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唐才子评传 -- klxn

共:💬46 🌺46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淡如菊孟浩然

                   唐朝的田园诗人为数不少,但真正诗句恬淡清真,通着一股禾苗泥土的气息,称得上纯天然而无任何添加剂的诗篇,唯孟浩然的诗才是当之无愧的。

                      孟浩然的诗句一向以清淡著称,绝不同于后人摹拟的那些伪田园诗,颇多穿凿的痕迹。就算是后人摹写的比较好的也不免逊色,比如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杏帘在望”一诗: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此诗是首好诗,句子如“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等也是极富文采,但这等刻意而为的纤巧诗句放在田园类的诗中,总觉得没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类更显得质朴无华,浑然天成。孟浩然的诗往往有一种“语淡而味终不薄”的意境,其著名的一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出自他四十六岁游京师时,适逢中秋佳节,长安诸学者邀他赋诗作会,他以此句令在坐众诗人拍手称绝,纷纷搁笔不敢再写。此联确实清淡优美,宛如天籁之音,代表了孟浩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味清淡,为人也是如此,孟浩然早年隐居在襄阳城外,与汉代著名的老牌隐士庞德公(看过三国的都知道,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伏龙”、“凤雏”都敬其为师)所隐居的鹿门山相隔不远。也许是受到当地由庞德公流传下来的隐居风气的影响,孟浩然也比较欣赏和乐于隐士的生活。孟诗中这样的诗句很多,像什么:“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又比如:“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当然比较能代表孟浩然隐逸生活的还是这首《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黄昏、沙岸,孤舟、月照、烟树、松径、幽人。何等的清幽,何等的静谧,凡世俗尘,一洗而净。李白有诗赞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是,孟浩然却也没有做到一生就这样当个清高自许的隐士,而是在四十岁时,突然起了想当官的心思,所以就到长安游历应试。

                      我们现在可能无法得知是什么原因,让孟浩然动了这个心思。但我觉得也不必嘲笑孟浩然:“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说来功名之心,人所共有,其实“功名”二字对一个人的压力之大,非亲身体会不能感觉。世态炎凉如风刀霜剑,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想隐逸一生谈何容易?孟浩然自己也说过“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隐逸也是要有本钱的呀。

                      可是孟浩然虽然才气四溢,但人际关系世事人情方面却稚嫩得很。孟浩然的求功名之路也成了一条辛酸之路。

                      孟浩然到长安参加应试居然落第,其实也说来也很正常。孟浩然清新质朴的诗句,可能对于那些看惯了四平八稳的应制诗的老爷们,孟浩然的诗并不是太合他们的口味。孟浩然落第后,满腹心酸,写道:

                      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是的,归隐是快乐的,但生活是现实的,北山的白云虽然可以使隐者怡悦,可毕竟不能当饭来吃。“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北土长安其实不是孟浩然得其所哉的乐土,但是有时候现实就是这样,虽然孟浩然向往隐者的东林精舍,但他还是不得不呆在他不喜欢的北土长安,我们现在不也有好多人和他一样,为了生活的现实呆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黄金燃桂尽”,言花费多(有米珠薪桂一词,孟此句写烧柴如桂,都是说长安的消费水平太高)而无法维持。看来当年长安和孟浩然隐居的乡下比也是高消费,物价贵的厉害。此句想必四处求职无门的朋友们会深有所感,屡屡受挫后心中的满腔豪情与日俱减,渐渐冰冷。何其痛哉!所以“壮志逐年衰”此句可谓是一声叹息,感慨无限。想孟浩然久居长安,求人无门,金银耗尽,不禁壮志渐衰,雄心尽丧。其实我们又有多少人怀着理想奋斗,却在现实的磐石前将勇气消磨而尽?

                      其实据说孟浩然有过一次见到皇上的机会,事情是这样的: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受王维邀请进入府署,忽然听说皇上驾到,孟浩然就吓得躲到床底下去了。要说这孟浩然也是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你说你和王维两个大男人在一起谈谈诗文,又不是被捉奸在床的奸夫淫妇,你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你就大大方方的让王维引见一下不就得了。这唐朝的皇帝也好有趣儿,好像后世的皇上都一本正经,很少有到大臣家里去串门的。来的这个皇上正是当朝天子李隆基。王维向皇上汇报了真情,皇上似乎还挺高兴,要见见这个江湖诗人。孟浩然就顶着一脑袋瓜子土爬出来拜见了皇上(你说这样子多狼狈,这可能也为后来的面试失败埋下了祸根)。皇上向他索诗,孟浩然又头脑发昏,给皇上念了这么一首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李隆基听了果然大为不悦,说道:“先生你根本就没来求仕,我也从来没有抛弃过先生,先生你干吗要诬蔑我呢?”说来也是,孟浩然既然想求官,还说什么“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你既然要归你的“敝庐”还罗嗦什么呀,尤其是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两句,字面上说是自已不才,其实不亚于说皇上不才,对照下句,多病故人疏,自己病了故人就疏远自己了,这“故人”是什么道德品质呀?而上联的明主听起来也就满是讽刺意味了。孟浩然真是手足无措,慌中出错,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孟浩然的面试彻底失败。

                      孟浩然看来对世事人情懂得实在太有限了,只凭自己的真性情行事,不知道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你看人家薛宝钗,元春娘娘命题时写的那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谦恭礼敬颂诸词俱全,和宝钗后来自己闲时写来给众儿女们看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咏蟹诗这样的尖锐句子天差地别。如果孟浩然兄也来上一首“华日祥云”这样的,说不定唐明皇李隆基龙颜大悦,当场就赏个官给孟浩然当当。

                    

                      孟浩然经此一事,心下好生沮丧,自己感叹道:“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孟浩然明白了,吴越的山水才真是他的家,他的乐土。虽然孟浩然口上说“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但心中还是充满郁闷的。他和王维告别时留下这样一首诗: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其实还是渴望仕宦生涯的,但现实中,能帮助他的人太少了,所谓“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所以孟浩然带着失望回去了,(这个想必找工作犯难的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吧),他无奈地掩上柴扉,守住他的寂寞。

                      但孟浩然的心并未完全死去,在他去世不久前,还写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仍然表达了对功名的渴望之情,不过这次孟浩然不敢再说“不才明主弃”这样的愤愤之语了,而是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来委婉地恳请张丞相给他点恩惠,读到这里,不禁觉得白头霜鬓的孟浩然很是可怜。

                      

                      孟浩然没有等到功名富贵来到的那一天就离开了人世,其实我想孟浩然如果生前能够知道,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辈人从牙牙学语时就用稚嫩地童声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可能孟夫子真的不会再在乎世上蝇营狗苟的功名了吧。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真想告诉人淡如菊的孟浩然,有这么多人喜爱他的诗文,应该足以抵过他一生中的圃露庭霜了。

                  通宝推:清扬婉兮,楚庄王,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诗家天子王昌龄

                    盛唐诗人中,王昌龄也是个很有名的诗人。人们常不禁惊叹,为什么雄浑高远的边塞诗和婉转缠绵的宫词以及闺怨诗能都出于王昌龄之手?王昌龄的七绝尤其写的棒,有“七绝圣手”之称。一般诗词爱好者若查一下《全唐诗》中的王昌龄作品,开始会看到一些五言或者是七律等体的诗,却见不到几首很熟知的。而翻到后面的七绝时,才发现熟悉的佳作和名句比比皆是。王昌龄在写绝句方面确实是一绝,有人认为在七绝上的功力之深唯有李白才能相比。

                        王昌龄的生平事迹我们倒比张若虚等人知道的详细点,因为王昌龄毕竟中过进士,有过功名。古代对于曾当过官的人还是记载的比较多的。《唐才子传》上说:“昌龄,字少伯,太原人。开元十五年李嶷榜进士,授汜水尉。又中宏辞,迁校书郎”。不过有好多文章,似乎把当汜水尉和迁校书郎这两个事给弄颠倒了,倒说是:“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按说汜水县尉应该是个比秘书省校书郎更小的官吧,不能说由于选博学宏词科出色,倒降了职吧。不过看《唐诗选注》也这样说,不知道《唐才子传》上的对还是《唐诗选注》对。

                        不过王昌龄生性也不是会当官的人,不久就因文致祸,他写了一篇《梨花赋》讽刺了权贵,此后就连遭贬谪,《唐才子传》上说“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看来王昌龄也是个不拘于世俗,特立特行的人,所以当时也是毁谤多招。王昌龄那首《芙蓉楼送辛渐》中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想必就是有感而发吧。王昌龄后来贬为龙标尉(今贵州锦屏隆里古城),当然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李白和王昌龄是好友,有诗赠王昌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了关切之情,另外王昌龄和孟浩然也是好友,而且据说孟浩然之死和王昌龄还大有干系,而且据说孟浩然之死和王昌龄还大有干系,当时孟浩然正在生背疮,结果两人相见高兴之下就饮酒论文,不想孟浩然这病不能饮酒,竟因此疮发而死,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为人,看他交的朋友就行了。王昌龄和李白、孟浩然既然都是好友,历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昌龄肯定也是潇洒豪放,不拘于凡俗之人。

