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读书笔记之《全球通史:从史前到二十一世纪》 -- 俺是老胡

共:💬69 🌺18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全球分裂》之日本与中国的比较

      1892年的时候,Herbert斯宾塞致日本驻美公使金子坚太郎男爵说:“日本向外国人和外国资本开放是一个致命的政策,如果希望知道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就看看印度的历史”

      日本在经过黑船事件最初几年的震动和分裂之后,废除不平等条约,以促进经济独立发展为目标引导对外贸易。如果追随第三世界通常的发展路线,它就会出口原料,进口上层享用的奢侈品和廉价消费品,就会导致经济上的增长,而不是经济上的发展,永远不能独立自主,而必然会遭受别人剥削的局面。(也就是说比较优势的理论其后果是非常明显的。能够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是需要在一个公正的、合理的国际秩序下才有可能,但现实中的国际秩序并非如此)

      赫伯特斯宾塞说:“在更加强大的种族面前,日本是经常处于危险的地位,你们应采取一切预防措施,尽可能少的给外国人以立足点,你们只能允许对你们有利的对交换商品、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进口与出口所必不可少的那些交流形式,……不应让其他种族的人获得更多的特权。”日本确实没有给予西方人太多特权,其最终结果是经济上的独立自主。1913年日本几乎2/3的进口货物是原料占49%和半成品占17%,成品的进口只占总进口的17%。在出口方面1913年日本出口半成品达到总出口的52%,成品达29%,原料只占总出口的8%。同一年的印度的出口总额中,50%是原材料,仅仅23%是成品。1896~1900年期间日本人均工业产值不到印度的4倍,但在1936~1938年间,日本人均工业产量只是印度的13倍多(65美元vs4.3美元)。但是到现在技术变得无比复杂,费用异常高昂,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强烈反对输入廉价制造品。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 Commission1973年7月由戴维·洛克菲勒倡议下成立,成员包括日本,西欧和北美三个地区的企业界,政界,科学界和出版界人士,250名基本成员是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的董事长和董事)和比尔德贝格集团Bilderberg

      ​佩里舰队1853年7月8日进入江户湾,日本后来却成为唯一的以平等的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所有其他由非西方的土著居民居住的海外地区,都落入欧洲列强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只有日本人逃脱了被征服的命运。原因是什么呢?第1个因素是日本岛屿距离西方出工业国家都很遥远,这就给日本以更好的机会来抉择,适合本国传统的自己的经济命运,如果日本与其他工业国的距离比较近,日本就必然会用他们的煤、生丝、海产业换取,西方的工业制造品,那么他们早就会下降到依附性的第三世界的地位。当佩里的船只停泊于江户时几星期之内日本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与中国的内地省份幅员辽阔,人口稠密相比较,中国长期以来西方势力难以进入和渗透,是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库,这对西方势力的突入起了阻碍作用。

      ​日本全国具有罕见的相当高度的文化同一性,人民都受过异常好的教育并习惯于服从统治阶层的领导,促使日本成功地适应西方的另一因素是她具有吸取伟大的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这是他同样从西方世界中汲取东西时,并不感到格格不入和痛苦,日本人的口号是和魂汉才,当向西方学习的时候口号是东洋道德,西洋技术。甚至在日本与世隔绝的期间,日本领导者也想尽办法了解欧洲的发展,当中国皇帝轻蔑地告知英王乔治三世来自野蛮东方的任何东西对中国来说都毫无用处时,日本人却很赏识西方的技术成就。

      ​日本也很幸运(对比上述第一点这个幸运才是主要原因,地理遥远的说服力不强。当然日本很幸运,那时列强顾不上搞日本给了明治维新的时间窗口。后来又有为了制约俄国和法国同盟达成的英日同盟。)…在19世纪50和60年代,欧洲列强碰巧操心于其他地方,不可能集中力量控制西北太平洋上一串贫穷而遥远的岛屿,当时中国比欧洲人提供了有利得多的争夺目标,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和1857~1859年的印度兵变吸引了最强大最有侵略性的西方人的全部注意力。

