是盛唐原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弥勒像面部丰满,五官匀称,两耳垂肩。东壁开有两个明窗,高度与大像的头、胸相齐,可让人从不同的高度观像。当光线从明窗射入时,明暗对比会使得大像面部轮廓更为分明。

这是侧面看南大像内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之所以要提130窟,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这座南大像,主要是为了向大家介绍130窟南壁那幅著名的“都督夫人礼佛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图我有一幅巨清楚的大图,可是现在找不到了,呵呵,挖坑不及时填的报应啊。。。

这幅绘于开元年间的巨型壁画是典型的盛唐作品,构图、敷色、形象、动态、笔墨线条均十分出色。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以及宋代重修不慎,上层壁画碎裂残破。此壁画上世纪四十年代被整幅剥出,由于当时的剥离技术条件太差,多有残缺,画中人物面部动态和衣饰用色均模糊难辨。过去曾经有过两幅临本,但都不如人意,关键之处有随意增删之嫌。幸亏五十年代段文杰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完成了这幅等身巨像复原临本。这一著名摹本目前就在敦煌陈列中心展出。前些年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敦煌艺术大展上,段文杰临摹的这幅《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和常书鸿临摹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画》都曾参展,我也有幸欣赏到了老一辈敦煌学家在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在这里要向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坚持和奉献就没有今天的敦煌,希望哪位河友能写写他们的事迹,每每看到那些有关报道我都会感动得不能自已,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关于它的介绍很多,最权威的当然是段文杰本人的啦。这里引用段先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讲演:

开元年间开建的南大像雨道南北的供养人像,突破三百多年的传统,出现了等身巨像和全家组合像,北壁

为乐庭像及其三子供养像,乐庭谏头戴软脚蹼头,着青色兰袍,腰束革带,捂荀,乌靴,脚踏花毡,头上

张盖,手持香炉,肃穆静立。三子均着蹼头靴袍,双手捧笛,长次子已有官职,着储袍,捧筋,第三子尚

幼小,白衣、双开合十、侍从四人,持杖、剑、水并侍立于身后,榜题为:“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诸

军事守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乐庭供养时”,“男朝散郎…清道率府兵…”,“男承奉

郎吏部…”,“男承…”,父子一家都是朝庭官员,特别是乐庭谏的题记,已把他的散官,执事官,勋官

全部书出,可以说是一份详尽的唐代“告身”。

南壁是乐庭像夫人及二女供养像,主像为都督夫人超身巨像,面相丰圆,头饰抛家髻,身着大袖衫,肩饰

被子被帛,腰束石榴裙,脚登高头履,袖手持巾,捧香炉,二女依次立身后,亦着衫裙被帛,手捧鲜花。

主人之后侍女九人,长幼不同,发饰各异,有的两鬓包面、有的鬓垂双鬓,有的戴透额罗睽头、有的着衫

裙、有的着槛衫、束装似男儿,人物错落有致,背景饰以垂柳直花,并有蜂蝶飞翔,人与自然景色相结合,

使画面富有生意。题记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 “女十一娘供养”、“女十二娘供养”,形成

一幅唐代贵妇出行图,使庄严神秘的乞求佛枯的队伍,增添了生活情趣。

网上有篇很有文采的介绍,也一并录之如下:

这位都督夫人号太原王氏,是天宝年间敦煌邻郡太守乐庭瓌的妻子。她本是名门闺秀,随夫镇边多年。敦煌人修建130窟大佛时,王氏夫人带头捐了一大笔胭脂钱。所以,按照当时的习惯,她的形象与大佛同在。

画中右起第一位便是都督夫人。身量大,气派足,头顶幡盖,袖笼香炉,一副朝廷命妇的架势。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后排的观众恐怕把她看成瑶台王母了吧?都督夫人的身后跟着她的两个女儿十一娘和十三娘,接下去是手捧供品的奴婢群。她们各依身份不同,一律穿戴着盛唐天宝年间的时世妆,“新装巧样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留住铅华云一片,犀玉满头花满面”,使得传世的唐画名品《簪花仕女图》和《虢国夫人出行图》,顿时失去了光华。

都督夫人的大女儿十一娘头束高髻,粉面花靥,肩披锦帛,长裙曳地,打扮得既入时又不失素雅。与母亲和妹妹相比,十一娘体态纤秾适度,完全是唐代标准的美人坯子,看到她,你不禁会联想起风华绝代的杨贵妃来。有人说她已经出嫁,也有人说她待字闺中,但人们更愿意相信她“养在深闺人未识”。

后面有一个小丫鬟,手捧鲜花的双髻青衣,穿着一身男子装,梳着一对“丫鬟”髻。脸还没有长满,或许是个新来的吧,乐府女管家给她派了个端花盘的差事。花盘里的花鲜艳欲滴,有点像杏花。让人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

关键词(Tags): #敦煌点滴#弥勒坐姿
家园 Sofa;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此次送花为【送花赞扬】
家园 先送花!

上下都看完了。莫高窟也是很久想去的地方。你的很多图片大概都是实地去也看不到的。

另外我在云冈石窟也看见有很多交脚菩萨,不过不知道是否菩萨装的弥勒。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此次送花为【送花赞扬】

家园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开的,里面的交脚菩萨基本上都是弥勒

云冈石窟里弥勒像之多,足证当时弥勒信仰之盛。这点与龙门石窟不同。

家园 真好看

觉得这个系列写得非常好,虽然我不懂

家园 花谢太傅
家园 没去过敦煌和云岗,只去过洛阳龙门

花顶雪兄好文

家园 花,原来一直不明白武则天的弥勒下生

她怎么会想到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原来"这是唐代以后的事."

家园 常书鸿为敦煌奉献所有

智慧、年华、家庭、后代……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合纵连横的政坛人物、千金万银的商界巨子、名满天下的才子佳人,永远不缺,只是竞争者太多名额太少。

常书鸿这样的人,才是中国不可缺少的。

才华出众之辈如过江之鲫,肯在漫漫黄沙中埋没一生的人只有常书鸿和他的同事、弟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