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说200多年的中美关系史 -- 用心荐华

共:💬26 🌺294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也说200多年的中美关系史

    中美关系,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发展,日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的双边关系,万众瞩目。笔者也难于免俗,由于曾经是职业历史学者,习惯于联系历史与现实来思考。一般说来,对现实的观察会影响对历史的看法,反过来,对历史的看法也会影响对现实的观察。相对说来,研究历史比观察现实更容易做到客观一些。当然,如果可以把历史与现实视为一体,作为整体来考虑,那是最佳。

    2018年10月16日,FT中文网发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华美国学会名誉会长王辑思的谈话,其中有一段说:“我十分同意我的同事陶文昭教授的说法,即200多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目标从来没有变过:一个是商品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另一个是信息与价值观的自由流动。中国对这两个目标是有保留或者抵制的。我们应该、也有理由批评美国、制约美国,但应当认识到,中国所做的事情改变了中美关系,改变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

    这段话说得不是很明白,但耐人寻味,无论如何,是对历史与现实作整体思考的绝佳范例。这引起了我对王、陶两位教授关于中美关系200多年历史总结的兴趣,于是又搜索了一番,读到2016年王辑思为大型画册《中美关系200年》所作的序文一篇,这可以算是比较正式的表达吧。顺着王教授的话题,笔者对200多年的中美关系史从头到尾思考了一番,也略有所得,故为文记录。

    一、关于200多年中美关系史的分期

    分期是记录和研究历史常用的基础方法,对于长时段的历史尤其必要。

    王辑思序文中说:“(画册)把200多年的中美关系分为四个时期:1784年至1911年,主要交往集中于晚清时期;1911年至1949年,即民国时期;1949年至1978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之前;1978年至今,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相信中美关系专家对这样一种分期不会有太大争议。值得回味的是,中美关系史的分期,同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几乎完全重合。”不得不说,这样子回味,属于先射箭后画靶。实际上,以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代替中美关系史的分期(画册这样分期有合理性),不利于反映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

    即如1911年,对于中美关系并无特别意义。这年辛亥革命爆发,为避免列强干涉,革命政府宣布承认此前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所借外债及所让与外国、外人的各种权利。转年民国建立代替清朝,面临外交承认问题,本来这只是一个正常的程序,但遭列强借机要挟,日本、俄国和英国更图谋在东北、外蒙古和西藏问题的交涉中获益,而美国则相对爽快、在列强中率先承认中华民国,不过这也到了1913年。总的说来,辛亥革命、民国代替清朝于中美关系而言是平稳过渡、波澜不惊。

    再看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对此前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1949年无疑是中国对外关系巨变的年代,中美关系也不例外,但中美关系的巨变,不仅发生于1949年,更发生于1950年。1949年中的形势相对和平,即如美国海军主动撤出青岛、没有与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而中英关系方面却发生在长江炮战的“紫石英”号事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出兵朝鲜半岛进行武装干涉(进而逼近中朝边境),同时派海军进入台湾海峡阻扰解放军解放台湾(当时中方定义美方此举为侵略台湾),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两国关系才算真正地急转直下。

    实际上,就中美关系历史自身而言,有这样几个里程碑和转折点。1、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广州贸易,这是中美直接交往的开端。2、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这是两国官方关系的开端。3、1899年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美国首次独立宣示自己的对华政策。4、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就此成为已经遭受日本全面侵略4年多的中国的盟国。5、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件事本来与中美两国均无关系,但引发中美进入敌对状态。也就是说,中美国家关系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形成的同盟关系到朝鲜战争爆发后演化成的敌对关系(美国仍与残留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保持同盟关系,但实际上并不认其为全部中国的代表)不过9年时间。6、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长期敌对状态下的非常事件,是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瓦解的标志性事件。尼克松访华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与多数西方国家建交,所以这更是新中国对外关系历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里程碑事件,但是它尚未确定此后中美两国的关系。7、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在建交公报里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同时又通过其国内立法(与台湾关系法)玩弄伎俩、背地里继续搞一中一台的政策,延续40年至今。

