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春秋时代的衣食住行 -- 桥上

共:💬149 🌺115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为什么要用“被服”

        “被”应该有“批”衣服的意思吧?

        文章是讲衣服的,好像“衣”没怎么出现,这是为什么?

        “服”的本意和衣服有关系吗?我们平日里,常听说,佩服,宾服,服气,不服气,服药,等等吧,这些“服”的意思,和“服”做衣服的意思,有内在某种关联吗?

        • 家园 被服是用的现代意思,也是为了凑两字,

          难免不够准确,多谢指出。

          衣服要到(下)里头才出现,(上)先讲材料,也是因为能找到的关于衣服的材料比较少,难以敷衍成文。

      • 家园 棉最开始似乎是指木棉

        不是现在的棉花

        • 家园 木棉有多种,先秦应该是树棉。

          杜仲:樹皮、葉子和果實可提取具有絕緣性的杜仲膠。其实杜仲是「绵」。

          木本棉:木棉花一名攀枝花,以吉贝苗接乌桕根,结花为绵。也就是树棉。

          非洲棉:汉唐间流行。又名草棉或小棉。

          亚洲棉:宋元起流行。古代常说的棉花。

          陆地棉:清末传入中国。现在常说的棉花。

          明清时期,木棉主要指亚洲棉,后来也指陆地棉。比如《木綿譜》。非洲棉是汉唐间传入的。目前来看,只有晋时已有记载的树棉才是这种棉花。

          另外,攀枝花和木本棉也是多义的,其实是两个品种,但能出棉花的是树棉。

          查不了文献,记忆可能不准确,见谅。

          想起来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找到参考了,请看这里。前文已修改。

          • 家园 看了一下那个链接以及讨论 -- 有补充

            看起来最开始的丝绵根本不是棉,是丝绸纺织的副产品,拿来填充冬天衣服的。后来木棉这个词主要指短纤维的攀枝花,一般只用于填充。再后来到宋朝海南流行的吉贝布传入中原,是多年生木本棉花(亚洲棉,不是前面说的木棉,应该是灌木吧)纺织而成。到清末质量更好的草本棉传入,才是现在的棉花。这么说明代松江的“衣被天下”原料是木本棉花?这实在没想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又查了一下 -- 补充帖

            清末传入的陆地棉也不是草本的,都是灌木。

            明代种植的亚洲棉是一年生灌木。一开始应该是较高大,多年生,但大概是经过选育,普遍种植的以一年生为主。

          • 见前补充 4628027
      • 家园 发明织布的人真了不起

        各种纤维,麻也好,丝也好,葛也好,如果没有织布工序就没有用。

        这个不比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发现纺织技术,因为羊毛挤压在一起成毡,就可以用作衣料了。

        动物毛皮的使用大概可以表明与游牧民族贸易很早就存在。

    • 家园 贝化春秋——春秋时我们先人都有什么常用物件-下

      春秋那时,除原有日中而市的分散交易场所,在中心城邑,都专门设置了市,划出一定范围,作为集中交易场所,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后世。有市,就能抽税,同时在重要商路的关口及中心城邑的城门,也都设卡抽税。

      那时常常市、朝并称,可见市已经是城邑中心。那时人们已经下意识地认为,市之中必然拥挤嘈杂,人们都聚集于此。于是,公开处刑乃至杀人以及陈尸示众,也会在市,所谓“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礼记•王制第五》)。

      既然有这么广泛的商品交易,就必定出现货币,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据说,“真正能够被人类社会当作通货使用的海贝,也就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之为 “货贝”的海贝,只有两种: 一种是 Cypraea moneta (货贝),另外一种是 Cypraea annulus (环纹货贝)。伯希和指出,自史前时期开始,几乎整个欧洲和亚洲地区都在广泛地使用货贝,或作为装饰品,或作为市场上的交易通货。而且,人类历史上,有关贝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就来自中国。早在公元前 1400 年,中国就开始使用贝币,直到公元前 338 年之后才逐渐地被朝廷废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3-30页)。”(钱江《马尔代夫群岛与印度洋的海贝贸易》海交史研究2017(01),p 028)

