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扯几句爱国生意 -- 狂草舞茅

共:💬120 🌺914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脑体倒挂”的补充

                              关于“脑体倒挂”的提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也同意。

                              如果从历史上来全面地看的话,新中国对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特别是三名三高)才是特别地优待的。正如那个文章里指出的,文革前教授的工资就是工人的十倍之多。实际上文革中,即使是后来停止提薪的数年里,知识分子的收入还是超过普通工人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没有提高啊)。

                              但是,改革开放后,最先富起来并不是教授们和医生们、也不是工人们……,而是敢于开始“做生意”的人(现在讲时髦叫经商了,叫“马爸爸”了,叫精英了),而第一批则是刚从“山上下来的人”(劳改释放的,只能自谋生路者),然后才是“卖茶叶蛋的老太太”们……。因此才出现了文中那样的话。因为在当时,中国的教授和美国的教授的收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后来,则是特权者开始笼断起“经商”来了:这表现在先是邓小平给了老革命“赎卖”权,一家分一个“副部级”和一个“特别经商”;江泽民给了“资本家”变共产党员的机会;团派则是干脆“眼不见为净”了……。

                              我与七天河友讨论的,实际上主要环绕在:关于像陈平那样的仍然“心系中华”的,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报效过母国的炎黄子孙。我们究竟应该来如何来评价他们的“成功”和“失败”?这里也包括所有在海外拼搏过的“普通人”:洗碗的,流水线工人,建筑业小工……。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
                          • 家园 下面您说的这段好像不大对,不知到底是啥时期?

                            您的话:“这期间,大学教师的基本工资的大致水平是:教授月平均工资220元,副教授月平均工资164元,讲师月平均工资106元。与当时社会上的工人人均工资相比偏低,出现了脑体倒挂,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生动比喻。”

                            如果是文革或稍后时期,“月平均工资220元”绝对是高收入阶层,“月平均工资164元”也相当高,“月平均工资106元”,也是工人极少能达到的。

                            当时大学毕业每月五十多,北京五十六;工人二级工每月四十多,北京四十二;二者都是当时本类人里最多的。

                            • 家园 那些数据应该是靠谱的 -- 有补充

                              回桥上河友,这一段并不是我的话,而是我引文里的王教授的调研报告里的内容。

                              我估计,他那时一直在为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待遇的提高呼吁,因此借用了当时“卖茶叶蛋的老太”特别能赚钱的新闻。

                              按照我个人的回忆,王教授提供的具体数据,应该是靠谱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关于地区的“类别”差 -- 补充帖

                              补充一下:

                              当时,因为是按省市来分类确定待遇“级别”的,因此不同省市的同样职位收入就有差别。例如,上海是八类地区,处于顶部;而有些穷省的类别则定得很低,同样的职称的工资会差好多。但是考虑到物价和实际的生活开销,最后算下来还是比较平衡的,而不是那种“地区歧视”。

                            • 见前补充 4782368
                                • 家园 不主要是按省市,按地区。比如最高的在西蔵,然后四川就了分几类

                                  工作艰苦的地区高,酒泉 徐闻…

                                  • 家园 谢谢河友的补充

                                    你说得对,实际上那时工资类别最高的,是最艰辛的地区。

                                    而且每个省里的不同城市的类别也是不同的。那些所谓“穷”的类别低的地区,东西也是特别便宜的。

                                    我还记得,文革66年大串联时,我们去重庆。那时候长江还不能夜航,上水船在万县,下水船在奉节, 都要停一晚。有许多小船来兜卖,桔子三块钱一大篓子。我们上岸去逛街,每人一个烧鸡,边啃边走……。在上海是做梦也不敢想的。

                                    后来,就在邓小平登黄山那几天,我们二人正好从上海,坐火车到杭州,再沿富春江乘船进安徽,也去了黄山玩。然后再乘长江轮的五等舱(甲板上睡地上),经南京回沪。才花了60块钱。

                                    那时候,确实大家都没有钱。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都是比较“平等”的。

                                    现在的青年人,恐怕是想像不出来当时的情况的。那些误解的评论和“假想的推理”常会出现。我个人觉得是很自然的。

                • 家园 严师出高徒和名校出精英 -- 补充帖

                  再补充一些细节:

                  那时,各校会有学分制和其它的系统并存,课程除了分主科和副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必须选修足够的其它专业的课程。其它的更包括能力(工科就需要设计、实验和自己开机床等)。读到毕业,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每天自习到深夜,则是家常便饭了。

