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书生气的7亿适度人口论 -- 东东山

共:💬17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转载】(水寒)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16亿?(2)

      (接上)

      三、中国真的只能承载16亿人口吗?

      两百年前,要是没有印第安人的玉米、土豆、红薯,全球人口不可能增加到现在的60亿,中国人口仍然还象以前四千多年一样只有几千万。新中国成立之际,美国艾奇逊艾奇逊暗示,中国政府解决不了自己的粮食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只有靠美国的面粉才有出路。1949年之后中国的经历没有实现悲观主义者的预言。是什么使中国人民避免陷入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呢?人口爆炸导致知识爆炸和传播的加速。过去两个世纪在世界范围发生的“知识爆炸”,科学技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新科学、新技术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为1949年以后的中国农业进步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基础。

      人民网13亿人人口日宣传文章说:“而地球接受太阳光的面积是有限的,经光合作用而被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也是有限的。据资料显示,全球绿色植物的净生产能力每年为1000亿~3000亿吨,其中只有1%的植物能被人食用,同时食用植物的不仅仅只有人类,还有许多植食性动物。因此,这样的情况表明,地球最多只能养活80亿人,而不可能容纳无限多的人口”。这只是静止地看待问题。食物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氮、磷、钾等元素是循环使用(地球有过量的这些元素),并没有溢出地球,相对人类的需求来说,太阳提供取之不尽的能源。要是土地上光长草,当然不能养活这么多人口。但人类从游牧社会到原始农业,再到现代农业(肥料、种子、种植技术的更新),不就是使太阳的光合作用更加有效吗?不就是增加可被人食用植物的比例吗?并且成就显著。游牧社会时期,需要数百里才能承载上万人口;农业社会只要数十里就行;工业社会需要土地更少。科技的发展使有限的地方能有更多人生活,中国目前只是城市化还不够罢了。建国初期,广州市番禺区成功地实行了单造改双造,挣稿(双季间作)改翻耕(双季连作)的耕作制度改革,使单产从原来的240多斤(明清时期产量更低)提高到400斤左右水平,实现了第一次飞跃。春玉米亩产2000斤,黄瓜嫁南瓜亩产两万斤(可以作饲料转化为肉类)。看看当时需要多少劳力和土地才能养活同样的人,现在及今后将有许多人能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从事工业生产。要没有三十年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塑料地膜和塑料大棚的推广,现在大量农民还得束缚在土地上而不能进城工作。

      以目前的农业技术,全球绿色植物的净生产能力每年为1000亿~3000亿吨,其中只有1%的植物能被人食用,就能养活80亿。现在遗传学的突破,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可以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可利用植物比例,意味着可以养活另外80亿人口。据SRI(强化栽培法)的发明人劳兰来专家测算,水稻产量潜力可达每亩2000公斤;还有专家按2.5%光能利用率计算,每亩水稻的产量潜力是:早稻1000公斤,晚稻1200公斤,中稻1500公斤。但目前世界平均现实产量仍只有193公斤。现在袁隆平超级杂交稻亩产800公斤,近年将到达1000公斤。据《长沙晚报》2月11日报道:袁隆平院士用数据告诉记者,超级杂交稻以亩增产150公斤、年种植面积2亿亩计算,未来每年将增加300亿公斤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5/02/663940.HTM)。人民日报《我国育成水稻等5大作物新品种100多个》(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3137405.html):“我国已突破了中长期粮食增产的技术瓶颈,初步建立起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5大作物的遗传育种创新平台,育成新品种100多个。这一重大成果,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力保障我国中长期的粮食安全”。

      《瞭望东方周刊》《到底谁能断言中国耕地的警戒极限?》一文已经指出:仅仅因为塑料地膜和大棚的推广,就已经给中国农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塑料地膜、塑料大棚迅速普及,目前中国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面积超过2亿亩。严冬季节,冰封雪飘,但在南北大地的塑料大棚内,绿油油的农作物显出一派生机。

      在中国西部,大量的高寒阴湿地区,每年能生长农作物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漫长的冬季里,西北及西藏、内蒙古等许多地方的土地上,连草都不能生存。但大棚推广开来之后,一切都变了。塑料大棚使海拔5000米左右的青海、西藏等地,有史以来没有生长过农作物的许多地方,不但长出了农作物,还高产稳产。如黄瓜亩产4000公斤,辣椒亩产1800公斤。所有的土地上,只要建上大棚(不但消除季节影响,并且还节水),一年四季可以不停地产出农产品。青海、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依靠塑料大棚,如今不但不用调入蔬菜,反而成为蔬菜调出地,成为蔬菜出口的重要基地。