      汉字貝的图形,就表明在造字之初,古人眼中貝的代表就是用作货币的货贝或环纹货贝。寶字的图形,也是在屋宇中宝藏了铜器、陶器、以及貝。下面是“貝”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以及“寶”字和“得”字金文字形,集自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Monetaria moneta货贝,图片出自《二:宝贝的起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Monetaria annulus环纹货贝,图片出自《Monetaria annulu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妇好墓出土的海贝,图片出自《唐际根:关于妇好的五个为什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用作货币的海贝,主要来自海外,可能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云南引入的。在中国内陆深处,固然有少量海贝流入,但毕竟相当珍稀,不能完全担起交易媒介的功能。为此,人们仿制了各种不同材质的贝币,用于补充真正海贝的不足。

      下面是1971年人类金属货币之鼻祖——保德铜贝——山西-保德县-林遮峪古遗址墓地出土的商代铜贝,图片出自《人类金属货币之鼻祖——保德铜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甚至在沿海地区,越国、鲁国等也都制作了仿贝,这说明,即使在我们沿海,所谓货贝也是稀缺的。

      张天恩先生对《考古》、《文物》(包括它们的前身)、《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考古学集刊》、《文物资料丛刊》等书刊所发表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考古资料中出土贝化(货——货币)的情况做了统计,见下表:

      海贝 蚌贝 骨贝 角贝 金贝 包金贝 银贝 铜贝 石玉贝 陶贝 合计

      6878 319 7797 368 69 72 4 27341 4997 98 47953

      《东周列国贝化的考察_》中国钱币1991(02),p 027)

      海贝最初可能是作为美丽装饰品引入的,即使到春秋,海贝仍是流行装饰品,贝币的流通,某种程度上也靠这种实用性。但即使有各种仿贝,也未能彻底满足流通需求。

      下面是山东后李春秋车马坑出土时的状况,图中下方可见四个缀着一排排白色贝壳的马饰遗痕,这是当时的时尚,在考古发掘中不止一次发现类似装饰贝壳的马饰。图片出自《山东后李春秋车马坑和淄河店2号战国大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到春秋中期,因贸易发达,也因经多年开采,已积累下足够多的青铜原料,就又诞生了两种金属铸币,布币和刀币。

      金属铸币产生的充分条件可能得包括铸造者是交易一方:最初,这些金属铸币的铸造者是带着布币和刀币的前身——青铜铲子(“布”——“镈”,又叫“钱”)和青铜小刀去进行交易的,当时交易的主要部分还是易物的,只是双方易物的价值不可能随时随地一致,就需要一些添头,方便交易进行。恐怕,这种一般等价物最初就发端于大宗交易的这种添头。

      这些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添头自然也是货物的一种:这种特殊货物首先得不能随意制作,须经专业人士之手;又得有一定价值,且每件价值相对一致;还要整体交易量较大,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常用,并会有一定损耗需随时补充。青铜铲子和青铜小刀应该就是各自流通范围内被认可的这种添头。

      货币的币,本义是布帛,但随后成为贡献礼品的统称,成匹的布帛,也有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潜力。

      实际上,石峁遗址出土的约两万枚骨针,还配有专门的骨制针筒,很可能也有类似性质。下面是石峁遗址出土的骨针,图片出自马虎振-张杰《史前遗址石峁,会是谁的城?》华商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农业地区,会有商人(可能是殷商族人,也可能是上层领主,或由殷商族人代表上层领主)在农产品收成后带着盐和青铜工具及其他手工业产品前往各个家族交易布帛和粮食。于是,就从农业地区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青铜铲子产生出了布币。

