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巨坑)四边伐鼓三军呼之大唐西域 序章 -- 恶魔之读书者

共:💬249 🌺66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第二章 大唐草创 第三节 结好突厥(下)

      李渊是一个老奸巨滑的政治家,他跟突厥人作交易是为了利用突厥人,内心深处其实对突厥人极为反感。可是突厥人干得也不是什么慈善事业,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利用的?从上文突厥发家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厥人在国际关系上的合纵连横简直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从突厥起家起就与中国有着割不断地联系,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期间突厥人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统一的中央帝国的能量会有多么地巨大。天幸隋帝国自作孽,一个刚要雄起的大帝国就毁在了隋炀帝自己的手上。突厥人遇到如此天赐良机,哪里会就此轻易放过?当时中原大乱之后大量中国人北逃塞外,躲避兵灾,因此突厥人对当时中原局势的把握极为精确,他们的目的便是尽可能地扶植中国境内的割据势力来打击当时还未灭亡的隋帝国,最理想就是让整个中国陷入永久地战乱,北中国的各种割据势力均必须唯突厥马首是瞻,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势力再度统一中国。因此在李渊与突厥和谈的时候突厥明确地表示了反对李渊打着立隋主的旗号起兵,一定要李渊自立山头。之后当大唐建国有统一天下的征兆之时又纵容刘武周攻取了李渊起兵的根据地太原,来牵制唐帝国统一的步伐,最后甚至扶植了自己之前极力反对的杨隋后人来与草创的唐帝国相抗衡。这种种表现看似矛盾,但究其实质,其实都是为了为了阻止中央帝国的再次统一。

      在隋末群雄并起之时,李渊对突厥未必是最恭顺的一个,但是所获得的帮助却可以说是最多。李渊起兵之时,当时的童谣就传唱曰:“童子木上悬白幡,胡兵纷纷满前后。”当时李渊的军队半数均是白旗,可见突厥兵数量之多。为什么李渊能获得突厥人如此巨大的帮助呢?这就不得不提当时仅仅是李渊次子的李世民。在李渊和突厥的和谈中,李世民可谓是一个关键性地人物,正是由于他才促成了李渊和突厥的结盟。李世民和突厥之间关系之紧密,从其后刘武周攻陷太原的事件中更是能明显地看出来。当时李渊于关中称帝,眼见新生的唐帝国就有席卷天下之势,此时受到突厥大举支持的刘武周立刻入侵太原,李渊四子李元吉甚至不敢接战便狼狈逃回长安。可是李渊派李世民为帅之后,突厥人却态度大变,加入了唐军的阵营,可见李世民与突厥人的关系非比寻常。那么李世民和突厥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从后来的渭水之盟上李世民自己的话中可以知道他与突厥的突利可汗有着香火之盟,可以说是兄弟,可见其关系的密切。李渊起兵之时不单单获得了东突厥的帮助,甚至连西突厥的部众都前来投靠,在他们中最有名的当属我们在演义中非常熟悉的史大奈了。提起史大奈,喜欢听评书的朋友一定知道他与秦琼秦二哥打擂台这一段,可是真实历史中的史大奈可不像演义中仅仅是个小角色,他的本名叫作阿史那大奈,是西突厥中的贵族特勤。由于在隋朝西突厥处罗大汗在内斗中失国,不得归化入中原,而阿史那大奈便是跟随者之一,其族中地位除了处罗和其弟之外是第三号人物,在跟随炀帝东征之后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率其部落居于楼烦郡,隐为一方之重,李渊起兵之后即率部落之兵从龙,隶秦王李世民帐下转战四方,为唐帝国的草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后被赐姓为史。当然此部突厥人与东突厥的援兵性质则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对东突厥人仅仅是利用的话,史大奈部则是嫡系部队,备受信任,从一开始的击破隋将桑显和之役算起,他参加了大唐开国之后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如攻破长安,平薛举、王世充,灭窦建德、刘黑闼等战役,功劳极大,最后官居右武卫大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封窦国公,唐代官制,武卫大将军是皇帝身边的禁军指挥,为正三品,都督则是方面军总司令,为从二品,检校是暂任的意思,他是皇帝身边亲卫,自然不可能去地方,因此是遥领,国公则是封爵,为从一品,死后又被追封为辅国大将军,为武官散阶的正二品。光这些官职等级并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将演义中与之打擂的秦琼秦二哥与之对比一下便可一目了然,秦琼最后被封为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转封为胡国公。上柱国为武官勋级,为正二品,国公与史大奈同级,左右武卫大将军亦同级,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史大奈无论是职位的重要程度还是官职品轶与秦琼均不相伯仲,由此可见史大奈在初唐之地位。

