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农业文明的几个问题 -- ziyun2015

共:💬236 🌺117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宜用韩非子和说文来解,

                因为那个解释是在之前。

                • 家园 没错,但说文和韩非都是在解释字源

                  说文和韩非成书在后,但它们未必就是作者的独创和虚构,它们引用的字源可能更古老。爵分五等的说法也很迟,甚至有人怀疑其是后世附会。诗经里关于古公廪父的记载说明,"公"的尊称远在五等爵之前。

                  我认为,"公"的原义就是平分,这就是部落首脑的职责,同时往往也是老人之责,所以"公"演变成首脑和老人的专称。

                  又如"王"字,象形文字就是斧,这说明最早的"王"就是军事首领,并无统治权。后来的"王"是历史地形成的。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核心是以下这几个方面,研究可以集中到最有价值的方向

            “税负合理,公开透明,相互扶助,增加“白衣”与贵族的议价能力”

            • 家园 握手,匡正今天的社会、建设明天的社会

              也诚恳邀请各位河友参与探讨:这几点过时吗?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愿意联系时事:美国当前的民权运动,问题是否在与缺乏“理想社会”的勾画。

              • 家园 个人感觉西方社会是形成了一套理想体系的。

                但是这个理想体系是针对统治者而言,不是对整个社会的理想体系。

                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垄断、从外部不断获取能量、对可能颠覆秩序的力量进行强力的打压。这是比较自洽也比较容易的一个做法,缺点是它的不确定性比较高,所消耗的总能量和社会总成本比较高。

                多方共赢的体系具有比较大的操作上的困难,对于统治者的要求很高。但是如果能够成功地实施其消耗的总能量小社会总成本比较低。

                似有西为其易,中为其难的架势

          • 家园 孟子的话也是理想化的,

            或者说,他是这种理想化的鼻祖。

            因此,用井田制这个名称不太合理,好像另有专门的名称。

            • 家园 是,孔子孟子对“周礼”都做了理想化处理

              孔孟传颂的周礼“理想”之一——井田制,与“大禹治水”继绝存亡,在“仁”字这个核心上是连续、自洽的。

              19世纪德国崛起,格林等文学家通过搜集古日耳曼神话传说,诠释德意志精神。民国时代,鲁迅也通过故事新编,发掘中华文明的精神精髓。从“补天”“射日”,到“理水”的继绝存亡,到井田制,是不是可以说,中华文明的精神精髓,和西方文明的区别,在于偏于“人为”而不是偏于“神拯救”?

              鲁迅当年和顾颉刚PK过大禹是否存在。我们觉得顾颉刚的“论证”,不仅方法是西方当时的方法,也隐含着西方中心的优越感、对中华文明的蔑视,因此应该批判、否定、扬弃。井田制问题也类似,后人的理想化,逻辑上不能证明井田制没有存在过。

              有传说、没证据,英美历史专家信誓旦旦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带来高级文明是事实;有典籍、缺证据,咱们自己言之凿凿说井田制“不存在”?

              不过,在针对海外青少年的中华历史教育问题上,“存在与否”不是重点,重点是比较在农业文明(早期)的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关于理想社会的观点。

              去年借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理想国》,据说这本是美国藤校新生必读书。书的内容很长,读过后亦“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一是苏格拉底讨论按约还债就是“正义”,这大概反应了环地中海文明圈,商业比重比世界其它地区重的相应社会意识;二是柏拉图总结“理想”的国家是由“哲学家”统治,无论大众(乌合之众)民主还是国王,都不“理想”。从这点可以理解现在的美国社会/精英意识。

              柏拉图的理想,在中华文明晚期,其实也有体现。比如宋明理学,在其时代的士大夫笔下,皇帝(太监)和贼寇(农民起义)都是“坏”且“暴”,只有“士大夫”东林党是“贤”且“正”。结果如何?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了——都知道吗?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可不可以说

        井田制就是经过包产到户改革了的公社制?

        • 家园 是否考虑反过来说?

          1950年代的农村组织化,多少有千年井田制等理想的影响。

          西方等社会在农业文明阶段,有程度不等的神权统治,其结果就是将理想生活的实现,寄托于死后或者神治。而中华农业文明,却保留下了一种改造社会的理想、通过人的努力实现理想的生活。这就像千古黑夜里的一点烛光,值得后人去记忆、思考。

          中华农业文明初期阶段,“仁”和“井田制”是海外华裔青少年,从西方历史出版物中学不到的内容。美国藤校会要求新生学习《理想国》,不会让新生去学习《礼记》。而对比着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

          之所以建议反过来说,是因为自修历史的收获之一:认识到时间规律是个“绝对”:历史事件永远只有前面发生的事件/思想、影响后面发生的事件/思想,不会反过来。

          通宝推:唐家山,
          • 家园 如果反过来说,是否应是:

            井田制是从各家单干的状态,按“仁”的理念,大家再组织化而形成的?类似于土改分了田后,再合作化、公社化?

            可是这不大符合人类社会最初从原始共产社会,经生产力提高,产生私有财产后,再向新的私有制社会发展的方向哦?

            我是个退休铁匠。社会学科不在行,信口雌黄,望勿见笑。

            • 家园 说反了,井田制是原始共产主义的残余

              原来土地共有,大家一起劳动,收获平均分配,家庭没有私财,多余产品收入公共库房。后来部分土地私有化,收获也归家庭所有,这叫份地。但仍保留了部分土地公有,一则是为了公共开支,如祭祀、战争、裖荒,二则是部分土地无法私有化,如道路、水井、水渠、山林,这叫公地。

              西方公地与份地之分一直保留到圈地运动时,这真的很类似井田制。要注意到,封建领主也有自己的私地,而公地才是他"祀与戎"的支撑,只不过后来他将公地变成了私产,而将农民变成了封建隶农。

              放到今天,农民的承包地就是私田,而一部分用于集体经济的土地就是公田,只不过不再由本集体农民耕种,而是出租出去从事工商业。这未始不是井田制的残余。

              是的,我认为义庄和族田不是创举,而是返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