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原创】马克思哪些东西没有想到?(2) -- 崂山一道士

共:💬16 🌺64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讨论】【原创】马克思哪些东西没有想到?(2)

    好久没有写这个话题了,当然一个方面是这个话题太宏大,我的确是没有把握。我们普通人心中的马克思,是在TG的基本教科书里学来的马克思,所以我所要讨论的,是那个课本里学来的马克思。真正的马克思,著作实在太艰深;我作为一个学理科的,终不能皓首穷经,要不我吃饭的饭碗就砸了。最近买了一本《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真的没有办法看完。所以,我只能讨论那个课本里教给我们的马克思什么没有想到,或者是,我们在哪些方面误解了那个放在课本里的马克思。

    一些官方的说法就不用多说了,比如,社会主义没有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了突破;在中国,甚至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很不成熟的时候,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知识分子带领以农民为主的革命者取得了胜利。这些我都赞同。因为马克思是个哲学家、社会科学家,不是神棍,不是一字不差的预言家。

    那个课本里的马克思给我们描述的人间天堂的场景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似乎都是道德高尚,彬彬有礼,热爱劳动。这不,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嘛!

    且慢!这里我要打断一下。的确,劳动创造了人,使得人同普通的动物相比,有了更大的自由,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但是,“劳动”是人的自愿行为么?特别是,站在更远古的处于人兽边缘的人类的角度上看?我是怀疑的。在人类的早期,也许人和其它的动物类似,都在残酷的自然进化的过程中受着煎熬。所有的接近现在意义上的“劳动”的行为,都是人对自然界给予的压迫的某种反应。这些反应,与现在能观察到的黑猩猩、类人猿是有共通之处的。换句话说,当饥寒交迫的时候,动物们会想尽办法搞到食物并御寒,人也一样;当这些危险解除的时候,早期的人们也同动物们一样,在草地上晒太阳,或在树上荡秋千,或者相互之间追逐嬉戏。

    因此,只要能有吃有喝,性成熟后有交配对象,我看不出为什么人非要劳动不可。这个本性,是生物的本性。生物的反馈系统,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出来的,是聚在一起的许多个细胞有了各自的分工,对外界的刺激做出趋利避害的响应。这个生物性的本性,是遵循“能量最低”原理的。吃饱了喝足了,血液向胃里流了,脑供血减少,就想睡觉;睡足了,精神头好了,就打打闹闹。到现在为止,人类的这个生物学本质,并没有改变。

    但“劳动”这个东西呢,虽然最初是从生物吃饱喝足休息好之后的打打闹闹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却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和生物性是既统一又对立了。没有人会喜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因为这和动物性的本性相冲突。也许你会说,现在有那么多人沉迷于打游戏,那不是重复性的“活动”(和劳动类似)么?其实不完全,因为打游戏是有着一个胜利的目标的,这个目标刺激着游戏者,让他不断往这个方向努力。这当然要怪罪于大脑里多巴胺等物质的分泌。

    所以,虽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但劳动却未必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从理智上,马克思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脱离劳动,哪怕一个星期,都要灭亡”,这话当然很对;但从生物性上讲,劳动不是人的第一需要。婴幼儿是不需要劳动的(婴幼儿是最接近动物性的人类),他们的第一需要是吃喝和在母亲怀里的安全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上看,人类日益脱离繁杂辛苦的体力劳动,“面向黄土背朝天”并不是人所追求的目标,辛苦的劳作本身并不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

    “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这实在是对人的社会性的一个高标准严要求啊!

    通宝推:大眼,普鲁托,
    • 家园 没有认真批判美国

      马克思批的首先是德二,其次是法国俄国,然后是英国。他对封建性的批判重于对资本主义的批评,而美国是那个先进资本主义的代表。列宁也没改变这个倾向。

      所以严守马列教条的苏联是不知道怎么把美国当敌人的。

    • 家园 他没想到互联网和垄断媒体对人民思维方式的影响
    • 家园 只有真正热爱劳动的人,才能理解“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

      机会主义者和剥削成性的人,显然是不可能对此产生认同的。

    • 家园 劳动的异化问题

      你讲的不自愿的劳动实际是异化的劳动。

      这个问题中学课本不讲,只是提了一个名词,一般大学里面马理论专业的人才会讲。

      想了解这个,可以去b站看一下复旦的相关课程,比如吴晓明的《1844手稿》,更详细的可以自己找一下相关资料。

      简单讲一句,异化是人的本质论述中的内在矛盾形成原因,同时,在既定的历史阶段(注意,是既定的历史阶段,而非全部人类历史),也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这后一句,在中学课本上就是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至于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那是讲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你讲的现阶段。