      美国《远东经济评论》称中国农民撼动世界市场。在中国的大片沿海地区,传统的粮食种植地正在逐渐让位给果园和蔬菜大棚。飞机降落上海机场之前从舷窗眺望,乘客往往误认为脚下就是辽阔的大海,实际上那是绵延数里的塑料蔬菜大棚。新鲜水灵的中国椰菜正在取代美国加州的产品,出现在东京人的午餐饭盒里。上世纪80年代,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是美国,而目前中国的苹果产量已经是美国当年的4倍。中国只占全球7%的耕地,但在保证粮食自给的情况下,中国的瓜菜产量现在已经占到全球的一半,是印度的6倍,美国的12倍。产量能上去,说明耕地面积不是主要问题;但产量上去了而产值却上不去,说明我们农民素质低下和价格不合理。这里就隐含着一个巨大的农业潜力:我们目前已经在产量上超出了世界水平,只要在质量上有所突破,我们的农业产值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几倍、十几倍地增加。限制我们农业的不是面积而是农民素质。

      所谓战争就是资料之争,以前人口少,抢人口为奴隶;后面抢土地。今后所谓资源之争,主要是能源和水资源之争。只要这两种资源不缺乏,就意味着科技还有巨大的潜力。从理论上看,太阳每天提供地球大量能源,地球怎么可能缺能源?地球上水面积比陆地面积还多,怎么会缺水?要是能源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好办,比如说将高山变为平地,西藏水入新疆将变为可能(以前考虑大西线调水还有地质上的顾忌,要是能源便宜的话,可供选择的方案可多了),西藏水调去塔里木沙漠后就不会很快流到大海中,只会在塔里木就地蒸发,形成水气。这些水气会在塔里林盆地边缘的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形成降雨,降雨再次流入盆地,再次蒸发,如此周而复始,由于持续有西藏水的引入,总水量就会一直增加,直到当地总水量极大非富,水价变会得非常低。西北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华文明传统宝地陕西、河南、山西等将重现昔日辉煌。

      (待续)

    • 家园 【转载】(水寒)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16亿?(3)

      (接上)

      有人抱怨青藏高原太高,但要知道正是青藏高原使中华民族能够避免来自西部的威胁,直到两百年前中国的生活水平还高于其他民族。中国是个陆地国家(日本做梦都想成为陆地国家呢),新疆绝对是中国最大的腹地,说新疆都是沙漠,西藏太高,要是都是有用的资源,我还巴不得再高些呢。近代因为海运的重要,将海洋看得过重,好象台湾都比新疆重要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要能利用海洋资源,太平洋资源取之不尽呢,担心什么。

      地球上的生物每年大约生产1540亿吨有机碳,其中来自海洋的约占1350亿吨,然而人类目前从海洋中获取的各类水产品产量尚不足1亿吨,这中间鱼类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目前来自海洋的大约占10%。有关专家认为,海洋能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因此,人们每年从海洋中捕捞的30亿吨水产品,可养活500亿人,一旦人类能更好地开发海洋,海洋将成为人类最大的食品库,因为1000吨鱼相当于1亿头猪与5亿头羊的营养价值。目前,世界每人每年消耗17.5千克鱼,而中国人均只消耗5千克,占世界第100位。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需要重新回到海洋中去寻找食物,这是解决人口不断增长,减轻陆地的承载力的最好方法。--这段摘自人民网《特别策划:13亿人口的分量》。

      有人可能会说:利用海洋毕竟还很遥远,从现实角度还是应该限制人口。但农业专家袁隆平断言: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16/content_2467911.htm)。光推广超级稻 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5/02/663940.HTM),但目前全国只增加700万,零头都不到。

      自1997年至2004年,我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有人忧心仲仲。既然担心耕地不够,为什么允许修建那么多高尔夫球场? 有人可能又会说修建高尔夫球场有利于引进外资提高经济效益,但既然经济效益提高了,为什么还担心进口粮食呢?既然担心粮食问题,为什么不禁养宠物?

      由于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粮食亩产在不断增加,农业劳动人口人均产粮能力在不断增加,而人均粮食消费在最近的五十年中只增加了17%(就已经导致了很多肥胖病了), 人口增加又缓慢,这就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下跌。减少耕地面积(退耕还林,增加工业用地)理所当然。将低附加值的农业用地转为高附加值的工业用地是经济学行为,无可非议。

      太阳能几乎是取之不尽,可惜是不可储存,氢刚好是载体,将不可储存的能源转化为安全的可储存的能源。现在各主要大国科学家(包括几乎所有的汽车和飞机制造厂)都在研究将氢用于能源,能源将非常便宜,直接从水中获取。氢的科技突破被认为将是可以消除战争的科技突破。今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氢能源学术会议,人民日报还专门介绍了一些科普知识(氢能是确保我国长期发展的最可依赖能源http://www1.people.com.cn/GB/guandian/1035/2294772.html,再论氢能的可依赖性http://www1.people.com.cn/GB/guandian/1036/2519064.html)。现在美国有能力降低氢电池的成本,但汽车制造厂都是以石油为燃料的生产线,要是石油价格不涨得太多,没有必要改造生产线为利用氢电池。这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不敢过度提高石油价格的原因。这种氢能源的重大突破可望在近三十年内(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实现,到时能源将变为相当便宜。美国科学家预计用西部多余的水电就可以廉价地从水中提出几乎用之不尽的氢能源。就象我们现在笑古代不会用煤碳、石油一样,后人也笑我们现在是端着金饭碗讨米。