      当时洛阳王畿地区,由于贵族集中,以及手工业集中,无疑是春秋时代华夏地区最重要的消费中心区域,各种交易频繁发生,也就为金属铸币的产生准备了最好的条件。晋国在春秋中期以后保持霸主地位几乎一百年,同样是各国贡献的集中地。晋国还控制了中原内地最主要的盐池,并且邻接好马的产地,也是大宗交易频发的地方,同样有金属铸币产生的适宜条件,于是几乎同时出现了另一种中国最早的布币。

      下面是最早布币之一——耸肩尖足空首布,图片出自《0915-春秋•晋-无文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最早布币之一——平肩弧足空首布,图片出自《*1012-“士”字平肩弧足空首布一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原生各式布钱流通区域图,图片出自(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以北方刀、布币为主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 04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初的布币虽已是一范多币,但范内币形还不是模制成形,因此每枚布币都有自身独特的形状,乃至“如果观察到完全相同的布币,伪器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姚江波《春秋布币鉴定》文物世界2013(1),p 049)。

      另外,不同生产方式的地区之间会有较大规模交易,可能由殷商族人主导,可能还要借助当地上层领主,通过他们与下面的族长用布帛、金属工具等手工业产品以及粮食交易,主要交换马、皮革等畜产品或鱼盐之类海产品。因此农业地区与牧业或渔业地区之间交易也十分频繁。青铜小刀就是牧业或渔业地区普遍认可的常用工具,又难免损耗,就成为交易的最便利添头,由此产生出了青铜刀币。刀币最早的流通区域,是与晋国邻接的畜牧族活动区域。

      下面是最早刀币之一——尖首刀,图片出自《Lot8102春秋•鲜虞“刀”丙型二式尖首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尖首刀币流通区域图,图片出自(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以北方刀、布币为主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 068+):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也是重要大宗商品来源地,在那里,北方殷商族人和楚国的官商都十分活跃。于是到春秋晚期,楚国发展出另一种货币体系——称量货币,也就是我们大概都听说过的“郢爰”。据新的考证,“爰”其实应该是“称”的异体字“爯”。这是一种金版,“郢爯”两字是戳印在金版上带边框的戳记。

      “郢爯”这种戳记虽然带边框,但排列不整齐,分布也不均匀,因此并无标示货币边缘的意味;又因金版大小厚薄不一,也无法成为重量大小的标记;我猜测,打上这种戳记,是代表对这种金版黄金纯度的保证。

      而这种称量通货之所以采用黄金,或者说,黄金之所以成为称量通货,是因为黄金质软,易分割,同时熔点相对较低,易于将碎块重新熔铸,也因为黄金价高,同样价值下重量最轻,易于携带,还有就是黄金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锈蚀。

      为使用这种称量通货,楚国还发展出了当时最精确的称量体系,包括天平和砝码。砝码重量体系采用二进制,是非常科学的体制,后世衡制的十六进制,大概就是经过这里发展过来的。最轻的砝码小于一克,到今天也仍然可算是相当精确。

      下面是郢爯,图片出自陈立鼎《怀远博物馆馆藏的楚国货币》文物鉴定与欣赏2013(05),p 06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长沙-楚墓出土战国“钧益”铜砝码,图片出自《战国“钧益”铜砝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江陵-九店M246出土一套天平与砝码的线描图,图片出自孙剑秋《楚国天平砝码和金币的考古学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p 012(转引自《江陵九店东周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楚金币、天平砝码分布地区示意图,出自孙剑秋《楚国天平砝码和金币的考古学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p 04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黄金还是过于贵重,一般日常交易楚国还准备了铜钱,就是著名的蚁鼻钱,形状大体为椭圆形,属铜贝体系一员。

      下面是蚁鼻钱,图片出自陈立鼎《怀远博物馆馆藏的楚国货币》文物鉴定与欣赏2013(05),p 06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称量通货这东西,主角一开始并不是黄金,而是青铜,青铜在那时也是宝贵的金属原料。先秦文献中有很多赐金的记述,提到的“金”大都不是黄金而是青铜。出土的不少青铜彝器,铭文中都有以所得吉金铸器的表述。