      ​日本成为唯一的平等,登上世界舞台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在日本数百年的闭关锁国之后,社会很不稳定。德川幕府的目的是为了永葆自己的政权,使日本与世隔绝并永恒不变,然而发展终于发生,改变了日本国内的权势均衡。

      1603年以来的德川幕府的权力基础是它的无数领地,这些领地分散于全国各地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1/5~1/4,政府最高职位均由德川家族的成员或亲藩所担任。德川幕府试图使严格的世袭等级体制永世不变,这套体制的最上层是毫无实权的天皇和事实上的统治者幕府将军,幕府将军假借天皇精神上的权威。但是天皇深居于京都皇宫与世隔绝,没有权利。幕府统治中心设在江户,封建领主及所谓大明每隔一段时间必须住在江户,返回各自领地时,需要把妻子和子嗣留作人质。

      幕府将军以下是封建贵族,约占总人口的6%,其中包括宫廷贵族有社会地位,但无权利无资产,需要依靠幕府。大名在1868年明治维新前夕,有266名。他们在许多武士侍从的拥戴下,住在自己的城堡里,统治各自领地。贵族之下是农民,包括无地的佃农,也包括占有土地1.25英亩乃至多达85英亩的地主,但是无论占地多少都没有政治权利,他们要拿出很大一部分农产品缴纳养活贵族和宫廷的各种地租和赋税,因此德川幕府时代的农民起义增多,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发展为明治维新。

      再往下的两个等级是手工业工人和商人。他们所从事的商品交换刺激了货币经济发展,甚至连贵族都可能要依赖这些人所提供的资金。明治维新前夕,90%以上的国家财富落入了中间商之手。(非常奇特的结构。幕府将军和贵族们垄断政治权利,但是经济权利却被商人和金融家所操纵,如何能够实现呢?)

      当日本人与西方列强交往时,他们利用了中国人蔑视的那些改进和发明。当中国的统治阶级包括知识界,对于西方军事技术一无所知并非常轻视,而日本的各方首领由于其军人的历史背景和利害关系,开始向野蛮人学习,以便更好的抵御他们。1868年,德川幕府的军队被赶出京都,江户被宣布为国家首都重新命名为东京新政府,剥夺了德川幕府的权力和封地,其地位由萨摩常州等番的方式代替这些家族以新天皇明治的名义掌管政府,为这些家族服务的年轻武士们显示出非凡的领导才能,使日本例外成为可能。武士们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是建立了既能对付外国威胁又能应付国内紧张局势的国家机器。谋划新的政治制度的常州官员伊藤博文考察可供借鉴的各种政体,他于1882年8月写信回国,声称反对接受英美法三国极端自由的激进派的著作,转而求教于普鲁士学者的教诲。

      新的民治政府从1867~1868年,推翻德川幕府到1889年颁布宪法,历时20多年。首先他们镇压了曾经对推翻幕府统治起过重要作用的农民起义。第2步是面对来自大名和武士们的封建势力的反对改革的威胁,大名们在政府的武力威慑和慷慨的财政补偿下被争取了过去,缴出了封地。过去依靠农民获得收入的封建土地权贵变成金融权贵老的封建地主势力和新出现的企业寡头融合为精英阶层,从此以后统治日本。

      武士也与其封建领主一同被政府吸收过来。1871年12月通过法律许可武士,除传统军事行业外可以从事其他职业,在行政机关和商业方面给他们提供从业机会。

      军队被授予可以否决内阁对陆军大臣任命的权利,其目的是不让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任何核心权力。德国军事使团协助改组陆军,英国使团帮助改组海军,在这些预防性措施以后,寡头政治的执政者们认为在引进议会作为装饰品就万无一失了。以微不足道的选举权为基础的下议院,不能控制内阁,贵族院不是由选举产生且不能解散,天皇根据超乎现实政府所能控制的,而军队对全体内阁阁员都可行使否决权,总之日本宪法提供了民主的外衣,同时保留着寡头统治和对天皇的崇拜。

