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电视剧《繁花》 -- 本嘉明

共:💬131 🌺892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本你没说到点子

              这个剧从政治角度看,有点呼唤改革开放的意思,与今上的一统天下、党领导一切方向是相反的。

              为什么要用金粉涂抹,因为要让大家怀念,怀念那个混乱、但生机勃勃的时代。

              通宝推:青青的蓝,潜望镜,Swell,
              • 家园 完全正确啊

                就像范志毅讲的“我们上海人要团结啊”。团结了干什么,团结了对付谁?

                我发现一个规律。这几年但凡是火了的电视剧,都暗搓搓的藏着反心,搞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文艺创作。

                文人是天生反骨啊

                通宝推:青青的蓝,翼德,潜望镜,
    • 家园 写的太好

      感觉看完你写的才真的对这个剧有点兴趣了。否则这个拿腔拿调的剧说实话不是太对我的胃口。

      难怪我觉得当年小平在深圳画一个圈,听着热闹,但是好像中国变化不大。而喊出开发浦东之后,中国真是一年一个样。 真的是影响深远啊。

      当年我的家乡也接过外贸的单子。为啥我那么小还知道呢?因为据说是因为某种交流不顺畅的原因,做出来的东西人家不收(再具体的就不知道了)。于是各大商店,甚至摊位上出了一大批外贸货。这在当时还是挺新鲜的。 货的质量不说,关键是样子很奇特。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可能就是文化衫:背心上印着各种字。

      但是后来明显有人用这个名头来赚钱了,以后的外贸货就有点名不副实了。

      • 家园 你是不是只看上海了?

        阿拉也是上海宁,92 年南巡讲一年一个样,那是真的。但是这是我在上海的眼光。

        邓在深圳画圈,你觉得没啥变化?我觉得变化是天翻地覆,或者难听点叫沉渣泛起,什么旧社会的事情都冒出来了。当年顺口溜叫什么七十年代下乡,八十年代下海,九十年代下岗。据说还有老干部到海南,按摩女来问要不要服务,被老干部惊讶为一夜回到旧社会的。

        也许你指的是生活水平没有变化?但是你自己帖子也说,八十年代黑白电视,到彩电,到洗衣机,大件一个个来,怎么能是没变化?

        九十年代上海,主要还是搞通勤,跨黄浦江大桥,隧道,地铁,高架,这些是每个人都看得到的。还有开发城乡结合部,虹桥曹河泾闵行,你要常去才会有变化。如果你不去,譬如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我在新闻上听了无数遍,但是从没去过,所以也不认为有啥变化。

        那时候国外也这么搞,马来西亚搞什么双峰塔,名气很大,让所有人都看到,但是实际作用有限。

        • 家园 没去过上海深圳

          总的感觉80年代的时候,经济显得有活力了,人显得有钱了。但是各种企业还是老样子。大概就是开始发奖金了。家里买大件了。大概算是加强版的社会主义吧。人们的观念也基本是没有转过来。基本上都是死守体制内。即使知道体制外挣钱也很少有人去干。 当时社会上发起来的都是边缘人,比如从局子里面刚放出来的。

          90年代开始天翻地覆,国营经济有点像潮水一样一点一点的退。小集体完了,接着大集团,甚至小国企。 各部下面的单位也慢慢完了。人心惶惶。但是当时脑筋活的开始想着南下了。有些开始炒股并且暴富了。电视里面,各个外企开始去上海了。考大学的时候,头脑活的同学开始抛弃科技大,高分上复旦交大了。

          90年代末去了一趟上海。看同学。当时的上海从高楼大厦上来说,稍微好点也有限。但城市的文明,让我这个在北京待了几年的人都有一些感触。第一次看到警察是客客气气的(不是说他好啊,就是说他说话客气)。

          • 家园 总结:90年代大家都学会挖社会主义墙角了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90年代的中国那就是改革,如果总结90年代的东北那就是下岗。伴随着“活力”还有社会治安的急剧恶化,不要说什么卖淫嫖娼,小偷小摸了,杀人抢劫此类的恶性案件都是急剧攀升,东北地区下岗了去开出租车被劫杀的出租车司机有多少,被刨锛儿刨死的无辜市民又是多少。

            提一嘴上海的文明,我也是90年代末第一次去上海,当时1号线只到莘庄,我和同学每天从莘庄坐地铁去徐家汇闲逛,第一天人多的时候我给人让座,下车后我同学跟我说在上海不要给人让座,他们不会感谢你,只会把你当傻逼,背后还要笑话你。后来我观察了一下,上海真的没有人让座,而且每天在地铁上都能碰到吵架的,不是上海人跟外地人吵就是上海人跟上海人吵,从没碰到过外地人和外地人吵。后来有一次上来一个老人站我面前,我想把座让了,没想到刚站起来,边上一个人窜过来就把座占了,我转过身要跟他说座不是给你的,老人立刻说没事没事,小伙子谢谢你,别惹事,我坐两站就下了,我同学只好站起来把座让给了那老人,老人连声道谢。下车之后我同学对我说:傻逼!就告诉你不要给人让座吧。我刚来的时候跟你一样,后来实在是生不起这个气了。以后你上车就装睡觉,下车我叫你。

            跟我妈去商场逛街,刚上楼梯就有个卖毛衣的把我妈拦住一顿推销,我妈动心了,我就说了一句先上去看看回来再说,结果那个服务员就操着一口上海腔开始疯狂输出,哎呀你个男同志怎么这么小气,一百块钱都舍不得,这样怎么行,小里小气没什么出息,做不大事情啊。。。当时我都傻了,刚要喷她两句就被我妈拉开了,我虽然平时不爱逛街也不会砍价,但我在我们当地从没见过态度如此之恶劣的售货员,如果她是个男的我可能都要抽他。后来上了楼我跟我妈说了一句:上海人素质真他妈差!以后逛街别叫我,我可受不了他们。