    以笔者之见,从中美关系发展的自身逻辑考虑,中美关系史的分期应该按如下划分。第一阶段,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到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之前,这60年中美关系的本质是民间交往。第二阶段,从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到1899年美国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提出之前,这55年中,美国大体上是跟随英国侵略中国,限于自身实力,也难以反对其它列强的侵华政策。第三阶段,从1899年美国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提出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美国以“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为辞与企图瓜分甚至灭亡中国的其它列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对抗,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第四阶段,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到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前,直到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仍表示不卷入中国内争、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二个中国政策,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外交孤立与经济封锁,无疑从根本上放弃和改变了其半个世纪以来所谓的“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原则及一个多世纪以来所谓的“门户开放”原则。第五阶段,从1979年中美建交至今40年,中美关系以美国有条件的一个中国政策为政治基础,美国对中国实行接触并遏制的政策,但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有空前的合作与发展。或云1979年后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对抗苏联的隐性联盟,姑且承认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1989年中苏关系就以苏联接受中国的3个前提条件而实现了正常化,同年内美国开始对华制裁达数年之久,这个所谓的隐性联盟阶段最多持续10年而已。

    通宝推:GWA,审度,三笑,东川西川,ziyun2015,瀚海黄沙,北庄,蓝鸟,老老狐狸,桥上,digitapple,
    • 家园 DEL -- 有补充

      re: 即200多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目标从来没有变过:一个是商品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另一个是信息与价值观的自由流动。中国对这两个目标是有保留或者抵制的。我们应该、也有理由批评美国、制约美国,但应当认识到,中国所做的事情改变了中美关系,改变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

      -------------------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中国违背了美国对中美关系的期望,是中美关系交恶的罪魁祸首。

      这种文章居然也有人宝推?

      西西河真是堕落至此。

      ------------

      中国的高层文人,愚蠢而又乡愿。

      即200多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目标从来没有变过: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看不明白这点的,智商都有极大的问题。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不好意思,向楼主道歉 -- 补充帖

      我看了楼主的主题贴,以为楼主支持王辑思的谈话。

      看到后面,楼主其实是在批评王辑思的谈话,想删除,但是忘了删内容了。

      向楼主道歉。

    • 见前补充 4662158
    • 家园 杨主任怼蓬佩奥一年了,我的这篇长文面世也一年了

      我这篇文章以评王辑思2018年10月16日发表的谈话起头,可是那时正好去欧洲大陆西南旅行,没有马上落实成文字。如果当时赶着写出来了,可能也就简单把他批倒了事。拖下来之后再写,没有时效性了,反而不着急,慢慢地越写越长。这样时断时续地写了半年,决心不再增减或改一字,算是定稿。本来不打算示人的,可是去年家乡武汉爆发疫情,美国国务卿血口喷人,还好有杨主任怒怼之,我觉得自己虽人微言轻,但怎么着也应该表示一下心情,就决心把这篇长文拿出来。我识西西河十年以上,也注册了账号,偶有发言,但此账号已经多年登录不上。承察网不弃,接受投稿,在杨主任怒怼蓬佩奥的第二天以察网头条发出。这二天杨主任再次怒怼美国新国务卿,想起旧事,一查,相隔一年零二天。

      那之后几个月后察网竟然不知原因地停止更新,又过了一段时间网站彻底消失。好消息是我在西西河的账号可以登录了,是以把原稿发在这里,以期留个记录。现在再补记一下。

      、、、、、、、、、、、、、、、、

      本报北京3月16日电 3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通电话。

        杨洁篪在通话中表示,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部署下,经过全体中国人民艰苦努力,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杨洁篪强调,疫情发生以来,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通报情况、分享信息,开展国际合作,并向一些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捐助和支持。国际社会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人民付出的努力为全球防控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洁篪指出,美国一些政客不断诋毁中国和中方防控努力,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予以强烈谴责。美方应该立即纠正错误,停止对中国的无端指责。中方正告美方,任何诋毁抹黑中国的图谋都不可能得逞,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必将遭到中方的坚决反击。

        杨洁篪指出,当务之急是国际社会积极开展抗疫合作。中方敦促美方从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愿出发,与中方和国际社会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

      通宝推:三笑,ziyun2015,
      • 家园 继续期待荐兄大作,有几点请教荐兄:

        1、欧洲殖民者在美洲、非洲、印度等地殖民之时,我印象似乎没有几个欧洲国家与当地政权都签订协议、直至“门户开放”的政策,是不是这样?

