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说五七指示和五七干校 -- 孟词宗

共:💬44 🌺710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我支持。 -- 有补充

      五七干校理论上对于消除脑体差别、官僚主义有积极意义。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争取以后改正,而不是连孩子带脏水一起泼掉。

      你说“无端”把人剥夺职务,我理解就是你认为五七指示体现的精神不是“端”,你否认这种“端”。你把五七指示下的劳动改造、剥夺职务(但我了解,理论上并不取消待遇)当成迫害(毛主席也是不是也“迫害”他女儿李敏?)。对于一个对于一个思想上入了(马列毛原教旨)党的党员,会把五七指示下的劳动改造、职务被剥夺当成洪水猛兽?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要遵循兴无灭资的大方向改革社会关系。对于一个思想上入了(马列毛原教旨)党的党员来说,自身的社会关系也需要改造。

      通宝推:老老狐狸,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是李讷,不是李敏 -- 补充帖
    • 见前补充 4521764
    • 家园 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五七干校的

      首先你得是干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起码是公务员。如果去五七干校待3年,原工资照发,周末回家不妨碍做爱做的事,3年后享受公务员待遇,全国愿意去的人95%。

      • 家园 913后,干校造反了!

        驻京各单位都有自己的干校,有的离北京近一点,有的很远在湖北河南。父母都在七机部,父亲在河北的干校呆了三年,母亲在河南的干校呆了半年!

        父亲所在的干校我去过两次,先是在白洋淀和铁道部文工团的干校在一起,后迁至满城。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侯耀文早上起来吊嗓子,他那么一叫,大家都甭想睡了。母亲的干校没去过。

        有不少“以工代干”的,也在干校队伍中,他们是干校生活的活跃分子,我在干校和他们学下棋,学打枪,学做饭。

        在白洋淀干校时,年纪幼小记事不多,感觉很兴奋,有水有鱼的。父亲也说在白洋淀时伙食好。后来迁至满城附近。在满城的大事,就是那个后来成名的山洞,大家都去看。记得外公从上海赶来看那个山洞,也在干校住。

        满城干校的管理是由当地驻军管理的,这一点可能与白洋淀干校有区别,白洋淀干校有点象放羊,大家就象郊游一样很开心。但在满城就不一样了,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吹号起床,吹号熄灯,干校中好象就我一个孩子,没人玩,我就和连长的孩子一起玩。连长是那个干校的最高领导,带家属。父亲在干校一呆就是三年多,好象没有回过京。

        干校的主要事情就是学农种地,学习文件。

        连长是个农民,带领百十来号的干校成员,种地。早春,秧田里尚有薄冰,指导员带领大家插秧,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然后大家扑咚扑咚地踩进水里,很多人后来生了关节炎。

        我那时6岁出头,因为没读书,全托的幼儿园每周要回家,家里没人,母亲也在干校,所以只好跟父亲在干校呆了小半年。后来母亲打报告,批准回京。

        应该说干校里面我最快乐舒服了。早上可以和小战士一起拿着小口径步枪去打鸟,中午在连长家吃饭,经常开荤。晚上缠着大人下棋,讲故事。可惜那时愚笨,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如雾中看花。

        父亲所在干校里大部分是知识分子,有很多留学归来的。这些人每天都要吹号起床,吃饭睡觉,其心情可想而知,有些人就装聋作哑,队列时假装听不见命令,但一说发工资,耳聋就好了。

        干校里面工资照发,相对当地的收入还是比较高的,县城里面肉蛋也不受限制,比北京好,在京还要凭票。干校自己还养了猪,鸡之类,伙食还是可以的,我记得,伙房每次油炸花生米,炊事员总会偷偷地给我装上一大碗。

        另一件印象比较深的事情是,有天晚上去城里看露天电影,大概每月都会组织两三次吧。回来的路上,有隔壁干校的军管过来集合点名,说是他们干校的人少了两个大学生。第二天,干校里传得纷纷扬扬。原来两个大学生,一男一女,在去看电影的路上,溜逃到路旁边的防空洞里。被发现时,两人衣服褪了一半,结果防空洞倒塌,就这么死了。干校里对我最好的,一个以工代干的老高,反复对我说,太惨了,太惨了。怎么可以这样呢,还是两个孩子呀!当时,我真不是理解这些话,但印象深刻呀。

        后来,我回京读小学,父亲仍在干校。直到72年春节后,父亲才回京,听他们聊天时说,一个军长到他们干校传达913事件后,干校两个人和司机送军长回京时,故意抛锚,把军长搁在半路,冻了大半个晚上,说是让军长体会一下干校真正的生活,军长只好答应,一定向上级反映干校的真实情况,才重新发动车子。这样,上级才让父亲他们回京。

        通宝推:旧时月色,天狼星,桥上,任爱杰,西安笨老虎,陈王奋起,菜根谭,
        • 家园 在干校待三年看起来不是个例

          父亲在河北的干校呆了三年,母亲在河南的干校呆了半年!