      我们看看化学肥料的发明就可以预知今后氢能源的前景: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是,在20世纪之前,农作物所需要的氮肥,来源却是十分有限的。当时农业上所使用的氮肥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副产品,比如:人和畜的粪便等。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天然氮化合物的数量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指出解决的办法是必须找到新的氮肥。而在地球周围的空气中,氮气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约为79%,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德国所瓜分的殖民地很少,粮食必须自给自足,德国的化学家提出向空气要氮肥的设想,但很多化学家包括李比希都认为不可能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为可利用氮肥的。然而毕竟方向是对的,1911年,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正式开始在路易港郊外奥帕乌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工厂。1913年9月9日,巴登米胺纯碱公司建成的第一个合成氨工作开始投入生产,实现了合成氨工业化的生产。氨的合成开创了人类科学史的重要篇章。当前,世界上90%以上的氮肥是由合成氨加工成的。大大促进了粮食增产(http://www.kw.mssti.net.cn/kjyb/hg012.htm)。

      从长远看,核能是资源无限的能源。如果裂变堆采用铀钚循环的技术路线发展快中子增殖堆,由于快堆能把铀 238转变为可裂变材料钚 239,从而把天然铀的利用率从热中子堆的1%左右提高到60%—70%,则全世界铀资源将可供人类数千年之需。在更长远的将来,能源开发将更多地寄希望于受控热核反应即核聚变堆的应用。热核反应技术如果获得突破,聚变反应堆核电站一旦商用成功,将可望为人类“永远”解决能源需求问题。--该段摘自:光明日报《从毛泽东的远见到中国能源安全》(http://www.gmw.cn/01gmrb/2005-01/14/content_165538.htm)。

      氦3是氦的同位素,可以和氘发生核聚变反应,聚变过程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月球却有大约5亿吨氦3,如果供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足以使用上千年。每年人类只需发射2到3艘载重10吨的宇宙飞船,即可从月球上运回大量氦3,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施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不过照目前氢能源的发展势头看,人类今后没有必要从月球开采氦3。

      现在沿海发展比较快的原因之一就是海运相对便宜,但要是能源非常便宜,高速公路的重要性将会增加,并且空运就会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内地与沿海的差距就会缩小。

      看来已经穷尽的资源,实际还具有无限的潜能。若大的一个地球,我们也还只是在皮毛上循环地用了一点陆地资源,更加广阔的海洋几乎还是处女地。就可预计的技术条件,地球养活数百亿人口没有问题,但关键是人类可能永远达不到100亿人口了。

      人类与野兽斗争了数百万年,我们摆脱了猛兽的威胁不过几十年。猛兽一样不能光合作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腾出空间给它们呢?我并不反对适当保护野生动物,但首先还得以人为中心。野生动物的灭绝,丧失了人类可利用的基因库,但只生一个孩子仅让父亲与母亲各自一半23条染色体找到了表达机会,而另一半却丧失了表达机会,对人类自身丰富多彩的基因资源来说不亚于珍稀物种的灭绝。

      就算一直停留在目前科技水平,中国真的只能养活18亿人口,那也不用担心,因为中国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连15亿人口都难以达到,然后就减少,怎么也达不到18亿。仅仅因为玉米、土豆、红薯,全球人口容量就增加了几十倍。近两百年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人口增加,对现有的资源消耗只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要的却是使目前的“非资源”变为新的资源,这种新资源的增加却是“乘法”地增加的。科技是在近两百年才加速发展的,难道科技水平已经到了极限?随着种子、肥料、农业机械和其他科技的进步,人口容量将不断增加。静止地看,某一段时期可能真的有人口上限,但关键是以目前的生育愿望和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增长永远也达不到那个承载力极限。从全球来看,1960年代人口30亿时,平均生活水平比1930年人口20亿时要高;1975年人口40亿时,平均生活水平比1960年要高;1987年人口50亿时生活水平又比1975年要高;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平均生活水平又比1987年要高。从中国看,1980年人口总数10亿时候,生活水平比1970年人口8.3亿时候要高;1989年人口达11亿时,生活水平比1980年要高;现在人口13亿,生活水平(包括住房条件)又比1989年要高。 既然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说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成长远远比人口增长快。由于科技的进步,人口问题往往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谁有资格断定中国人口上限?谁敢断定中国人口上限?

      “人类的恐惧通常是一场虚惊”,对人口过多的恐惧是“心本无声声自流”,庸人自扰。过份乐观会付出昂贵的代价,但过于悲观,其代价会更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