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书偶得,从鲁迅的官职说起 -- 环宇7504

共:💬41 🌺393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差不多

            佥事这个官职 原来是 按察使的手下,按察使 分派副使和佥事作为 分巡道,就是 巡查员嘛,按察副使级别高一些,所以佥事就是相当于副巡查员

            按清朝规矩(民国初年很多规矩都没改过来呢、尤其是艺人中间),鲁迅是 礼部管 音乐美术等社会文化活动的巡查员,正好管辖 梅兰芳 这批人

        • 家园 我第一次知道佥事 曾经是道台的前身

          居然是因为金庸......

          查慎行 做了一首诗:

          题天山坐镇图送胡洛思佥事备兵肃州

          按图旧识西陲远,入画今看使节閒。

          雪点旌旗秋出塞,风传鼓角夜临关。

          地连张掖燉煌界,人在轻裘缓带间。

          一片孤城归坐镇,不烦三箭定天山。

          金庸拿来做了鹿鼎记的回目

          胡洛思 就是以佥事 加了兵备道,出巡肃州

          北洋政府 的官职,很多沿袭清朝的规矩,所以佥事其实不是个小官;还有一个例子就是 北洋时期,驻外大使/公使级别都高,因为前清是按 钦差大臣 身份给大使定级的(当然当时外交人才少,很多国家都不派使节)

          通宝推:北纬42度,
    • 家园 文两篇,以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为什么陈寅恪只字不提曾跟鲁迅同窗且同住一舍》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rwws/2017-08-22/1741/doc-ifykcppy0339077.shtml

      最后一段并不准确:陈寅恪成名于坚持士大夫之价值观,成为四大教授时鲁迅已被迫离京南下,此后十年谈革命危险,谈革命文学家鲁迅更危险。且陈本人的路数已定,谈鲁迅则有违其“道”,如此而已,岂有“清高”。

      《章太炎和鲁迅为何走“歧路”》

      https://cul.qq.com/a/20150706/006739.htm

      值得注意的是今儒们多不提章太炎先生,并不因为炳麟晚年提倡儒行而纳其入圈,因为本质上他是士、而非士大夫。

      致力于海外华裔青少年历史教育的我们,倒是该好好看看这位鲁迅的老师。

    • 家园 国人传统

      当官就可以搞到钱。现在共产党的天下,也还是如此。

      不怪豆腐西施

    • 家园 再说一个 鲁迅不喜欢梅兰芳

      鲁迅不喜欢梅兰芳,他南方人 本身就没有欣赏 京剧的习惯,而且他爷爷 还禁止家人听戏——当然鲁迅在日本是自由看戏的

      鲁迅还专门写过《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其中说到:“他未经士大夫帮忙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猥下,肮脏,但是泼刺,有生气。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然而梅兰芳对记者说,还要将别的剧本改得雅一些。”

      除了 写文章批评,鲁迅有些 诗里面也 有暗讽,比如 秋夜有感(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鲁迅诗):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当时 注解里面写的是:1934年戴季陶、褚民谊及段祺瑞等发起,请班禅九世在杭州举行“时轮金刚法会”。当时曾有报导该会“决定邀请梅兰芳、徐来、胡蝶,在会期内表演歌剧五天”。据说后来梅兰芳没有去,被比作莲花六郎(张昌宗),可不是什么赞美

      对此梅兰芳自然是很尴尬,而且......