    • 家园 第二章 大唐草创 第三节 结好突厥(上)

      就在李渊蠢蠢欲动的时候,马邑那边却抢先举起了叛旗,马邑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了太守王仁恭,公然造反作乱,在勾结突厥人击破了雁门的朝廷讨伐军之后公然称起了皇帝。以刘武周为首的这股割据势力并不同于一般的“盗贼”之流,首先他是朝廷正规军出身,他的部队也是正规军出身,不是一般丝毫未受过军事训练的盗贼之流。其次他的称帝是一个明确地政治信号,在隋朝末年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李氏为天子”这个预言之外,还有一句叫做“刘氏主吉”的预言,此预言在大业初年就已经被童谣传唱,歌曰:“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刘;不决则为李。”这使得刘武周的称帝又带上了一层天命的色彩,与李家的预言相顽颉,这就使得李家起兵的大义名分大大地降低。更为可怕的是刘武周与突厥的关系匪浅,凡是领军出战必然有大批突厥兵马助阵。在其起事之初,被隋朝平叛军队包围在马邑城内的时候就是突厥人突然杀到解了刘武周的围。尤其是马邑就在太原正北不远,距离太原是如此之近,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就在不远的北方虎视眈眈,等于是将一柄利剑悬挂在了李渊地脑门顶上,让李渊夜不安寐。

      这样的情况之下,跟突厥人搭上关系就变成了李渊起兵之前的头等大事。在当时臣服突厥得好处有三,第一是斩断刘武周的臂助,让李渊西进长安的时候不至于后方起火,丢失太原的老巢。历史上正是因为李渊适时与突厥签订了和约,使得刘武周错过了进攻太原的最佳时机,使得刘武周虽然攻下了太原,但是李渊在长安的根基已固,再没有初起兵时的后顾之忧了。第二是能够获得突厥人的帮助,当时突厥人战力之强悍就不用再说,更重要的是突厥人有大量的马匹能够增强李渊军队的战力。当时刘文静一次就从突厥带回了两千匹马,此前后还与突厥进行了大量的马匹交易,这使得李渊能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进行西征。第三则是稳定人心,在当时的北方边郡,几乎人人谈突厥而色变。李渊起兵干得又是杀头的买卖,成功了也就罢了,一旦失败自己赔上性命不算,还会连累家族。当时在李渊与突厥书信往来的时候,就因为李渊不肯答应突厥公开反隋的条件,手下的士兵立码开始不稳,纷纷说:“唐公如果不能顺从突厥的条件,我们也不能跟从唐公起兵。”

      虽然与突厥人结盟是头等大事,可是李渊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反王,他绝不是死心塌地地攀附突厥人。从密谋起兵开始,他就表明了自己的独立性,比如说在与突厥始毕可汗的书信中,他就说明自己的起兵是为了迎回隋主,而不是自己要当皇帝。而突厥人则一定要李渊自己当皇帝,然后起兵。这个条件让李渊考虑了很久,最后也没有完全答应。当然李渊不肯答应突厥这个条件绝不是因为他对隋朝还有什么忠义之心,只不过是朱元璋“缓称王”战略的先期应用罢了,而突厥的用意则是让李渊称帝从而吸引各方势力的瞩目,成为众矢之的,因此李渊决不能接受。此外在派刘文静去塞外请求突厥援助之时,李渊便嘱咐刘文静道:“这些突厥人不过是拿来壮声势用,有一点就行,决不能多。”等到出兵之时,李渊特别使用了红白两色旗帜,红色是隋朝的标志,表示他依然是隋臣,此次起兵不过是匡扶朝纲而已,白色的旗帜则是用来向突厥表示臣服之意。李渊自嘲自己这是“掩耳盗钟”,但是并没有全数用白色旗帜也表现了李渊起兵的独立性。李渊虽然向突厥称臣,但是始终恪守以我为主的原则,对突厥仅仅是利用而非倚赖,这一点才是李渊比各路反王都高明的地方,历史上很多野心家就是因为把握不了这个度沦为了汉奸或者卖国贼,从而被天下人唾骂。当然李渊虽然在自己实际利益上寸步不让,可是在无关利益的表面功夫上却作得极其到家,他与突厥大汗书信来往的时候用得都是臣下身份的“启”而不是平等身份的“书”,甚至对突厥大汗派遣的普通使者都能够纳头便拜,丝毫没有面子上的顾虑,可谓是把自己臣下的身份演到了家。