        2、因此,中英南京条约之后,随之的中美望厦、中法黄埔等条约,实际上是英国默许的,这样看是否合理、成立?

        3、历史脉络:一鸦,英国单独打清;二鸦,英法联手打清;法国单独打清,败;俄国扶植阿古柏,败;中国开始从德国定制军舰:定远,镇远,于是乎,甲午中日战争。

        之后,因甲午清朝丧失主力海军,陆军废柴,于是李中堂引俄入东北旅顺,德入山东以监控威海,法入越北滇南以平衡香港,米国彼时正杀20万菲律宾人以消化吕宋,无暇中国大陆。

        戊戌中,英国护送惹祸的康圣人自京至津、至沪、至夯糠。其女“最后的贵族”也出西直门,被一路秘密送至新疆,再南下印度“寻父”。所以,戊戌中英国的作用、影响一直没有被充分研究,是否是这样?

        戊戌问题:如果清廷真能与日本合作,是否必然会损害英国、美国等一干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比如:中日联合搞黄金为基础的中央银行,联合的关税体系,联合的海陆军。

        在此之后,才有义和团运动,以底层血肉之躯,惨烈地抵住了西方国家瓜分中国的企图心。

        4、因此,近代史开篇,是否就应放弃“一鸦必败”之说?

        5、关于中米关系,我觉得荐华兄也应该加入米国自身不同阶段的角度,算是与王“国师”反着来,试试:在1812年之前,米国忙于独立,海外贸易以走私为主,谈不上国与国之间的策略;1812至1898,米国忙于北美大陆的种族灭绝、内战和工业化,海外力量如北纬兄精彩的造船史所列,到中日黄海大东沟时尚不能相比(这才有甲午前东乡跑夏威夷‘护侨’之行),也不过是跟着英国捡便宜,属于“英国打谁我打谁”阶段。1898至1920,美国在工业化之后开始了全球帝国挑战阶段,海军大件井喷,先打垮西班牙,再进入欧洲参加一战。从全球大略上,打完了西班牙,自然是对付英国、俄国、德国、日本的已有盘盘。从1914美联储成立到1944布雷顿深林,国际金融家们完成了从伦敦到纽约的大挪移,或者说叫完成了双城记布局。中米关系也从属于这个大盘,中国革命1949年胜利和三年朝鲜战争,总体算是“意外”。直到1999年,才算是“回归正常”。

        2008年或者2001年至今,自然又是“意外”。笑。

    • 家园 【原创】二、所谓200多年来美国对华政策的不变目标

      两百多年来,“美国对华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始终是:商品与资本的自由流动;信息与价值观的自由流动。”——陶文昭教授的这个总结可能只是口头表达,我没有找到原始的出处,所以这里再抄录王辑思教授在《中美关系200年》序文中带引号的引用。

      所谓商品与资本的自由流动、信息与价值观的自由流动,很明显地与当代某些全球化话语(强调商品、资本、信息与人员的自由流动)近似,二者的差别,只是以“价值观”一项替代了“人员”。其实,真正能够“自己”流动的只有人员,商品与资本、信息与价值观的流动都需要人力推进,是复杂的社会流体力学,不存在“自然”流动,所谓“自由流动”只能是就政策法规层面取消障碍壁垒、减少限制而言(不可能完全没有限制)。

      我们承认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也不反对以当代概念解释历史,但也认为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避免以当代概念强解历史。以当代概念解释历史,关键要看与历史事实是否相符。

      一个明显的疑问是,所谓的自由流动是单向的(只是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及美国的信息与价值观向中国输入)还是双向的(也包括中国的商品与资本及中国的信息与价值观向美国输入)?既然谈的是自由流动,那么双向的流动才合乎情理。如此,按照王、陶二位教授的总结,我们至少可以分4个方面来看美国的政策。但是对照历史事实,我们发现只是在其中的一个方面,近200年来美国的政策目标一直不变,即突破中国政府限制向中国输入美国的信息与价值观。