                        但所谓“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冰心一片的王昌龄当然也为很多俗人所忌,所以安史之乱时,王昌龄准备回家乡途中,在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害。这个闾丘晓不知道因为什么嫉恨王昌龄,肯定也不是好人。据说后来有个叫张镐的人要处决犯了罪的闾丘晓,闾丘晓说他有八十老娘要养之类的话,结果张镐说:“那被冤杀的王昌龄的老人谁来奉养?”这个闾丘晓才惭愧沮丧,无话可说,张镐算是给王昌龄报了仇啦,但英年早逝的王昌龄因此不知少留下多少诗篇,却是无法挽回的了。顺便说一下,这闾丘晓是姓闾丘名晓,前段时间一个赴伊拉克战争区采访的凤凰卫视的女记者,叫闾丘露薇,就是姓这个姓吧。有些不知道的记者还问人家是不是嫁夫后前面加了个夫姓才变成这样的姓名,其实不是这样。看来闾丘露薇也算给她的这个姓添了光彩呀。不然这个姓在人们记忆中就只是杀王昌龄的凶手这一历史人物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王昌龄诗作吧,王昌龄的边塞诗在盛唐诗人中也是十分出色,像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读来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在意境上倒有几分相似之处,有时就见有些不大熟悉诗的朋友把此诗和《凉州词》弄混了。不过这首诗在气势上比《凉州词》更积极向上,更能体现出盛唐时那种雄浑有力的脉膊。王昌龄还有一首出塞也是写的雄浑苍凉,千载之间不知鼓舞了多少将士豪杰: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对于这首诗,明代李攀龙曾夸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有人评说此诗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说:“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清沈德潜《说诗一语》)意思是讽刺守将无能,和高适《燕歌行》那首中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差不多意思,一般讲诗时也是这样讲的。不过在这里,提一点不同的想法,总觉得以王昌龄边塞诗惯有的气势,并非就是这个意思。王昌龄边塞诗一般还是比较慷慨激昂的。而且这首诗后面一首是这样的:

                      出塞二首(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紧接的这首诗,描写的可不是一个“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那种腐化将军,而是一个身先士卒,奋勇当先的将军(从白玉鞍、金刀之类的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将军,不是一般兵卒)。所以和上面的第一首出塞诗联系起来看,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大概是说,只要有龙城飞将这样的英雄在边关镇守,胡兵胡马就休想踏过阴山一步!这才是盛唐恢宏壮观的气度呀!

                        在王昌龄的时代,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社会上的风气也高昂尚武。虽然王昌龄也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诗句来感叹,但诗句中却没有像后来的征妇们那样痛断肝肠的凄凉。只是类似于“十五的月亮,你也思念,我也思念”那样的思念之情。而且王昌龄在《青楼曲》(这里的青楼并非妓家,而是贵族少妇们的闺楼)中还写了这样的诗句: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扬。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第一首里有两个镜头,千军万马回师长安,楼头的少妇在悠闲喜悦中弹着银筝,好像是欢迎她归来的良人,而第二首就说的更清楚了,她的夫婿凯旋回来,正要封侯赐赏呢。透过这两首诗,透出来其他时代罕见的积极上进的气度。

                      

                        王昌龄不但描写金戈铁马的塞外风光很精妙出彩,而且写女子们的心态和生活也是细腻鲜活。像这首: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读罢此诗,仿佛看到一个人面如花的清纯美眉,从清清的荷塘中传过来缥缈的歌声,这让我们不禁想起朱自清写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这里面荷塘是有了,但是什么美人啦裙子啦,都是他瞎想出来的,但是王昌龄这诗中却真有个鲜活可爱的美眉,在荷塘中忽隐忽现,更增美景美色。

                        王昌龄还有不少宫词也很出色,像这首《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诗且不说诗中的意思,一看就惹人喜欢,因为单这首诗上的“金”、“黄”、“梧桐”、“秋叶”、“珠帘”、“夜霜”、“玉枕”、“南宫”等字样,就觉得像一幅流丹溢彩的工笔仕女图,金玉满堂般的典雅端丽中又透着一种莫名的寂寞惆怅。像这首《西宫春怨》也是这样: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王昌龄的宫词诗里的景物常有一种富丽堂皇的气象,感情也写的柔婉含蓄,和宫词这个体裁很相配。所以王昌龄的宫词写的实在很不错,不逊于后来写有百首宫词的王建。

                      王昌龄外号有人说应是“诗家夫子”,而不是“诗家天子”,虽然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中说过:“史称其(昌龄)诗句密而思清,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但是,有人考证说可能是“夫子”和“天子”字形相近而出现“形讹”的现象。在旧时“天子”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叫的,“诗仙”可以叫,但“诗天子”这个称乎比较犯忌讳,有僭越之嫌。而夫子,一般作为对老师或者有德才人的尊称,还是比较普遍的。像李白说的“吾爱孟夫子”之类。而且据考证“琉璃堂”当是王昌龄任江宁承时的旧址,王昌龄在那里曾经有过教授生徒,讲习诗文的事迹,故而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说。

                      但“诗家夫子”这个外号,却显得太不够响亮了,而且一提“老夫子”这个名称,就容易让人想起那些迂腐古板的家伙。王昌龄既然七绝诗才冠绝一时,在诗坛确实有万人之上的地位,仅略逊于“诗仙”、“诗圣”而已,所以在这里还是喜欢满怀崇敬地叫他是“诗家天子”王昌龄。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十年之后

                      前段时间一个赴伊拉克战争区采访的凤凰卫视的女记者,叫闾丘露薇,就是姓这个姓吧。有些不知道的记者还问人家是不是嫁夫后前面加了个夫姓才变成这样的姓名,其实不是这样。看来闾丘露薇也算给她的这个姓添了光彩呀。

                      十年之后,闾丘露薇成了带路党的同义词。

                    • 家园 旌旗十万宿长扬似当作杨
                    • 家园 击剑狂歌王之涣

                        王之涣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他的《凉州词》和《登鹤雀楼》都是我们当小学生时就要背诵的诗篇。但对于王之涣这样一位诗才卓绝的大才子,很长时间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却了解甚少。《唐才子传》里也说的很简

                        略,只是说他“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但对于王之涣的平生经历却很少有记载。而《新唐书》、《旧唐书》这样为“帝王将相”服务的史书上更没有记载王之涣的只言片语。在古时,如果无官无职的人,往往没有记录,事迹能零星见于一些野史笔记中就不错了,所以上篇中的张旭这样有名的人也是生卒年不详,让后人猜来猜去的考证。

                          万幸在二十世纪60年代在河北出土时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这是唐人靳能为王之涣所作的墓志铭。于是王之涣的生平情况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唐才子传》说“之涣,蓟门人”,这个也不对(这两个资料当然墓志所说的情况可信度更高,辛文房是元朝人,时代又远,可能是猜测而来吧)。根据出生的墓志,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就是主说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王之涣的生卒年代也在墓志上得到确认,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也就说王之涣比孟浩然还要大一岁,比李白和王维都要大13岁左右。

                          通过这个墓志铭,我们还了解到王之涣的不少事迹: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据说当时以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七姓十族最为有名。说来也是名门之后。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曾祖王信,隋朝大夫、著作郎,入唐后改任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县委书记一级的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为什么,王之涣没有去考取功名,走科举之途,而直接以“干部子弟”的身份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这时候,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说起来这段姻缘也很有意思,当时王之涣据说已经35了,和江湖夜雨差不多大了,也是已经有了老婆孩子。我们现在人的寿命普通都长,有的朋友读研考博,到了这个年龄才结婚的也不是没有,但古时有所谓“人生三十而未娶,不应更娶”之类的格言,据说当时李小姐才18岁,和王之涣的年龄差不多要小一半,王之涣年龄又大,又有老婆,且不是很有权势的人,可是堂堂衡水县的县太爷为什么为什么甘心将自己的女儿嫁这样一个人呢?江湖夜雨猜想,那只有一个理由,也就是这位李小姐爱上王之涣了,王之涣据说为人“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看来正是因为王之涣的个人魅力征服了李家小姐。所以李小姐就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要嫁王之涣了。想到这里,江湖夜雨不禁感叹盛唐时的社会气氛,真是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社会的宽容度太高了。这要在其他封建时代恐怕又是一出千古悲剧,但在盛唐时,李小姐却吹吹打打地正式嫁给了她心目中的如意郎君--王之涣。这不禁又让江湖夜雨想起唐朝诗人韦庄的一首词:“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首词中的心情,好像就是说的李小姐这样的美眉吧。当然,王之涣不是薄情之人,据说他们过的很恩爱,但唯一有所遗憾的是,王之涣去世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面的正妻,两人竟不能合葬。但对于这些,李小姐恐怕也不会太在乎了,“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生前同衾,已畅我心,死后同穴,更有何益?

                          和一切狂放的才子一样,王之涣的官运不是很好,做了一段衡水主簿,王之涣就恼了那些官场中的鸡争鸭斗,愤而辞职,“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 在家里当了15年的SOHO。后来亲朋劝他,大概也是由于经济亦日渐窘迫吧,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又当了文安郡文安县尉(王之涣的爷爷就当过这里的县令,可能还有点老关系吧),但王之涣没有做几年就去世了。王之涣死后,他的诗作竟然散佚了。据说他的一个表弟为其整理诗集,不慎灯烛失火,将王之涣的诗集烧毁了。真是气人,他表弟这个家伙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千古罪人,烧掉的不知道是不是有好多像《登鹤雀楼》这样的千古绝唱。可惜呀!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里有一个流传极广的“旗亭画壁”故事:说是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喝喝酒,涮涮羊肉什么的,正好有十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场卖唱,当时所唱的流行歌曲,就是一些流行的诗词。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好生得意,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漂亮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名人,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这个故事当然也未必就是真事,但说明王之涣的诗才还是很早就得到公认的。

