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跟风,随便聊聊抗疫的事情,看来是扛不住了。 -- 冻雨

共:💬189 🌺950 🌵3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目前来看,以嫡系为先锋,全面执行了去年下半年上海的政策

      各地频繁调整,总结起来有几点。

      1.各地取消核酸,只看绿码。因为上海22年3月之前从来没进行过大规模核酸。这条全国推广了。

      2.高风险划到楼层/户,对应了22年3月之前上海最小封控奶茶店,这条也全国推广了。

      3.阳性居家这个,各地目前没有统一,22年3月之前上海应该也没有这条,暂且观察。

      主要的政策变动就是这几个了,这次习派以京粤渝疆四省嫡系为先锋的大转向,有点给小蠊撑腰的意思。

      转向之后今上无表态,基本默认,非嫡系省份的跟随速度,基本能体现和核心的远近关系了。

      弄来弄去还是门户私记,希望小民百姓别成为代价。

    • 家园 可能会多一个手段

      近日国内多地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强新冠疫苗接种。针对变异毒株尤其是奥密克戎的单价/多价苗,预计国内将加快审评审批。近日,随着神州细胞的重组新冠病毒 2 价(Alpha/Beta 变异株)S 三聚体蛋白疫苗经国家有关部门论证被纳入紧急使用后,预计国内首个获批的mRNA新冠疫苗或将花落石药集团(01093.HK)。

      石药集团(01093.HK):mRNA新冠疫苗望近期获批。公司三季报显示,新冠 mRNA 疫苗 SYS6006 的 1、2 期临床试验及序贯加强免疫的临床研究报告均已上交 CDE,且公司近期应疫苗专班要求提交了紧急使用报告。

      目前公司跟监管部门沟通顺利,在 CDE 有阶段性评审结果之后将以论文或会议形式陆续发布临床数据。公司疫苗已建成 5 亿剂/年产能,年底将达到 15 亿剂/年,核心原材料、辅料实现内部生产。

      此外,复星医药/BioNTech的mRNA 新冠疫苗目前国内正处审批阶段。公司三季报显示,2022 年,复必泰(mRNA 新冠疫苗)持续推进在港澳台地区的接种及新剂型注册。其中,幼儿剂型已于 2022 年 8 月获批于中国台湾地区开展 6 个月到 4 岁幼儿接种(儿童剂型已于 2022 年 5 月获批)、儿童及幼儿剂型已于 2022 年 9 月获认可在中国香港作紧急使用、幼儿剂型已于 2022 年 10 月获中国澳门的进口疫苗之预先许可(儿童剂型已于 2022 年 4 月获批),针对奥密克戎 BA.4/BA.5 的二价疫苗于 2022 年 10 月获批中国台湾地区紧急使用、并已于港澳地区分别递交了紧急使用/特別进口申请。

      沃森生物的mRNA 新冠疫苗目前国内处于III期。2022 年 9 月 30 日公司新型冠状病毒 mRNA 疫苗获得印度尼西亚紧急使用授权(“EUA”),系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获批海外上市的新冠 mRNA 疫苗,用于 18 岁及以上人群基础免疫或加强免疫。公司积极布局 mRNA 技术平台:和蓝鹊生物合作的新冠变异株 mRNA 疫苗正在滚动提交临床申请资料;和艾博生物合作的带状疱疹 mRNA 疫苗、和蓝鹊生物合作的 RSV mRNA 疫苗和流感mRNA 疫苗、和圣诺合作的通用流感 siRNA 药物处于临床前研究。

      个人同意夕河友的观点,就防重症来说,灭活的就够用了,可能还好用些,但万一需要个劲儿大的,国产的马上就快有了。石药这个有可能是最先获批的RNA疫苗,不用担心钱让外国人赚了。