      鸦片战争前的一百多年,确实有信息和价值观不能自由流动的问题: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势力,清朝政府出于防范的心理,有禁止天主教的政策,不许外国人传教,也不许中国人信教,此外也禁止中国人教外国人学习中文。而美国立国之后,发展出对外传教的兴趣,遥远的中国也成为美国传教的重要目标地区。鸦片战争前十余年间,已经有美国传教士来华活动,他们学习和掌握了中文,1844年作为美国使团的中文翻译参加了中美《望厦条约》的谈判。《望厦条约》准许美国人在通商五口居住,可以设立礼拜堂、学习中国语言,使得鸦片战争前美国传教士在华类似活动合法化。随后的中法《黄埔条约》进一步准许法国人在华可以学习中国语言之外还可以教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发卖法国书籍。清政府还应法国的要求颁布驰禁天主教的政令。1858年,美国又率先让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承诺对基督教各分支(条约声称“耶稣基督圣教,又名天主教”)的传教习教一体保护。此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传教事业都受中美条约保护。

      传教时代渐渐逝去,美国又有新的价值观要向中国输出,并且以新的技术形式来突破限制,最初是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之音中文广播,20世纪90年代又设立主要针对中国的自由亚洲电台,这是美国政府直接投资实施对华宣传。当今互联网时代,美国要求所谓的信息自由流动,进而对认为主权国家有权控制信息和跨境信息流动的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所以确实可以说,美国一直有突破中国政府限制向中国输入美国的信息与价值观的政策,而且近200年来没有变化。但是反过来,美国政府限制不限制中国的信息与价值观向美国输入呢?美国在价值观方面似乎一直是有很强自信的,从自认“上帝的选民”到自认“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优越感毫不掩饰。其实也有不自信的时候,比如面对共产主义价值观,美国就有了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

      共产主义价值观不专属于中国,我们可以再看看美国是如何专门对待中国价值观的。中国人没有那么强的宗教情怀,但也不缺乏价值观,比如崇尚勤劳节俭。19世纪中叶开始赴美的华工正是由于勤劳节俭的本性令美国的白人劳工无力与之竞争,因而遭受排斥。美国政府怎么应对?1868年,美国人蒲安臣擅自以中国名义签订由美国政府主导安排的中美《续增条约》(因此得名《蒲安臣条约》),后来也得到清政府认可批准。这个条约的重点是方便美国招徕华工赴美建设太平洋铁路,因此表示:“现在议定,是美国人在中国,不得因美国人民异教,稍有欺侮凌辱,嗣后中国人在美国,亦不得因中国人民异教,稍有屈抑苛待,以昭公允。”《蒲安臣条约》对美国国内歧视华人的倾向稍有约束,但是太平洋铁路完工后排华浪潮愈演愈烈,于是1880年美国政府派安吉立与清政府交涉修改《蒲安臣条约》有关条款而得《安吉立条约》,授权美国可以“限制”、“调整”华工赴美,但1882年美国通过的排华法案却“禁止”华工进入美国,“公然地从文字上和实质上违背了我们与中国人民签订的庄严条约所规定的义务。”

      我们再看看当代的情形。当中国也有自信和能力主动输出价值观(比如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的时候,美国并非没有芥蒂。最新的例子是中国媒体在美国媒体以广告形式发表关于中美贸易关税问题的观点,就被美国领导人指责为意图干涉美国选举。所以说,美国政府并不真正追求信息与价值观在中美之间的自由流动。

      至于商品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商品的自由流动可以对应为自由贸易;而资本的自由流动指大笔资金可以在短时间内不受限制地进出国境,这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提法,与资本输出或跨国投资不是一回事,其合理性与正当性大可讨论(不过这里尚不需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所谓商品与资本自由流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1949/1950年为界把200多年的中美关系史分为前后二个时期来看。

