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通鉴评说》文哲系列 -- 唵啊吽

共:💬67 🌺17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重新解释“威武不能诎”

      《资治通鉴》卷三 评说 (10): “威武不能诎”意思是“不要仗势欺人”

      评说17:

      有人说张仪三寸不烂之舌搅得天下纷纷扰扰,真大丈夫所为。孟子则反对,说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的人才算是大丈夫,即认为只有富贵了不骄奢淫逸,贫困了不放弃原则,有了权势不仗势欺人的人才算大丈夫。

      对“威武不能诎”的通常解释是“不屈服于暴力”,这种解释不太合理。前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中的“富贵”和“贫贱”都以“大丈夫”为主体,是大丈夫的达到某种社会地位以后的谓语动词,所以“威武”也应该是“大丈夫”的谓语动词,而不应该看作为自反动词“屈服”的壮语。

      如果按照“不屈服于暴力”的格式来解释 “威武不能诎”,则“富贵”、“贫贱”和“威武”都应该分别看作“淫”、“移”和“诎”的壮语,那么这三句话就就应该解释为“不要沉溺于富贵,不要嫌弃贫贱,不要屈服于暴力”。如果这样解释,就是一般普适的道德说教,与是否大丈夫没有关系。

      把“威武不能诎”解释为“有了权势不要贪赃枉法及仗势欺人”与孟子前边“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的意思更吻合。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这里说: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不欺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贫贱不能移”,达则不欺天下,就是“富贵不能淫”和“威武不能诎”,所以“威武不能诎”应该解释为“有了权势不要欺压百姓”。

      【诎】与【屈】通,但【屈】有多种词意。有屈服的屈,也有冤屈的屈。【诎】更接近冤屈,委屈。法言义疏十寡见卷第七(http://read.shulu.net/gd/fayan/010.htm)云:“如贤人谋之美也,诎人而从道;如小人谋之不美也,诎道而从人”。是说善人行事好就好在置道德于个人私利之上;小人行事坏就坏在因一己私利而不顾道德原则。这个“诎”是有直接宾语的动词。

      《资治通鉴》卷四中有“诎楚之名,足以尊主”之说,其中“诎”也是带直接宾语的动词。而不是“屈服”暴力中的“屈服”那种用壮语修饰的自反动词。所以,“威武不能诎”不应该被解释为“不屈服于暴力”,而应该解释为“有了权势不要贪赃枉法、不要仗势欺人”。

      唵啊吽2006年7月12日修改于西西河

      原文17: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 家园 精辟,收藏
    • 家园 【原创】《通鉴评说》:名家和因明内向逻辑与西方外向逻辑

      《资治通鉴》卷三 评说(16) :名家和因明内向逻辑与西方外向逻辑

      评说29:

      公孙龙是平原君的宾客。鲁国的孔穿经过赵国,与公孙龙辩论石头坚硬和白色的问题。平原君问孔穿对公孙龙的辩论怎么看,孔穿说,我是辨不过他,不过即使他是对的,实际上很难应用。然后孔穿反问平原君,把石头分成白和坚两个性状又难又不实际,把石头就看成石头又容易又实在,你要哪个?平原君无以为对。

      第二天,平原君劝公孙龙不要跟孔穿辩论了,说孔穿是理胜于言辞,而你是言辞胜于理,你终究理亏。

      齐国邹衍路过,平原君让他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邹衍说,辩论要明辨是非,说得对方理解才行,像公孙龙这种辩论,一点益处都没有。众人都同意邹衍的说服,公孙龙因此处于下风。

      司马光将这段故事录到通鉴内,并对公孙龙有贬义的评论,似乎认为公孙龙这种钻牛角尖的哲学家脱离实际,于国事无补。

      公孙龙是战国名家【1】。“坚白石”辨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把石头分为硬度和颜色不同特性是科学思想的开端吗?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科学理论呢? “白马非马”是抽象概念和具体个例的关系吗?是形式逻辑的萌芽吗?是不是秦始皇燓书坑儒断了中国科学萌芽呢?

