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一家注李,千家注杜看官僚 -- 真离

共:💬158 🌺570 🌵2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由于 现在补的字数限制

                  有一句话没有说完……就是 高心夔 所谓的 生平双四等 该死十三元(此事未必全是真的,但是说明的意思确实实情) 高心夔是清末才子,也顺利考中了贡士。按道理 殿试和后面的朝考 只是分档次,并不黜落,可是分档次标准都是三级,第四等 是属于 彻底考砸了那种(犯有比较严重格式错误),每批都只有几个倒霉鬼,他偏偏两次都是……而据说原因竟然都是 考的诗 押错了韵,因为 韵部十三元 很怪……和 普通哪里的口音都不对付……(比如 宣,并不是这个韵部) 总归的意思,杜甫的律诗 家学渊源,写的格律谨严……特别适合作为 学习模版;科举考试不考 古风或者乐府……因为 它考试目的就是 让举子展示 写标准公文的能力……(唐诏令 很多都是韵文体),所以 学杜甫诗的人多,并不是思想契合,而是 技术需要

                • 家园 另外 科举一直考诗 -- 有补充

                  但是 因为诗歌的 神韵很难有定评,所以 科举考试里面的诗,评分占比很低;但是有一点:不可以犯格律错误……这就 显出杜甫的厉害之处了,老杜 的 诗歌 什么内容都写,但是 韵押的好……几乎从不押错韵

                  这个 就是 李杜的差别了,李白的 古风和乐府 更好,人家那飞扬跳脱的个性,本来也不受格律约束(想写好 对于李白的天赋也不难,但是 ?为啥非得受这约束,李白又不考科举)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唐代赞赏 有个性者,比如祖咏 -- 补充帖

                  考试 要求 写 十二韵的律诗,他 写完 一首绝句,走了(吾意已足)就是这首: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当然 那次考试也没有录取他

                  历代科举,应试者写的诗 成千上万,流传下来的 名篇却是很少,说明诗歌这个体裁本来就不适合考试…… 据说 考试写的最有名的好诗 是这首: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我 贴上,是因为 这个确实就是十二韵的律诗,符合 唐代考试要求)

                  到了明清,由于 古韵已经不合口语 ,常有押错韵的情况,高心夔两次殿试失败

                  通宝推:燕人,
                • 见前补充 4892930
                    • 家园 问题应该更多还是出在省试诗的性质本身

                      因为举子的目的就是期望中举 故而绝不能在作品里犯有政治错误 忤逆上意 故而省试诗基本只是纯用赋体 不敢比兴 以免玩脱 比如钱起的这首《湘灵鼓瑟》 也是纯用赋体 单纯描写湘水女神鼓瑟的哀音 不敢有任何“弦外之音” 就是为了避免惹祸 轻则黜落 重则甚之

                      故而不独省试诗缺乏佳作 唐代科举中诸如进士科、博学鸿词科等还要考律赋(唐人谓之甲赋) 虽然文体不同 一样未闻有何不世佳作 恐怕也是异曲同工

                      另外 和钱起的这首省试诗结句封神情况类似的 还有当年宋之问力压沈佺期的那次 而那一次的诗是所谓“应制诗” 目的就是为了“奉旨悦上” 同样也是绝对不可犯任何政治错误 故而也是不可能指望有什么思想境界 能够流芳百世

                      宋之问那次所做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全诗如下: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只是单纯地将和昆明池相关典故巧妙组织起来 搭配上工整的对仗与合适的词藻 凑成一诗 仅此而已 宋诗靠着结句(王世贞赞为“佳句中佳句”)还算拼命拉升了一点质量 至于该次比试的“亚军”沈佺期乃至其他大臣所作的 就更等而下之了 其它各类应制诗 也基本都是整体质量一般 湮于历史长河之中 后世罕有提及 道理恐怕和省试诗、甲赋等也是如出一辙🤔

                • 家园 另外,贴里有人激怒杜甫,不知道杜二也会持刀杀人么

                  (当然持刀直接捅死吉州司马周季童的,是上一个杜二:杜并,那是杜甫的亲叔叔)

                  《赠韦七赞善》诗云:“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是当时流传的俚语,因为杜甫的引用而流传下来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甫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小有名气的文人,进士及第(这一点杜甫真丢人,考了n次都落第)之后,担任洛阳丞等官。后来先后任著作佐郎、膳部员外郎、国子监主簿,去世之前不久,加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与苏味道等人合称,文章四友;其诗歌成就也很大,是五言律诗正式形成的代表人物之一。杜甫的父亲杜闲先后担任过郾城尉,奉天令,擢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

                  杜甫家族 谱系清楚,而且历任中低级官员——官大是不大,但是一直都属于标准的文人世家,他本人的诗文也是家学渊源的——他恰恰不是科举提拔起来的官僚!科举几次都没考上.....最后靠献 《大礼赋》谋得了一个小官混饭吃(他还不肯外任 河西尉....)