    • 家园 今天去了增城小楼买迟菜心。

      这一个半月统共去了三次增城小楼,就为了买迟菜心。

      中午找了家在附近的饭店吃饭,到吃完走人,统共七桌客人。都很自觉的隔桌坐。

      应该算有起色吧,毕竟第一次来小楼吃饭那家只有两桌客人,虽然今天那家已经暂停营业了。

      吃饭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为什么全国放开的同时又开建方仓医院。

      只能说社会面的确是要靠变异了,以后方仓医院估计都没机会进。

      到底什么是社会面?就是你染疫了以为打电话给社区有用……

      国家的确应该鼓励富人区自建隔离场所。

      核酸,非必要真没必要去验。从增城回体验了一把付费核酸,看着又吵又闹的场景真是三年头一遭。

      忽然就降低了以后去吃喝玩乐的欲望,没什么是必要要去的了。

      • 家园 国家如果真想尽快提振消费,还是要发钱。

        不想一户户发这么麻烦(如同防疫太麻烦),那就突击提振股市。

        如果说老美是超发货币,中国就是刻意压低了人民币货币价值。

        不过改变可能还是要等明年3∽4月份之后(新冠病毒可能真的减弱成流感)才知晓。

        毕竟高叫不放开就没饭吃的人也不可能有钱消费。

        至于新冠的死亡率和无症状率,港真不感兴趣。

        想知道的就是20万(一周后)的确诊病例会有多少“长新冠”现象,按时间线看追踪结果也要等到明年3∽4月份才会有结果。

        另外,科兴有疫苗可以给≥6个月以上婴幼儿接种,但目前只有香港可以接,请尽快为大陆婴幼儿放开,半年内应该可以接种完成。

        还有,国外的疫苗也没必要总盯着欧美公司吗,古巴是不是也有疫苗?人家主席都访华了呢。古巴提供疫苗,中国去古巴设厂生产,还能带一批中国工人过去开工,简直双赢,中国多赢。

        俄毛也有疫苗啊,效果好不好不清楚,既便不好,但中国也可以优化吗。

        所以,苟到明年4月之后再说。

        别人是说慢点上新冠跑道。

        我是说不要上这个跑道。

        (最后一句话不要反驳,不要杠,杠就是你去上跑道!)

    • 家园 今早给俺小姨打电话,

      俺小姨说:

      公家想怎么着怎么着,天好的时候不让出去;现在天冷了,又让出去了。。。

      多亏AA(我表弟)考了这么个饭碗,虽然一个月只有5、6000,但是封在家里也有,这要是给私人干,封在家里还不愁死了。。。

      BB(我表妹,在我妹夫的公司干)封在家里也发工资,我就厚着脸皮不跟小C(我妹夫)客气了(其实做外贸在家里也能工作)。。。

      你姨父也不干了(看孩子用不着俩人全职),老觉得这么年轻不出去挣钱不是回事。但是他以前一起打工的现在都没活干,没活干一分钱都没有。。。

      ----------

      @踢细胞 河友早就说了:几个微观观察

      清零也好,躺平也好,最好是坚持到底。就怕首鼠两端,先做贞妇再下海,坏了名声还没有爽到。先下海再从良,想想都没有可能性。

      这波操作的问题是没有前瞻性、而且时机不好。代价已经付了,结果在最不好的时机放弃了。

      政府做事应该有前瞻性。如果预判到政府财政和百姓财力耗不到把病毒消灭,之前就不该把话说那么死、也不要把老百姓往死里吓、同时不该把国外往18层地狱贬。给自己以后转弯留点余地。而且,主要资源应该用于为放开后病例暴增做物资和人员的准备,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封城和做核酸上。

      • 家园 忽左忽右是不行的

        目前是这么个情况:乱象产生,清零派认为是最高层没有贯彻清零,没有找到对的清零方法。

        躺平派则认为最高层想躺却没躺好,躺之前的准备工作没做好。

        最高层两头不是人,老百姓还遭殃。

        正是常凯申的风格“民主无量,独裁无胆”。既要面子,又要里子,两头不落。

        唉,最近特别怀念毛主席。long live chairman mao!

