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不撤姜食(一) -- 燕人

共:💬44 🌺159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不撤姜食(一) -- 有补充

    姜在中国烹饪传统和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有人把“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酱”用“姜”来代替。有趣的是,孔夫子在《论语乡党》的一句名言“不得其酱不食”,奠定了“”对于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根本地位。在同篇著作中还有另外一句名言“不撤姜食,不多食”,是关于姜作为中国食品的最早记录之一。

    姜的起源目前没有定论。我看到两个起源说,一是印尼,另一是印度。从理论上讲,姜应该起源于热带潮湿而日光不足的地方,如热带森林地表浅层。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能满足这个要求。我怀疑印尼起源说的理由,是古代海上交通方式严重不足以支持姜从印尼传播到中国的路径。印度是世界上姜产量最大的国家。姜从印度传到中国多少还有可能性。

    在孔夫子的时代,姜的食用已经到达黄河文化区。大约在《论语》被记录的前后,同样据说是被孔夫子整理的古代典籍《礼记》中,也记载了姜的使用。

    《礼记内则篇》中记录了社会各阶层所能够食用的各种食品,是上古时代饮食大全。其中有一句话

    【菱,椇,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姜,桂。】

    这里包括了当时所能得到全部水果和干果。晋朝杜预对此的注解是,

    【此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这些都是君主宴会额外的美食。

    《礼记》中这句话最后两个食品“姜”和“桂”,在黄河文化区算是外来品。到了战国后期秦人吕不韦主持的《吕氏春秋》中,明确指出姜和桂的产区:“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据后人考证阳朴位于四川地区,招摇位于广西地区。广西地区的桂花和桂树(桂皮)至今仍是重要农产品。

    “和之美者"即是美味的调味品。《礼记内则篇》也有一例记载如何制作肉干:

    【为熬:捶之,去其皽,编萑布牛肉焉,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

    这个记载可以佐证那时在黄河文化区食用的姜都是干货,这样才能成”屑“。另外一个关键原因是鲜姜不易保存。从蜀地往河南贩运姜,一定要把姜先晒干了。

    蜀姜的美名直到三国时期还通行华夏,尽管此时华夏文化已经扩张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后汉书左慈传》中记录了身具特异功能的安徽人左慈为曹操凭空取得松江鲈鱼和蜀姜的故事。地点是黄河以北。东晋时期的《神仙传》也写了类似故事,不过主要人物是孙权和湖北异人介象。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武昌。这两个故事真实性当然存疑,但是可以佐证蜀地产好姜,甚至只有蜀地才产姜。所以《史记货殖传》中记载蜀地的地主”千畦薑韭。其人與千戶侯等“。那时姜的种植和贩运是一个赚大钱的生意。

    姜的生长需要一定气候要求。姜种植的扩散必然是根据气候条件缓慢发生。北魏时期賈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姜种植法。然而在文中他提到

    【中国土不宜姜,仅可存活,势不滋息,种者聊拟药物小小耳】

    賈思勰据说官高平太守,那是山西地区。平均温度比河南和山东地区要低些。尽管北魏时期在华北地区姜的种植已经开始,但是气候决定姜的品质和产量。

    唐朝《四时纂要》和元朝王祯的《农书》都记载了姜种植技术。《农书》所记更为详细,最后一句话特别提到姜种植的商业优势

    【养羊种姜子利相当。】-当代人说“姜够本”

    王祯是山东人,先后在安徽和江西作县级官员。他在推广记录农业技术方面是一个巨人。在《农书》传播的时代,我们可以想象姜种植至少在山东,安徽和江西某些地区得到推广。

    现在我们可知姜的种植已经分布到全国各地大部省份,主要的北方产地是山东。

    从上所述,我猜想从华夏早期到三国时期,姜是一种名贵食品。所以孔夫子说“不撤姜食”,正是他一贯宣传的“吾从大夫之后”的等级观念的反映。“不多食”,是因为姜太贵了。孔夫子那麽多学生,学费估计够用。但是不能奢侈。这是夫子的好处。