            回去后我跟同学说上海人一个词就能概括:市侩。后来时隔十几年再去上海,差不多每年都会去一次,现在商店和饭店的服务人员态度倒是好的,很多网约车司机服务态度相当一般,地铁里依然经常碰到有人吵架。

            我和你的印象正好相反,上海人的服务意识相当好,但说话的语气和态度相当欠抽。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我就说警察啊

              普通老百姓的话,别说上海本地人了,就是在东北生活了多年的知青,为啥都给安排在一些得罪人的岗位?知道你和谁关系也处不好,所以你在这个位置上肯定公正一点。也属于以洋治华了。

              当年在东北警察属于你应该绕着走的对象。要是家里有小商贩那对警察真是恨之入骨。北京警察好多了,但也不是你敢惹的。到了上海一看有人敢跟警察顶,所以到了上海感慨很深。

            • 家园 也不算那么欠抽,还可以吧,不过让座这事,那老人怕惹事还是合理

              你应该揍那个占你让的座的啊。

              你没瞪他(占你座的那个)问,你瞅啥?

              90年代,那时上海已经疯狂瞧不起内地了。毛时代上海知青自己小团体说上海话还算个啥。

          • 家园 也许是这样的,我们对天翻地覆的触动点不同

            你描述的情况跟我的观察基本吻合,其实整个是个连续的过程。但是我在八十年代就感觉天翻地覆,而你在九十年代才有这个感觉。

            在我看来,八十年代初已经治安恶化到严打,唱小兔子乖乖,集体基层政权开始瓦解,那么之后一连串都是可以预见的。

            我在还是学生的时候,对政治老师说,邓这是走资,老师的回应是闭嘴你懂个屁。

            类似的,八十年代有人说一看外面的世界觉得世界观塌了,我完全没有这种感觉。譬如《成长的烦恼》《大饭店》,一个是日常生活,一个是高级酒店,我并不觉得比中国先进多少,这里面的东西我们沿着封闭僵化的老路发展下去,也很快就会有的。

            如果《星球大战》是真的,说不定我的世界观也塌了。然而并没有,美国人的汽车也不会飞,也没有星际战舰。

            毛在几十年前就预见到天翻地覆,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才是真了不起。

      • 家园 【讨论】里面的小品都不错

        当然很多笑点是上海风格。

        拆开看成一个个小桥段的话,不论喜剧还是悲剧的,很多都很完美,很适合拆成短视频放在抖音。

        已经是很好的作品了,但不必神话它

    • 家园 老本确实最有资格评这个剧了。只是老本光追究情节,

      不像俺非常在意光影色彩背景完全没有九十年代的感觉。王家卫还是沿袭自己驾轻就熟的30年代的上海色调,对俺就非常无感了。个人感觉,九十年代的色彩,应该是当年彩色胶卷冲洗出来的照片的色彩,而且还不是柯达的,是柯尼卡,乐凯那种的。🙂

      • 家园 【讨论】那时上海还是很匪的

        一个小例子。某头部大商厦,营销时擅自用了刘嘉玲的大幅肖像,刘小姐从香港写来律师信,撤销道歉赔钱,一键三连。

        结果呢?该商厦直接封杀小刘,凡用小刘代言的商品,一律不进。

        撕扯到最后,小刘跪了。

        上海政府当年的口号,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因为搞基建到处挖,市民生活大受影响,喊口号安抚市民),结果我们直接翻译成“三年不像样”。

        上海,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盖兹比”,豪横的勾当多了去了。很多事情,让香港裱糊匠多涂几层金粉,就当没发生过,好伐?

        通宝推:夜如何其,翼德,
        • 家园 说个市井之间的事情吧

          首先声明一下,这个电视剧我一眼都没看过,没什么大道理,我把这些东西都看成娱乐活动,这一类的题材对我没什么娱乐性。我对老本的外贸游击战倒是觉得很有趣,但估计对一般的观众也是没有什么娱乐性吧。现代的娱乐商业有能力不够的,但没有琢磨顾客的心思不够的。

          老本说这个”匪“字,其实老本说的是很高档的”匪“了,我说的这个其实深究也不是匪,刁民而已。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应该刚上大学,一个以前高中一起在运动队每天拿5块钱补贴的算是大哥,在上海某校,我到上海穷玩,去他那儿算是蹭张床。那时候娱乐还是不多,中间一天,老兄带着我去看电影。那时候热门的电影票不是很好买,售票窗口已经没有票卖了,就去电影院前面等退票的。上海一景就是电影票的黄牛,和我们站在一起,去”抢“这些退票人的票,当然他们抢完马上翻番就卖。可能其它城市也有,但我这个五线城市长大的,半大小子打架经常看到,但这种准暴力经济活动以前没见过。

          我们这个老兄,虽然就是一个五线城市的市高中篮球队的,但也是膀大腰圆、身手相对敏捷。最后跟我们一起抢的这个上海阿叔,应该是中年人了,中等还偏矮一点,干瘦干瘦的,虽然没抢过我们这个不入流的篮球队员,但一个普通中年人体现出的那种无所畏惧的攻击性、对和平年代基本社会规则的完全藐视令我至今想起来都百感交集。

          我可以想象他晚上回到自己很可能不是太宽敞的家,数数一天赚来的钱,盘算怎么补贴家用的场景。

        • 家园 相比香港,上海才是old money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