    • 家园 劳动者最光荣,但奴隶一点也不光荣

      劳动成为笫一需要,当且仅当人类真正完全成为智慧生命,摆脱了能量资源物质条件的限制。

      体脑劳动差别消失,前提就是体力劳动基本消失。

    • 家园 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劳动”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认为,生产满足需要的资料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这意味着人必须与自然相交往,以便获得生活资料,这是“人类生存条件”也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必须透过“劳动”(即劳动力的运用)来满足这个条件.因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虽然人与自然交往是所有动物所共有的活动,而劳动是这个过程必要的中介,但是对马克思 所要谈的并不是“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 ,而是“人的劳动”.

      人的劳动与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的差别在哪里呢?

      马克思以建筑师与蜜蜂的例子来说明。虽然蜜蜂筑巢的本领让建筑师汗颜,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在以蜂蜡建筑蜂巢之前,就已经在脑中将它建成了。两者虽然都使自然物发生变化-或者都是动物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但是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对人来说,有个“目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而且人在改变自然物中,实现这个被他所认知的目的。

      对于人的“类生活”马克思作出了三个区分,如果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看,人与动物都依赖“无机的自然”来生活;从“理论”来看,自然就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的自然”,而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的自然,又分为“自然科学”与“艺术”的对象;从“实践”方面来看,自然就是人的生活与人的活动的一部分,而且人把自然当成“人的无机身体”.

      人除了在理论与实践上把自然物当成自己的对象,同时人也把自己和自己的活动当成自己的对象,人的这种特性使得他在对待自己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就已经与动物产生了区别,因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把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给区别开了。

      即人的劳动的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由于这一点,人才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 。

      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中被表现出来,也就是透过劳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才得以展现出来,这样自然就作为“劳动的对象”,并且表现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但是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以“异化”的形式被表现出来的。

      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由此马克思推导出异化劳动第1点——工人与他自己的劳动产品是异化的。

      尽管工人在劳动过程所生产的产品,只是他的“劳动的对象化” 与“劳动的现实化”,但是这个劳动的结果在与工人的关系里竟是与工人相对立的.

      它表现为一种——虽然是工人生产的却不依赖工人存在的独立力量。

      劳动产品与工人的异化,使得工人越是把自己的劳动作用于自然时,他就越是丧失自己的“生活资料”,而这种丧失是具有双重面向的:

      (1)工人失去了劳动的生活资料.

      因为劳动所创造的异己对象越多,它们就越不成为工人的劳动对象,所以工人的劳动失去了对象,也就是失去了劳动的生活资料;

      (2)自然越来越不提供工人“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 ,因为工人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并不是直接地生产满足肉体需要的资料,而是生产对立于工人的产品。

      异化带来的双重丧失使得工人不得不臣服于对象的力量,成为对象的奴隶,这种奴隶状态使得工人必须先得到工作,而后才能得到“生存资料”,也就是说:工人如果不工作、不使自己的劳动对象化为异己的产品世界,他就不能够生存;一但工人为了生存而去劳动,他就使异己的对象世界更具有力量,从而使得自己的奴隶状态更为加剧。

      马克思使用生活资料时,其实是有两种意义的,一是指劳动对象,二是指用以维持生活的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也是就等同于生存资料。所以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得工人面临了两难:不是饿死,就是成为奴役自己的帮凶。

      异化劳动第2点:工人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工人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同样地也会表现在工人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的对立与冲突,这种对立使得劳动活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也是“不属于他的本质”,因为他的劳动活动对他而言“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促使工人去从事异化的劳动活动之驱力就是工人谋生的需要,由于这个目的,工人才会去从事异化的劳动活动,所以工人的劳动活动只是作为满足需要的一种“手段”。这么一来,异化的劳动活动不是工人的“自主活动”,对工人来说,“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异化劳动第3点——人与类本质的异化。

      上面提到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就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由于这个特性,人才与动物区别开来,并且把维持生命的活动当成手段,而非当作目的。但是异化劳动却将人的类本质给颠倒过来,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对工人来说只是手段,因为工人的劳动活动不是为了满足劳动的需要,而是肉体生存的需要,所以维持生命的活动对工人来说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异化劳动第4点——人与人的异化

      人与类本质的异化除了表现在工人与劳动活动和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之外,异化还会表现在人与人之间。

      第2点中已经提到工人的劳动活动不是工人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这个别人是作为“异己的存在物”与“工人之外的别人”.