                          确实,王之涣虽然现在只剩下六首诗传世,但江湖夜雨觉得就算王之涣只剩下《登鹤雀楼》这一首诗存在,也能当仁不让地盛唐诸多锦心绣口的才子中分得一席之地了。江湖夜雨和大家一样在幼年就背过王之涣的这首《登鹤雀楼》,但是如今读的诗多了,却越来越觉得此诗妙不可言,当真有“钻之弥深,仰之弥高”之感,让我们再看一下这寥寥的二十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头一联中“白日”对“黄河”,“山”对“海”,简直就是对仗教科书的经典对子,但是这样的对子看起来轻易,但要做到信手拈来,却浑然天成,毫无生拉硬扯的痕迹却非易事。评诗的大家们都有这样一个看法,就是唐诗和宋诗相较,虽然宋诗有时候对仗更工整,却不免纤巧。所谓纤巧,也就是为了求工整而有一些生硬的痕迹。北宋秦观有一首著名的词,开头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后人看了觉得“天连衰草”和“山抹微云”对得并不好,于是就想出个“天黏衰草”,周汝昌先生就批评为。“‘黏’字之病在于:太雕琢,——也就显得太穿凿;太用力,——也就显得太吃力。艺术是不以此等为最高境界的”。所以周汝昌先生主张宁可对的不那么工整精巧,也不要故意硬对,露出穿凿吃力的痕迹,比如我们听歌唱家唱歌(传统的,摇滚类故做声嘶力竭状的除外),若是歌曲中高亢之音中露出那怕是一点点费力的感觉,也是失败的。最好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一般的流畅。说到这里,大家就看出来,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联虽然工整精妙,但却尽是当时诗人眼前的实情实景,恰似不经意的拈来,却又如鬼斧神工,妙绝天成,真是让人拍案叫好。

                          但不想下一联却更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写景,又说理,这一句当然成为了大家熟知的格言式的诗句。但这样的诗句写的好是十分不易的,有人说“诗忌说理”,因此诗是一种艺术,贵含蓄,讲意境,不是论文,所以一说理就容易枯燥,甚至口号化。但王之涣这一句却寓景于理,寓情于理,显得十分自然且又诗意盎然,喻意无穷。真可以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来形容,而且仔细一看,这两联居然也是对仗的,这首诗四句全是对句,但读来浑然一体,全无支离呆板之感。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的那样“四语皆对,读来不觉其排,骨高故也”。这正是王之涣超人的才气所致。五绝写成这样,真是一字千金,王之涣就这一篇就要顶一般的庸俗诗人一万篇也强。

                          当然,王之涣的另一篇《凉州词》也是妇孺皆知的好诗。据说有人还将其改编成了词的形式:“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的说这是一个文人给慈禧太后写扇子,掉了个“间”字,老佛爷大怒,这人情急智生,才读成这样,说是自己新编的词,不管怎么说,这都反映了王之涣的作品流传之广,人们对之喜欢,且玩味之深刻。

                          可惜的是王之涣的其他诗篇看不到了,江湖夜雨有一晚梦见从一个破庙里挖出一个石匣,里面全是王之涣的诗篇,心中大喜,不想却是一梦。惜哉!

                        

                      通宝推:楚庄王,桥上,独草,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美丽的东西毁灭了,真的很令人痛心啊
                      • 家园 诗情画意王摩诘

                        说起王维,不知有多少人对他的倾慕之情当真如滔滔江水一般,呵呵。王维有才,有貌,精书画,擅琵琶,性情平淡冲和,虽官至尚书右丞之职,却乐山乐水,心在田园。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里套用“为将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之句,可谓“嫁郎当嫁王摩诘”。

                          王维少年之时,就早已才华横溢。少年的王维有着“相逢意气为君饮”的侠气,有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纯情,有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真挚。在王维十七岁时写下了著名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句子平白如话,却浑如天成,毫不雕饰,情深意挚,其中的真情不知感染了千百年来的多少人。

                            王维少年得意,年纪轻轻就高中榜首,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当时录取的大权掌握在太平公主(一说为玉真公主)手中,唐朝的公主好多权势极大,并不是像汉代那种只有窝窝囊囊哭哭啼啼地去和亲的份儿的公主)。据说安乐公主和唐中宗那个混蛋皇帝撒娇,将皇帝的眼蒙上,递上名帖,让皇帝签字同意,就这样如同儿戏一样封了好多官。后来皇帝一看,怎么冒出来好多官,自己一点印象也没有,这才想起是公主捣的鬼。如果是太平公主这样的,在开元之初,更是权倾朝野了。据说当时,公主已定下张九皋为榜首头名。王维和岐王关系比较好,就也想托他走公主的路子。岐王知道王维相貌清雅,又精通音律,就这样导演了一出精彩的千古趣闻:

                            岐王和公主酒宴之间,让王维抱着琵琶上来了(呵呵,王维这出场的情形好像是个歌妓哦),公主见王维“妙年洁白,风姿郁美”,于是问岐王:“此是何人?”岐王答:“是一知音。”随即,岐王让王维献上一首自谱新曲。只见王维应手挥弦,潇潇洒洒,大弦小弦丁冬作响,乐声哀婉凄切,动人心魄。 一曲终了,公主问王维:“此曲何名?”王维起身回答:“郁轮袍”。公主听罢,极口称赞。

                            此刻,岐王对公主道:“此生不仅精通音律,擅奏琵琶,而且就文章而言,恐当世也无人能及。”公主听了岐王的一番议论,随即便问王维有何佳作于世间流传。 王维再次起立,将事先抄录好的诗卷奉上。公主阅罢,又是一阵惊奇。因为这些诗篇都是公主日常朗诵的诗篇,本以为俱是古人佳作,未料想出自王维笔下。

                            公主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换上华丽无比的锦锈衣衫(看样子要“宠幸”王维了)。然后置办酒宴,安排王维入宴,坐在宾客的上首。席间,众人谈笑之际,公主觉得座中王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不禁一再瞩目。呵呵,看到这里,让人觉得王维使得是“美男计”嘛,这唐朝公主一向开放,太平公主更不是吃素的,没有听说武则天的内宠张昌宗,张易之什么的都是太平公主挑选的,王维恐怕十有八九要失身于此,呵,打住,以下删200字。结果当然是王维高中头名了。

                            然而这么才貌出众,世上稀有的好男人王维却只娶了一个妻子,而且王维在31岁丧妻后,终身不再续娶,孤居三十年。是痴情如此?还是心迷佛道?抑或”半缘修道半缘君“?不管怎么样,王维的妻子想必是少有的幸福女人了,虽然天妒红颜,不令其和王维长相厮守,但嫁得这样一个才貌仙郎,而且又为自己“守节”一生的男人,夫复何求?短几十年阳寿也值呀。

                            

                          王维的性情是淡雅而随和的,他向往的是一种自由自在像山林中鸟雀一样与世无争的生活。他同情体谅弱者,这在他写息夫人(息夫人:春秋战国时息君的夫人很美,给楚王看上了。楚王灭了息国,杀了息君,把息夫人掳来,非常宠爱她,她却是整天的不言不语,好像始终忘不了故君故国似的)的那首诗中可以看的出来:“莫以今时宠,而忘昔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

                          这里没有对息夫人屈身再事二夫的苛责,只有同情。和后来杜牧那首:“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相比,杜牧用殉节的绿珠来反讽息夫人的作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很不人性化了。其实绿珠为那个人渣石崇而死,死得轻如鸿毛,一点儿也不值。当然红楼梦中引用过的那句更有杀伤力:“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更是一群卫道士们恨不得替过去一根上吊绳,让息夫人赶快殉节,然后才快意。

                            所以王维的性情是做不了这种“文死谏,武死战”的“烈士诤臣”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王维在政治上也遭到了类似息夫人的命运,这就是“安史之乱”时,王维被迫当了一回安禄山伪朝的“叛臣”。当时安禄山攻破了长安,安禄山也像后来的日寇侵华时一样,也需要一样文化名人来装点一下。所以像王维、吴道子、张璪、杜甫等人都被看押,然后逼他们出任伪职。虽然现在老杜的名声比王维更强一些,但杜甫当时的名气远不如王维等大,故而对老杜的看管就不那么严格,老杜乘乱逃出,投奔在四川的唐肃宗。但王维却没有那种机会,王维无奈之下只好违心地做了安禄山的伪官。但王维的内心也是像息夫人一样痛苦,当时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安禄山捕获了皇宫中的梨园弟子数百人,大宴群贼于凝碧寺,命梨园弟子奏乐,他们触景生情不禁相对流泪,有一位叫雷海清的乐工禁不往弃琴于地,西向恸哭,安禄山大怒,将他乱刀分尸,死得极惨。这应该算是个绿珠式的人物了。王维知道此事后,既悲且愧,就写了一首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奉管弦。

                          

                            正因为后来有了这一首诗作证据,加上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自己的官职为他赎罪,才贬为太子中允,其他陷“贼官”者,十八人被斩,七人赐自尽,余则杖刑。王维也是十分羞愧,引以为平生之耻。

                          此后,王维更是意冷心灰,不愿过问世事。虽然王维后来官至右丞,但正像王维说的那样:“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只是在山林泉下“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由于后来笃信佛学,所以有“诗佛”之称。

                          品味王维的诗,有一种远离红尘的静谧。其他人的山水诗,往往发一些个人的感慨,像孟浩然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之类,不免登临名胜,思古念今,但王维好多诗不是,王维诗里有时看不到这些,只是醉心于山林中与之融为一体、水乳交融的幽情雅意。请看“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请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请看“空山不见人,但响闻人响”,请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笔下的那种清幽、安静、自然,如一潭清清的水,无波无澜,却又清清爽爽。真所谓“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王维的诗简直是一杯清凉的香茗。如果你有一个人去山里面转的雅兴,当山里一个人也没有,而又风景优美的心情畅快的时候,你心中一定就会不由得想起王维的诗:“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其实有时候一个人思想情感也是这样,“胜事空自知”。有时候其他人是很难理解到自己的所有感情的。

                            王维的诗句的艺术成就实在太高了,尤其是五言律诗,读来名句比比皆是。像《红楼梦》中,黛玉对来向她学诗的香菱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看来王维的五言律诗已是公认的后世学习的楷模。看曹雪芹代香菱美眉所评的: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

                          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

                          呵呵,其实香菱对王维的了解还是有限,岂不知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两句由同样精通书画的苏东坡先生评来的评语可不是白叫的,王维既是诗人,又是极擅丹青笔墨的画家。以王维独有的绘画家的眼光的感知,所以才对落日之“圆”和孤烟之“直”,有那样一个绘画者的艺术视角。当然“白”、“青”两个字也是画家的色彩方面的特有的敏感。所以王维山水诗的成就之高,其他人恐怕难以超越。有人评论过,孟浩然虽然也是田园山水诗人,但孟浩然的诗和王维不很一样,像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意的成份比较多,花是什么花,鸟是什么鸟?大家去想就是了。但王维不这样,王维诗简直就是一幅精绘的图画:“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里花是桃花、树是柳树,鸟是山莺。绘形绘色,诗中有画,当之无愧。

                          王维乃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精通乐理,擅弹琵琶。虽然我们听不到他的“郁轮袍”,但他的音乐才华是世人公认的。呵,人家公主都赞赏,我等谁能不承认。《唐才子传》中写有个人拿一幅“按乐图”给王维看,王维一看就说是“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这人不信,让人一弹,弹到此处,对图一看,果然就是这样的姿势,王维音乐方面的才华可见一斑。

                          王维在绘画方面也是颇俱盛名,王维首先采用“破墨”新技法,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看一下王维的《雪溪图》等画,想想王维乃是南宗画之祖,后世文人画的理论和思想,无不出自于王维,不禁对王维更是佩服有加。这里我们看一下王维所著的《山水论》中的几句话: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

                             ……

                            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

                            ……”

                            原文太长,不全部引用了,以上的文字不单绘画理论精妙,文词也写得很美。王维还有《山水诀》等绘画理论著作,实在让人佩服不已。寻常的人只要有王维所学的一个方面的成就,也可以挤身于才子之列,何况王维竟诗书画琴四绝于一身?

