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 -- 自以为是

共:💬204 🌺767 🌵9新 💬20 🌺16 待认可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

    老规矩,欢迎基于事实与常识参与讨论,有下列爱好者请勿参与

    1. 喜欢给人扣帽子(包括但不限于:卖国、买办、被洗脑、五毛)

    2. 不谈事实,只会骂人

    3. 人身攻击(包括但不限于:辱骂,牵连他人亲属,问人多大了)

    4. 阴谋论爱好者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

    中国经济全面走向市场经济已经30多年了,但很多人还是很怀念计划经济,其根据大致有两方面,一个是前30年(49-79)的发展成就,另一个是中35(79-14)年产生的各种弊病和美国08年危机之后表现出来的各种丑陋现象。本文先说计划经济运行机制的本质困境,再说前30年计划经济成功的历史原因。至于市场经济的问题,以后有精力了再说。事先声明,本文不是理论文章,概念使用按照一般理解,大差不差而已。

    所谓计划经济,顾名思义,按照计划安排生产与消费。苏联时期和中国前30年都是计划经济,但两者还不相同。苏联的计划经济是比较严格的中央计划经济,全国都由计委调度。中国的计划经济,在中央计划之外,还有各地的计划。出于战备的需要和抗战的经验,当时非常强调各地区建立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但凡是能够小规模搞出来的产品,各地都有。貌似小化肥、小钢铁就遍地都是。这种多重计划的结构,本身也就包含了市场经济的一些因素。例如那个时候很重要的职位之一就是采购员,全国跑着买原材料。现在相对应的是销售满天飞,多数采购只要坐家里招标就是了。这种差异,也构成中苏改革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不过对中苏差异的讨论且到此为止,下面只说一般意义上的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中的计划是很具体的,也是很硬性的。所说具体,就是哪个厂,哪个年度,从哪里获得原材料,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卖给谁,都明确规定了。新产能建设也类似。所说硬性,就是必须完成,完不成要遭受批评的。这种运行方式,必然带来若干无解的难题。

    第一,难以提高产品质量。经历过计划经济的河友应该还记得“处理品”或“等外品”之类的东西,差不多的产品,能用,但质量不合格,售价相应降低。某年的春节晚会还有一个谜语:铡美案,打一物品。谜底是处理男背心😜处理品是不合格产品,这个容易理解,但何为“合格”?质量标准如何确定?例如一辆汽车,假设能跑10万公里算合格,15万是不是合格?如果都算合格,对生产厂来说,生产10万的和15万的都是一辆合格汽车,都是完成一个计划指标,但成本上肯定是15万的要高。于是正常的选择就是生产能跑10万公里的汽车,不努力生产15万公里的汽车。这里的公里数还只是一种容易衡量的质量指标,如果是操控性,舒适度等难以量化的质量标准,就更是不会下功夫提高了。同时,只要保持“合格”,增加产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超额完成任务是会获得表扬的。因此,追取数量而不追求质量是计划经济的普遍现象。这不是什么思想觉悟的问题,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选择。而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任何质量提升,只要能够为企业或个人消费者所感觉和理解,就有人愿意出高价买单,所以企业就愿意提高质量。(至于运了矿物油的罐车又去运食用油这类破事,以后有精力了再说。)

    第二,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计划都是给定数量的,从上游拿多少原材料、零部件,是定好了的,临时追加需要对计划做调整,是很难的。但现实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临时需求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各个工厂,就会尽可能多要原材料,哪怕放着不用,也比要用了找不着强百倍。80年代风靡一时的《短缺经济学》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在市场经济中,临时需求可以到市场上寻找供货方,大不了贵一些,大致是能够买到的。企业在控制库存压降成本与出现意外高价进货之间会做平衡,相应就能节约资源。

