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胡说水浒(八) -- 桃李不言

共:💬38 🌺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实际上公孙胜那时已有能力弄个怪风,催个急雨了

        正像klxn兄弟所引用的那一段,在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中,公孙胜已表演了呼风唤雨的本事。虽尚未学会五雷天心正法,但公孙胜已有的能耐应足以弄出一阵妖风,乘乱劫走生辰纲了。

        至于klxn所说的bug俺到不那样认为,对付十几个庄客,公孙胜本身的武功已足够了,根本不需要弄什么法术

        • 家园 不是这么说

          公孙胜好歹也是一个道人,怎么说也算是知识分子吧,不应该因为这点事情就和那些庄客大打出手,那样有失自己的身份,看看古典小说中的那些仙风道骨的道人,都没有这么做过么,就算不玩大的法术,小的总可以吧,比如定住某个庄客不动或者让他们的兵器折断之类都可以折服那些庄客的。戴宗都可以施法让李逵动弹不得,公孙胜水平比他应该是只高不低,怎么也用不出来呢?如果只是说要蛮力的话,江湖中那些好汉中跟他水平差不多的多的是,晁盖也见得多了,这样表演是很难吸引晁盖的。公孙胜既然要跟晁盖做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行当,如果没有一点像样的本事展示,从未见过面的晁盖敢让他入伙么?而且如果说他当时已经能呼风唤雨,后来的劫江州法场这么大的活动,按理说正是他施展神通的时候,他却留守梁山泊,这个可就耐人寻味了。而且在回蓟州之前的多次战斗他基本上都是留守。所以我觉得无斋兄怀疑他的法力确实是有道理的。

      • 家园 说得不错

        看看公孙胜初次上晁盖那里和庄客发生争执时,大打出手,一点法力都没有,要是象三国的于吉那样有法力的话,稍微玩个小法术,肯定那些庄客都会拜服在地,口称不识道长法力了。不过这里也有一个小bug ,因为后来何涛带着官兵来捉拿这些犯罪分子时,公孙胜突然又能呼风唤雨了:

        那时正是初更左右,星光满天,众人都在船上歇凉。

        猛然只见起一阵怪风,从背后吹将来,吹得众人掩面大惊,只叫得苦∶把那缆船索都刮断了。

        这里如果不是公孙胜先前隐藏实力的话,那么就可能是和诸葛亮借东风那样,是公孙胜会天气预报,知道那天晚上有大风。我倾向是后者,因为公孙胜找晁盖合伙,口称自己“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可是却连点小法术都不会表演,这点很不合情理。之后的几次大规模的战斗公孙胜也没有露脸,可见其法力确实有限。估计后来也是公孙胜觉得自己在罗道人那里拿的道教本科学位唬不住晁盖手下的弟兄,借口思母回去念研究生去了。等到从罗真人那里学会五雷天心正法,拿到学位,干掉高廉后,才坐稳了山寨中的第四把椅子,也才可以招收学生樊瑞。另外,公孙胜在打高廉时如此出彩,也是为他后来在山寨中的地位作铺垫,在此之前公孙胜除了在梁山泊早期有过一定表现外,后来一直留守,这样的表现要长期占住第四把交椅是比较勉强的。后来上山的一大批新人没有见识过他,更是心里不服的居多,可能像李逵那样认为他徒有虚名,所以打高廉和后来打芒砀山都是为了他的地位的巩固需要。

    • 家园 智取生辰纲这个case study

      在下也做过,http://www.cchere.com/article/114196

      不过没有桃李兄将吴用的弱智总结的这么全面。

      其实施公把取“吴用”之名,就是暗含了“无用”的意思。

      《大宋宣和遗事》中,没有吴用这个的名字,在那里叫做

      智多星吴加亮。到了施公写《水浒》的时候,就变成了吴

      用了,而加亮则成了吴用的字。《宣和遗事》出现的36人

      中,仅寥寥几个人改了名字,大部分读音相近,唯独吴用

      是彻底不同。因此,我个人倾向于施公有意为之,类似红

      楼里的贾雨村。

      • 家园 有道理

        翻遍水浒,他出的计策没有一个不是漏洞百出。他的智力简直连陷害林冲的陆谦都比不上。

        不过考虑当时人们受教育程度,有人肯动脑筋就已经很不错了。比起他的多数兄弟来,小学教员应该是今

        天的教授和文盲相比。在这特定108人里,“智多星”当之无愧!

    • 家园 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写诗作画去了

      所以宋朝的文学艺术大发展,不像三国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以出仕为荣。

    • 家园 吴用只是小聪明

      这水浒人物和三国相应人物在才智上的差距,相当于业余和专业的差距。

    • 家园 解得切,解得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