                          

                            王维实在是中国数千年来“才子佳人”形象中一个最典型的才子,王维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好诗句,最适宜在雨声滴沥的秋夜里一个人静静地读,读着读着,你的心中的伤感、孤独、寂寞会像被山中的清泉水洗过一样纷纷淡去,只留下和诗中山水一样美的心境:恬淡、清幽、澄静。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相信逻辑和常理,
                        • 家园 天上谪仙李太白

                          说起唐朝最为著名的诗人,恐怕首推李白。李白的生平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再过多的赘述。李白出生在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现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如果按现在的说法,按出生地入国籍,那么说李白还应该算是外籍华人呢。当然,这只是个玩笑,在当时,哪里也是大唐的疆域。李白幼年时就回到了四川,在四川读书并和四川的道士们学道(呵呵,不会是青城派的吧)。杜甫说过:““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里的匡山就应该指的是四川江油的匡山,也正是李白幼年读书的地方。

                              说来李白和一般迂腐文弱如病夫,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很大的不同。李白嘲笑过这种人:“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然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头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李白绝不是这类人,李白自已说过:“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看来专门练过武功,印象中李白的形象也是仙风道骨,背后常背一宝剑的那种形象。说不定李白还真是一位武功精深的侠客呢。据说他真的曾“手刃数人”。看李白《侠客行》中对侠客的赞美:“赵客漫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这句到了张大导演的《英雄》里变成“十步一杀”这手绝技),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不正是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侠情形吗?这种诗杜甫写不出来,白居易什么的也写不出来,因为只有了解侠客行径的李白才能活灵活现的写出侠客的风采。说起来,李白常大把大把的花钱,常常“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又说什么“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后面这句虽然也有酒钱不够的情况,但用“五花马,千金裘”换就是了,这“五花马,千金裘”哪来的?李白还是很有钱嘛。不像杜甫到处孔已已一样的赊帐:“酒债寻常行处有”。曹雪芹混得就更差劲儿了:“举家食粥酒常赊”。李白好像一生都不缺钱花,大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嫌疑。有人考证说李白是个富商家庭,家里比较有钱,但当时李白随身能带的金银也很有限,但李白游历四方,丝毫未见有困顿缺钱的情形。倒像是到处都有自动取款机似的。我倒是怀疑,是不是李白真是位侠客,你看哪些武侠小说上的侠客们几时因钱发愁过?看金庸小说中黄蓉什么的什么时候为钱发过愁,像乔峰没钱了就到县衙里盗点公款,令狐冲就找“白剥皮”这样的地主老财抢点银两,李白的钱恐怕也是这样得来的也未可知,要不怎么那么有自信地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呢。说不定李白也是一代侠客,只是诗名太过响亮,掩盖了侠名而已。

                              

                              李白还有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好酒。说起来诗人好酒的不少,但像李白这样嗜酒并诗酒溶为一体,几乎无酒不成诗的地步的,恐怕也不多见,“李白斗酒诗百篇”这句话已成了妇孺皆知的俗语了。说起来,李白同学这酒喝的还真叫一个猛:

                              春天喝:“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春夜宴桃李园序 )。”

                              夏天喝:“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 吴盐如花皎白雪……”

                              秋天喝:“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冬天喝:“孤月沧浪河汉清, 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 玉床金井冰峥嵘……”

                              朋友欢聚时喝:“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一人独处时也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高兴时喝:“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愁闷时更喝:“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李白的酒量想必是很大的,放现在喝啤酒恐怕要喝整箱的。杜甫等诗人也喝酒,但看老杜喝酒时喝起来常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呵呵,一杯酒一下子还干不了哪,还要尽“余杯”,难为他和李白怎么喝酒来着。老杜好容易在卫八处士哪儿大了点胆子,也只是说“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看李白可大不一样,什么十觞八觞的,还不够太白漱漱口的哪。看人家李白一说就是“会须一饮三百杯”,或者更夸张一点地说“愁来饮酒三千石”。这当然是夸张了,但可以想像如果李白来到今天和我们喝酒时,冰镇啤酒嘴对嘴立马“吹”上几瓶肯定不在话下。

                              更有意思的是,醉眼朦胧的李白居然把整个汉江都想像成了酒浆,李白《襄阳歌》中写:“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呵呵,李白把碧绿的江水想像成是葡萄酒,还想如果酿出汉江这么多的酒,那酒糟也能垒个高台了。这种新奇至极的想像,除了李白这样的好酒之人,才能道得出来吧。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吴兴宝贝李季兰

                            我们如今有“上海宝贝”卫慧之类的美女作家。大唐时也有,而且江湖夜雨觉得大唐的美女作家们比现在的卫慧、棉棉之类的更美女更作家。此篇我们就来看看唐代著名的女诗人---李冶,又名李季兰的故事。

                                李季兰是浙江吴兴人,所以江湖夜雨把她叫做“吴兴宝贝”,因为李季兰美眉确实大胆放纵,这样叫她也不算冒犯吧。吴兴也就是湖州附近,这湖州附近可是文化璀璨纷呈。吴中四士包融也是吴兴人,后世如赵孟頫、近代钱玄同、当代作家徐迟等都是吴兴人。《唐才子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r

                                李季兰自幼聪明伶俐过人,六岁那年,她写下一首咏蔷薇的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她父亲看了后,虽然惊叹女儿的文才,却又觉得,她小小年纪,居然春心萌动(架却谐音嫁却),性情不宁,于是向她母亲说:“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不过江湖夜雨觉得这故事不大可信,要说骆宾王七岁咏鹅,我倒信。因为那什么“鹅鹅鹅”之类的话就像是小儿之语。而李季兰这两句实在不像六岁女童所写,六岁女童哪有这样的感受,也太早熟了吧。要是十六岁还差不多。这恐怕多半是后来文人们编出来附会的。就像过去编的什么真龙天子出生时异香满室,红光冲天之类的事情一样,因果关系其实是颠倒的,正是由于李季兰在旧时人的眼里是“失行妇人”,才有了这段附会的故事吧。

                                据载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这“神情萧散”四字很传神呀,可以想像出李季兰美眉的小资情调。李冶十一岁时,被送入剡中玉真观中作女道士,改名李季兰。这唐代的女道士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角色。好多女道士并不是守身如玉的出家人,倒是因为不是有夫之妇,可以随意和男人不清不楚地往来而无人可管。李季兰更是如一枝怒放的红杏,道观的矮篱如何羁绊的住。在李季兰留下的诗作里,留下了她和当时比较有名的文人如朱放(江湖夜雨本来不知道这小子,他沾了李季兰的光啦,呵呵)、著名的茶艺研究家陆羽,还有号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以及阎伯钧之类的官僚们来往的记录。有的作者就据此编出来好多香艳的故事,当然有的也不一定可信。李季兰有诗作相酬,并不一定就是发生了关系。但李季兰大胆开放,不亚于现在的美女作家们,也是无疑的。从这样一个故事可以看出来:

                                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兰则不然也。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尝会诸贤于乌程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诮曰:“山气日夕佳。”刘应声曰:“众鸟欣有托。”举坐大笑,论者两美之。(《唐才子传》)

                                这段意思是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也就是“疝气”,肠子下垂,使肾囊胀大。当时患者没有手术治疗这样的途径,经常要用布兜托起肾囊,才可以减少痛楚。李季兰知道刘长卿有这种病,所以用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饮酒诗二十首》之五)来笑话刘长卿的疝气病。刘长卿也用一句陶渊明的诗来回答;“众鸟欣有託。”(《读山海经诗十三首》之一)这个“託”字借作“托”字,“众”字借“重”字,得了疝气肾囊胀大沉重。而这个“鸟”字作为水浒中骂人用的“鸟”字来讲了。

                                呵呵,看来李美眉好厉害,当众讲黄段子不脸红。可见不是吃素的。李美眉既和陆羽相好,竟然连陆羽的好朋友和尚皎然也想勾搭,皎然这和尚却和唐僧有一比,不为其美色所诱,也没有像武松一样“恼将起来”,而是很礼貌地还了她这样一首诗,果然是高僧的气度: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不知道当时李季兰美眉看到这首诗时是什么样的表情。李季兰虽然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个放纵大胆同样会遭人非议的女人,但她的才情却实在是高于前辈的女诗人的。此前像什么谢道韫、上官婉儿之类的都比不上她。李季兰有很多不错的诗,像这首《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很不错,意境高远潇洒,不让须眉。这首《得阎伯钧书》写的也极好,江湖夜雨觉得首开温庭筠花间派诗风:

                                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

                                莫怪阑干垂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

                              

                                李季兰的诗,前人们多夸她这一首写的最好,《唐诗鉴赏词典》也选了这一首:

                                  

                                   寄校书七兄

                                

                                 无事乌程县,差池岁月馀。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有个叫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说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这是“五言之佳境”。但江湖夜雨却觉得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据方家们解释“远水浮仙棹”是暗用汉代博望侯张骞奉使乘槎探索河源的故事,“寒星伴使车”又是根据什么《后汉书》上的故事。但江湖夜雨学识浅陋,不懂以上典故,所以读来索然无味。还有最后这两句“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也是用了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中的典故。江湖夜雨既然不熟悉以上的典故,所以就不觉得好。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看过《天下无贼》,你套用里面“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的笑话,他肯定难以理会。

                                所以江湖夜雨不觉得上面那首诗好,倒是在李季兰的诗中最喜欢这一首: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四句平白如话,但却意味深长。前三句其实全部是衬托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是呀,夫妻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亲时可以生死与共,反目成仇后却又似不共戴天的仇人。也许正是李季兰对夫妻间的感情失望,才放浪情怀吧。

                                李季兰后来这“美女作家”的大名越传越远,皇帝居然也知道了,但可惜李季兰已经老了,怪不得张爱玲常说出名要趁早,李季兰老来得到皇帝的召见,不免有以下的遗憾: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已是华发衰容,不免遗恨终生。虽然皇帝对她“优赐甚厚,遣归故山。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充分肯定了她的才情,但想必李季兰还是心中余恨,因为毕竟年岁大了,落了个“俊媪”(漂亮老太太)的名声。

                                李季兰最后的死也很悲惨。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叛将朱泚篡位,立国号大秦。当时就有这样一个“烈士”般的人物叫段秀实的,居然不顾朱泚军权在握,生杀予夺。出于义愤,以一个文弱文人之躯夺过一块上朝时拿的象牙笏板,扑上前大骂道:“狂贼!我恨不得把你斩成万段,怎会和你一起造反!”说着就用笏板猛砸朱泚脑袋,正中其额头,裂开好大一个口子。吓得那朱泚虽是个武将,也不得不慌忙逃窜。当然醒过神来的朱泚的爪牙自然砍杀了这位忠臣。但连朱泚事后都不得不称段秀实为忠臣。据说唐德宗听闻段秀实死亡,深恨从前没有委用这位忠臣,“涕泣久之”。但是李季兰却站错了队,给这位乱臣贼子献诗。这种行为在当时,就像抗日战争中当汪伪汉奸差不多的意思。难道是李季兰当时人老珠黄,穷困已极?也很有可能,因为像李季兰这样的女人晚景一般比较凄凉。像一代名妓赛金花,晚年也十分落魄,据说接受过韩复榘的资助,还写了首诗给老韩:“含情不忍诉琵琶,几度低头掠鬓鸦;多谢山东韩主席,肯持重币赏残花。” 看来确实是“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啊!但即使如此,李季兰也不应该和这种乱臣贼子来往。当朱泚之乱被平后,李季兰也因此倒了大霉。唐德宗召李季兰而责怪她说,就算是被贼人所逼,为什么不不学严巨川有诗曰“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之”。所谓扑杀,据说就是乱棍打死了。呜呼,李季兰也死的很惨呀。

                                李季兰的行止众说纷纷,有褒有贬。但李季兰的做为一个才女是当之无愧的,诗人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高仲武云夸她“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已下,罕有其伦。”陆昶《历朝名媛诗词》称其:“笔力矫亢,词气清洒,落落名士之风,不似出女人手……”无论如何,李季兰以她另类不俗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几多佳话,唐朝的诗词宝库中也多了些许红袖馨香。

                            • 家园 少陵野老吞声哭

                              杜甫,后人往往称之为杜工部。像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就是“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其实杜甫做的这个“工部员外郎”只是严武保荐的“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已。并非真正掌握工程、水利、交通大权的(呵呵,以现在的眼光看,工部可是个好单位呀)。但杜甫这个官只是个虚职,又没有做几天。江湖夜雨不喜欢把杜甫叫做杜工部。因为老杜一生困顿潦倒,唐朝诗人中凄苦者首推老杜,食不果腹,居无完庐。以“杜工部”这一官名相称,恐怕九泉下的老杜也要苦笑“枉担了虚名”了。当然更让人气愤的是,文革中郭丑写了本叫做《李白与杜甫》的书,扬李抑杜(因为毛老人家十分喜欢李白的浪漫气质),竟然说杜甫的草堂也是高级住宅,草堂边的几亩土地也表明杜甫是个大地主。对杜甫肆意污蔑。可怜老杜过着”恒饥稚子色凄凉“的贫苦生活,却不想千年后被人污蔑为“地主”。真是冤哉!江湖夜雨每念于此,气愤不已,套问郭丑原句,以其之道,还施彼身:“千刀万剐郭丑肉,一拔何亏杜甫毛”。呵呵。

                                  江湖夜雨原来初读唐诗时很不喜欢杜甫,总觉得杜甫整天哭丧着脸,穿的也衣衫褴褛,倒像个拾破烂的。当时我看的书上有李白、杜甫的像,上面老杜鬓发苍苍,满脸饿纹,一付愁苦之色。再看李白等人,都是潇洒飘逸神采飞扬。而且杜甫诗中常说什么“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要酒没酒,有炉没火,一副穷酸样儿。哪有人家李白什么的气质高华。心中的天平自然向李白这边多加了几个砝码。当时对老杜的诗除了常见常选的外,读的极少。

                                  然而,随着年齿的增长,却越来越觉得老杜的诗如老酒、如苦茶,越品越觉得滋味无穷。而且江湖夜雨也不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人。感受到现实中的越来越多的无奈后,才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李白之类那样潇洒如意,越来越觉得只有老杜才能道出这世间如山岳般一样压在心中的愁闷。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杜甫二十四岁(735年)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后来李林甫又把天下学子们涮了一把,李林甫这厮也不知道是怎么出的题目,怎么改的卷子,居然让所有人统统落榜,然后向皇上报告,已经是“野无遗贤”了。李林甫这厮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倒像是现下有些公司的假招聘似的。江湖夜雨始终弄不明白,难道李林甫是想赚点报名费花花?不会吧。呵呵,古代科举应该不交报名费,考试费吧?但是,就算不交费,杜甫又碰上这一出,受到的打击很大。杜甫没有考上,又不甘心就此罢休回家修理地球,于是就在长安过了十多年的“长漂”(该词乃江湖夜雨根据“北漂”一词杜撰)生活。这十多年中,杜甫乃一介书生,没有什么稳定的收入来源,肯定也是经常白水煮面条吧。杜甫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当时任尚书左丞的韦济,虽然欣赏杜甫,但毕竟杜甫非亲非故,他是不会真心为杜甫花功夫力气的。杜甫于失望无奈之中,满腹辛酸愁苦化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一诗来倾诉。老杜可能没有想到,他这篇倾诉,不仅仅倾诉了他当时心中的辛酸怨气,也倾诉了此后千余年来多少落魄文人的心声。此诗开篇一句就是“纨袴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此语如今读来,也让人慨然长叹不已,“骑驴十三载, 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这辛酸,没有经历过的人体会不出来,那种四处求人无靠,穷途无路的心情,可能现在求职无门的朋友们会领略一些此中的酸苦。所以后世如曹雪芹的友人为之感叹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完全借用了杜诗中的句子。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一著名长诗中更是表达了心中的凄苦和遗憾:“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杜甫心中有大志,正是因为这样,才时常痛苦。看到自己志向落空,头发已白,心中终是不甘。接下几句原来江湖夜雨半懂不懂,轻易看过,但去年冬夜,细细读来,不觉于我心有戚戚焉:“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是的,人家一般人只为自己活得好就行了,要那么多的理想做什么?江湖夜雨也是一直心“慕大鲸”,总想这一生能够做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结果活的很累。有时候见人家没事就喝酒打牌,赚点小钱沾点小便宜,也活的挺滋润的,自己为什么非要想为难自己?冬夜时常不寐,来到小院中,只见霜天冷月,独自高咏长叹,无人理会。不禁又想起老杜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之句,实在是吾欲道者而老杜先道。老杜诗中的苍凉孤寂之感,较之一些明写“断肠”啦,“孤灯”啦,“寂寞”啦的诗句更深沉含蓄。但读来更有“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浓酽味道。像什么“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像“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等等,都是字面上并无特别凄惨哀痛之词,但读来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寂寞苍凉。

                                  老杜后来在成都草堂,居无完庐,时不果腹,过着“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的生活,这也成为后世许多文人的写照,即使是后世传为风流才子的唐伯虎,也有《贫士吟》道出自己的辛酸:

                                  

                                  之五:青衫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之六:荒村风雨杂鸣鸡,燎釜朝厨愧老妻;谋定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说来中国的后世文人落魄的实在太多,读老杜之诗,能不同声一哭?   