    通宝推:任爱杰,胡一刀,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关于“齐民要术”的“齐”字

    最直截了当的解释就是地理意义上的,历史上的齐国故地,今天的山东中北部。“齐民要术”即是“山东地的老百姓的好办法。”

    另外一个解释是儒家的“修身齐家”的“齐”,是动词。“齐民要术”可解为“让老百姓富裕起来的好办法。”

    关于《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的史料几乎阙如。在北方最大的蔬菜种植菜及交易地山东寿光政府网站上,他被当作山东人,寿光出生,在淄博地方做过北魏地方官员。

    南宋史家李焘为《齐民要术》作序中称,

    【思勰始末未詳,惟知其官爲高平太守而已】

    此说贾思勰在山西为官,非山东,如此“齐”字以地理位置解未必圆通。

    如果取“齐”字的地理意思,那末可知在北魏时期山东地方的温度还不能种植用于鲜食的姜。因其个头小只能药用。

    如果不论齐晋,而仅以贾思勰原文“中国土”为意,则此书写作时北中国不适宜种姜仍可知也。

  • 见前补充 4620806
    • 家园 这是个通假字

      “齐”通“济”,管理、治理之义。英文把书名翻译成“Essential Techniques 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再翻回来就略微和原来意思有些偏差了。

      这和贾思勰的籍贯根本没有关系。

      《齐民要术》里的“中国土”一条是相对"白沙地"来说的。全文是:

      《种姜第二十七》

      《字林》曰:「姜,御湿之菜。」「茈(音紫),生姜也。」

      潘尼曰:「南夷之姜。」〉

      姜宜白沙地,少与粪和。熟耕如麻地,不厌熟,纵横七遍尤善。

      三月种之。先重耧耩,寻壠下姜,一尺一科,令上土厚三寸。数锄之。六月作苇屋覆之。不耐寒热故也。九月掘出,置屋中。中国多寒,宜作窖,以谷䅞合埋之。

      中国土不宜姜,仅可存活,势不滋息。种者,聊拟药物小小耳。

      崔寔曰:「三月,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至四月立夏后,蚕大食,牙生,可种之。九月,藏茈姜、蘘荷。其岁若温,皆待十月。「生姜,谓之茈姜。」」

      《博物志》曰:「妊娠不可食姜,令子盈指。」

      至于“姜”和“薑”的区别,楼下的同学说的很清楚了。简体和繁体的区别。古代“姜”指族属,是姓,“薑”才指植物。“薑”这个字的古写是“䕬”。和“姜”没关系。不存在“人们用历史上一个半人半神的姓,一个当今强大诸侯的姓来命名这个新事物”。发散思维是好事,但发散之前,翻翻字典也是有必要的。

      通宝推:方平,桥上,审度,
      • 家园 还有一解

        齐民,就是普通百姓,见“编户齐民”。

        《齐民要术》就是对普通百姓生活很重要的小窍门😂

        • 家园 编户齐民的意思

          “齐民”作名词时,指代平民。但“编户齐民”中,“编”和“齐”都是动词。

          编户齐民是个历史事件。

          指从战国开始国君将国民纳入纪录,以户为单位来掌握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所以总称“编户齐民”。

          这里的“齐”作“一视同仁”解。

          • 家园 编户和齐民

            早期是形容政策的,但后面编户和齐民都名词话,泛指普通百姓。

            前者“编户”,常用来指刚刚改土归流地区可以纳税的那部分民众,后者泛指无特殊地位的百姓(既非奴婢,也非官)。

        • 家园 你说的是

          “齐”在儒家概念-中国政治文化中有明确的意义。

          那个通假字的说法是强求。

      • 家园 何以见得“齐”是“济”的通假字

        承蒙你的指教,这次特意查了字典。字典上没有看到“济”作为“齐”的通假的用法。

        再说作者有什莫必要通假呢?“齐”字本意完全说得通。

        你不会真是任老师的学生吧。

        关于"姜"字古体写法,我已经回下面的月同学了。

      • 家园 “中国土”对“白沙地”

        我都要笑了。好对!