      1894年,日本说服英国和美国在5年后终止他们的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同年由于中日甲午海战,日本取得意外胜利,日本不再被视为次等国家其他强国也仿效英美放弃了他们的特权。

      通过补贴和购买股票的方式,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建立起金融机构,商品,交易所,传播公司,铁路和电报线路,并转向开矿,钢铁,造船等重工业这些企业,最终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被转卖给各种受到优惠的私人行业,这些被称为财阀的少数富有的家族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直到今天。在日本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之中,雇主在整个国家机器的支持下,成功的把工人的工资压得很低。

      在20世纪初英国面临崛起的德国和俄国,欢迎在远东有盟国能够牵制俄国,1902年1月30日,英日签署同盟条约,承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承认英国在华中的特权和日本在朝鲜的特权。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也谈几点中日之间的比较

        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两百年,日本的社会政治结构,有点儿像中国春秋时期。之所以没有发生霸主取代原来朝代之天子的革命,大概可以从这点去看: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中,天下最高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德”。而日本文化和欧洲类似,最高政权的合法性来自“神”。

        中国明清社会中,占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的是士大夫阶级,而日本则没有士大夫这个阶级、而有一个独特的武士阶级。

        在德川时代的日本(特别是晚期),武士、商人、工匠基本都识字,也会算术。说到武士阶级能读会写,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很多都是双语——日文,汉文。这点比中国的士大夫强太多了。

        1838年,日本有一次非常著名的平民起义,领导者是一个叫大盐平八郎的武士。百度维基都介绍他是一个阳明学者,他读的心学著作《呻吟语》,是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叫吕坤的人写的。

        关于甲午战争,《全球通史》的作者说得并不客观。按照他熟知的欧洲史,以及他对中国太平天国的分析,他完全可以明白英国并非无关甲午战争的策划,日本的胜利也并非“意外”,日本向英美换取废除治外法权的“说服”,就是针对英国对于制约中国所缺乏的远东陆军力量,充当制约中国的打手,以及日本金融纳入英镑货币体系。

        日本把明治早期“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建立起金融机构,商品,交易所,传播公司,铁路和电报线路,开矿,钢铁,造船等重工业”,以十分之一不到的价格卖给财团,应也和英国/犹太金融有关系。

        • 家园 日本的中间商阶层是个可疑的点。

          “明治维新前夕,90%以上的国家财富落入了中间商之手。”垄断政治权利者却让经济权利被商人和金融家操纵,这背后可能是理解日本的钥匙。后来的日本财团的实际控制人恐怕也不会仅是明面上的若干家族

          • 家园 其实这个点,也是解读明末历史的一把钥匙

            斯塔夫这个90%,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国家财富”此处也应该指的是金银货币。尽管日本这个关锁国时代,社会政治结构有点儿类似中国的春秋时期,不过德川幕府还是造成了日本国内的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相对于266个领主大名,日本商人却是享有一种自由市场经济的环境。这点也有点儿类似春秋战国时,商人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很受欢迎很吃香,地位高至吕不韦那种风光。

            而明代开始,中国内部也是统一的市场,也有统一的货币:宝钞、铜钱、白银。前两种是官方的、法定的货币,白银则属于国际贸易通行的货币。宝钞在洪武帝、永乐帝之后,很快就被抵制、贬值,但是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废除。铜钱则一直通行在大明疆域以及藩属国家/地区。白银则是由于海外贸易而输入,特别是隆庆年间公开开放海贸以后,白银大量输入进入中国。这些白银货币,参照日本的例子,应该是集中于大商人的手中,比例能否达到90%?这是可以研究的,即便不到90%,其数量也应该超过了万历皇帝时代国库和内库的存银。

            这是中国大一统时代前所未有的现象。比朝廷和皇家还有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社会躁动。过去研究东林党问题,从来闭口不谈这个事实,不谈这个如“黑洞”一样的社会存在,是严重的缺陷。

        • 家园 清朝前期是否对士大夫的控制比明末有很大的改善?