    这里多说一些。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习惯了的人,对于购买某种商品,想的大概是多少、好坏、贵贱之类的问题。但在计划经济中生活的人,主要考虑的是有无。例如这个月想多吃点米饭,不吃面食,在市场经济中完全是个人偏好,但在计划经济中则是有没有足够的米票的问题。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创新无法被计划。创新,就是做前无古人的事;而计划,只能计划已经知道的事。新产品,在刚创造出来的时候,没人知道好坏,而且大多数不好。市场经济中有很多决策主体,不同的决策主体可以分别独立决策,也就是说有很多人可以对这个新出来的东西做评价,并且用真金白银打分。好的创新就有比较大的可能被发现,并不断成长起来。而在计划经济中,决策主体就是那么几个领导,如果领导喜欢了,就大力支持,只要领导不喜欢,也就此消声灭迹了。改革初期,有过相马与赛马的说法。在创新成果的选择上,计划经济就是领导相马,相中了就全力支持,没相中就仍在一边无人问津;而市场经济就是赛马,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两种机制,哪个生命力更旺盛,哪个更能鼓励创新,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面临没有优秀战斗机的窘境,于是鼓励设计师各自成立设计局,百家争鸣,这才有了后来的米格传奇。可见,即使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即使是战时,也是市场经济这种自由竞争才能有效推动技术进步。至于荣誉,金钱,级别,待遇等等激励机制,倒是其次了。

    待续

    通宝推:燕人,响水湾,Swell,不远攸高,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我国古代的经济学理论也很发达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家园 简单说吧,后发国家赶超必须搞计划经济

      后发国家要想快速赶上,必须搞计划经济,不搞计划经济的,都起不来。

      韩国的寡头经济,日本的财阀经济,新加坡的威权经济,台湾的蒋经国搞的威权经济,都是计划经济的变种。更不用说苏联和中国的快速崛起,妥妥的计划经济的威力。

      通宝推:中秋下的城市,
    • 家园 【原创】计划经济的一个案例

      计划经济一定是政府推动的,所以就会按照行业设立政府机构,例如当初那一些列的工业部,负责管理各自的行业。但经济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行业划分不清晰,就会引发争议。

      79年代末要在南京建设大化纤项目,从石油到化纤一条龙。原材料是石油,加工时化工,产品是化纤,到底是归石油化工还是归纺织部?解决办法是前半段建设扬子石化,归后来的石化总公司,后半段建设仪征化纤,归纺织部,而且为了分得清楚,还一个在南京,一个在仪征,离得老远,产品用汽车拉。生产协调要涉及两个部级单位,很麻烦。

      如果是市场经济,谁关心这些?早就一个企业搞起来了。

      • 家园 没有计划经济,连建化纤项目的基础都没有,你一系列的案例都

        是妄图把经济建设的基础忽略掉,就和河里面以前谈论的只吃第7个饼一样。而且对上下游产业配套,各类行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和作用完全不知。

        南京化纤项目能落地是国家推动的还是民间自己做的?在当时的环境下,靠市场经济能不能在国际间引进这一重大化工项目?谁能吃得下来?可以先回答这个问题不?

      • 家园 苏联最多时两百多个部

        部长副部长们加起来八百多人,印度学习这一套,曾经有一百多个部,近年来应该降到一百以下了。。。

      • 家园 想起个段子,以前各地各种钢铁厂纷纷上马

        老板们纷纷说国家不管就好,我们才赚到钱。

        然后这些年要去产能了,老板们纷纷说国家怎么不管啊,生产一天亏一天,头都要秃了。

    • 家园 【原创】计划经济的代价

      过去批判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论据是市场经济生产过剩带来的浪费,更以大危机的时候把牛奶倒进河里的照片作证。这些当然都是事实。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计划经济的代价。这里只讨论两个。

      第一个是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代价。生产过剩的代价看得见摸得着,而无法满足的需求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被很多人所忽视。什么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代价?不是任何想要的没有得到都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是明明可以满足,但因为各种人为的限制而无法满足。例如农民有很多农副产品可以出售,市民也有这个钱可以买,但因为农民自主销售农副产品属于资本主义尾巴,是投机倒把,所以就无法销售,于是农民的产品无法销售,市民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北京在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凭购货本定量购买花生瓜子,弄得我几十年了,还是觉得瓜子是好东西。等到改开,自由市场上立刻充斥着瓜子。这些瓜子当然不可能是短时间就扩大生产搞出来的,只能是原来农民无法拿到城里销售的瓜子现在可以自己进城卖了。零食只是很多计划经济体制下未被满足的需求之一,可能也根本不会被计划经济的支持者看在眼里。但是,人民生活的改善,就是这些不起眼的需求不断被满足而堆积起来的。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岂止东西被计划,人也被计划。在哪里生活,做什么工作,都是被安排的,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些年时髦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仅仅是白日做梦,而且是大逆不道。那个时候讲究的就是做螺丝钉,被放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在80年代,有些人宁可不上大学,就是因为大学生是计划分配,谁知道毕业了被分配到哪个犄角旮旯去。那时候大学里面不让学生谈恋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毕业分配的时候很麻烦,学校不照顾好像不近人情,但又照顾不过来。事情的另一面,就是为了分配到好地方、好工作,就各种找关系走后门。当然,市场经济中关系后门同样重要,但两者有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中,管分配的一人就可以决定大批学生的命运,而市场经济中,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上面说了大学生的分配,其实这还算好的。一个农村户口束缚了多少人的发展,扼杀了多少人的梦想,那才是斑斑血泪。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河友更有发言权。