      将公孙龙的思想解释为科学思想的萌芽是不合理的,但公孙龙的发现倒是与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有许多共通之处。

      哲学家求真。但什么是真呢?现代著名心理学家Carl Rogers 认为人的行为与自身的世界观相符合就是真。换言之,真是一个主观概念,不存在所谓客观真理。真理的“理”就是主观唯心的概念,离开了人类思维就没有任何“理”,更不用说是“真理”。这是人类学和心理学现代科学观点,即人类行为是受“理”和“概念”支配的,这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人类是按文化行为的,文化是由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组成的。

      例如,你可以拿一块石头说这是“真”的石英,为什么你不说它是二氧化硅呢?如果你说它是一大堆二氧化硅,为什么你不说它是氧原子和硅原子呢,为什么不说是原子核和电子呢?为什么不说是夸克呢?为什么不说是统一场的某个本征态呢?

      其实,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你临帖时用石头做镇纸,这“石头”概念很符合你的行为,就是“真”的“石头”;你要冶炼单晶硅,这二氧化硅就是真的;你要搞核试验,核子和电子就是真的。概念的真假,是与人类行为的有效性对应的。

      形式逻辑是不完备的,歌德尔的不完备定理就指出这个逻辑的不完备性:当一个集合本身可以是集合元素时,就会产生矛盾。例如,你不能根据一个字典理解所有字的意义,应为每个字都是用字典里其它字来证明的,这就形成循环证明。反过来,文字自身不能解释文字语意的形成,所以文字语言有一种文化的约定,是不能用逻辑推理来说明的。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3]就把语意的生成归结为儿童心理成长过程的结果,所以,一个人可以精通一门外语,但并不一定能够理解该外国人的心态,一个国家的笑话有时其它国家的人看不出好笑在哪里。形式逻辑要有不可证明的公理来支撑。科学是就是用不完备的形式逻辑来组织不可证明的假说和公理。

      中文是表意文字,本身逻辑就很强,如马就是一个抽象一般概念,可以蕴涵白马、黑马、公马、母马、小马、快马等等。中国人思想不需要另外创造一个形式逻辑。英文是拼音文字,不同的马,或不同的狗,其名词没有如何逻辑联系。中文之与逻辑,就如水里的鱼,无法发现水的存在,所谓不知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例如:“斑马非马”中文就有矛盾,而英文“Zebra is not a horse”就不矛盾。所以西方反而发展了形式逻辑来定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中国人发展形式逻辑,就跟小孩跟大人学说“你”、“我”一样,特别别扭。

      西方发明形式逻辑,发明科学,应为西方求真是向外求的,但由于形式逻辑的不完备性,其终极真理不得不求助与一个不可证明的上帝。东方求真是向内的,与今天的人类学和心理学相吻合。西方精神分析学派将人格结构定为三层,叫自我、本我和超我。而物理世界,概念多得不得了。西方人世界观是外向型世界关,内心结构简单,外部世界丰富。

      东方人世界观正相反,是内向型世界观。心经说“色受想行识”,只有“色”是外部世界,“受、想、行、识”都是内心世界,而即使外部世界的结构,也是按主观感知来分类的,即“色”是按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人的感知来划分的。而其中“识”还分八种,一直到第八阿赖耶识。东方求真,是求内心世界的真,东方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内心世界的理论。这与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的求真是方向一致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公孙龙的“坚白石”论,是与西方科学方向完全相反的。西方是外边对比,如地质学中的硬度,就是按金刚石比石英硬,石英比方解石硬等来对“坚”进行分类;而公孙龙是按“眼”感受的“色”和“身”接“触”的坚来分析石头的,是以人类感知方式来求“真”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佛教的《因明》学说,就可以发现,因明逻辑是完全建立在按主观感知分类处理的世界上的。如今学术界试图用西方形式逻辑注解佛教因明理论,完全是误入歧途,忽略了东方因明与西方形式逻辑本质的不同,即对概念抽象的方法完全相反,一个基于主观感受的形成,另一个基于外部事务的对比。因明逻辑是完全独立于西方形式逻辑的自成一套的理论,谁也注解不了谁。形式逻辑适用于客观世界的研究,因明逻辑适用于主观世界的研究。