          后期镇压太平天国时团炼起,曾国藩等担任督抚、控制厘金、军需自主,则完全是尾大不掉

          • 家园 是,满清多尔衮们对东林党看得清楚一些

            因此入关之时,通过收买他们来获得、初步稳定政权。通过保留他们在明朝的官位,最主要的是认可他们对土地、白银的所有权,换取他们的赋税、基层管理等支持。

            满清从来不允许士大夫干预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无论满汉,敢于提前站队都是死罪。

            还有一点让我们好奇的是,满清初年并不试图发行官方的纸币。其中的原因现在也没有看到有让人信服的研究文章。

            • 家园 天下大乱以后人口减少

              需要的货币就少了,后来摊丁入亩,富人穷了,但能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然后用铜铅合金造铜钱,比较充足,再往后就要鸦片战争了吧。

            • 家园 明朝后期有足够的白银流入中国,不需要纸币了

              明朝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是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彻底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的基础。

              有充足的白银,则大宗交易就无需纸币。而零售买卖,针头线脑只需要铜币和碎银就可以了。

              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规模的手工业集中在棉纺、丝织、瓷器、茶叶上。这些东西的主要销路又是海外。大多数农民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东西,要用到货币交换的东西很少。因此对于货币的需求其实不高。

              所以明朝后期开始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成为辅币,纸币就基本退出了。

              • 家园 明清为啥不铸造银币呢?
                • 家园 怎么没有铸造银币?

                  清朝后期发行银元。明朝和清前期发行银锭。

                  银锭面值分为一、二、三、五、十、五十两。

                  例如明朝永乐流传下来的银锭有“银作局永乐陆年十一月内销铸花银五十两重作头顾阿福匠人仇士平陆字一千陆百七十号”字样。有面值(五十两)、发行年份(永乐六年)、发行负责人(作头顾阿福)、具体铸造者(匠人仇士平)、还有序列号(陆字一千陆百七十号)。

                  但是当时银币价高(银一两理论上等于一千铜钱,实际上不同时代和地区可以兑换一千二到一千八百,甚至有些地区可以兑换两千以上),所以不适合作为零售用。

                  • 家园 那为啥不一开始就铸造银元呢?
                    • 家园 就和现在你不会用金币一样

                      中国当时日用货币是铜钱。一两银子官价一千铜钱,市价一千二到两千铜钱。所以拿着一两银子在外面使用相当于拿了一千到二千元面值的钞票在外面使用一样。去买个烧饼,卖烧饼的钱箱里还未必有一千个铜子呢。

                      所以银两只用于大额交易。同样道理,官府收税用银锭也是因为相对于铜钱体积小,易于保存。

                      至于铸成什么形状完全是当时人随心所欲。银锭铸成马鞍形可能是元朝的影响。再早的晚唐和宋则是船型。晚唐以前反而是圆形的银饼和长条形的银板(铤)。更早的汉朝则又是圆形的银饼。日本的金银币也不是圆形的,而是仿造中国唐代金银铤。

                      到清朝中期,白银大量涌入中国。当时中国出口棉纺、丝织、瓷器、茶叶,而西方能出口中国的产品极少,只能用白银购买中国货物。于是最终引起中国白银大贬值,形成隐形通胀。所以到清朝后期,物价上涨,这时候虽然白银对铜钱的兑换仍然在一千以上,但白银的购买力却下降极快。同时西方各国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度,白银相对于黄金进一步下跌。例如清朝派驻外国的使节发现,十年里英镑对白银的比价上升了一倍多。

                      而银锭最初可以由各地铸造,还可以私铸。各地各家成色不同。当时钱庄的一个重要业务就是兑换各种不同成色的银子和铜钱。到了晚清,银子已经从大宗交易货币跌落为日常货币。银币标准化成为重要的市场需求。所以晚清开始发行银元。