          • 家园 难道重点不是这段吗?

            一个军长到他们干校传达913事件后,干校两个人和司机送军长回京时,故意抛锚,把军长搁在半路,冻了大半个晚上,说是让军长体会一下干校真正的生活,军长只好答应,一定向上级反映干校的真实情况,才重新发动车子。这样,上级才让父亲他们回京。

      • 家园 未必有周末回家
      • 家园 那么去插队三年?

        当然,如果你在国外洋插队了,算我没说。

        • 家园 有路子的插队一年就回城了

          看过四五运动一个骨干分子的回忆文章。此人为扬州干部子弟,1968年下乡,第二年招工回城。据他说回城一看这批全是大院里的熟人。相比之下我父母同年下乡,十年后回城。

          此人回城没两年就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南大,1976在南京搞四五运动。八十年代出国留学,之后留在加拿大了。

    • 家园 非黑即白的逻辑

      五七干校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表现,对它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人,包括你自己上面的帖子,都承认五七干校的出发点是美好的,理想主义的。

      河里大多数人的评论也只是反对把五七干校污名化,把它说成是劳改、迫害。这只是一种事实判断:五七干校里的生活,肯定比城市里差,但也肯定比五七干校外的农民要好得多。毛泽东只是要求这些干部去体验一下穷人的生活,增加对穷人的同情和理解。恐怕大多数人也明白,现在不可能再有五七干校了。

      你动不动就怼人家:你自已下放三年试试看。这其实是一种价值判断,你不喜欢降低自已的生活标准,不愿意和工人农民看齐。OK,没人会批评你,这是你的选择,能喝茅台干啥喝土烧。

      但是,现在还有人去乡村支教,去灾区做志愿者,我不认为别人有权利指责他们被迫害、自甘堕落。

      当然,我想你其实也明白五七干部只不过是下凡沾沾水,最终大多还是回到天上去的。你唯一能批评的,只是五七干校带有强制性,是组织下令下乡锻练。撇开时代背景不谈,现代公司成员也是必须服从上级命令的,只是这不是真正的迫害。比如说,要求职员从美国到非洲最穷的地方工作。公司职员自己可以选择去还是不去,但就此认为是迫害,未免太过了。

      可以说,大多数河友都是基于事实判断:五七干校不是迫害,不是劳改。而你不能在事实上提出意见,而只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在逻辑上说两者没有交点。

      通宝推:碧根果,东晓山,唐家山,老老狐狸,钢铁飓风,桥上,苏仙岭,朴石,武仙,陈王奋起,
      • 家园 别忘了扶贫干部

        很多扶贫干部从市里扎进农村,几年了。级别倒不算高就是了,我认识的,从地级市跑在农村扶贫,呆了三年多的,也就是正科级。

        现在部队已经重新实行将军下连队了吧?

        五七干校我不了解,不好说。但李援朝指出的“三门干部”,我推测,只是推测,别问我要证据,这些三门干部,搞文件,格式应该行,实用性估计就玄,搞事情,光执行也许有点模样,做决策,学费别交太过分就算有天分。而且这类干部,往往就是情怀党,不是“圣母”派就是就是“哪有不死人”派,一旦有事,不是带路就是跪迎,大致如是,不管是不是中共党员。

      • 家园 陈王和孟词宗说的是两件事

        一个是说整体,一个是说个例。具体到叶这件事,需要先判断,在五七干校待三年,在当时是普遍现象还是个例,如果是普遍现象,那叶在五七干校待三年,应该就不是被整。如果是个例,那么需要确认,叶为什么要在干校待三年。如果是组织认为需要通过在五七干校劳动来改造叶的思想,这个只能归因于时代的特征,不能说是整人。如果说是有人和叶不对付,专门让叶在五七干校劳动三年作为打击报复,那应该是说有人在整叶。这些判断,还需要进一步的资料支持。

      • 家园 赞!

        赤脚医生制度,上山下乡运动,还有五七干校这种,秉承内在宗旨都是一个。。为人民服务。。都是在竭力保护官僚层,文化层,服务层的人民属性。

        一方面是在竭力保持官僚阶层的立场是站在大众一边,一方面也是在诠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

        大凡新的事物,开始阶段也是错误毛病比较多的阶段,但看其最有革新性地方的话,尤其是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批判反思后,再考虑当年提出这些措施制度的人所处的位置,就尤其能感到这些事情背后的革命性意义。。

        终其一生,主席都是在为人民谋长远的福祉。

        通宝推:老老狐狸,唐家山,
      • 家园 在当时你是没有选择的自由的

        撇开时代背景不谈,现代公司成员也是必须服从上级命令的,只是这不是真正的迫害。比如说,要求职员从美国到非洲最穷的地方工作。公司职员自己可以选择去还是不去,但就此认为是迫害,未免太过了。

        文革里可不存在“自己可以选择去还是不去”,让你下放,你就得下放。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