      据认为,“在周王室统筹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可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形式”(郁永彬-陈建立-梅建军-陈坤龙-常怀颖-黄凤春《试析西周早期社会青铜工业生产机制———以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为中心》文物2019(5))。

      当时铜料很多都不出自中原本地,而来自长江以南——那时的蛮夷之地,并且铜料是在当地冶炼熔铸成铜锭,再运到中原。这样的铜锭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货币的作用。

      也出现过专为交换铸造的铜锭,含铅较多而不含锡,不能用于铸器,反倒容易敲碎,便于称量交付。(戴志强-周卫荣《中国早期的称量货币:青铜——长江下游地区出土青铜块的科学验证》中国钱币1995(02))

      后来用青铜铸造各种货币,无疑也借助了“金”的威名。乃至有一些金属铸币上铸有“釿”作为货币单位,这里的“釿”可解为一斤“金”,也就是一斤青铜。又有币文中包含[十斤]字样的铸币,应该是“釿”字铸币更进了一步吧。于是,这类铸币的价值就可以远超其本身金属材料的价值了。

      称量货币影响十分深远,后来古代金属铸币虽不是称量货币,但很多时候还保留称量的特征,甚至后世半两、五铢这类明文标示重量的铸币,一直延续了近千年。

      在交易的原始阶段,使用哪种实物作为一般等价物,端看交易双方尤其是接受这种一般等价物那一方对这种实物的接受程度。从这个角度看,虽然贝币早已成为一般等价物,但在交易人群扩大后,可能因贝币被交易某一方认可的程度不足,这才产生了布币和刀币。而圜钱的产生和推广:一方面是人们已经认可了一般等价物与实物的区别,从后期布币和刀币普遍脱离原有状态而且逐渐变小变薄就可看出;另一方面,也需行政力量介入。

      下面是空首布的演变,图片出自唐晋源《空首布的演变》收藏2013(07),p 08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军都山削刀分式与尖首刀图,以及石永士先生文尖首刀分式图,出自陈平《从军都山戎族墓地的发现谈尖首刀的起源和国别问题》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2002,p 11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货币无疑需要有独立政权主体为之背书,这也是几种货币只能在那些政权威信所及范围内大量流通的原因。而由于春秋乃至战国时代多个独立政权主体并立,也就产生了多种不同货币,到秦大一统,半两圜钱才能独步天下。

      通宝推:尚儒,南宫长万,回车,迷途笨狼,pattern,本嘉明,菜根谭,史文恭,三笑,ccceee,审度,mezhan,南寒,大眼,宝特勤,
      • 家园 河南荥阳官庄前640~550年之间的铸币作坊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的造币厂

        http://news.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21/8/462989.shtm

        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11 16:28:59

        "约2500年前,今天的河南省已开始运作金属货币批量生产设施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赵昊与合作者经过碳十四测年技术证实,荥阳官庄遗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知最古老的铸币作坊。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古物》。"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关于官庄遗址发现春秋中期金属布币的一些猜想

          据新华网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的报道,郑州大学考古团队经发掘发现,刚进入春秋中期,中原地区就已开始铸造金属布币。下面是与此相关的我的一些猜想:

          一、时间

          报道中提到,通过碳十四测年确定,金属布币的铸造开始于公元前640年(鲁僖公二十年,周襄王十三年,晋惠公十一年)。也就是说,这种金属布币的铸造是在晋文公称霸之前:晋国称霸始于晋文公平息大叔之乱、“晋于是始启南阳”(杨注:南阳……其地在黄河之北、太行之南),以及随后的城濮之战,前者在公元前635年(鲁僖公二十五年,周襄王十八年,晋文公二年),后者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周襄王二十一年,晋文公五年),均晚于公元前640年,不过分别只晚五年和八年。而如果考虑碳十四测年的误差范围,也可以认为基本与晋国称霸同时。但再考虑事情发生前的酝酿时间,又可认为此事的开始应早于晋国称霸。

