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早餐PK -- 燕人

共:💬40 🌺2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厉家菜最早就像陆文夫说的那样

          一家子“从早忙到晚,准备了一桌子各种美食”,也只能准备这样一桌。对于陆文夫“传统意义上的美食必须做出改进才能满足这个需要”这番话来说,这无疑是反动。

          虽然听起来有点“装”,但对美食品质的追求没有止境,这份执着对应的是食客的认可。后来开了分店以后,就难以专心精益求精,口碑不可避免有所下滑。

          那些去吃厉家菜的食客心态更像是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未必能吃得出厉家菜传统做法与预制菜的区别,但十分在意这点区别。

          饮食业一直都在与时俱进。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必需与奢侈,并不是决然对立的两面,而是相互促进和孕育。控温手段提高了,传统的油浸技法便可以被现代的低温烹煮代替。而低温烹煮写入专业烹饪教材,则转变为新的传统。茶、酒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奢侈品。对品质无尽的追求成就了名茶名酒的奢侈,而这追求本身却是在每天必需品的生产和体验中逐渐汇成的。厉家菜也好,预制菜也好,各有其生存的土壤,也未必不能相互融合借鉴,食客们各取所需,饮食文化才有繁荣发展的活力。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不远攸高,燕人,
    • 家园 是城乡差别还是年代差别?

      我经历的上海早餐和你有些差别。学校食堂不卖粢饭团,但是校门口的早点摊卖呀,就是糯米饭团中间夹油条榨菜一点点肉松。另外我们食堂早餐还有鸡粥,这应该也算上海比较普遍的早餐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差别呢。同济在五角场以内,财大在五角场以外,但是距离并不远,应该不是城乡差别的原因。你80年代在上海,整个时期还用粮票,早点摊可能没那么多,我90年代在上海,93年开始就不用粮票了,校门口早点摊很多,这方面的原因可能大一点。当然也有可能,同济是美食天堂,校内校外的饮食水平高出财大一大截。

      通宝推:燕人,脱口秀,
      • 家园 同济是老大学

        条件比我们好多了。我们那时也羡慕隔壁复旦食堂的饭菜比我校的好,品种花色味道啥的都强。

        你和我的经历不同,原因首先是年代差。其次确实也有城乡差别。我校那时刚从农村征地建立校园,周边还是农田,能闻到大粪味道。食堂的员工据说有本地农村转非的。整体水平必然比市区内要低。

        我同学去复旦的校内餐厅吃饭,说复旦有汤包卖,说是里面全是汤的好吃。我现在知这是淮安风格的汤包,在整个上海这样的汤包店恐怕都不多。但是复旦的餐厅就有。

      • 家园 肉松,鸡粥,感觉南方到处都有肉

        北方吃点肉很难得,在学校食堂日常供应,别说早餐,一般最丰盛的午餐也没有。豆制品就是改善生活了。

        我们中学食堂当时一块多可以给一小份腐乳肉,一礼拜不舍得吃一次。其他的都是要小炒。

        • 家园 气候原因

          北方粮食熟一季,养猪的饲料不论玉米也好,大豆也好,都得先紧着人吃,有富余的才能用来养猪。

          南方熟两到三季,几乎没有农闲,口粮不是问题,才能周转地力供应养猪的饲料。

          通宝推:脱口秀,
        • 家园 这个可能真有城乡差别

          我读中学,地级市的学校食堂,午饭总有一个荤菜,虽然肉也是很少,但总是有的。县城中学,荤腥就很罕见。如果是不在县城的中学,基本学生自己家带的咸菜为主,学校提供的炒菜、熬菜都是富裕孩子买的。

          那个时候,家长收入城乡差别极大,因为不能随便迁徙,住在城里、市里的,基本都是有工作的。

          通宝推:燕人,脱口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