                                

                                  大家都知道,老杜后来经历了“安史之乱”,在说王维的那篇中我们知道,虽然杜甫当时并不是安禄山黑名单上的主要人物,他比王维“幸运”地逃了出来。但对于老杜这样官职卑小贫苦无依的人来说,安史之乱对于老杜心中的感受比其他高高在上的王维等人的影响更深刻痛苦多。正所谓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老杜的坎坷经历也铸成了《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这样的后人难以逾越的诗上高峰。“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老杜的悲歌不仅仅为自己,也唱给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此前,从来没有人对于中国苦难中的普通百姓写过这样多的诗句,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如金铁所铸的字句,更是让百代警耸。所谓“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墨汁般浓黑的悲哀”的诗人,首推杜甫,这也是后世推杜甫为“诗圣”的原因吧。王学泰先生说“读杜甫诗近四十年,真正能够读懂杜诗是在十年内乱时期”,看来越是离乱痛苦的年代,人们越读得懂杜甫。中国自盛唐后的苦难实在太多了,所以越来越多的诗家读得懂杜甫,推崇杜甫。不过老杜倘若有知,九泉之下也必然叹息,老杜肯定宁肯他的这类的诗不传,也不希望后世的人有这样多的痛苦。老杜既然有“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胸怀,肯定也会愿“何日天下太平无离乱,吾诗不传冷落佚亦足”。但江湖夜雨觉得就算是太平之世,我们也可以从老杜的诗中了解到当时的惨景,因为杜甫的诗是被誉为“诗史”的。正史上往往帝王将相作传,哪里会记载百姓的疾苦,杜甫开此先河,后世白居易等后世文人不断发扬,终于让后世的诗人有“诗旨不忘能救物”的责任感,所以杜甫称圣,无人不服。有人说杜甫是个儒者,杜甫的仁爱之心是其他诗人所难及的,老杜悲天悯人的胸怀,从诗里到处可见,比如《又呈吴郎》中对一个“无儿无食”的老妇人同情倍至,在《缚鸡行》中甚至对一只鸡都寄予了同情: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所以金庸先生《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从山上望下去,见道旁有块石碑,碑上刻着一行大字:“唐工部郎杜甫故里。”杨过道:“襄阳城真了不起,原来这位大诗人的故乡便在此处。”

                                  郭靖扬鞭吟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杨过听他吟得慷慨激昂,跟着念道:“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郭伯伯,这几句诗真好,是杜甫做的么?”郭靖道:“是啊,前几日你郭伯母和我谈论襄阳城守,想到了杜甫这首诗。她写了出来给我看。我很爱这诗,只是记心不好,读了几十遍,也只记下这几句。你想中国文士人人都会做诗,但千古只推杜甫第一,自是因为忧国爱民之故。”杨过道:“你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文武虽然不同,道理却是一般的。”

                                  

                                  所以后世的心怀天下的儒者无不敬仰杜甫(有人评论说郭靖就有儒者的形象)。

                                  

                                  老杜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更是让人如高山仰止。老杜之诗,沉郁雄浑,正如泰山。李白之诗,奔放如滔滔江水,而老杜之作沉稳如巍巍泰山。李白虽然才份极高,有仙才之称,但讲到格律精严,却远不及老杜。老杜的七律,那是一绝,看被诗论家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诗写的太好了,确实是“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老杜的七律被评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老杜的五律也极好,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还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 无声。 夜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等等都是极佳的五律。至于七绝五绝,杜诗中绝妙者也不在少数,七绝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五绝像:“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等等。杜诗中还有一手绝活,就是五排,五言的长篇,像《北征》那样的,后人极少有此类佳作。所以后世学诗的人往往都师法杜甫,李白的诗是好,但一般人学不来,水平差的学李白的诗,恐怕会刀带人飞,而老杜的诗法度谨严,好像金庸武侠中的全真派之类的功夫,正是打基础的不二法门。

                                  老杜诗中的对句极富特色和变化,几乎可以作为对仗的教科书。像一样特殊的对句,杜诗中都能找到,而且都是妙绝千古的好对子。看流水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借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寻常来对七十,这是借对);当句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等等都运用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又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不但这两句相对,而且当句也对:“高江”可对“急峡”,“雷”可对“霆”,“古木”可对“苍藤”,“日”可对“月”,对仗如此巧妙,但又不觉其板,没有一点刻意而为的痕迹,可谓妙绝天成。大家如果不嫌眼晕,试看一下《萁原诗说》中对老杜诗句艺术的描绘:

                                  

                                  句法有倒插,有折腰,有交互,有掉字,有倒叙,有混装对,非老杜不能也。倒插句法,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顺讲则“夜月虚织女机丝,秋风动石鲸鳞甲”,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皆是。折腰句法,如“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集”字、“随”字,句中之腰也。交互句法,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谓花径不曾因客而扫,今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而开,今为君开,上下两意,交互成对。掉字句法,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及李商隐“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之类。倒叙句法,如“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有”已有“还”,“还”有“有”,一字两相关带,故彷徨是倒叙。混装对句法,如“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谓历涧道冰雪,尚有余寒,到石门林丘,已见斜日,故为混装对。(冒春荣《萁原诗说》)

                                

                                  老杜另一个特色就是风格多样,沉郁苍凉固然是老杜的本色,但像《红楼梦》中宝钗笑道“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 之媚语”。说的极是,其实王安石说的更详细:

                                  

                                  “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醖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缜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江湖夜雨不才,在此搜老杜诗句为王安石此文作点注解。王安石说李白的诗歌的豪放飘逸固然是别人不能比的,但风格也就是这样子罢了。而老杜各有风格都有,所谓“有平淡简易者”,江湖夜雨觉得这首可以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绵丽精确者”,这首应该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此句当之无愧:“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请看这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有风流醖藉,若贵介公子者”:“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上面掉了半天书袋,恐怕有些朋友看得索然无味,如果以武喻文,那么老杜就是一代武学宗师,既能打出雄浑无比的“降龙十八掌”,又会潇洒飘逸的“落英神剑掌”,既擅长流动如水的“武当绵掌”,又精通朴拙精纯的“大金刚拳”,甚至小巧的“兰花拂穴手”,颠倒的“波斯武功”,老杜都运用的得心应手。所以后世好多人的风格都源于杜甫,像白居易的悯农的新乐府等都源于杜甫的风格,韩柳诗派和贾岛孟郊以及后世苏轼等都师法杜甫,杜甫就像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一样,哺育中华后世的百代诗歌。

                                

                                  然而老杜生前凄凉痛苦,幼子曾经饿死,自己也是经常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最后因为没了严武的接济,杜甫连那个破草堂也住不下去了,一直在一条破船上飘泊。所以当老杜孤零零地来到岳阳楼的时候,老杜笔下的洞庭湖是那样的空旷,空旷得使人不由得彷徨失落。“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老杜是何等的凄凉。杜甫临终前不久做的《燕子来舟中作》 读来更是让人心酸: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偿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孤舟上多病柱杖的老杜只能和燕子说说话,这是何等的凄凉。此后不到半年,杜甫就去世了。《唐才子传》上记载说是杜甫因为好多天没有吃饭了,有个县令知道杜甫的诗名,给杜甫送去白酒牛肉,杜甫吃的太多,结果腹胀而死。但多数材料中并不这样说,只是说杜甫因病故于舟中。也许是嫌杜甫胀死这事不光彩而为贤者讳吧。但是我觉得《唐才子传》中的故事多半是真的,但这并不是杜甫的耻辱,这正表现出了杜甫的可悲。那些“同学少年都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的家伙们自不会饿到那样贪婪地吃一顿牛肉的地步,那些“甲第纷纷厌粱肉”的蛀虫们当然有资格笑话杜甫被牛肉撑死,可是,他们又为社会,为人类留下了什么,只是一堆行尸走肉而已。而老杜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好诗句,千年以来感动了多少人,我们该用多少牛肉酬谢他呀。

                                  杜甫这几句诗是写给李白的,但我觉得更像是他自己的写照: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是啊!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可叹李益薄情郎

                                唐代大历年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这时候李白、杜甫这些盛唐诗人已经退场。而白居易等中唐诗人的花期还没有到来。所以这时候唐诗人中就以“大历十才子”最为有名。这“大历十才子”众说不一,各种说法中人物名单也不一样,但比较有名像钱起、李端、司空曙等都写了不少好诗。像钱起在考场上写的那首《省试湘灵鼓瑟》诗中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谓是神来之笔。而且在考场那样的氛围下是很难写出好作品的。这就更显得难得。李端的“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和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等也是难得的佳句。大历年间由于战乱初定,往往是“兵火有余烬, 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 残月下寒沙”(钱起《江行无题》),所以诗中的情景常有一些凄清之感。不再像盛唐一样多是慷慨豪迈的气势。

                                    在其中,李益是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李益由于生长在苍凉的陇西,所以他对边塞上的风光事物特别熟悉,他的边塞诗是写的非常有意境的。像《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其中“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气势雄伟,江湖夜雨觉得直追太白之作。另外像《夜上受降城闻笛》也是写的十分的清幽空灵: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还有一首诗也非常不错,江湖夜雨觉得很有杜甫那种深情沉郁苍凉尽在不言中的韵味: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但是江湖夜雨单独把李益挑出来写成一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益有一段后世传闻极广的“才子佳人”的故事,这里面的“才子”自然是李益,而“佳人”是名妓霍小玉。唐代传奇小说中就有一篇《霍小玉传》。故事大意是歌妓霍小玉原来父亲是唐玄宗时代的武将霍王爷,母亲郑净持原是霍王府中的一名歌舞姬被霍王爷收为妾,要说霍小玉也算是名门之后。不料,霍王爷在御敌时战死,可能也是由于霍家大老婆不容于郑净持吧,所以尚在襁褓中的霍小玉就流落民间,过着贫困生活。为了维持母女俩的生计,霍小玉不得不承母亲的旧技,做歌舞妓待客。但霍小玉守身如玉,卖艺不卖身。这时候,李益中进士及第,诗名远扬。霍小玉以为遇到了一个理想的郎君,就以身相许。定下终身。不料后来朝廷派李益外出为官,李益打算先回陇西故乡祭祖探亲,来年走马上任,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再派人前来迎接霍小玉完婚。结果这一回家就出事了,李益的父母说,咱现在堂堂进士及第、朝廷命官,找个当“小姐”的做媳妇多丢人呀。他父母忙就和豪门卢氏之女定下了亲事。说起来这唐朝,有几个姓氏一直是很有权势的豪门,大家也可以查一下,像什么姓卢的,姓韦的,姓裴的等等都是贵族。李益可能看到卢家女有权有势,心里也活动了,就和卢氏结为夫妻。