          二、地点

          报道中提到的金属布币铸造地点在官庄遗址,该遗址推测位置为:东经113.38,北纬34.86(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荥阳官庄周代遗址,环壕,环壕内已发现南北大小两城相连的“吕”字形周代城址)。

          官庄遗址所在地区那时是个半封闭的区域,区域北面是黄河,一般认为是郑国的北界;东部则有荥泽、荥渎以及济隧等河川水泽;西及西南为嵩山山脉,只有最北边一条大路通过嵩山与黄河之间的孔道,孔道东端有雄关虎牢扼守;至于东南方向,则与郑国国都新郑所在地区毗邻。通常认为,官庄遗址所在地区当时属于郑国。

          官庄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还是两条大道的交叉点,一条是当时周王室的王城通过虎牢与东方诸侯来往之东西向大道,另一条则是通过黄河渡口以联系当时的“南阳”地区与郑国之南北向大道。

          下面再贴一遍“邲”之战示意图,图中正好包括上述四方地标及官庄遗址本身所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三、人物

          大规模长途贩运,起自商人。在春秋时代,主要是这些商人,才更有能力制作并且更有可能需要使用金属货币这种辅助流通工具。《僖三十三年传》中著名的郑-商人弦高,其商队规模极大,“牛十二犒师”((p 0495)(05330102)),连眼都不带眨的。还有《成三年传》中的郑贾人,能在楚国策划搭救被俘的晋国将领荀罃,得到“荀罃善视之”之后,又因坚持“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潇洒转移去了齐国((p 0816)(08031001))。这些郑国的商人,能量显然非常巨大,交易的范围也非常广泛。

          由于郑国立国以来的传统,郑国的商人这个族群和郑国的公族在某种意义上是合作者,所谓“世有盟誓”(《昭十六年传》(p 1379)(10160303)),地位超然。同时,这些商人不只从事商业,也从事手工业,不仅郑国,这是周王朝建立以来被分散到各家的殷遗民(商人)的传统生计。而有迹象表明,官庄遗址这个城邑中,可能占主导地位的也是“郑人治下的殷遗民”(参见韩国河-赵海洲-刘彦锋-郜向平-崔天兴-惠夕平-杨震-刘亚玲-翟超-孙广贺《河南荥阳官庄遗址M1、M2发掘简报》文物2017(06),p 039;以及陈朝云-单晔-鲁红卫-刘彦锋《河南荥阳市官庄遗址春秋墓葬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2(01);“占主导地位”是我据两文猜测):

          官庄遗址附近还有个娘娘寨遗址,两个遗址风格相似,而且基本上是同时建立,又同时弃用的。娘娘寨遗址据认为是郑国立国之前的“寄帑之邑”(临时安顿家眷财产的城池),则官庄遗址也是类似的“寄帑之邑”,属于与郑人结盟(而在西周末年自今陕西当时周王室畿内一起迁移至东方)的那些商人,也是顺理成章的吧,这就和官庄遗址这个城邑中铸铜作坊占突出地位对得起来了。

          下面再贴一遍娘娘寨遗址及其附近一带的天地图影像(此图虽不够好,但后来当地修了个立交桥,面目已非,只能凑合用此旧图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河南-荥阳市-官庄遗址铸铜作坊区在官庄城址内的位置,图片出自赵昊-郜向平-丁思聪《河南荥阳市官庄遗址铸铜作坊区2016~2017年发掘简报》考古2020(10),p 05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官庄遗址铸币生产相关遗存考古发掘在天地图卫星图上的痕迹(图中部偏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工具

