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们行星的金羊毛—ARGO计划简说 -- 抱朴仙人

共:💬135 🌺64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此好贴一定要花之

      大长见识的说:P

    • 家园 如何联系到抱扑仙人

      argo系列文章很好,我是科普报纸的记者,

      想要转载这文章,如何联系仙人,我的

      邮箱是[email protected],希望版上有

      人告知,多谢。

    • 家园 仙人的帖子俺是一定要花的,谁让俺是仙人的粉丝呀!
    • 家园 召唤翰林: 还差一票 (大概) 就成名帖了
    • 家园 【原创】一、科学无国界--海洋科学研究的大趋势

      20世纪是国家形态的黄金时代,大概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大疯狂时代。在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等的大义名分下,人类自相残杀,并不断完善着自相残杀的技术和工具,人们管这个叫做战争的艺术。

      然而,大自然可不管什么意识形态之类的东西,它用灾难让人类认识到自身分裂的愚昧。在印度洋海啸中,不管是斯里兰卡政府军还是猛虎组织,它都一律荡平;在席卷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灾难中,它并不区分美国和古巴国旗的颜色;在台风横扫台湾和浙江福建的时候,它也不管什么蓝绿红党。

      20世纪末,人类慢慢认识到,他们必须守望互助,才能逃避共同的灾难。

      每个人都知道,地球其实是个水球,70%的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这样一来,研究海洋的科学,就和气象学、地质学一样,成为一门行星科学。借助各种手段,取得海量全面的实时数据,研究和发现全球性的规律,预报和规避灾难,成了这门科学的一个新特点。

      海洋的意义,不但在于它对于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式有巨大影响,对于文明的分布发展有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大气环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大部分的大尺度气象变化,其根源都在海洋。地质学证据还说明,海洋的变化很可能决定着长周期气候变化。

      然而,大洋没有国界,海水没有护照,它的流动也不需要签证。再大的国家,面对海洋也是渺小的。要研究海洋,必须把全人类团结起来才行。

      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国家、民族,宗教,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你没有权利为了自己忽视和损害全人类的利益。国家至上等等的理念已经过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抱住过去不放更为乌托邦的了。

      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这个文件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它把海洋定义成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并奠定了处理这种财产的三个基本原则:

      1、 发展: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应该更好地发展和使用海洋;

      2、 保护:必须考虑到未来人类的利益,为子孙后代保留它;

      3、 和平: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为造福全人类而保留,必须和平使用。

      这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既发展,又保护,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平,则与裁军密不可分。今后的国际纲领性文件和多边条约,估计都会以这三件事为核心,那就是经济、环境和军事。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21世纪议程》。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确立了国际海底的开发原则和章程。

      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997年出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重申了对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呼吁开发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执行国际性海洋观测计划。

      冷战的遗产也开始为和平目的服务。在海洋科学方面,民用科学家已经开始在北极海冰层下使用核潜艇开展研究工作;美国海军的水下声纳监视系统(SOSUS)被用来监测地震和监听鲸鱼之间的交谈;用于探测潜艇的海洋气候声学测温技术(ATOC)重归原来的正经用途,用于远距离探测水温和气候变化。

      这里边,最有雄心的,是ARGO计划。

      关键词(Tags): #ARGO#阿尔戈计划#海洋元宝推荐:不爱吱声,晨枫,
      • 家园 【讨论】

        拜读中

      • 家园 长知识了,花谢。不知道现在中国做的怎么样了
      • 家园 长见识!
      • 家园 【原创】二、为什么要搞ARGO ?

        1998年,中国江淮流域洪涝成灾,大批军队参加抗洪斗争,成了这一年的新闻热点。可是,这一年的洪涝为什么会发生?科学家们有没有预见到呢?话题就要从厄尔尼诺说起。

        厄尔尼诺(Ei Nino)是西班牙语里面“圣婴”的意思。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太平洋东侧水温大面积上升的一种现象。

        赤道太平洋这个地方,是个东风压倒西风的世界,这里的东风不但力道足,也稳定,所以叫做“信风”。信风是帆船时代航海家的最爱,可以把他们从中美洲一直送到印度尼西亚。同时送往西方的,还有东太平洋温暖的海水。(大家注意了!西赤道太平洋温暖的海水,既有温度又有水汽,这可也是台风的最爱啊。)要送去多少温暖海水呢?在信风的吹送顶托下,赤道太平洋西侧的海面,要比东侧高出将近半米的样子。

        不知道为什么,信风每过几年就会怠工一次,风速减小几个月。风小了,暖水送不到西方,留在东方,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就会升高那么半摄氏度左右。这就叫做厄尔尼诺现象。

        点看全图

        图上那个大红舌头,就是1997/1998年厄尔尼诺的异常升温现象。

        东太平洋有点轻微低热,发烧了,温度升高了这么半度,有什么大了不起呢?结果却是了不起极了:

        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升高,水汽就多,首先会导致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同时,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水汽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会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

        对于我国,厄尔尼诺一来,就会出现暖冬凉夏;北方少雨干旱,南方洪涝成灾。

        此外,厄尔尼诺一来,西太平洋暖水不足,袭击我国的台风就会减少。但东太平洋暖水充足,东北太平洋飓风就会增加,美国就遭殃。

        1998年,就出现了这么一幕。厄尔尼诺圣婴一到,墨西哥西海岸飓风又猛又多;东非暴雨如注;印度尼西亚持续干旱,森林大火;中国北方旱灾,南方大洪水。这次厄尔尼诺带给全球经济的损失高达300多亿美元。