                                    可怜霍小玉早也盼晚也盼,秋凉冬至,整整一年过去了,仍然不见李益的踪影,气得精神恍惚,病倒于床。唉,这种心情,江湖夜雨倒也是有体会的。今年5月,有个书商和江湖夜雨签了约,说要出江湖夜雨那本点评水浒的书,但是江湖夜雨盼了几个月,却又没影了。气得江湖夜雨哭了半天,呜呜。想那霍小玉将终身的希望都寄托在李益身上,想来更是伤心欲绝吧。这时候李益倒也进了京城,但是他违心负约,不想也不敢去见霍小玉。但唐朝时候虽然没有网络等媒体,霍小玉痴恋李益,而李益绝情的故事却居然传遍了长安。要说这唐朝的社会风气还不错,有好多仗义勇为的人,这时候一个叫“黄衫客”的(由于他做好事不留姓名,只见他身穿黄衣而不知是何人,所以小说中称他为“黄衫客”),先是假称是李益的FANS,说喜欢李益的诗,要请李益去喝酒,李益走着走着觉得不大对头,这不是向霍小玉家走吗?就想跑。“黄衫客”居然带着人“绑架”了李益,送到霍小玉面前。还附带送了一桌子酒席,希望他们俩能合好。真是唐朝的“活雷锋”呀。但事情至此,霍小玉却已知覆水难收,对李益又爱又恨,竟然当场死去,临死前紧握李益之手臂道:“我为女子,薄命如斯,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霍小玉这话说的好狠,好绝情。小说中说后来果然经常发生一些异事,李益精神恍惚间常看到有男子模样的人和卢氏来往,误以为卢氏有私情,常常打骂卢氏。《唐才子传》中也说:“益少有僻疾,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有散灰扃户之谈,时称为”妒痴尚书李十郎”。看来李益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剧中的安嘉和差不多了。唉,说来李益为此伤情而心理变态,也是可怜呀,卢氏无缘无故地挨打,也是冤枉。其实最该打的是李益他老爹老妈,这些封建家族的混蛋,几千年来不知办了多少这种混事。

                                    说起来这种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数不胜数。身为妓女的美眉们要找个书生才子平安喜乐的从良更是难上加难,像什么杜十娘、王娇鸾(三言中故事)等都是这样,妓女找才子得成正果的为数不多。像李娃和郑元和那样的比中个百万元大奖的彩票还少见。就算是苏三也是千难万难,九九八十一难才最后有个好结局。连大家闺秀的崔莺莺在《莺莺传》中的结果也是被始乱终弃。好在崔莺莺比较大度,只是说“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没有像霍小玉那样咬牙切齿。但崔莺莺毕竟是大家之女,不见她母亲说根本不嫁“白衣夫郎”?只要将此事瞒过,就可以过一般贵妇人的正常生活了。而霍小玉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李益身上了,一旦成了泡影,就意味着前功尽弃,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愿望就要落空,就不得不再面对其他男人,或者自甘堕落,真正沦于风尘,如何不痛?后来长安城里传出这样的诗句:

                                    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

                                   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

                                    这首诗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江湖夜雨纵观古时众多故事,觉得像霍小玉这样的美眉从良时选人确实很关键,最好不选书生才子这样的,尤其是家里父母双全,或是高门豪第的成功率更低。像李甲那种绣花枕头,只能听命于他家中父母的更不能要。要选就选家贫志坚,父母双亡,婚姻大事自己全权的。要说这难度也不小,逛妓院的家伙有几个是“十大杰出青年”?所以以妓女们的接触层面来说,找一个德才兼备的男人更是难。或者选武将型的,比如梁红玉美眉的从良故事,千年来就成为成功的经典范例。像韩世忠那样的黑马股,从他贫寒无名时介入,伴随他一路攀升,也是上策。另外就是要舍得投资,在他们贫寒落魄时资助,像李娃、苏三等都是这样做的。要是那位姐妹非要喜欢择现成的,非喜欢李益这样的刚中金榜的书生,非要说“我爱我爱我就爱”,那你最好准备当他的二姨太。把自己的定位放低一些,不然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且俗话不是说“妻不如妾”,在家里谁知道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指不定那天有机会就扶了正呢。呵呵,世风日下,江湖夜雨也学的心里污浊起来了,呵呵,不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唉,这江湖夜雨看尽古话本小说总结出来的《从良择婿真经》,也没法回到千年前和霍小玉讲讲,或许能开导她一下,不致于枉送了正当妙龄的性命。

                                    对于李益的心中,也是十分痛苦的,我觉得他的心中是忘不了霍小玉的,所以才心理乖戾变态。看他的诗句,觉得他应该是个多情的人,看这首诗,应该就是在思念霍小玉吧:

                                     

                                                  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江湖夜雨读了这首诗,觉得实在是非得有切骨之痛才能写出来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也是很可怜了,他这一生,自从霍小玉恨恨地离他而去后,就再也没有了千金一刻的春宵,也没有了月白风清下可以相依相诉的良夜。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高雅古淡韦苏州

                                  说起中唐里的诗人,韦应物应该是独具特色的一个。后世对于韦应物评价还是很高的,像《红楼梦》中借宝钗之口所说:“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 李义山之隐僻。”把韦应物和杜甫、李商隐等“大腕”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确实韦应物是继孟浩然和王维之后的又一出色的田园山水诗人。

                                     但是韦应物早年时却并不像这类闲逸的人,韦应物是长安人,标准的京师户口。而且在拙文《可叹李益薄情郎》中说过,唐朝时韦姓是个大姓,韦应物想必也是高干子弟出身。所以韦应物少年时就找了份好工作----任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跟从皇帝游幸。这些皇帝身边的侍卫和羽林军们都是些牛人,像和珅当年就是从这种身份提拔上去的。王建曾经有首诗叫《羽林行》生动地描绘了这些人骄横: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

                                     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这些人杀人劫货都大罪化小,小罪化了。可见他们的特殊地位,一般人惹不起。韦应物自己也有一篇叫《逢杨开府》的诗,自述了他这段不良少年的经历:

                                    

                                      少事武皇帝,无赖侍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自王粹。骗山风雪夜,长扬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诗中自述当年的韦哥哥“家藏亡命儿”也就是家里窝藏着杀人的要犯,“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早上去赌博玩钱(樗蒲是一种赌具,类似骰子,各面或黑或白),晚上和邻家女人搞一夜情。而且是“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差一点就是“黄赌毒”俱全了,幸好唐代还不兴抽鸦片,不然的话韦应物肯定也要吸上了。但是浪子回头金不换,韦应物在受到挫折之后,居然发奋勤学,之后的韦应物和从前判若两人。也是一件奇事。说起来韦应物确实也是天份极高的人。如果唐朝有给失足少年做的报告会的话,韦哥哥倒是不二人选。

                                      韦应物后来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行政一把手。而且是个极富责任心的好官。韦应物的一首《寄李儋、元锡》一诗中说: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诗作时正逢朱泚作乱,唐德宗仓皇出逃,韦应物的这句“春愁黯黯独成眠”并非男女私情之愁,而是忧国忧民之忧。尤其是那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一句,更是令后人感叹不已。“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自然有同感,叹为“仁者之言”,南宋诗评家黄彻更是尖锐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说句不中听的,现在有些号称“公仆”的人也是“专事土木”,大搞形象工程,视民如仇,视民如猪羊,只有嫌自己的工资低,明明坐办公室喝喝茶就挣出来普通工人多半年的收入,还是呼吁要“高薪养廉”,哪有说“愧俸钱”的?

                                      韦应物见当时的唐朝社会日见腐败,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就萌生了清静无为的念头。庄子有句话叫“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江湖夜雨弱冠之时读到这句话,不禁心向往之。韦应物看来也是很喜欢这句话,所以在他的诗中常常化用这句话,比如这首《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这句“扁舟不系与心同”分明就是化用“泛若不系之舟”嘛。韦应物的另一首诗更是不露痕迹地化用了这个典故: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几分“扁舟不系与心同”的滋味。当然这首诗的清幽寂寥之情更是出色,所以被奉为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说起来韦应物的田园山水诗和王维、孟浩然等也是有所不同的,虽然一样的清幽淡雅,但是韦应物的诗作中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凄清寂寞的味道,而王、孟诗中常是透着安乐、宁静。这应该和中唐时的社会动乱有关,不复有盛唐时的那种和谐型社会的环境了吧。

                                      试看这些句子:

                                      

                                      庭树转萧萧,阴虫还戚戚。独向高斋眠,夜闻寒雨滴。

                                      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惆怅平生怀,偏来委今夕。

                                      霜露已凄凄,星汉复昭回。朔风中夜起,惊鸿千里来。

                                      萧条凉叶下,寂寞清砧哀。岁晏仰空宇,心事若寒灰。 

                                      

                                      何等的凄清萧瑟。但江湖夜雨倒是很喜欢韦应物的诗中这凄清幽远之境的,因为江湖夜雨的心境也是常常寂寞中带着凄苦的。这里再选几首江湖夜雨最喜欢的和大家共赏: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诗真可以用《文心雕龙》所说的“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来形容,又或是以“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方可形容,如江湖夜雨这等凡夫俗子不敢多作解释,有些好诗说不得,解释不得,一说就如酒掺水,淡而无味了。

                                      

                                      还有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太好了,大诗人苏轼赞叹不已,也许是太喜欢这诗了,苏轼和了一首,是这样的: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寄语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傭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洪迈的《容斋随笔》也是说苏轼费力不讨好,因为历来“绝唱寡和”。也是,说起来这事就好像给很出名的电视剧拍续集一样,是个找骂的差事。比如现在如果哪位导演拍个《渴望》的续集,肯定事倍功半,骂声肯定不少。这里江湖夜雨不禁又佩服起《红楼梦》的续作者高鹗来,如果《红楼梦》真是高鹗所续,那高鹗的水平也不错了,要知道续写作品是何等难呀,何况是《红楼梦》这样的千古独步的小说?