      其实1934年他已经是别人请不起的名角了,之前恐怕更加尴尬

      1912年5月5日鲁迅到达北京,是在中华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工作的,在该司的执掌中,是有“关于文艺音乐演剧等事项”职能的,而鲁迅的第一次公差就是6月10日下午到6月12日晚上,到天津“考察新剧”。——妥妥的现管

      与鲁迅同去天津“考察新剧”的,是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三科科员齐宗颐(字寿山),齐寿山是鲁迅在教育部的三个铁哥们之一(许寿裳、陈师曾、齐寿山);铁哥们的表现是:去天津,住齐寿山亲戚的家里、买房子向齐寿山借的钱(250银元)、被章士钊免职,老齐跟着一起辞职以示抗议。鲁迅离开北京之前,还在和齐寿山一起翻译《小约翰》

      然后 齐寿山的二哥 齐宗康,字如山.......这位就是那个专门帮着梅兰芳把剧本 雅致化 的文胆

      所以,要说 梅兰芳不知道鲁迅讨厌他,似乎不大可能

      补一个 细节:齐宗颐的夫人于崇静,是于树德的姐姐,这桩婚姻的大媒是李大钊

      民国时期 圈子就是这么小

      于树德 (1894-1982), 静海人(今天津市静海县)。早年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后就读天津北洋政法学堂读,与李大钊同学。1917年毕业。1918年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入京都帝国大学。 1921年回国,在天津参与开展工人运动。同年冬赴苏联,1922年初在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等职。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通宝推:普鲁托,闻弦歌,桥上,燕人,
      • 家园 鲁迅看不起梅兰芳主要是因为梅兰芳家里往上两代都是的相公

        梅兰芳家里往上两代都是的相公,鲁迅怎么可能看得起。

        梅兰芳自己倒是没有做相公,但是那种家庭社会地位实在太低贱了。

        解放后,开会纪念鲁迅,梅兰芳不得不去,望着天,一言不发。

      • 家园 鲁迅是新文化干将,对中国旧文化不感貌

        古文、中医、京剧……统统不入其法眼。

        梅兰芳是如此,鲁迅对谭鑫培也没有好词。中学课本的《社戏》里只裁取了儿时看戏的欢乐,把两次中年看戏的“痛苦”经历给舍掉了(辅助教材里可以看到)——其中就有关对谭叫天的字节,看不出褒义。

        中学课本里的《拿来主义》则提到了梅博士。这一生一旦的京剧泰斗都被鲁迅搞进了课本,还好,对京剧的负面影响还算可控

        楼主举的略论梅兰芳算是鲁迅专写梅博士的。鲁迅还在多篇散文中对梅兰芳夹枪带棒。其中一篇论照相的,更是尖酸挖苦,大意是梅兰芳的林黛玉扮相,麻姑一般“黛玉葬花”“天女散花”毁了红楼梦。

        点看全图

        放在今天,鲁迅算是梅黑了。面对鲁迅的狂黑,梅兰芳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倒是有施蛰存、杜衡、齐如山、刘半农……这些梅粉梅吹摇旗呐喊。

        刘半农的弟弟刘天华是二胡大师,刘半农让他用小提琴按西洋记谱法把梅兰芳的实唱给记下来,搞成了一本《梅兰芳歌曲谱》。出版后刘半农建议送鲁迅一本,被齐如山断然拒绝。

        鲁迅写略论梅兰芳用的笔名“张沛”,34年发表的。梅兰芳刚从美国载誉归来,看了自是气的不行。后来梅兰芳知道是鲁迅所写后很惊讶,二人只是在33年萧伯纳来中国的聚会上有过一面之缘。没想到一年后鲁迅竟然指名道姓的开骂。

        梅兰芳再是气度好,也是有反应的。解放后梅兰芳身列中国文联副主席,对鲁迅的诞辰忌辰等纪念活动都是敷衍了事,不讲话不题词、迟到来早退去,也从不往许广平那一堆靠。估计双方也是心知肚明。

        通宝推:大眼,燕人,
        • 家园 也许鲁迅只是看不惯旦角,我也看不惯张国荣

          本来么,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大家相安无事即可。然而架不住粉丝拼命鼓噪。你文中也列举了施蛰存、刘半农这些文化界人士,梅粉梅吹,正如今天大批粉丝肉麻恶心地吹捧张国荣。本来我只是不习惯那种表演风格,但不否认人家是杰出的演员,结果粉丝谀词如潮,搞得我只好贬损两句,来找平衡。