                      通宝推:真理,
              • 家园 欢迎任兄意见,我正准备在东林党问题上谈谈货币

                在谈明代的政府法定纸币——大明宝钞为什么被白银取代时,一般都会谈到这么几个概念“准备金”、“纸币不能兑换金银”、“滥发货币”。

                这几个概念,是很多人爱用“英格兰银行”等西方银行来说事时说起的。但请看:现在的人民币,可曾用金银或者(在朱相之前)用外币做准备金?人民币是否至今允许自由兑换美元?自上1998年到2018年,人民币(广义货币)发行量大概增加了68倍,算不算是滥发货币?

                如果把“美元”替换“白银”,把“人民币”替换”大明宝钞“,再按明代的“历史”来带入:美元成为现在中国社会买卖商品的货币;人民币可以任由老百姓兑换成美元;对外贸易直接通过外资银行进行美元操作、彻底绕开人民币的环节,让国家对于这些企业/经济彻底失去控制。如果再配合上大量伪造人民币纸币。这样的情况,大概就会让人民币重现大明宝钞被废的历史。

                任兄看是不是这样:那些谈大明宝钞被废的“逻辑”,也暗示了人民币最终也会得到大明宝钞的下场?

                这个结论是很不妙,因此我认为那些“逻辑”应该是有问题的。

                “印钞一减少,就意味着政府权力减小,意味着干预经济的能力降低”。这大概才是明代宝钞被白银取代的奥秘。

                • 家园 明朝的宝钞从一开始就是废纸

                  明朝发行宝钞是学习元朝和宋朝。问题是这东西明朝官府自己都不认。就是个白条。发行之后不能用来缴主要税种。也不承诺兑换。而且还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只准用宝钞和铜钱。

                  那怎么回笼货币呢?一是允许用破旧的旧钞换新钞,但要收工本费。这其实是变相掠夺持钞人的财富。二是罚款抄没财产可以用宝钞缴纳。这其实是给办案人员大开了贪墨之门。例如抄没某犯价值一万两白银的家产,只要缴纳一万两的宝钞就行。账面上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万两的宝钞就是废纸,别说一万两白银,宣德七年,宝钞一贯只值铜钱5文。按官价一两白银兑换一千铜钱算,一万两宝钞只相当于50两银子。宣德年间的办案人员可以“合法”贪墨比例高达99.5% 😅 而到正统(英宗)年间,宝钞已经一文不值。

                  于此同时,明朝不断发行宝钞,导致宝钞不断贬值。有趣的是明朝皇家用的都是金银。例如缴纳内库必须折银。但赏赐臣下却用宝钞。直到天启年间,皇帝赏赐还给大量的宝钞。所以明朝的皇帝们就是一帮小家粑气的小农。整天只想着把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变成皇庄,把天下所有的金银都收入内库。老百姓呢,最好只用纸币(因为皇家可以随便印),官员呢最好也只用纸币,士兵呢最好一分钱饷银都不用发,自力更生平时为皇帝种地,战时饿着肚子去抗击侵略,平定叛乱。

                  这和国民党发行的金元券有得一拼。

                  到张居正改革,实物税改货币税,如果他说税收可以用宝钞缴纳,并且政府承诺兑换,也有一丝搞银本位纸钞的可能性。但这个难度可能还要超过清丈田亩。

                  我们现在看到的纸钞是信用货币。所谓的“政府信用”基于:1.政府自身也承认并使用这种货币。主要是可以用来缴税。2.政府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而在信用货币之前,纸币必须有贵金属作为锚定。也就是在上述两个条件再加上“兑换承诺”。这才能让大家在纸币未流行的初期相信纸币的信用。

                  明朝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到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谁会认这种废纸一样的东西呢?也就明朝皇帝还自欺欺人,用宝钞赏赐臣下,给臣下发工资,以为当手下的天然必须对其忠诚吧。