      杨化群在《藏传因明学》中,翻译了《因明七论入门》。其中介绍了“境”的概念。“境”就是客观世界,是因明逻辑推理的出发点,即“现量”和“比量”演绎的出发点。但“境”的构架,是以“色、声、香、味、触”之性相来定义外部世界的。形式逻辑可以解释语言的自洽性,但无法解释语义形成机制。语义形成机制,是人类内心活动的结果,不是形式逻辑所能描述。因此,我们不应该用形式逻辑来评判因明逻辑,这两个逻辑在一开始出发点就不同,其演绎方向,一个是往外部客体延伸,一个是往主体内部精神世界深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而因明逻辑是研究精神世界的逻辑。

      《楞严经》中“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是因明逻辑的典型应用之一。印度逻辑学家M. R. Bodas 就用西方逻辑解释因明,把印土五支论[5]与亚里士多得三段论比较,认为名学和因明是离名任意的诡辩术。这与邹衍批判公孙龙“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的结论观点如出一辙。然而,正是因明逻辑排除语言形式逻辑的障碍,才使得心理内求的修炼有路可循。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如Erich Fromm[4] 就发现禅修与心理治疗的共通之处。人类自我、本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的矛盾是无法用形式逻辑来解脱的,故西方精神病人的康复,要求助于东方禅宗的因明逻辑。

      西方称中国“黄祸”,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人思维,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殊不知西方宗教是对形式逻辑不完备的一种无奈的补充,而中国人并不需要这种补充。西方宗教是星期日教堂里的宗教,中国人的宗教是日常座卧起居、衣食住行和粗茶淡饭里的宗教。中国人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那就是中国的宗教。中国人的心理学是健康人日常修行得来的,西方的心理学是从精神病患者那研究出来的。东方思想没能诞生科学不能说明东方思维没有价值,恰恰相反,今天许多人类面临的困惑,或许在东方思维中能够求解。如当今物质文明的极度丰富给人类带来了相应的幸福吗?人类为什么不能安心享受当今丰富的物资而战火连绵?地球的粮食足够世界人口温饱,为什么北部被肥胖者困扰而南部被饥饿困扰?人类有希望达到人类社会整体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吗,人类能够不被自身竞争而毁坏生存环境吗?科学和形式逻辑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吗?社会科学和心理学是否能更多地应用因明逻辑呢?

      国际关系学理论就止于形式逻辑吗?西方逻辑无法解决历史上人类文明超越自身的现象,也难以排除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困扰。我们提倡宗教自由,而人类道德基础依靠形式逻辑上互斥的宗教,因而人类难以避免战争,纵观人类历史,无数战争都是以宗教和意识形态名义进行的。因明逻辑能否统一人类信仰呢?能否是世界宗教如中国三教合一地相互兼容呢?名家学说是否可以提供人类文明超越自我消除异化的出路呢?

      唵啊吽2006年7月5日修改于西西河

      【1】 http://www.guoxue.com/gxrm/gx_mingj.htm

      【2】 臧三耳:既“坚白石”三方面耳。详见高正先生文章。 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uzibaijia/xunzikg.htm

      【3】 乔姆斯基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41159.htm

      【4】 弗洛姆 http://www.91985.com/wangkan/23/nr.asp?id=568&class=18

      【5】 因明http://www.buddhism.com.cn/fjcs/tancong/%E5%9B%A0%E6%98%8E.htm

      原文29:

      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辞胜于理,终必受诎。”齐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因明和内明的范围不同。另外混淆了“概念定义”和“推理规则”

          因明和内明的范围不同。另外混淆了“概念定义”和“推理规则”

          因明只适用于内明的较低阶段,那时各概念和推理还是比较明确的。等到了“真如”或“空性”阶段,就不适用了。楞严经七处征心用“四句百非”的方法(类似于应成法-归谬暗示法),结果让很多人都产生了“大我”概念,谬以千里,和禅宗“离四句绝百非道一句”还是有区别的。当然楞严经也让一些人了解了真如,总的来讲只能说效果不确定吧。