          笑傲江湖里面令狐冲头次见面,就大骂东方不败,说他最见不得的就是不男不女的老旦。当时他和东方不败并无深仇大怨,纯粹就是直男审美,或者用今天的时髦词讲叫 “恐同”,看到就恶心,比马粪还恶心。

          • 家园 鲁迅自己说的:最怕老旦

            玩笑了,社戏里面提到 谭叫天,也是淡淡的蔑视

            但是作为教育家(我觉得鲁迅当得起这个称呼),鲁迅的态度让 京剧人士 非常尴尬,就是 他最讨厌的是文化人 力图把 京剧 雅致化,而这是民国的京剧届的大趋势

            说的不好听点,就是 伶人戏子 在前清确实低贱,但是现在都民国了,我们力争高雅点儿还不成么

        • 家园 【讨论】鲁迅就是被政治化了

          太祖建国前处于政治需要(同时太祖本人也是鲁迅的粉丝,但是两人没直接见过面)把鲁迅抬得太高了,建国以后就觉得挺尴尬。

          • 家园 是的

            搞得鲁迅没了对手,自己也很孤独,观众也没得了瓜吃

            • 是的
              家园 有些对手吧,建国之后就不好提了

              梅兰芳是一个

              还有一个是李四光,女师大风潮的时候,鲁迅狠批过他。

              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杨荫瑜这个人确实性格不好(连 亲人 杨绛也不讳言这点),但是她也不是孤家寡人,女师大中有些和她友善的教师,比如李四光的夫人许淑彬(女师大附中的英语教师)

              第二是李四光担任 计划中的国家图书馆的 副馆长,实则是抢了教育部相关人员的位置

              1925年10月22日,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签订《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契约》, 11月5日成立了以范源濂为委员长的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任命梁启超、李四光为正副馆长。

              这个事情要看前因后果,大家知道 民国教育部很穷,国家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教育部正经业务之一,但是没有相关经费,所以之前连馆长都是教育部长兼任,实际工作由教育部人员 帮衬着,为首的是鲁迅的好朋友 徐森玉(这位也是版本学的大师)。为了拿中基会(就是美国退回庚子赔款的第二批啦)的钱,必须找一些名望和能力都被 美国人认可的 学者来主持,于是按鲁迅讽刺的:非梁启超不可,可惜理科不在行,那么拉上李四光,终于凑成完美的图书馆馆长(大意如此,图书馆管理员都非同小可,馆长更是马虎不得),而且给定的薪资很高

              李四光很尴尬的,这岗位还是丁大哥(丁文江)全力推荐的,他当时还挺穷的(话说他当时刚刚新婚,求婚还遇到障碍——大舅子嫌他穷),所以这份500元的工资很有吸引力(我记得是这个数)。但是一到任就发现,卡了——所有的合作项目,拟定条款的时候自然是双方都要出一些钱,但是教育部穷的破产,一分钱没有;那么拿着高薪的馆长,如何指挥得动 天天为欠薪苦恼的工作人员(教育部派出的).....李四光只好 高调宣布,第一只拿半薪,第二这半薪也捐出来供采购图书用,于是他大概只干了半年就退了

              为这个事情,教育部的员工 和他 配合的并不融洽,鲁迅对此细节非常熟悉,所以才在相关文章里对李四光很不客气

              最后,杨荫瑜 政治态度反国民党,在学校讲话中 曾经直斥 孙中山“共产共妻”,而 当时北京国民党的势力基本上都在教育系统,孙中山曾直接要求 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动员学子,随我革命。这样看,学生联手撵她下课,就很明显有人鼓动了

              通宝推:普鲁托,
            • 是的
              家园 鲁迅文章必须加注释

              了解了背景看才 有意思,否则… 杂文是匕首投枪,你看一个人拿着匕首投枪对着空气乱舞,那不是发疯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