      在1949年以前,美国政府推动及保障美国商品及资本向中国输出的意图与政策的一以贯之是毫无疑义的。中美早期贸易阶段,美国就颁布有专门条例为去广州贸易的美国商人提供优惠政策。1831年,美国总统的年度咨文中也专门谈及对华贸易的重要性。鸦片战争后,美国紧跟在英国后面,通过包含有单向的协定关税、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内容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为美国商品及资本的对华输出一步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到1946年,美国通过为发动全面内战的国民党政权提供大规模援助而获得令中国对美国全面开放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而同一时期,美国政府是否对中国商品及资本进入美国也大开方便之门呢?彼时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缺乏可能对美国经济形成冲击的商品与资本。所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虽然规定了相互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一反过往百年的不平等条约,但在当时依然被包括国民党政府官员在内的中国人民视为名义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不平等条约,因为就中国当时的经济实力根本没有机会享受这些待遇。

      夸张一点,考虑到作为美国开国里程碑之一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国的大门从一开始就不是对中国敞开的,因为对正寻求独立的北美殖民地经济形成冲击而遭受抵制的茶叶虽然是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品却正是中国的产品。谈商品与资本的自由流动不能避开人口的自由流动,按照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劳动力属于商品;按照当代的定义,劳务输出属于服务贸易。考虑到美国作为自由移民国家的特性远远超出作为自由贸易国家的特性,美国对中国关闭大门的最突出表现还是排斥华工。直到1943年,美国才部分废除排华法案,允许华人移民,但每年限额仅为105人。1946年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一方面明文规定双方国民可以进入彼此领土全境从事各种事业及职业,但又说有关入境移民的现行法规(即美国的排华法规)不受影响,实质上是规定中国单方面对美国人员开放。最后到1965年,因为美国国会通过的《移民和国籍法修正案》取消了移民的国别限额制度,排华法案才算完全废除。

      因此,即使只算1949年前,说商品与资本在两国间的自由流动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不变目标,也是大有争议的。

      更重要的是,从1949年开始形势大变,美国纠集西方国家(从马歇尔计划受援国开始)一起对社会主义国家及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实行出口管制,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中国自然也包括在内。美国的对华出口因此大幅缩减,根据陶文钊《禁运与反禁运:五十年代中美关系中的一场严重斗争》(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所提供的信息估算,1949年和1950年2年的额度大约只有1948年1年的一半,但同期中国对美出口规模仍维持不变。1950年年底,美国又借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冻结中国在美资产,中国亦采取反制措施,双方贸易完全中断。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后,美国继续对新中国进行全面经济封锁,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才开始部分解除。

      1949年以前,中国一直是美国经济扩张的重要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亚市场被欧洲列强及新兴的日本帝国划分与控制,美国难以进入,仅有中国这个大市场尚未沦为完全殖民地且无自我保护能力,美国可以争夺)。通过1946年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不仅获得了中国对美国全方位及深层次的开放,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挤其它国家在中国的经济机会,美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对华政策目标几乎就可以因此完美实现。但是从一开始就反对这个条约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还通过抗美援朝反击了美国的武装干涉,美国不得不接受“丢失中国”的结局。美国长达20余年的全面经济封锁,固然反映了它对新中国的极端敌视,但美国并不支持台湾国民党政权反攻大陆(因为不现实),也说明它不惜完全放弃在中国大陆的经济机会。

      美国的放弃,一方面是出于“丢失”中国的无可奈何,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其经济版图在二战后由于欧亚列强被完全打垮或者严重削弱、殖民体系开始崩溃而得以迅速扩张(1947年美国宣布了所谓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放弃中国而不足惜(这与今天的形势并不相同)。其后美国与新中国缓和乃至正式建交,主要动因还是战略考量,并不真正着意于发展经贸关系,而是把经贸关系当作一种政治笼络和施压的手段。1980年,中美签订贸易协定,规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但美国早有对所谓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的歧视性立法,规定对其所给予的最惠国待遇是有条件的、非永久性的,必须经过年度审查。20世纪90年代,美方即连年借年度审查把经贸问题与政治问题挂钩,对中方施压。直到2000年美国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常贸易法案”、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才获得美国给予永久最惠国待遇。所谓最惠国待遇,其实质不过是正常贸易关系(由于多边贸易体制内又给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开绿灯,行内有戏称最惠国待遇实为最差待遇)。也就是说,建交20年后,美国才确定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