                                      韦应物的诗作有陶渊明的味道,为人也仿效陶。和孟浩然同学一生求功名临老还“徒有羡鱼情”相对照,韦应物做了多年的地委书记后于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过起了闲居的生活。俗话说:“有人星夜赴科场、有人辞官归故乡”。看来这官场也是一座“围城”嘛。韦应物的《幽居》一诗表达了他辞官后的心境:

                                    

                                       贵贱虽异等, 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 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 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 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 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 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此诗中全无愤激之语,自诉乐于和道人、樵夫为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己没本事,并不是鄙薄世间荣华(自当安蹇劣, 谁谓薄世荣)。如此棱角全无,当真是修炼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古井之心,古淡之境了。后世评之曰:“右丞(王维)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韦应物)之古淡,并入化境”,其言不谬。

                                  通宝推:李根,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把文度敏思,问我沉孤夕

                                    龙虫呵手冷,斫脍送行客

                                    岂必河之鲂,无为重如石

                                    把文度敏思,问我沉孤夕

                                    即此去悠悠,池塘春草迹

                                  • 家园 浣花溪畔说薛涛

                                    唐代的美眉诗人,前面已说过一位李季兰。但是说起唐代时最有名气的女诗人,恐怕要数薛涛了。和李季兰相似,薛涛也并非良家女子。 和李季兰的故事一样,薛涛也有个关于她的诗谶故事,据传薛涛八岁那年,她父亲薛郧看着庭中的一棵茂盛的梧桐树,便以“咏梧桐”为题,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让小薛涛来答,小薛涛答了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她父亲一听就觉得是不祥之兆,预示着女儿今后恐怕会沦为一个迎来送往的风尘女子,结果果真就这样了。对于这个故事,还是觉得是后人附会的成份居多,和刘邦斩白蛇,某某的妈梦吞星斗之类的事情差不多。

                                        不过薛涛虽然不得已成为了官妓,比起李季兰放浪无忌,不是妓女,胜似妓女,倒更多一份庄重高贵。薛涛的才情美貌名动蜀中,例任蜀中的节度使们都对她既爱慕又尊敬。最先赏识薛涛的是蜀中的名臣韦皋,韦皋当时任剑南节度使,开府成都,统辖军政,经略西南。并且屡败吐蕃等外敌,是位很有作为的政治人才。著名的乐山大佛也是在韦皋主持下最后完成的。《鹿鼎记》上有一段,几个拍马屁的官员帮韦小宝认了“祖宗”,就是认得这个韦皋,几人把韦皋也大拍特拍了一会。不过这韦皋确实也是唐朝后期政绩不错的一个地方官。韦皋听说薛涛诗才出众,而且出身不俗,是官宦之后,就把她召来,要她即席赋诗,薛涛当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谒巫山庙

                                       

                                       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拿过来一看,不禁大声称赞,觉得身为官妓的薛涛即兴赋诗,就写得很有气势,有愁旧怅古的深意,绝不象一般欢场女子的庸俗之作。一般欢场女子,就算有几分才情,比如像《红楼梦》中陪薛蟠等作乐的云儿那样,也不过只会说些什么“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这样的句子罢了。所以韦皋看过后又传给客人,众宾客也莫不叹服称绝。不过这里有个小小疑问,就是薛涛这诗中的“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这两句对仗并不工整,看样子也不像李白“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那样的挥洒自如地故意不对仗,不如改为“朝朝夜夜阳台下,云云雨雨楚国亡”不是更好?呵,妄改名诗,众位莫笑。从此后,帅府中每有盛宴,韦皋必定召薛涛前来侍宴赋诗,薛涛成了帅府的常客,更被人们看成是蜀中的重大交际场合上不可缺少的人物。

                                      随着对薛涛的了解越来越多,韦皋越来越觉得薛涛只是当个“花瓶”角色实在是屈才。就让她参与做幕僚们才做的案牍(即公文)处理工作。其实就成了现在女秘书的角色了。并且还打算上报朝廷,正式下文件让薛涛任校书郎的官职。但是有人劝阻说:“军务倥偬之际,奏请以一妓女为官,倘若朝廷认为有失体统,岂不连累帅使清誉;即使侥幸获准,红裙入衙,不免有损官府尊严,易给不服者留下话柄,望帅使三思!”

                                      其实换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影响不好”,所以韦皋才没有申报。(可见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宋慈身边有个叫英姑的漂亮美眉当女书吏是编的啦,唐朝那样开放的社会都难通过,何况宋代理学盛行的时候?)不过薛涛虽然没有转入正式编制,但薛涛却是实实在在地担任起了校书郎的工作。唐朝诗人王建有诗送薛涛:

                                                  寄蜀中薛涛校书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对薛涛进行了由衷的赞美。薛涛的名气越来越大,FANS们也越来越多,好多高官名士,公子才人都来招惹。薛涛也有点得意,用胭脂掺水制出红色的小彩笺,题上诗句(薛涛的书法据说也是很出色的),赠与那些她认为合意的来客,成为后世传颂不已的“薛涛笺”。但是这时候韦皋吃起醋来了,把她贬往偏远的松州,薛涛是个冰雪聪明的女子,立该醒悟到自己闹得有点过了,以后还得要在人家韦皋手下混日子,于是她在赶赴松州的途中写下了十首著名的离别诗;总称“十离诗”,差人送给了韦皋,这十离诗倒是很有意思:

                                      

                                      【十离诗·犬离主】: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十离诗·笔离手】: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十离诗·马离厩】:

                                      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

                                      

                                      【十离诗·鹦鹉离笼】:

                                      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

                                      

                                      【十离诗·燕离巢】:

                                      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

                                      

                                      【十离诗·珠离掌】: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只缘一点玷相秽,不得终宵在掌中。

                                      

                                      【十离诗·鱼离池】:

                                      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十离诗·鹰离鞲】:

                                      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十离诗·竹离亭】: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十离诗·镜离台】: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徘徊。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这十首诗是用犬、笔、马、鹦鹉、燕、珠、鱼、鹰、竹、镜来比自己,而把韦皋比作是自己所依靠着的主、手、厩、笼、巢、掌、池、臂、亭、台。只因为犬咬亲情客、笔锋消磨尽、名驹惊玉郎、鹦鹉乱开腔、燕泥汗香枕、明珠有微瑕、鱼戏折芙蓉、鹰窜入青云、竹笋钻破墙、镜面被尘封,所以引起主人的不快而厌弃,俗话说女人们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温柔和眼泪,薛涛这十首悲悲切切的《十离诗》,那一句句“不得”、“不得”,不啻于十道温柔金牌,韦皋便是铁石心肠也要熔为绕指柔,不用说,马上把薛涛召了回来。由此可见,薛涛确实是个聪明女子,不但诗才好,对于世事也精明得很。

                                       韦皋后来离开了成都。继任剑南节度使的李德裕,也同样非常欣赏薛涛的才貌。当时成都建了一座叫做“筹边楼”的高阁,节度使李德裕在楼上大宴宾,据说当时薛涛也来侍宴。这“筹边楼”高大雄伟,是节度使与僚属将佐们瞭望远近情况并筹谋大策的地方;楼上四壁彩绘着蛮夷地形险要图,居高临下,作战时便是最高指挥所。薛涛应邀写下了这首《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诗意豪迈,风格雄浑,见地深远(“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这句是告诫众将不要贪功轻动,以致兵祸相连),这哪里像是个风尘女子写的,简直就是胸有百万甲兵的军中主帅嘛。怪不得后人评价薛涛的诗作是“工绝句,无雌声”。

                                        

                                        当然身为女子的薛涛自然也有细腻的感情,像她的《咏牡丹》,以牡丹拟人,在夜深露重中与盛开的花儿细诉衷情。这也反映了薛涛的内心有很多时间是很寂寞的,诗云: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问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同花说相思。

                                        

                                        薛涛一生未嫁,按说以薛涛的情况,她是有从良的资格和条件的,但不知为什么她直到终老,也没有这样做。在薛涛四十二岁时,和当时来蜀中的元稹交往很密切,结下一段情缘。元稹比薛涛要小十一岁,也算是“姐弟恋”啦。薛涛写诗给元稹一首叫做《池上双鸟》的诗: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可见二人的关系如糖似蜜,但好景不长,元稹和她毕竟不能长相厮守,回到长安后,寄了这样首诗给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生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似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薛涛晚年隐居在楼中,穿起女道士的服装。不知她最后的心中是存着“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的凄楚,还是阅尽人间沧桑的坦然。按说以薛涛这样聪颖明达的女子,恐怕心境为后者可能性居多。说起来,薛涛这一生还算不错啦,少有才名,老得安乐,生前享高寿(据说薛涛活了七十三岁,有的不同意这个说法,但都认为薛涛得享高寿是无疑的),身后有盛名。当妓女能混到薛涛这份儿,也很了不起啦。当然,这也是薛涛的聪颖过人之处,薛涛一生和高官打交道,却能有理有节,恰到好处,像以前本书中所评的李季兰就是政治嗅觉极差的女子,而上官婉儿之类又太沉溺其中了。薛涛却做的不瘟不火,可见其才智之高绝非仅见于诗文。

                                        薛涛死后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看来是被追认为“校书”了)的字样。蜀中据说有一座叫望江楼的古迹,据说以前上面有副对联写道: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

                                      

                                        扫眉才子、西川校书薛涛,能直追诗圣老杜,要平分工部草堂,谁敢以轻贱视之?

                                    通宝推:李根,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江湖兄文章写得好,可是诗还是不要妄改人家的好,呵呵

                                      江湖兄文章写得好,可是诗还是不要妄改人家的好,呵呵

                                      这句“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朝朝(zhaochao)一名一动,夜夜也是一名一动,句式一起一复,和下句配得很好,动静相宜,如果改为“朝朝夜夜阳台下,云云雨雨楚国亡”不仅哆嗦,而且少了内容和含蓄,似不如原诗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