        信风怠工带来了圣婴,也带来了巨大损失。大概是出于内疚,每次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信风都会加紧工作,猛吹那么几个月,来补偿自己的失误,这就带来另一个现象,叫做拉尼娜(La Nina,小女孩的意思)。

        拉尼娜小姑娘一到,一切都反过来了。北旱南涝变成北涝南旱,结果又是一场灾难。

        为了准确预报这一对捣蛋的小男孩小女孩什么时候到来,美国科学家一怒之下,沿着赤道布下了棋盘大阵,在赤道两侧设立了69个锚碇ATLAS浮标组成的自动观测站阵列。

        点看全图

        这个11列大阵的名字叫TAO。是“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阵列”(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array)的缩写。

        靠着这个大阵提供的数据,美国海洋学家提前6个月预报了前边说的1997/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为美国减少灾害损失达100亿美元,单单在加州,就减灾达10亿美元。

        尝到了甜头,就扩大规模吧?且慢!这个大阵有着天然的缺陷。

        一来,它所用的阿特拉斯浮标是要锚泊定位的,水太深了不行。锚链够不到底,就没法定位。也就是说,这个方法不能用于深海大洋。

        二来,它只能测量海洋表层数据,对深层数据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如果海洋是一个病人,TAO探测的是皮肤数据,身体内部发生着什么事?它就搞不清楚了。

        然而,海洋不是地球的一张皮,它是平均深度几千米的巨大水体。海洋深处发生的事情,才有着决定性意义。大洋深处的温度盐度变化,热量和物质的输送,决定着大洋表层的状态,并通过海洋表层,影响着大气环流。

        这样,想办法探测海洋内部的剖面数据,取得海洋的立体解剖图,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准确解释和充分利用卫星探测的数据,也需要了解海洋内部的情况。

        卫星探测,特别是卫星高度计的使用,带来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成果。比如说,它在南极绕极波的发现上,就居功甚伟。但是没有海洋中上层的相关数据,还是没有办法很好解释卫星高度计的测量成果。

        这里值得岔开一句,谈一谈卫星高度计在海洋研究中的作用和南极绕极波。

        虽然我们说海平如镜,可是因为风、地球自转,月球引力,重力、海水密度等原因的作用,海面并不是平的,经常有高低不平的情况出现。研究海面高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也可以反推出很多有意思和有用的结论。这就有了卫星高度计。

        卫星高度计通过一个极窄波段的雷达,向下发射信号,接收回波,测量高差,测量的精度,可以达到2厘米左右。

        点看全图

        卫星那么高,所谓高瞻远瞩,视野宽广,又看得这么仔细,就可以发现一些以前发现不了的东西。比如一些波长极长又很矮的波浪。有些波不到两米高,波峰和波峰之间却有1000公里那么远,要是没有卫星,根本就发现不了。有了卫星,凭借它带来的海量数据,这种藏在风浪噪音幕后的长波就无所遁形了。

        比方说,我们都知道南极周围有所谓“南极绕极流”(ACC)。这是地球上唯一一条完全沿着纬线流动的海流,它沿着一条长达21000公里的圆圈轨道,自西向东,围着南极绕圈。

        这条海流有两个大作用。一个是它是个物质运输通道,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之间,把各种东西搬来搬去;另一个是它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城墙,把南极的冷水封锁住,不让它们往北流,也不让北边来的暖水往南去,这样就维持了南极冰天雪地的风光。

        这个海流的流动似乎有一种奇特的韵律,海洋学家一直在研究,但是直到卫星高度计出马,最近几年才解开了这个谜题。原来在这个海流流域,有一个绕着南极自西向东的波浪在滚滚向前,这个波浪的周期长达4-5年,每8-10年才能够围绕南极转一圈。这就是“南极绕极波”(ACW)。这个波的北缘,可以达到新西兰。

        为了研究海洋内部的情况,许多国家合作,从1990年起,历时8年,对全球海洋进行了全面调查,称为“世界海洋环流试验”(WOCE),一共收集了100年来两万条温盐度剖面的数据。

        可是,历史数据的综合不能反映现在的情况,我们需要实时的海洋立体数据。才能够预测未来。

        怎么办呢?

        为了预报气象,我们建立了许多地面气象站。为了了解几千米高空中发生的事情,我们每天都要放飞无线电探空气球,这些气球一边飞升,一边向我们报告各个高度层的数据。

        那么,对于海洋,我们就可以反着来,在海面上建立固定的监测站(这个难度很大,大部分地方根本固定不住)。向海洋里投放大量自动沉浮的浮标,这些浮标在下沉或者上升的过程中,就对一个垂直剖面进行一次连续的测量。

        这就是ARGO浮标。

        关键词(Tags): #ARGO#阿尔戈计划#海洋元宝推荐:不爱吱声,1001n,
        • 家园 看了超级战舰,里面的水量位移法定位

          应该算是ARGO的军事用途吧。理论上是可行的,现在真心觉得中国投的浮标太少了。也是,MD也是无利不起早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