                  至于什么白银外币代替宝钞的阴谋论根本是不成立的。如果说有阴谋论,也只有明朝皇帝们刻意用一文不值的宝钞来掠夺财富的阴谋论吧。😅

                  • 家园 任兄的立场,看起来很东林:明朝的皇帝都是坏滴

                    或也有点儿现在欧美拿新疆说事:明朝皇帝“刻意抢夺民财”,抢到最后国库只有几万/十几万存银,而“民财”则在北京有3700万两、在江南有几亿两。这正类似米国指责“中国政府在新疆搞种族灭绝”,搞得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翻了番。

                    明洪武八年开始出大明宝钞。在此前元璋已经在南京“广积粮”多年,通算大概20年吧。在这20年里,其税赋,最大宗是粮食以及实物,以保证战争的需要。对其下辖的农民,收取的也主要是粮食,以及让农民出劳役、当兵。白银的收取是有的,主要是向商人以及大户收。因为元末战乱、纸币大幅贬值,这些大户人家偏爱收集重金属。

                    洪武八年出大明宝钞,是在明军已然收复了北京、四川、甘陕等大部分明代后来的疆域(除了云南),这个时候发行宝钞,显然不同于元末的交钞,主要用来为战争时期的物资征集,因此目的是为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朱元璋这个皇帝,是中国大一统农业文明时代,唯二的出自平民的皇帝。在他身上始终有些不同于出身社会上层阶级的特点,特别是他对小农小商平民关怀、对大户打击。如果只用一句“明朝皇帝刻意收刮百姓”,无疑这是士大夫、商人阶级的观点。例如: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工部侍郎秦速言:“宝源局铸钱,请令郡县收民间废铜,以资鼓铸。”朱元璋谕旨:“铸钱本以便民,今欲取民废铜以铸钱,朕恐天下废铜有限,斯令一出,有司急于奉承,小民迫于诛责,必至毁器物以输官,其为民害甚矣,姑停之。”老朱很是了解社会、了解官吏。

                    插一句:有明十几代皇帝,宫廷之中都禁止裹小脚,包括皇后妃公主。这也与程朱理学士大夫阶级形成了对比。

                    黄仁宇当初研究明代的税赋,就发现资料乱如麻,且他还没有面对被删除、被涂改的问题。不仅如此,今天的史学界,连洪武年间几大案的史料都缺失,搞不清时间、人数、粮食、以及钱数。

                    针对咱们这个话题,很多史料也是极其缺乏的,包括“准备金”,“收宝钞”,“滥发(还是盗印)宝钞”。

                    过去,史学界的观点主流是郑和下西洋和国际贸易无关,重复了《明史》那些说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炫耀皇威”“得不偿失”的说法。因为郑和航海资料的被销毁,史学界也拿不出什么史料来证实、或者反驳那种观点。但是近年来,考古发现在从东南亚、锡兰印度、阿拉伯沿海、直到非洲,都出土了大量大量的明初铜钱,这就证明不仅存在大量的海贸,而且明初的法定货币在此“海上丝绸之路”是被各国商人认可信用的。这种大规模的海贸,必然带来巨额的税赋,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永乐皇帝在位期间的巨额开支。

                    明初铸造的铜钱,可以保存几百上千年,因此可以出土。明初印证的纸币,相比铜钱能存留下来的极少极少,需要时间来慢慢发现。但是,铜钱被认可,纸币就一定不被认可吗?

                    如果永乐皇帝用纸币搜尽天下“民财”,其身后怎么不天下大乱呢?

                    话说回来,皇权和掌握了天量白银的“黑洞商人”彼此较量,争夺对货币的控制权、对经济的控制权,又有什么奇怪的?至于要扣上“阴谋论”的帽子来否定之吗?

                    如果任兄敢于公开否认美元势力在策划打垮、取代人民币,认为“阴谋论根本是不成立的”。我倒是要大大佩服任兄了。

                    读史,怎么能与现实分开?!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