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曾让秋收起义军蒙受巨大损失的邱国轩,下场惨不忍睹 -- 忘情

共:💬59 🌺213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您说得对,确实把背叛中共和中共叛徒两者搞混了,但当时所疑惑的

                主要是您说的陈公博、周佛海“背叛中共投靠汪伪”,这几个人背叛中共和投靠汪伪的行为不是发生在同一个时期。

                还有背叛中共投靠汪伪的陈公博、李士群、丁默邨、周佛海,哪个死在中共手里?

                哪怕是逃到天涯海角,中共也绝不会轻易放过,就是个伪命题

                陈公博、周佛海、丁默邨、李士群背叛祖国和背叛革命无疑,是罪证确凿的汉奸、卖国贼,其中丁默邨、李士群是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先后叛变的,且有出卖组织行为,是地地道道的中共叛徒。

                陈公博退党时间早在1922年,周佛海脱党时间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二大决议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陈1925年回国后经廖仲恺介绍加入国民党并担任要职,周脱党后继续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

                在“四一二”之前几年退党或脱党的至少还有李汉俊、陈望道、李达、张申府、邵力子,其中李汉俊、邵力子仍在国民党内任职。另外,黄埔军校中“四一二”前退党或脱党的仅一期中就有李默庵、宋希濂、钟松、李之龙。上述退党脱党之人并未被认定为中共叛徒,李汉俊建国后被首批追任为革命烈士。

                根据《人民网》下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年引述《人民政协报》:

                从1921年中共创立开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并没有规定入党誓词,也没有把入党宣誓作为党员发展的必经程序,加入中共组织没有固定和统一的誓词。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并有一人介绍,经过审查,即可入党,主要是通过表决心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志愿。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演变的几个细节

                注:1924年新党员入党必须填写《入党登记表》,只是涉及新党员的姓名、地址及入党时间等一些简单的信息。

                也就是说,陈公博、周佛海不是因为1927年以前退党或脱党被认定为中共叛徒的,是因为其投靠汪伪背叛祖国当汉奸,他们抗战期间又发生的叛变行为的对象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至于丁默邨、李士群,他们叛变国民党投靠日寇当汉奸在前,投靠汪伪在后。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欢迎大家指正。

                通宝推:玉米菜,
                • 家园 我赞同

                  陈公博周佛海一个是1922年退党一个是1924年退党,退党后加入国民党。他们毫无疑问是汉奸。

                • 家园 什么叫叛党我上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脱离共产党不算叛党,但加入敌对阵营,甚至做出伤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事,那肯定是叛党。

                  这里如果更严谨地说,脱离共产党包括了主动退党、被党组织开除党籍或者被拒绝参加组织活动后的脱党,后两者是被动脱离组织的,哪怕投靠敌对阵营也算不上叛党。但主动退党后又加入敌对阵营伤害党和人民利益,肯定是叛党。

                  另外,如果从时间上界定,27年之后加入国民党的,肯定是叛党,因为那时候国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对立;而27年之前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您链接里关于入党誓词的文章中,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永不叛党”,这是对革命年代入党誓词的恢复,表明在和平环境中,虽然没有了残酷的斗争,但是共产党员依然要对党忠诚不渝,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可以说,“永不叛党”是党对党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对每一名共产党员最严峻的考验。在和平年代,这一点更具特殊意义。

                  您举的几个人例子,咱们可以简单分析下:

                  陈公博、周佛海,他俩都是主动退党的,此为其一;他俩退党后都加入了国民党,此其二;单凭这两点还认定不了他们是叛徒,毕竟当时是国共合作,但最关键的是其三,陈积极支持陈炯明,陈炯明是叛变革命的,也就是陈背叛国共;而周更不用说了,退党加入国民党后就是高举反共大旗。

                  李汉俊,三大后脱党,加入国民党,但没做过伤害共产党的事,桂系军阀占领武汉后,李汉俊与詹大悲等以省政府名义下令释放在汉被捕的共产党嫌疑分子300多人,营救和保护了大批共产党的干部,这当然算不上叛党。

                  邵力子,先加入的同盟会,后加入的共产党,然后脱离共产党。他其实是国民党元老,当然不算叛党。

                  李默庵,脱党不是主动退党的,而是许继慎开会不再通知他造成的被动脱党。

                  宋希濂,1924年6月加入国民党,1925年加入共产党,他脱党也不算叛党。

                  钟松,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先入共产党后退党改入国民党,但当时是国共合作,当时其并未退党后坚决反共。27年后反共则是两党之争了。

                  李之龙,并未主动退党,陈独秀、张国焘等拒绝给他恢复党籍,而且一直从事兵运反蒋被杀,未做伤害党和人民的事。

                  • 家园 OK!理不辩不明。一句话带出这么多的

                    话题,说明当时的形势是够复杂的,是一句话说不清楚的,需要逐个甄别,同时感慨确是时事变幻,斗争残酷,造化弄人,大浪淘沙,中共成立时的58名成员中只有4人、13名一大代表中只有2人成为建国时仍然屹立潮头的领导人。

                    大浪淘沙——中共最早58名党员的历史归宿

                    还发现一件趣事

                    1920年10月,陈独秀、李大钊与张申府发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让张申府发展党员,张申府列了个名单,排在第一的是刘清扬,排在第三的张国焘。刘清扬在跟张申府谈话后,说自己早就想加入党组织了,当然不会拒绝。随后问张申府,这次发展都有哪些人。张申府对她也不隐瞒,直接把名单递给她看了。除了对刘清扬信任外,张申府还要讨好刘清扬的意思,因为他暗恋她。

                    谁知,刘清扬扫了一眼名单,随即就递回来,对张申府说:“这件事我还要考虑考虑,暂时不考虑入党。” 前后只有一分钟时间,变化如此之快,比翻书要快多了,张申府怎么也无法理解,只能诧异地睁大眼睛,瞪着眼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刘清扬已经走出好远了,只留下莫不这头脑的张申府傻愣在原地。

                    张申府当时是教师,刘清扬和张国焘是学生,学生之间的事情当然不是很清楚。原来,刘清扬跟张国焘有过一段恋情,但是很快就分手了。据说是刘清扬看不起张国焘的为人,直接甩了他。从那以后,看到张国焘的名字都厌恶,不想跟他一起入党。女人的心思真的太难以捉摸,张申府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样的答案吧?