      所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解除束缚亿万群众手脚的条条框框,亿万人民的自由展现出无穷的力量,中国经济发展从此走向星辰大海。

      • 家园 你的第二点似乎不一定成立

        计划是你可能被迫接受一个,市场是你可能被迫选择一个。

        • 家园 包办婚姻与婚姻自主

          自由恋爱的婚姻未必就比包办婚姻更好,但是有几个人愿意婚姻被包办?

          被迫接受一个,或者被迫选择一个

          同理。

          • 家园 可是您原贴在讲经济

            经济将求总体收益大于成本。个人的情感需求的价值是不大好衡量的,而且总体来看,包办婚姻的终身幸福感可能未必低于所谓自由恋爱,但是成本上,可是包办婚姻要低很多。

      • 家园 你这里说的都是苏式计划经济,也许新时代的计划经济

        可以有改善,有了超级计算机加持,有的地方可以更贴近需求更灵活响应

        但是计划经济最根本的是基于历史信息来演算,历史已有的东西好处理,也许渐进式创新也可以处理,但要用来突破性创新,比如苹果手机、黄仁勋的GPU,要想计划出来可能就不行了。

        注意这里说的是经济上的,要考虑成本、经济性,人造卫星、空间站、军事上的又不一样了。毕竟这时候对成本、大批量生产其实没有那么紧迫的需求,但要拿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就得考虑经济性考虑成本

        计划经济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如何引入竞争,市场经济通过多头决策消费者选择,类似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实现优胜劣汰,计划经济如何淘汰不合格的生产者呢?好像还是要借助市场的力量

        邓说的不错,市场和计划现在看还是个度的问题,谁想把谁彻底清除出去都是不可能了的。

        总之,返回前三十年的计划经济完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彻底抛弃计划也不是正路,还只能是各自发挥各自优势,尽量降低浪费提升效率来实现优胜劣汰,更快更好的实现人民的需求。

        • 家园 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蛮否定之否定

          @南寒 河友,一并回,请海涵。

          标题我是凑字数的,据说标题一定要长,其实就是辩证唯心主义的三大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还是要唯物。

          我问过,什么是计划经济,怎么样定义计划经济。给出的回答都是说苏式或前27年的模式。问题是,各位批评者所批评的是哪里听来的计划经济?苏联的咱们不管,中国的计划经济按我的认知一直不是啥都计划,一直有自留,有社队企业,有农贸市场经济。建国后很明确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做不到绝对公平,还要保留资产阶级法权。

          很多人批评的公社化,有其现实逻辑的演变过程,并且公社化的确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以我所知,至今很多农村,依然是大队的编制,虽然大队改称行政桲自然村之类,然后还是几队几队的编制。公社化过程当中的问题,参合了很多的因素,主要还是可以在发展中解决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这话大家熟悉吧?

          在人类达到共产主义之前,每一个制度和措施,必然都有其适用条件。脱离限定条件去谈问题,只能是神棍。那么,计划经济有没有局限性?当然有。同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没有其局限性?同样的有。反之,有没有其优点?依然有。这才是辩证,才是讨论问题,而我们讨论问题,无非就是想扬长避短。而在这个楼中,批判计划经济的往往不允许批评市场经济;批判计划经济的往往臆想前27年的情况。这就很不合理了。

          @自以为是 河友,你说不想政治贴,你这个贴本质就是政治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