          接着,我们再看报道中提到的官庄遗址铸铜作坊制作的布币。

          下面是官庄遗址出土的标号SP-1号空首布币成品(图片来自官庄遗址考古队),出自《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新华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官庄遗址出土空首布X光图,图片出自刘小玉《河南发现世界最早货币铸造厂-采集9组碳14测年样品》猛犸新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过去一般认为,金属布币有两种,一种是在周王室直接管制范围内流通的平肩弧足空首布,一种是在晋国统治范围内流通的耸肩尖足空首布。从上面两图可以看到,这个出自官庄遗址铸铜作坊的布币是所谓耸肩尖足空首布。也就是说,官庄遗址铸铜作坊制作的是一般认为供在晋国统治范围内使用的空首布。

          五、起因

          那时的空首布,还处于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就是按照经常用到的青铜工具制作的,铸造的陶范还是使用一次即废弃,因此每一件空首布都会有微小差异,谈不上统一造型,规范制作的概念。

          进一步说,这种辅助流通工具也没有权威发布、官方垄断制造的概念,事实上,钱币的制作直到很晚都没实行官方垄断制造。也就是说,当时的空首布由什么人制造,端看需要及可能。

          因此,不排除这些空首布就是由官庄遗址的郑国-商人为前往晋国统治范围内进行交易而铸造的。当然这也隐含了这种类型的空首布本就是在晋国统治范围内流行的常用小型青铜工具,因有交易的价值,适于作为辅助流通工具。进一步说,其实在官庄遗址开始铸造金属布币的公元前640年(鲁僖公二十年,周襄王十三年,晋惠公十一年),离官庄遗址最近的耸肩尖足空首布流通区(今安阳、鹤壁、新乡一带)当时属于卫国,尽管晋国影响力可能很大(但也未必,此时晋国尚未称霸或刚刚称霸),但晋国统治不足以成为卫国流行同一种工具的根据。

          下面是原生各式布钱流通区域图,图片出自(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以北方刀、布币为主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 04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中右侧一片原生耸肩尖足式布的流通区域(今安阳、鹤壁、新乡一带),当时并非晋国统治区域,毋宁说是殷商旧地。而这里正位于官庄遗址北方,渡过黄河即可到达,是殷商人通商的传统路径,从他们老祖宗王亥就已开始走在这条路上,后来安阳左近更是殷商后期多年的都城所在。这就更说明最初的空首布可能是郑国-商人为交易方便而专门为当地使用者铸行的,其流通范围与晋国统治区域虽有重合,但未必与此有关,更可能是因为该区域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熟悉这种工具而已。所以,尽管耸肩尖足式布铸造于黄河以南,但流通区域却在黄河以北。

          还有一个佐证,当时据认为周王室铸造的平肩弧足空首布也有出自同属郑国的新郑周边地区的,这很可能是官庄遗址铸铜作坊在官庄遗址废弃后迁移过去的。也就是说,这两种空首布有一部分也许是同一郑国-商人族群先后铸造的。

          至于晋国,后来他们的空首布是在新田铸造的,但这可能开始于他们迁都新田之后,那是公元前585年(鲁成公六年,周简王元年,晋景公十五年,郑悼公二年),和官庄遗址铸币生产活动的停止——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周灵王二十二年,晋平公八年,郑简公十六年),大体衔接得上。

          六、背景

          在之前,已经有贝币和金属贝币作为贸易流通的辅助,新的金属布币此时也只是又一种当地人们更“认”的交易辅助工具,但这种交易辅助工具出台可能反映了贸易对象和品类的变化,开始有更多大宗民用物资卷入进来,这在《左传》和《国语》中也有迹象。

          在金属布币开始铸造的公元前640年(鲁僖公二十年,周襄王十三年,晋惠公十一年)之前:

          《闵二年传》中提到,“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p 0273)(04021001),《定八年传》还提到“苟卫国有难,工商未尝不为患”——(p 1566)(11080701),反映卫国的工商同样地位有些超然),而且卫国这些特定的工和商之族群,应该也是殷商遗民。此时,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周惠王十七年,晋献公十七年,卫懿公九年,郑文公十三年,卫国在残破之余,僻居于一座小城(漕)之中,人口稀少,仍要“通商”,是拿什么换什么呢?看卫文公的作派,至少奢侈品他们应该不太会接受——注意,“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在公元前658年,鲁僖公二年,周惠王十九年,晋献公十九年,卫文公二年,郑文公十五年,卫国仍是居于小城;后来,直到二十九年后“卫迁于帝丘”,公元前629年,鲁僖公三十一年,周襄王二十四年,晋文公八年,卫成公六年,郑文公四十四年,卫国才终于缓过来了。

          类似的,《晉語四》15中有“輕關易道,通商寬農”,说的是晋文公刚刚回到晋国时(公元前636年,鲁僖公二十四年,周襄王十七年,晋文公元年,卫文公二十四年,郑文公三十七年)的一部分动作,他采取这样的政策,反映晋国经济民生的重要方面也包括商业流通。而且,《僖十五年传》中提到,“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糴”((p 0351)(05150401)),《晉語三》5中也提到“晉饑,乞糴于秦”,都说的是同一件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645年,鲁僖公十五年,周襄王八年,晋惠公六年,卫文公十五年,郑文公二十八年前后,这里“糴”明显是购买粮食的意思,所以用“闭”。灾荒也是粮食贸易产生的重要诱因,而当时自然也有各地粮食生产的不平衡,此种贸易更是需要货币助力,但未必接受贝币,贝币也未必够用。

          在官庄遗址向北渡过黄河那个方向还有一类大宗重要贸易品,就是马和牛,所谓“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昭四年传》(p 1245)(10040102)),后面《昭二十九年传》提到“平子每岁贾马”而“公执归马者,卖之”((p 1499)(10290301)),《定三年传》提到“群臣请相夫人以偿马,必如之”((p 1531)(11030401)),都反映当时马匹贸易非常普遍。而郑-商人弦高能马上拿出“牛十二犒师”((p 0495)(05330102)),恐怕就反映此人贩运的重要商品之一就是活牛,牛的大规模畜养也是有地域要求的,也就有贩运的需求。

          至于《僖二十四年传》中提到的“郑-子华之弟子臧……好聚鹬(yù)冠”((p 0426)(05240301)),所谓“聚”,收集也。似非巧取豪夺,仍会通过交换。以及《僖二十八年传》中提到的“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p 0467)(05280401)),既然“自为”,则非上赏,即使自制,原材料之类仍要通过交易取得。

          但以上两条中涉及的都是奢侈品,用贝币作为辅助交换的工具很自然,贝币本身就是奢侈品珠宝之一种。而前面的粮食买卖,牛马买卖,恐怕用金属布作为辅助交换的工具才更合理、更便利,金属布乃是日用工具。

          有这样的背景,再想到《诗•卫风•氓•首章(共六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4)),其中“抱布贸丝”的“布”,就更可能是金属布币了。

          通宝推:南寒,
      • 家园 为什么宝贝的购买力这么高

        周代青铜器经常有“赐贝廿朋”、“赐贝卅朋”作x器的铭文。一般认为1朋=10贝,那么两三百贝就相当于一件青铜礼器连材料带人工的费用,1贝购买力有这么高?

      • 家园 学长引用这些论文

        从那些网站上引用,花了些钱吧。

        • 家园 有免费的 -- 有补充

          CSSN和浙江图书馆账号(网上免费申请)可以解决大部分了。其余的多搜搜、去论坛、读秀文献传递(读秀能搜出来就行)也有。

          通宝推:燕人,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最近上不去,换广西图书馆了 -- 补充帖

          广西图书馆手机号注册就行,知网包库到2020年,问题不大。贵州其实也行,只是用的很少,记不清好不好用了。国内二线城市以上和省级图书馆一般都有在线图书馆,办张卡就行了。

          iData、Open Access Library、ncpssd之类也可以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