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的底层逻辑 -- 巴博萨船长

共:💬206 🌺1126 🌵4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明初应该还是官方运粮为主

                        至于长城九边,那是永乐朝之后的事了。洪武永乐朝都是官粮为主,盐引为辅。不过我没查资料,纯粹凭记忆印象说的。

                        大家说明朝的事,其实多半还是借明朝说本朝。明史本身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明朝历史从清朝修订明史开始就是意识形态化指导的。本朝也一样,谈论明朝没有不政治先行的。所以我还是这个主张,我反一条鞭法反张居正,就是反市场经济路线。

                • 家园 del

                  重复了,del

                • 家园 朱元璋的制度是很先进,但是对行政能力的要求也真是高

                  比如典型的黄册制度,宣德年间官员就开始偷懒不更新黄册了,只是单纯地抄黄册上的数字应付。

                  实物税由于明朝没统一的财政部,地方官需要征收十几种不同实物再分别给七八家不同上级仓库拨付。想想这个制度居然能维持百来年也真厉害。

                  实物税对小民来说是方便不少,但对官员来说是太繁琐了。官员肯定会想方设法简化税收。这种时候可不是单靠洪武祖制四个字就能阻止的。

                  张居正改革时候的背景是北京粮食多的都烂了,仓库没地方堆,不缺粮食,就缺银子。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使得实物税要开始向货币税过渡。

                  我觉得责怪张居正改革有点像责怪古人没机关枪,打仗死那么多人,差评。有点过于上帝视角,拿着现代政府的行政能力去衡量古人了。古代一个县衙才多少人?现在一个县的干部人数放古代估计够填满几个府的编制了。

                  • 家园 从现在企业制度去理解

                    采购部门按需购进几百上千种器件,然后发往七八个仓储,这不是很正常的事。难道采购把账打给各个仓让他们自己进货?

                    明朝的户部本来就不是财政部,只是个采购仓储部门而已,真正的财政部是皇帝自己加后湖黄册库。

                  • 家园 还是不对,朱元璋为了控制官员,事必躬亲,也不对

                    不是说皇帝不该勤奋,确实没有必要将自己陷于事务性复杂琐碎状态。

                    虽然周总愿意这么做,但是他确实没有这个能力。

                    真正的做法,确实还是需要张居正类的官员合理的分担皇帝的君权。张居正的改革之心还是不够,不涉及文化核心。

                    府院之争,永恒的话题吧。

          • 家园 嗯,明白了,阴兄是不承认有士大夫阶级专制

            这么一个事实的。本帖第一段,阴兄就发明了两个历史:

            一、“改朝换代之后,都会废除卫所,改为民田”。历史事实是,贾似道之所以为程朱理学之徒所恶,其实就是因为贾“强买”“民田”为公田。之后的元、明卫所之田,很多都是来自南宋的公田。朱元璋要是“强抢民田”作为卫所之田,不用阴兄动手动口,重八皇帝早就被士大夫们骂成比贾似道还过分的恶徒了。

            二、“满清的特色在于跑马圈地,废了卫所藩王,地全归八旗了“——呵呵,如果真如阴兄发明的历史一说,那么汉人为何要恨八旗圈地呢?明明事不关己嘛。

            阴兄不妨明说:清朝剿灭南明和李张两支农民起义军余部,士大夫阶级“手上是干干净净”的。好笑!姜文那个烂片,满是精英傲慢的臭气,居然成为阴兄发明、解释历史的凭据了。

            不知道阴兄所说李过被袭是哪一次?反正第一次李过被重创,是在陕北不是什么湖南,而且就是多尔衮命令南下的清军折返、从河南入陕,与从山西入陕的清军合兵,几乎是以入关的全部八旗军+投降满清的九边明军的大部,袭击以步兵为主的大顺军。

            彼时多尔衮为什么敢对南明完全不设防?除了从东林党如史可法之流那里找原因,从史可法们给北京满清送粮食银两找原因,还有其它的吗?