        不过你的结尾段对姜姓和植物姜的说明听起来很有力。我恐怕需要修改一下论据。

    • 家园 中国大陆是生姜的起源地

      英国学者赫德逊(G.F.Hudson,1903~1974年)早在1931年伦敦出版的《欧洲与中国》中已经提到了,他关注到了中国古代文献《穆天子传》中所描述的细节。其中有多处均提及,穆天子所到之处,好对当地人“赐之黄金……贝带……桂姜”等珍贵的礼物。此之“姜”是干姜或生姜,此之“桂”是肉桂——两种在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香料。

      《穆天子传》是出土于战国时期魏襄王墓的一部竹书。根据这一基本的客观事实,战国时期的魏国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即使不把时间向前推延,也可以肯定的是,《穆天子传》上记载的生姜向中亚的输出至少是发生在公元前两个世纪之前的事情。https://www.hygx.org/thread-41069-1-1.html

      通宝推:任爱杰,
      • 家园 关于姜的起源地 -- 有补充

        30年前我开始从事贸易的时候,中国和国外的参考书都把印尼作为姜的起源地。近几年在英国发现有把印度作为姜起源地的说法。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不明白植物学家如何确认姜的起源。对专业人士应该表示足够的尊敬。我所作的只是基于科学中通用的说法,作为我逻辑推论的基础。

        从直觉上我对印尼产地说表示不解。因为这很难解释姜在中国出现的时期。所以我更偏向印度起源说。

        你所指的那个英国学者只是一个历史学家,没有资格确认姜的起源。他或许只是引用《穆天子传》的某条记载而并没有特意指出姜的中国起源。

        另外,从写作时间来看,《穆天子传》的公认写作期间是战国时期,晚于《礼记》和《论语》。它的内容是神话和历史的混杂,做历史记录的参考性存疑。

        再所说几句“姜”。对黄河流域的周朝人们来说,姜是外来事物,没有本地的名字。就像我们今天命名外来事物一样,对这个外来事物命名为“姜”,必然有其原因。

        我们都知道“姜”是上古华夏文化的大姓。传说中神农氏就是姜姓。我们知道周朝有个强大的姜姓公国齐国,是姜子牙的后代。我们没有文字记载关于姜是何时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但是人们用历史上一个半人半神的姓,一个当今强大诸侯的姓来命名这个新事物,必然我们可以得出几条合理的猜测:第一这个事物在君主-祭司阶层极受欢迎。第二这个事物是包括士大夫在内的社会上层的用品。第三,这个事物很贵重。这条只是附加的。在等级社会里这点其实不很重要。越是等级森严的社会,金钱的作用越不受重视。因为权力可以创造金钱。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植物姜的写法与姜姓无关 -- 补充帖

        我本文中最后一段

        【我们都知道“姜”是上古华夏文化的大姓。传说中神农氏就是姜姓。我们知道周朝有个强大的姜姓公国齐国,是姜子牙的后代。我们没有文字记载关于姜是何时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但是人们用历史上一个半人半神的姓,一个当今强大诸侯的姓来命名这个新事物】

        是错误的,特此声明。好在看来没有同学上当。

      • 见前补充 4621599
        • 家园 这是简体字的问题

          食用的姜,原字是薑。包山楚墓即有实物和汉字出现。现在说国内起源的基本都是用记载和出土实物均早于其他地区作为证据,即便是黄河也有可能,因为当时的气候不同。当然比较保守的则认为在长江以南(《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就采用的这个说法)。

          而姜就是字形的意思,羊和女的组合,甲骨文即可看出。

          通宝推:孟词宗,
          • 家园 甲骨文的姜字不是你说的那样

            你说的是金文姜字,比甲骨文晚。

            我去查查你说的这个楚墓事情。

            黄河流域种姜的问题,见我引用的齐民要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