                  老杜 晚年混的很惨,那是因为遇到战乱,但是到处靠着文化人的名头混饭吃,某些人不看最基本史料,张嘴就说他不是世家,杜甫泉下有知,只怕也要拿刀捅人啦

                  (李白 学不得,那是因为....人家是 那个年代少有的海归😁,那受异域之风熏陶的 独特气质,普通人想都想不出来)

                  假设 杜甫 安史之乱中意外遇害,没有人生后十几年,没准儿会得到:诗风 学李白,颇得其神韵的评价😂 早期杜甫的诗歌 也很狂放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且不宜,因为 他晚年境遇凄惨,而误以为他 只是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了

                  通宝推:落木千山,唐家山,达雅,真离,
                  • 家园 杜甫其实混得不惨,他只是把自己写得苦哈哈的

                    杜甫其实混得不惨。他老人家属于那种喜欢哭穷卖惨的,把自己写得苦哈哈。但人同等条件下过得比李白好两个数量级。

                    例如,杜甫最惨是安史之乱开始到入蜀之前这一段。但是,杜甫好歹是朝廷命官,虽然最后官不当了,也没像李白那样被抓起来流放夜郎。再例如,杜甫入蜀,依靠的是封疆大吏严武,李白呢,依靠的是县令李阳冰。

                    《李白与杜甫》真是神作啊。

                    • 家园 杜甫的狂放 和 疾病

                      我觉得 杜甫 哭穷卖惨,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杜甫穷……杜甫家族属于文化世家,经济上不算富裕;李白 其实搭了世家的边(女婿,他两任夫人都是宰相后人),但是 李白经济情况比杜甫好,就是有钱,原因不好说(传说 玄宗赐金让他还山,是许诺逢州吃州、逢县吃县,必得酒足饭饱的;这当然是 传说,但是也说明 李白的一生,似乎没有遇到太大经济问题)

                      第二 杜甫有病……长期的慢性病,李白相对比他健康(这俩都是酒鬼……)

                      再一个就是 杜甫其实很狂,曾坐在严武的榻上,直视严武,“严挺之宁有是儿耶?” 有说法,严武为此大怒,曾经想 找茬儿杀了杜甫……被母亲劝住了,不久严武暴死

                      最后,大家都靠卖文混日子嘛……吐吐槽是常态了,就是前面有人讨论过 集杜甫的那两句诗: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 这后一句 就是 讨薪之作: 敬简王明府,原诗 末句……看君用高义,耻与万人同……老王啊、我老杜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给你的 堂,写序文,这 润笔之资 是不是给的多点儿,别和其他文人一样咯……(然后 王县令 没多给……杜甫又写了一篇 重简王明府😂

                      通宝推:达雅,
                      • 家园 李白可不是婚后才有钱的

                        十几岁就游遍了四川可不是一般家庭

                      • 家园 杜甫卖文不如李白,其实李白经济不是那么好,还能造

                        能花的意思。

                        杜甫端着做事。

                        开始李白站点优势,年龄大了,不行了。总之不如杜甫稳当,水平差不多。自然中国文人选择杜甫。

                        • 家园 是的是的。李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经济上的李白和杜甫,其实生活中也挺常见。

                          李白就是那种,其实也不宽裕,但是“爷不缺钱”的人。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李白有家,但常常不着家。

                          杜甫则反过来,明明挺富,但是三天两头哭穷卖惨,扳着指头跟你数,这个月要交房贷车贷,老婆又买了个包包,两个娃又各报了一个花钱的培训班钱……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杜可能还有一个因素是比小时候穷了

                            小时候好像是生活在宰相家阿。

                          • 家园 哈哈哈,是有点那个意思,李白有点像当年开始阶段的马克思

                            杜甫挺富说不上,但是家里条件恐怕超过中产,尤其是在四川,在四川恐怕说他是大地主,也没人不认可。

                            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指导,成都市文广旅局、青羊区人民政府主办,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青羊区文体旅局承办,四川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人日游草堂”——第十四届成都诗圣文化节于2023年1月19日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拉开帷幕。

                            赏梅、祈福、观展、吟诗、祭诗圣……本届活动将继续围绕“诗传千古情,花重锦官城”主题,打造独具草堂特色的新春节日文化盛宴。草堂唱和、祭拜诗圣、文化展览、传统技艺体验和赏梅祈福等传统文化活动将相继亮相,同时,将开展线上直播、网上互动抽奖等形式的“云游草堂”活动,让观众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共享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中新社、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四川观察、成都广播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对本届活动进行了报道。活动将持续至2023年2月5日。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8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1]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1]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1]

                            唐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

                            [3]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 [3]

                            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

                            1955年,杜甫草堂成立杜甫纪念馆。

                            1958年3月7日,毛泽东在参加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 [3]

                            1959年,由时任成都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李劼人主持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

                            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

                            杜甫草堂总面积近300亩,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有一座“少陵草堂”碑亭。

                            杜甫草堂在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是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杜甫草堂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现在说是300亩,当年肯定没有,但是应该也不小于一半吧。也不小啊,不知道到底多大,希望成都河友能解说一二。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