    • 家园 第二章 大唐草创 第二节 太原李渊

      身处在太原这个位置上,不管李渊是否愿意,突厥都是他必须要正视的一个大问题。李渊到了太原不久隋炀帝就为了震慑突厥而巡边雁门,结果非但不能震慑突厥,反而被突厥所震慑。就在隋炀帝父子在雁门抱头痛哭之际,李渊的次子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却在隋炀帝被围的雁门之役中初露头角。为了解救皇帝的危难,李渊不但派出了能够派出的兵马进行勤王,连自己的儿子——年少英武的李世民也加入了隋朝的勤王军队前往雁门救援。可是突厥人实力强大,隋朝此时已经风雨飘摇,勤王军的实力不足进退两难,此时李世民向当时的主将云定兴出了一个主意,让隋军多带旗帜金鼓,然后分为十余里日夜大造声势,做出了一付大军来援的假象。对于古代战争而言,旗帜的多少跟军队的数量息息相关,突厥人看见隋朝勤王军居然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军队,以为大军开来,害怕遭到内外夹攻,于是才撤兵解围。

      隋炀帝被突厥打怕了,不敢再在边塞多呆,结果拍拍屁股去了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享受起了江南水乡的湖光山色,却下了一道旨意让李渊带领太原的兵马和马邑太守王仁恭一同防御突厥。这简直是把李渊放在火上烤一般,李渊和王仁恭的兵马合计只有五千多,兵力严重不足,而突厥却有数十万之众,用这点兵力防御突厥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叹在隋朝这个大帝国的家还未被杨广败光的时候,他也曾经以五十万精甲士兵耀武于塞外,很是风光了一把,可是短短数年在长城一线这样的边塞军事要地居然会有兵力不足的状况出现,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讽刺。最后李渊想了一个法子,他率领两千精锐骑兵在草原上游荡,无论是起居生活还是射猎都学足了突厥人,然后又挑选了一些神射手埋伏起来作为奇兵。突厥人一下子看到这么一支跟自己极为相像的军队出现自然大惑不解,往往以为是自己人,李渊于是趁机猛攻,突厥人措手不及之下被李渊所击败。

      当然这样的方法可一可二不可三,头几次还能见点效,可是时间一长突厥人也就识破了李渊的这点小把戏。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计谋能够起到的作用实在不大,因此从马邑一线的长城防线频频被突厥突破,突厥兵马入内地后烧杀抢掠自是不提,李渊因此也被获罪,又因为李渊的名字暗合“李氏为天子”的预言,因此眼看就要身遭不测。对于李渊太原起兵的原因以及过程很多史书说法不一,但是它们也都认为李渊在此之前依然忠于隋朝,正是因为隋炀帝的这个行动才使得李渊最终走上了立唐反隋的道路。李渊的反隋固然有自身的野心使然,但是更重要的是李渊此时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好走,他只能在灭亡或者反叛中选择一条道路。李渊当时所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隋朝交给李渊的任务是防御突厥,镇压境内的“盗贼”。可是交给李渊的兵马总共不过五六千,不要说突厥,就连扑灭四处蜂起的“盗贼”都极为吃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扑灭当时的盗贼“历山飞”一伙的战斗,李渊的五六千人马被敌人的两万优势兵力所包围,差点出不来,好在有儿子李世民率了李家家奴拼死陷阵,里应外合击破了强敌。当时的盗贼少则数万,多则十数万,就凭李渊这点兵力不啻杯水车薪,就这样还要防御住连朝廷主力兵马都不能防御住的突厥人,一个不好就获罪下狱掉脑袋,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李渊即便是不想,也不得不走上造反这条路。