      • 家园 很是同意。从贸易战到佩婆子访台到防疫,一溜的嘴炮

        大话后再不得不泄。清零不可能长期持续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大个国家的政府愣没一个人敢站出来指出问题。只许政府自己放嘴炮,老百姓的嘴封的死死的。那几个自信,真是笑话。

      • 家园 封城跟核酸,有合理性。

        短期的封闭然后放开,老百姓是可以承受的,毕竟都怕大规模传染。

        一封半个月,甚至几个月,吃饭就成了大问题。面临饿死还是感染两难选择,结论必然是先得吃饭。

        这波疫情,一个因素是减弱了出入境管控,另外一个因素是病毒传染速度暴增。前者大概是某些高端人士鼓动的,他们有频繁出入境的需求。

        大规模核酸,在这波疫情前,没那么频繁,范围也没那么大。直到上海爆发,国内的控制基本是成功的,代价也没那么大。和上海同时爆发的深圳,短期内也控制住了,说明以快打快,有胜利的希望。

        说这些已经没用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想想后面怎么弄吧。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得提前做一些准备。

        • 家园 分析问题,不要太感性

          看看数据细节和操作节点再说

          北京五月可以累计40+病例局部静默

          深圳疫情是2月初起的,100+全国支援检测,200+静默,静默倒雀实只静默了一两周,前后一个多月搞定

          上海累计2万才能静默,本土阳性累计500时候,不但没支援,还得扛着比北京多的入境

          单纯比较静默时间不科学

        • 家园 关键就是踢教授4月份说的,别管那条路,坚持到底,不首鼠两端

          选那条路,是一个综合的判断,无论怎么选都有理,但是选了以后再半途而废就被动了。

          -----------

          就说入境管控吧,先说时间:14+7的管控,如果出国出差(或到中国出差),出差1~2周需要至少4~5周时间,不划算;如果旅游探亲的话,加上隔离最起码要5~6周假,很少人有这么多假期。

          再说隔离本身,俺班次富过去3年出差3次,前两次14+7(7是在终点城市的酒店),最后一次5+3。按他的话说,如果不是心理素质好,外加工作非常忙,14+7的隔离可能把人搞疯。14+7还是最好的情况,如果中间需要多转一次火车或者汽车,可能再加7(比如温哥华飞厦门14,再飞沈阳7,然后坐火车去丹东7)。还有到家后,同转运车发现阳性又被拉走重新隔离的。这两年俺有几个因为父母病重/病危不得不回国的朋友,对于隔离的感受都差不多。

          这种情况下,除非不得已,没人愿意去中国,或者从中国出国出差,中外之间交流只能依靠高科技了。高科技能否取代面对面交流?中国愿不愿意把自己隔离在其他国家之外?

          如果能,就该头铁到底;如果不能,就应该早早的按开放做准备。所以放松入境管控,不仅是所谓高端人士的要求,而是国家对外交流的需要。

          问题是,当初选坚决清零这条路的时候,是否知道放松入境管控最终不可避免?如果当初清楚放松入境管控最终不可避免,还要坚持清零一直清到政府和老百姓都没钱才被迫转弯的话,就有问题了。

          • 家园 这就是个不断垒高的沙山,崩溃是迟早得事情。

            上半年,家里老人脑梗,八十岁了,开始是摔了一跤,后面从站立不稳发展到语言不清吃饭无法准确的用筷子,等我们意识到问题,已经有点晚了。好在疫情不严重,送医院,然后治疗一段时间,没再恶化,然后回家只能卧床,不能自理了。

            我和媳妇都很自责,没有第一时间处置,耽误了两天。但是话说回来,这个年龄,迟早得事情。发现早救治及时,能推迟一两年。而且,脑梗一次,很快就会有第二次,不知道是三五个月,还是一两年。

            这算自然规律的一种,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最大努力,尽人事,听天命。

            生活还得继续,活着的人,还得面对生活,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所有财产,都用在照顾病人上。

            防疫,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还得生活,还得吃饭,还得面对未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