      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体现出来,也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方开始重视与认真对待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当然同时也带有政治目的),集中表现为认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过艰苦的谈判,中美于1999年签署协定(这个协定值得从很多角度与1946年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比较),美国同意中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经贸关系迅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但我们并不可以因此而得出结论:最近20多年美国对华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是商品与资本在两国间的自由流动。其实,经贸关系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有利可图,贸易自由与否(只要不是完全禁绝)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自由贸易也不能解决社会经济结构问题。以历史上的中英贸易为例,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政策被认为是闭关政策,英国的对华贸易则长期由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英国对进口茶叶征高额关税,中国也对茶叶出口征税,但这些都不影响中英之间茶叶贸易的长期繁荣。鸦片战争后,清朝的闭关政策被打破,对进口商品也只征收值百抽五的低关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并且出产的棉纺品价廉物美,但对华出口几十年都打不开局面。

      这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最近20多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做全面的分析,只需简单地列举说明美国的政策。无可否认,美国政策的主流是推进经济全球化,所以不遗余力地要求中国全面开放商品和资本市场,同时也不吝惜向中国转移中低端产业并相应开放美国市场。但经济全球化也必然伤害美国的许多产业和就业,当需要转移内部矛盾的时候,美国也毫不犹豫地不断实施为限制中国商品与资本进入美国而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最说明问题的,无论经贸关系怎样发展,美国始终以战略上遏制中国为优先考虑,始终限制与禁止高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在“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之后又组织“瓦森纳协定”),这样宁可承受高额贸易逆差、也要坚持出口管制的做法又怎么可以用追求商品与资本的自由流动来形容?

      通宝推:GWA,hwd99,李根,ziyun2015,瀚海黄沙,起于青萍之末,老老狐狸,桥上,
      • 家园 ”追求商品与资本的自由流动“

        这句话的主语是”美国政府“吧。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断扩大市场和利润,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但美国的确与传统欧洲帝国主义者相比表现得更柔和些。

        学长提到作此陈述的两位教授都是中文姓名。不知是否中国公民。

        • 家园 王辑思,大致可称为中央智囊

          至少在胡时代,最近听说的。90年代初,我知道的是,王从北大国际政治系调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任所长,陶文钊从近代史研究所调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算是那时的青年才俊。但是那时我没有真正读过他们的著作。20多年后读到他们的这番高论,真正雷翻了。

          • 家园 王辑思长期担任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和北大国关学院院长,直到2014年从北大国关院长位置下位,65岁是退休吧,应该长时间是关于中美政治的一个重要智囊。

            他的观点文章在这里有一些王缉思有一些。

            最近的一篇王缉思:中美是否落入“萨缪尔森陷阱”?未来两国如何把握历史拐点,抓住合作机会?

            美国内部这种困境不是中国有意造成的,但在客观上,它确实与中国经济成长有联系,中国的产业升级的确给美国带来了重大冲击。我觉得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情况下,怎么样做既符合中国的政治原则和根本利益,同时又回应美国的主要关切?

               按照施展的说法,中国应该去积极主动跟美国合作,帮助美国消除困境,这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因为只有帮助美国消化了这些社会问题,让美国社会更有消费能力,才能给中国创造更大的市场,才能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特朗普想把制造业引回美国,实际上做不到,而中国现在的发展态势在全球化进程中又是不可阻挡的。我们从中美经贸摩擦中,可以看到一个很深的政治经济学基础,这个趋势是很难扭转的。但是如果不试图去扭转,而且还跟政治、意识形态、领土争端、台湾问题等等都搅和在一起,中美走向冲突就更难破解。

          • 家园 如果没有这些真心仰慕认同美国的学者和官员,美国会那么容易

            忽悠然后耐心等待不下狠手?

          • 家园 把美国当神一样看待,这帮文人也是卑微到尘埃里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