    • 家园 第二章 大唐草创 第一节 八柱国家

      大唐草创

      上天注定不会让一个三百余年后重新统一的帝国就此再次陷入分裂,这个重新统一天下的重担就被放在了当时的唐国公李渊的身上。说起李渊,就不得不说一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柱国家”。“八柱国家”是由当时西魏权臣宇文泰所创立的一个军事贵族系统,他以府兵制为基础,以当时新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为 基干,创造了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因此唐代史书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这“八柱国家”中的李虎便是李渊的祖父,可见李渊的身份是极其尊贵的。李渊的出身极好,又受到了隋文帝时期的独孤皇后的宠爱,所以一开始的仕途一帆风顺,可是到了炀帝时期则情况开始有所变化,当时有这么一句“当有李氏应为天子”的谶语,隋炀帝因此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身边的这些关陇李姓贵族。不但在毫无罪名的前提下,灭了右骁卫大将军、邸国公李浑的族,对李渊也是极不放心。一次征召李渊从驻地来谒见,李渊因病未能亲赴。李渊有个外甥女王氏是炀帝的嫔妃,炀帝便问王氏:“你舅舅怎么来得这么迟?”王氏回说有病,炀帝立刻便说:“他会死吗?”可见隋炀帝对李渊的猜忌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地步。

      李渊遭到猜忌之后,不得不韬光养晦,每天纵情于酒色来让隋炀帝接触戒心。李渊是一个政治嗅觉极为灵敏的人,在天下大乱出现征兆的时候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乱世中什么最可靠呢?地位?财富?这些其实都是虚无的东西,在乱世中并没有太多的用处。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乱世中的兵权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它不仅仅能够保护自己,更能借此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李渊用尽了一切办法来搞到兵权,而炀帝此时已经是到了非常昏聩的地步,居然给了李渊兵权让他出兵讨伐当时的所谓“群盗”。为什么说隋炀帝昏聩呢?以李渊当时的状况,用纵情声色,收贿受贿来韬光养晦。如果炀帝很明智,看破了李渊的假相,那么首先就会把李渊给解决掉,决不会允许李渊拿到兵权。如果炀帝并没有看破李渊的伪装的话,那么一个如此颓废的人何堪大用?并且李渊也并不是什么早有威名的名将,在此之前并没有显赫的战绩,一个正常一点的帝王也不会对李渊委以重任。

      被委任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李渊终于离开了凶险的朝堂,开始了他讨伐贼寇的生涯。李渊的爷爷和父亲均早死,李渊七岁就继承了李氏家族的家长,早早地就肩负了家族的重任。作为关陇军事贵族中的一员,李渊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这样的训练甚至可以称之为残忍,也因此,李渊从小就有一身的好武艺,甚至凭借着这身好武艺让他娶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李渊的原配是北周上柱国窦毅的女儿,她的母亲是当时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传说她出生之时便长发过颈,长到三岁便发与身齐,活脱脱的一个长发小美人。因为和北周皇室的亲戚关系,因此从小便被养在深宫之中。上文提到过,为了迎娶突厥公主,北周与北齐当时进行了一场极为激烈的斗争,最终把突厥公主娶到了手。可是政治婚姻往往是悲惨的,北周武帝虽然娶了突厥公主,可是并不爱她,平时对她很是冷淡。此时还很小的窦氏便对舅舅进言说:“现在我国四边都不平静,突厥非常强大,希望舅舅你以苍生为念,按耐自己的心意好好抚慰皇后,如果有了突厥的帮助,那么江南和关东这两大敌人都不能对我们造成危险了。”如此小小年纪便能说出如此深合政治之道的谏言,这窦氏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父亲窦毅跟自己的夫人商量道:“我这个女儿才貌双全,实在不能随便许配给别人,一定要给她许一个好丈夫。”于是便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求婚的人来了就让这些青年才俊射箭,如果能够射中孔雀的眼睛的就可以娶他的女儿。这窦氏既是远近闻名的佳人,又是皇亲贵戚,前后求亲的人简直踏破了门楣,可是没有一个求婚者能够射中孔雀眼睛。这时候李渊为了美人也巴巴地赶来求亲,从小严格的军事训练还没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之前先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李渊两箭都射中了孔雀眼睛,最终抱得美人归,这就是“雀屏中选”这个典故的来历。李渊的军事素质在领兵讨伐贼寇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出兵的第一仗中,李渊仅仅带了十余骑与龙门贼帅母端兒数千人战于城下,李渊手持强弓驰射七十余发,箭无虚发。敌人于是溃败。一次次地战胜敌人让李渊获得了太原道安抚大使的重要职位,后来又升任为太原留守,这使得李渊终于有了一块重要的根据地。

    • 家园 好文!支持

      这篇文章怎么没有加精啊?