      这个异己的存在物也出现在异化劳动的第一二点,作为工人的劳动产品与劳动活动的占有者,因为“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所以工人不只生产出与自己对立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而且生产出“别人与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与这些人的关系”,所以工人也就生产出了资本家与自己劳动的关系 .

      通过分析现实的异化劳动,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外化(异化同义词)劳动必须透过私有财产来表现与实现,私有财产成了“外化劳动的物质的、概括的表现”,那么在异化劳动中所具有的规定,也同样地会表现在私有财产上面,于是私有财产包含着两种关系:(1)工人与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非工人的关系,(2)非工人与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可以发现类本质是指涉自由与必然的结合关系,如前所述,人的必然性就在于必须不断地与自然交往,以维持肉体的生存,但是人却可以将这种必然性的维生活动转变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其原因就在于人的意识(或精神)与人的实践。人的意识把自身与自身的活动当作对象,所以人在实践的时候是依照自己的目的来活动,把自己的目的给对象化,实践意志所给定的目的,这么一来,人才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才是类存在。所以人自身的对立也就是这种自由与必然的对立(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的对立),也就是人本身就具有二重性。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马克思在类本质与异化劳动所要表达的.

      分工使得人限制于特殊的活动范围才能获得生活资料,使得人的物质生活变成目的,而自主活动成为手段,这是与异化劳动所要表达的关系是相同的.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之中,人不再囿限于特殊的活动范围,因为社会调节“整个生产”,使得人可以依“兴趣”而劳动,这就与类本质的意义相同。

      通宝推:甘丹,gzdcl,普鲁托,桥上,
      • 家园 社会化大生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

        原则上应该世界受益,但是,做不到,只有少数国家才是受益者。

        那么那些多出的部分就是异化的价值。

        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让自己成为几乎一直的受益者,就是人的异化,不是为了世界的供应。而是满足自己国家的需求,同时,维护自己的发达。

        作为发达国家有进步的一面应该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

        但是,为了自己不普及科学,发明,或者保护自己的生产利益,同时,不发达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规则,这就是人的异化。

        在这时,价值体系早已经混乱了,只不过大家还装作所谓的正常罢了。

        这也是资本主义捍卫自己权力的经典体现。这是不公平的。

      • 家园 【商榷】我们俩是站在不同的层面上讨论问题

        我当然同意

        人的劳动的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但我试图不在如此宏大的阶级场面去体会这一问题。

        我想问的问题是:“意识”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站在一个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上,人类的意识是人的神经系统在接受外界信息后,调动全身的相关因素做出的综合反映。这一个过程,其物质基础与高等的哺乳动物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人类有着比其他动物都要发达得多的大脑(这当然也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劳动的反复锤炼中形成的),因此,在区分人的个体与外在环境方面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能形成较为清晰的个人的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动物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意识”。现在的研究表明,高等动物是有其喜怒哀乐的。比如大象,对同伴死亡是有相应的反应的。这种个体的意识当然不如人这么清晰。

        但这也就是说,人类意识所遵循的物质基础——神经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各种化学物质的分泌——是基于生物本身的这个系统的,而并没有超越它。因此,什么外在刺激让人感到愉悦,让人愿意去做某些事情,其实就变得重要了。这种外在刺激,可能是读一本书,可能是雕琢一件玉器,可能是做一项科学实验,可能是美女俊男,可能是酒精,也可能是毒品。那么,“劳动”一定是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么?

        在我前面的讲述中,其实已经暗含了“劳动”可能是让人感到愉悦的。雕琢成一个漂亮的玉器,成功地完成了一项科学实验,都会给人以兴奋愉悦的感觉。但如果一个人雕琢玉器总是失败,总是无法完成一项科学实验,那他就会失去相关的兴趣,而不去做它了。但现实的生活中,劳动却不总是让人愉悦的。天天重复着扫大街的工作不会让人开心,天天都在装配线上跟着机器的节奏拧那几个螺丝不会是工人真正想要的生活。

    • 家园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的低层次需求满足后

      是会有高层次需求的,要实现搞层次需求,当然需要劳动

      对我们大多数早九晚五讨生活,甚至996福报的人来说,巴不得天天放假还有工资拿

      可真衣食无忧吃饱了睡睡够了吃,啪啪啪需求也满足了之后,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搞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这也是劳动

      并不是说劳动就非得是“繁杂辛苦的体力劳动, 面向黄土背朝天,或者辛苦的劳作本身”,劳动也可以是挑战性的、令人愉悦的,如果我们是在做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之所以我们还是得做““繁杂辛苦的体力劳动, 面向黄土背朝天,或者辛苦的劳作”,这不生产力还不够NB,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么

      也许那时候我们都已经是电子人,都实现了永生也不一定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