            “如果李郑能赢,那么这些江南大儒肯定也会自带干粮帮胜利者做事”——阴兄好像完全没有学过大陆历史教材似的——教员领导的百万雄狮下江南,你说说哪些南方地主“自带干粮帮胜利者做事”?!

            至于“银子取代铜钱丝绢作为主要货币也是民间自发的行为”,现在的社科院,尤其是那个万明老太太,特别爱用“是市场造成的”白银货币合法化。所以这个就不算阴兄的新发明了。

            实际上,与万明以及阴兄所说的恰恰相反,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士大夫阶级有预谋、有计划、不惜暗杀皇帝和首辅、不惜卖朱明、换满清换来的。正如同美元的全球化,根本就不是什么“市场”“民间”的选择。

            这个说来话长,咱们慢慢道来。

            • 家园 认同这个观点

              明朝的税收折银,实际上是一个延续了两百年的和平演变计划,是一个远比空印案还严重的摧毁税收体系的手段。如果朱元璋复生,搞税收折银的官员,全部都要剥皮实草。

              • 家园 税收折银

                是社会经济的进步吧。就如货币自然成为交易中介物一样。

                明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农业进一步成为商品经济,是从张居正改革开始的。这个进步是必然的。朱元璋和以前朝代的实物税收是时代的局限。

                农业经济商品化相对是进步的,其负面不应该被用来作为政府垮台的原因。政府垮台是政治原因。

                • 家园 白银化等于把国家的货币主权让度出去了

                  明朝末期的白银货币化,由于中央政府所掌握的银矿产量比例很低,使得白银的来源完全和外贸挂钩,外汇成了国内货币,进出口商成了货币发行主体,进出口商可通过控制白银供给,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出进行定价,这相当于 明王朝中央 被剥夺了 大额货币 发行权,仅保留了小额货币 铜钱的发行权,整个国民经济变成靠外部输入的白银定价,政府丧失了定价权或者调节市场价格权,从而失去了国内经济主导权,沦为附庸型经济,国家发展方向也从增强国内民力物力,转化为外向型经济,围绕怎么赚取外部白银为作为根本。这对国家而言,可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堕落,回到了汉高祖~汉文帝前期了,天下人都可铸钱,但又因为是王朝末年,根本无法对民间货币进行有效管理控制。

                  人类目前就3种形式货币:

                  1、实物:指粮食和主要工矿产品。在物资稀缺年代,绝对优先于其他货币形式。遍布全国各地的储备仓库,可以让各地的灾荒年平稳渡劫,大大增强系统稳定性。

                  2、稀缺物或贵金属货币:指贝壳、金银铜。其相对实物的轻便性,好储藏,相对信用货币的稳定性,又使其一直存有一定的市场。但各国政府都不会想要用,因为其可用金融手段较少,超发难度较大,影响其聚敛速度。除非要争夺货币主导权是才会使用。

                  3、信用货币:各国政府都喜欢,因为可以很容易地超发,但后果就是几乎没有哪个政府能最终控制住这头猛兽,最终必然是通胀,然后被迫重置币值,重新开始一个新的信用货币。

                  若论收税来说,

                  1、实物税收是最稳当的,也是最能使政权持久的。实物税也是最难转嫁的,比如只征收富人才有的白面,只有富人有,穷人怎么都搜刮不出来。而如果是用货币,富人完全可以转嫁给穷人。

                  2、金属税收是最应该废弃的,又重又不灵活。若是缺乏对应实物,其价格也会和信用货币一样飙涨。比如明末北方,就因为缺少实物,外加军事行动扭曲供需体系,导致通胀,又进而促使军费需求暴涨,然后就是加大收刮力度,激化各方面的矛盾,最终就是军队欠饷-农民起义-皇帝借不到钱-士大夫喜迎大明亡国。