                    • 家园 这个描述太文人了,感到很不可信,张国焘至于那么恶吗?

                      不太相信,张国焘的问题是在鄂豫皖才出现的,那些早期党员不可能在早期看出张国焘的问题,这种描述显然是事后诸葛亮,就和后来批林彪一样,完全不可信。

                      林彪其实一直就是以毛主席的学生面目出现的。

                      张国焘的问题当然有一些历史根源,但是比起周总理来说,大家半斤八两。

                      虽然说周总理更忠诚于这个组织是事实,但是张国焘也不是那么差。至于杀人,两人也是平分秋色。

                      所以,这个所谓党史描述,很品质不好,虽然说有开玩笑的意味,但是太风骚,而且过于轻佻、不真诚、不严肃。

                      甄别太难了,需要的时间太久,年轻人没几个有那种耐心。所以理解万岁吧。

                      干部团制度确实是个好选择吧。总比周总理李德推被打压干部进入敢死队好得多。

                      四次反围剿应该说是大家,统帅部遵循毛主席政策和方向的成果,所以周总理的城市中心论错误还不明显。

                      等到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博古推动加码,周总理就完犊子了,在这里,刘伯承错误的因素很大,彭老总很狡猾,不敢骂李德,就骂刘伯承。

                      因为,制定详细军事计划的就是刘伯承,所谓刘伯承和李德作斗争,这是一个谎言,就和周总理和李德作斗争一样不存在的。

                      • 家园 张申府与刘清扬本身就是文人,要不也不会

                        入党、退党很不严肃。本来就是逸闻,就象鲁迅与许广平的师生恋,与周作人夫妇的家长里短,郭沫若与于立忱、于立群姐妹……

                        再比如向警予的婚姻,李一纯与杨开智、李立三、蔡和森……也符合您的以下评价:

                        这个所谓党史描述,很品质不好,虽然说有开玩笑的意味,但是太风骚,而且过于轻佻、不真诚、不严肃。

                        够您批判雅正一阵子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正常的,这件趣事当不是空穴来风,否则为什么是张国焘呢?而不是周恩来或者别人呢?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发生在张国焘身上不奇怪,最了解一个人的往往是其身边人或是交往过的。

                        再给您添点符合您上述评价的轶事:

                        周恩来在与邓颖超交往之前也交往过一位,是周恩来自己公开承认的,叫张若名,第一位留法女博士。

                        毛泽东1928年与女山大王双宿双飞的时候,杨开慧还活着呢,1930年10月才被捕,次月牺牲。

                        刘卫黄有过六次婚姻。

                        仅党史承认的,叶宜伟就有过8次婚姻、9位女伴,不负“花帅”美名。

                        十大元帅平均婚恋4.9次,全仗着叶帅这个“最高分”呢。

                        党史专家温相先生说:“据我所知,叶帅在私生活上是比较严谨的,至于网上说的那些个东西那是站不住脚的,也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的。……叶帅的多次婚姻只能是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造成的。而不能说明其他的什么问题。”

                        此后30年的漫长岁月,因为生活和情感的需要,据说叶帅身边还先后有过三位女性(参见戴晴的有关叙述),其中最后一位比叶帅年轻将近60岁,超过杨振宁老师与翁帆同学的落差。但跟翁帆不同的是,这三位女性都没有名分。由于具体资料不是来自正规出版物,恐怕道听途说有所不实,此处就不再展开。让我们看看局内人戴晴的感叹:

                        他或许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感情经历,但那结局在常人看来,也许稍嫌寂寞了一点。这个一生对女性怀着不倦的激情,也一直为她们所眷爱和景仰的人,在他“辉煌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一名爱过他和被他爱过的女子被允许守在“身”边。

                        注:花帅轶事摘自《脍炙英雄》,作者:孔庆东,出版:长安出版社。

                        • 家园 不是说他们不该搞对象,也不是说他们不风流

                          是说党史这么描述他们之间的感情,那么细节,那么情绪,让人感到不可信,而且轻佻。

                          什么动作,情绪,仿佛作者就在旁边,实际上基本属于作者猜测,太不真实。

                          至于原因我就更说了,不可能因为那时的张国焘,这是落井下石,不是研究历史的态度,不可信。

          • 家园 你说那些人最终养老在中共敌对方

            而龚楚却是中共给养老,龚楚跟你说的那些人不一样

            • 家园 拜托,看好我写的是什么

              我说的是伪命题,而不是谁在哪养老。

              哪怕就是说谁给养老的事,何畏在海南岛,贺治华没有出境的记录,张国焘也不是在敌对方

              • 家园 你从那里看到何畏在海南岛

                大部分消息都是何畏失踪,按你说的何畏最多是脱党,何畏可没有像龚楚那样领的国民党军队杀害共产党人

                • 家园 你又代表中组部下结论了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的《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收录有何畏的条目,称:何畏于1937年到西安治病时叛逃,投靠国民党特务机关,任中统专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