                  就是如此,因为考试不及格的主课和副科数量超限了,被肆学和留级的,也都很正常。而因为有过“补考”后,而没有得到“学位”的毕业生也大有人在。

                  这样的严师出高徒和名校出精英,才会是名副其实的。

                  通宝推:审度,自由呼吸F0,
                • 家园 关于“学位”的补充 -- 补充帖

                  补充说一下,新中国在文革前,是并没有“学位制”的,只有研究生制。

                  那时的硕士和博士,基本上都是留苏的,或者是解放前就获得的。极少数是“三钱”那样回国的。

                  恢复高考时,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招了,任何学历都可以报名。才有了我和其他老河友们,这样的中国自己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和“博士”,都应该是稀缺物了。

                  现在的一代“士”们,两极分化严重,优秀地极其优秀,搀水的极其草包,和“教授”们一样。

                  通宝推:审度,苏仙岭,箪食瓢饮到中年,
                  • 家园 经济学不知道

                    数学一般是本科生里的大路货,不够格出国,但是挂科不多的,按部就班本校读博士,毕业讲师,快则两年,慢则五年必然副教授了(写本科教材的主力人员)。副教授升正教授还是要看水平,不是人人都能升。

                    文革前职称难,和研究生教育少有关。88年的时候副教授应该不算稀缺了,陈平是诺奖获得者的博士生,加了光环,所以跟国内博士比,跳过了讲师阶段直接副教授。

                    九十年代末,国内高校待遇上来了(长江学者、杰青这些帽子),直接给海归博士教授比较多,但是这些人都是以前不肯回国的牛人,理科的很多手里有一作nature、science的。文章发表不好的,不要说教授,连位置都没有。因为那时候就是讲究马太效应(国内基金开始搞973了),NB的撑死,SB的不要,这个方针一直延续到现在。你说没有PRL,拿了一大摞Physics review,给个陈平那样的带编制副高吧,人家还真不给。

                    • 家园 8、90年代,经济学方面,是吴敬琏猖狂时期,陈经很适合,只是

                      似乎很可惜,陈经没有融进去。

            • 家园 他在北大也不怎么样,在经济圈子里被挤兑的够呛。。。。

              印象中,他带的最欣赏的博士生一直比不了业,最后是在复旦毕的业。

            • 家园 陈平自承一直在普利戈金中心折腾混沌理论与经济的结合。。。

              这是他的所好。他认为他要把古典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统一到演化经济学大旗下。

              他承认收入上一直比较窘迫,但也没想改其志。他的书里说过,他的美国住房是趁2007年两房危机时,买的廉价美国法拍房,可见在美国的收入很一般。不过,从他的行为看,其实是一个很轴很自负又好斗,喜欢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刺的老爷子。想在经济学圈子里混,又老说主流西方经济学都是垃圾,自然不得烟抽。

              至于是不是在美国退休的,我也是猜测,我一直觉得他在北大和复旦的职位都是兼职。

              • 家园 普通财务自由了,没啥好担心余生的了呗

                或者本身就不那么在乎后代安排。

                个人感觉,他对金钱欲望不大,对表达自己要求强烈。

                而且表达的回应,他比较满意,就干了呗。要啥自行车,况且,随着积累,收益也不错,何乐而不为。

                同时满足了自己的为国需求,有啥不舒服的呢?

                有些人收入很高,但是,放不下,就做不到他的状态。

                他对金钱欲望不高,就不必为美国拼命。自然是能混就混。

                一开始他的讲解根本不是为了金钱,最多为个人设。

                其实,挺有意思的其他很多人大家都不质疑,就是陈平司马南被质疑,也是搞笑。

                看来大家都默认右派和汉奸是可以为了钱为美工作的。

                默认可以,但是不喷不正常啊。

                因为右派汉奸也自称爱国呀!!比如,大家看留园网倍可亲等,他们言必称为了中华。

                嘿嘿。

                通宝推:苏仙岭,
          • 家园 本来写了很多,删了

            觉得这样说一位老人家伤人品。你思考一下,一个科学家应该用什么标准评价,在这样体系中,他和其他人比如何。比如“立志 …”是不是标准?

          • 家园 这不算啥。驻美领馆还向在美离退休人员服务养老金

            近日,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发布了最新通知,针对养老金的资格及安排问题做出了相关解答。

            以下是旧金山领事馆通知原文:

            在美国居住的中国离退休、退职人员(包括中国籍已取得绿卡或已加入美国籍人员),为领取中国国内养老金,可按驻美国使领馆领区划分,向相应使领馆申请免费办理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具体办理方式及注意事项如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