    • 家园 第一章 草原帝国 第五节 东突与西突

      东突与西突

      突厥人所建立的超级草原帝国给了周边各国巨大的压力,对这种压力感受尤其深刻的当然是长城以内的中原各国。当时北周与北齐正在中原争霸,谁都惹不起突厥人,于是类似于柔然公主的事情再次发生,这次又一个伟大的女性为了国家作出了自己的牺牲。北周武帝的原配窦氏极力劝说周武帝迎娶突厥公主,并且甘愿退居侧室,尊木杆大汗之女为后。即便是如此,迎亲依然是一波三折。突厥因为获得了北周的大量帮助因此很早就答应将公主许配给周武帝为妻。北周派了陈国公宇文纯、许国公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阳)〔安〕公杨荐等高官贵戚率领了六宫以下一百二十人的迎亲团去迎亲,可是被突厥人借故拖延,就是不肯完婚。原来北齐动用了大批金钱财物去突厥说亲,还贿赂了突厥的东面可汗阿史那库头为他们说项。北齐的不惜血本使得突厥人极为心动,悔婚几乎已经成了定局,这时候老天帮了北周的大忙,就在木杆决定悔婚之后草原上狂风暴雷突起,打坏了突厥人的帐篷,并且一连持续了十几天都不停。这下子突厥人以为自己的背信弃义触怒了老天,遭到了天谴,于是赶忙让女儿出嫁到北周。得到阿史那皇后到来的消息周武帝亲自到甘州迎接,还举行了盛大的排场接待,可见这次的联姻已经是当时中原两国的头等大事了。就这样突厥人越来越嚣张,到了佗钵可汗的时代就公然宣称:“我在南方的两个儿子那么孝顺,根本不用担心没钱花。”此时突厥人对于中原已经是类似于太上皇般地存在了。

      在中原争霸的这两国真的心甘情愿地当儿皇帝么?当然不愿意。他们每年进贡给突厥人大量的财物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北方出现敌人腹背受敌,然后积蓄力量全力击败对手统一中原,因此才对北方的霸主如此卑躬屈膝。中原国家心里想什么突厥人知道么?突厥人虽然在文明程度上不及中原文明,可是他们并不傻,看看他们称雄域外的过程就很清楚地知道,突厥不但不傻,而且是一个极其聪明甚至可以说狡诈的民族。他们对统一后的中国所能爆发出的能量知道得非常清楚,因此当北周表现出能够统一中原的实力以后,突厥的政策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从偏帮北周到两不相帮最后发展到偏帮北齐,给北周的统一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可是三百年的乱离已经太久,中国人渴望统一的心情无法用任何言语描绘,这种上下一致的愿望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挡,北周最终还是排除了突厥的干扰,彻底击败了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作出此等功绩的北周武帝宇文扈不幸英年早逝,作为权臣的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改国号为隋。

      隋帝国拥有并且稳固了整个中国北方,此时隋朝的国力强盛,昔日的对手已经灭亡,当然不能对骑在头上作威作福的突厥人再那么客气,隋文帝杨坚很快地就中断了对突厥人的财物供应。这一下立刻惹翻了突厥人,突厥全力南侵,全面突破长城防线,隋军尽起精锐相抗,虽然依然不是狂猛的突厥人的对手,突厥人进入中原后杀掠千里,所向无敌。隋将达奚长儒率两千隋军与十万突厥人死战于周槃,隋军将士昼夜拼斗血战三日,士兵手中武器全部损耗殆尽。隋军士卒赤手空拳依然毫不放弃,没有武器便用拳殴击,军士手皆见骨,突厥人死伤万余。而此时血战到底的隋军两千将士几乎死伤殆尽,达奚长儒自己身被五创,两处伤口甚至被刺穿,身负重伤。隋军将士以自己的生命硬生生将突厥人逼退,隋帝国用血的代价将突厥和中原之间的关系重新拉回到了平等。突厥的入侵让隋帝国上下重新认识了突厥人的巨大威胁,面对这样强力的对手硬抗肯定不行,但是堡垒往往由内部被攻破,隋帝国开始了一个被后世称为“中国的阴谋”的计划。