          就不矛盾率和排中律而言,因明和形式逻辑是一致的,就是说推理规则是一致的。

          同一律上,其实也是一致的,但很多因明师没有搞清楚“类和分子”“集合和个体”的区别,所以经常犯偷换概念的错误,结果玷污了因明的名声,引发一些批评。不能怪批评者,只能怪自己对概念分析学没有搞清楚。

          以客观世界为对象或者以心理为对象,其实对象不同并不能说逻辑规则就不同了。

          弗洛伊德的逻辑哪里有那么多毛病。

        • 家园 花谢言之有物的详细评论。

          同一律上,其实也是一致的,但很多因明师没有搞清楚“类和分子”“集合和个体”的区别,所以经常犯偷换概念的错误,结果玷污了因明的名声,引发一些批评。不能怪批评者,只能怪自己对概念分析学没有搞清楚。

          我感觉你这还是用形式逻辑去点评因明。如果因明是按照“受、想、行、识”等心理活动来抽象出概念来,那么这些概念就不可能满足形式逻辑的“个体”概念。心理活动本身可以超越时空,心理可以跨越同一律和排他律的界限。所以,概念定义和逻辑规律是有关联的,概念定义方式不同,导致逻辑形式不同。

          • 家园 除了终极概念比如“真如”“空性”以外,其他心理活动可以精确定义

              如果定义中违反了同一律,只能说明自身修行水平不够,心理的细微处辨别不清,混淆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无意中偷换了概念而不自知。

              就好像禅定中明明走神了,就是心理状态变了,但自己还以为自己没走神,以后讲述的时候就会出现偷换概念。这就是修行水平不够。

              水平不够不能赖在因明学上。也不能因为很多因明师都那么讲就认为因明不能够精确。

              有机会我们可以就具体问题探讨一番,心理状态本身并不违反同一律。

      • 家园 讲的好!!花
      • 家园 就文字的发展而言,中西方在大方向上应该是趋于一致的

        中文曾走过的路程,英语现在也正在走着——现代英语中大量由词根组成的新词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

        其实在公孙龙的那个年代,中文还没有抽象表意到如文中所言的那个地步。还是拿马来说吧,黑马就单独有一个字来表示——骊。《诗经·鲁颂》的《駉》[jiōng]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称就有十六种:“驈”(yù,身子黑而跨下白的),“皇”(黄白相间的),“骊”(lí,纯黑色的),“黄”(黄而杂红的),“骓”(zhuī,青白杂的),“駓”(pī,黄白杂的),“骍”(xīng,红黄色的),“骐”(qí,青黑成纹象棋道的),“驒”(tuó,青黑色而有斑象鱼鳞的),“骆”(luò,白马黑鬃),駠(liú,红马黑鬃),“雒”(luò,黑马白鬃),“骃”(yīn,灰色有杂毛的),“騢”(xiá,红白杂毛的),“驔”(tǎn,小腿长白毛的),“鱼”(两眼旁边毛色白的)。全部《诗经》里的马的名称还有好些,再加上别的书里的,名堂就更多了。

        有趣的是,似乎单单纯白色的马没有对应的单字名词,否则,《白马非马》这篇名文中没有道理不提,因为,对应的黑马的名称“骊”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名词作形容词的用法——“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由是观之,这篇著名的论文真是别有意味。

        再由“骊”说开去,“骊”字还有一个意思——二马并驾。这和“骈”的意思是一样的。类似的还有三马并驾谓之“骖”,四马并驾谓之“驷”。在现如今,中文汉语里已不再使用它们的原意了,它们原来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中文汉语中另有符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表达方式。“中文之于逻辑”,其发展由此可管窥一斑。

      • 家园 哲学家,只有敬意没有废话了,送花
      • 家园 这篇算是这个系列里最有见地的文章了~花

        离言去像,不落思量,无有对立.此即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