                  3、 信用货币税收是最不该存在的,政府随便印就有的东西,不需要你收回来,采取措施收回来只是因为印太多了,或者你聚拢太多了需要削弱下。

                  4、一个例外情况是世界货币,但一旦以世界货币作为本国储备,那经济主权就丧失了,货币发行国可以随意通过调节供应量来收刮各国,如今时的美元。

                  明的情况,就是使用世界货币来架空了国家的经济管理权。

                  至于农业经济商品化,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比如 弇兹氏、伏牺氏、神农氏、有熊氏,包括后代的契丹、女真野猪皮,那都是特色产品生产部落啊,但人类历史选择的结果,是普遍农业化,重农抑商。失败的直接被淘汰出局,直到工业化时代来临,城市经济崛起。

                  其中一个例外,商,商是靠信用货币起家的,也就是 “契”,但资料不足。

                  至于为什么商业化成功的一个例子也找不到,借用前几年上海大妈的一段话:你马云在怎么买卖上玩什么花招跟我有什么关系,东西便宜了吗?

                  总之,没落实到实物的商品化,就是伪创新、退步。没能促进基本生存发展产品扩大再生产的商品化就是 胡搞。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只有谈到货币主权,才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明清换届,士大夫阶级既获得了朝廷(满清)不再抓上币(白银)的货币主权,又获得了朝廷(满清)对他们在明朝侵占的卫所国有田地的所有权认可。还能继续玩八股科举(程朱理学),控制整个帝国县府乃至六部中央的官员培训权、选拔权。怎么看怎么是一场“巨大滴、历史性的胜利”。

                    由此可见士大夫阶级哪里有什么“爱国”、“忠君”、“气节”,他们阶级书写的‘历史’,都是假的。

                    关于实物税,特别要关注张捷对温铁军的揭露和批判:新东林党https://m.weibo.cn/status/4877812513377581?wm=3333_2001&from=10D2093010&sourcetype=weixin

                    通宝推:空中吴钩,
                  • 家园 有些道理

                    白银与现代历史上的美元不是一样的。

                    明朝白银大量从海外输入。但是我不认为对白银的输入,政府会不闻不问。(我这是按照常理猜的。)

                    • 家园 政府会尽量当大户

                      白银货币这套系统,外汇是上级总闸门,国内公私府库是次级蓄水池,次级蓄水池也分大小,谁大谁能设定价格,也更有手段盘剥其他水库,谁败家谁会被更严厉盘剥。

                      面对白银输入,政府当然不会不闻不问,信用货币抑制其起效,失败后就只剩收税、储银、借钱这几种正规手段,和让九千岁们耍流氓这非正规手段了,张改革使政府一时间成为国内最大的白银持有方,从而短暂获得市场主导权。

                      但万历很快用光了这个库存,一旦成了市场弱者,那就要面临恶性循环了。

                      总的来说,稀有金属货币对政府来说,还是太不灵活了,风调雨顺时会快速聚敛,但遭灾时会快速崩坏。

                      而一个大国,哪有风调雨顺的时候呢?

            • 家园 文章论点新奇!能否展开证
            • 家园 我说的是闯军打荆州那次,攻城的时候被清军从背后突袭。

              那是最后一支保存比较好的闯军主力了。

              我不认为松散的士大夫阶层能有如此一致的行动力和组织力,真那么厉害,哪里轮得到满清入关。

              晚明更像一个大规模的囚徒试验的景象,一堆士大夫选着对自己家族,乡党最有利的选择,最后变成大家一起挖墙角,把局势搞到不可收拾。

              少数清醒的官员也无力扭转这个大势,整体系统已经接近崩溃,除了推倒重来,别无他法。

              清朝可不仅仅圈了明朝藩王的地,清朝统计出来的大明宗室的土地,叫做更名地,能查到的数据为17万顷,加上可能遗漏的,总数应该在17-20万顷之间。然后仅仅是北京周边,八旗圈地就达20-23万顷,算上投充,估计有25万顷,这还还不包括东北的旗地和各个满城的旗地。

              在1805年,汉地旗地(各个地区的旗地与八旗马厂加上辽东地区的八旗旗地)共有接近50万顷,也就是5000万亩土地,约合当年全国总耕地13亿亩的26分之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