      突厥人自木杆大汗起的辉煌盛世可谓是武功赫赫,可是在辉煌里却有很大的隐忧,那就是突厥的分封制度。由于分封制度,所以各大小可汗就会有自己的固定封地,可是突厥人的领土绝大部分非常贫瘠,不能给突厥人多少经济收入,可是西域这块地方则完全不同,不但经济发达,更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被分封在此处的突厥西面可汗的实力便比其他可汗大很多,甚至不比中面的突厥大汗的实力逊色。如此不平衡的实力对比当然会让人的野心膨胀。此时因为突厥佗钵可汗死后的继承人问题导致突厥五可汗争位,虽然突厥的沙钵略大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暗中的裂痕不可避免地渐渐扩大。面对西方强藩镇主的局面沙钵略大汗虽然也想出了种种措施加以解决,可是不但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就在突厥人彼此暗中猜疑之时隋文帝派出了使节结交突厥各大方面可汗,进而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一下子将突厥人之间的矛盾给放在了台面上,昔日的突厥大帝国终于开始分裂,形成了以突厥中面大汗和东面可汗为代表的东方集团与以西面可汗和阿波可汗为代表的西方集团这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突厥分裂之后内战随之而来,什么样的国家都架不住内讧,隋帝国乘机东西逢源,给与对自身威胁最大的突厥东方集团数次重大打击,之后又扶植突厥启民可汗为东突厥大汗,此时东西突厥帝国的局面正式形成。在突厥的内战中,东西两方面都奈何不了对方,于是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开始采取表面臣服隋朝以求尽快恢复国力的政策,使得东突厥的国力迅速得到恢复壮大,到了隋炀帝年间东突厥的实力已经不亚于当初全盛的时代,到了隋末甚至比突厥大帝国全盛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史书记载“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而反过来隋帝国却好景不长,隋炀帝的好大喜功让征伐高句丽国这样一个平常的战争行动变成了敲响隋朝丧钟的导火索,中原大地战火重燃,国内盗贼蜂起,隋帝国刚刚拥有没多久的对外优势再度丧失殆尽。此时正当东突厥的盛世,兴旺强盛的突厥人立刻给了以往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隋炀帝一个下马威。公元615年隋炀帝不顾国力衰弱,发大军亲巡塞外,企图震慑突厥。可是突厥人哪里会将这个在小小的高丽国都撞得灰头土脸的皇帝放在眼里?突厥始毕大汗率数十万骑兵针锋相对,将隋炀帝在雁门团团围住,隋军数度出战均遭败绩,雁门四十一座城池被突厥人攻下三十九座。突厥人日夜猛攻,隋军死伤不计其数。此时隋炀帝才收起了昔日目空一切舍我其谁的狂态,吓得像个女人般抱着自己的儿子赵王杲哭得双眼红肿。隋炀帝杨广此人实在是一个被宠坏的典型,从小到大顺风顺水,父亲宠他母亲爱她,朝中大臣支持他,简直就是把皇位送到他的手中一般。当了皇帝之后便自以为无所不能样样精通,做事全凭一己好恶。他要是真的行倒也罢了,可是关键的恰恰是他很多事情并不懂,尤其是行军打仗,而他偏偏喜欢外行领导内行,现在遇到挫折便立刻六神无主,之后全国大乱无法控制局面之后居然逃避现实。要是此人在人生道路上受过哪怕一点点的挫折磨炼,隋帝国的最后结果也可能会大大不同。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虽然突厥没能将隋炀帝抓住,但是此战完全暴露出了隋帝国的虚弱和突厥的强大。隋炀帝一个人搞垮了一个伟大的帝国,各种势力再次割据一方,对演义评书熟悉的读者们一定很清楚“十八家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这样的说法。隋末群雄势力,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总计有四十八人,而根据《隋书》以及其他记载,则远远大于此数达到百余人之多。这些豪杰称霸一方,进而逐鹿中原,中国再次陷入了战乱之中。而突厥的阴影再次笼罩在了中国北方之上。当时的北方群雄,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必须要结交突厥以为靠山。当时著名的群雄例如梁师都,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罗艺,高开道等人不是突厥的附庸就是与突厥有所勾结,就连后来建立唐帝国的开国君王李渊都不得不领受突厥人赐给的狼头大纛,向其称臣。此时的突厥人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隋帝国的时候是挑拨离间,分化突厥东西两部互相内斗,现在突厥人反过来对中国也开始这么干,他们控制中原各大割据势力,操控中国内战,希望各大势力之间内斗不休,从而在其中渔利。中原大地如果继续这样混乱下去的话,那么五胡乱华的乱世将要再一次在中原大地上重现,而辽金宋元的历史也可能会在这隋末先期上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