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农业文明的几个问题 -- ziyun2015

共:💬236 🌺117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了孟兄分析,醍醐灌顶

                怪不得教材中还要坚持用”奴隶制“强加于”井田制“:不主要是因为教条,而是奥妙在于黑公田,在于宣扬”老百姓都爱私田、不爱种公田“这个改开意识形态。

                海外是黑中国从娃娃抓起;家乡是黑公有从娃娃抓起,唉。

        • 家园 欢迎参与,请说说中国古代奴隶制有哪些

          典籍记载和考古证据,好吗?

          奴隶和奴隶制(社会),是两种概念。古代有工人,不能叫工业社会;古代有商人,也不能叫商业社会;现在还有农民,也不能叫农业社会。除了古希腊的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到帝国,以及美国殖民时代到1865,世界其他地区还有哪些奴隶制?

          奴隶制,是指使用奴隶搞生产,一般主要是农业生产,也包括古代(和现代各别地区)的矿业,要较真的话,古代商业——划船/筑路业算一种行业奴隶制。没有特别强的暴力武力,就无法有效驱使奴隶搞生产。古代的斯巴达和古罗马,都足够“暴”,美国殖民开脱时期,南方地主也足够“暴”,所以奴隶成为“制”。

          我印象里河里有过这方面的讨论:没有足够的“暴”,把农业生产工具交给奴隶,他们聚众举着锄耰(yōu)棘矜打回来的风险有多大?因为缺乏暴力手段(包括锁链),所以羌人可以陪葬殉葬,可以从事矿冶等生产,但不大可能发给他们生产工具、让他们散在广大田野里种田。

          我们认为大陆过去的政治历史教材,存在简单化、教条化,不适合直接拿来,照搬照用向海外青少年做中华历史教育,而要做分析筛选:比如,井田制与奴隶制真的并存?同在一种体系内,如夏商周,典籍记载和考古挖掘都缺位。因此简单重复“人类社会都是从原始(共产)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等等,对青少年缺乏说服力。

          兄以为如何?

          通宝推:俺是老胡,普鲁托,
          • 家园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奴隶社会关键证据的评析

            有很多学者针对论证中国存在奴隶社会的理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辩驳。本文是对最近出现的两篇文章所涉及的关键证据,做简单的评析。按照马克思的奴隶社会形态理论,要论证一个社会是奴隶社会,就是要论证这个社会的劳动者大都是奴隶,最近平子发表的文章《中国奴隶社会论析》[1]就是这样论证的,总结该文章主要论点:

            1、作为奴隶社会主要生产劳动力的“农庶、工庶”,他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实际地位及处境,与奴隶相差无几。

            2、夏商西周时代,“民、众”,代表官员之外、包括贵族与庶民在内的所有人,不包括奴隶。代表庶民的词汇有“黎、庶、氓、野人、农夫、下民、众、小人、烝民、愚夫、愚妇、匹夫匹妇”等,代表天子贵族官员的词汇有“帝、王、朕、白(伯)、卿、君、伯、侯、公、司、尹、百姓”等。

            3、提供论证农庶是奴隶的四条证据,笔者认为并不妥当,特附简要评析如下;

              1)先秦文献《诗经·七月》生动记载了夏末殷初的农庶的生活情景[30]。农庶就算有“私田”可以耕种,还是要靠吃野菜度日。奴隶主贵族王公随时可以把庶民女子掠走睡觉。农庶一年四季都要由贵族奴隶主来支配时间,劳动报酬非常少,诗中多次出现“公子之事”,那就是农庶为奴隶主贵族劳役苦作。

            评析:作者引证的《诗经·七月》诗句:“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引自《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作为证据。

            现翻译为现代汉语,第一句为:“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我农夫”;

            第二句则有很大分歧,1、汉代毛亨、郑玄、孔颖达等说解释为女感时而思春,有欲嫁之志,因而悲伤。其中,殆,“始”义,解释为开始;及,解释为和,与;公子被译为豳公之子,是男公子;同归,一起回去。方玉润则把“殆及”解释为“或然而未必然之词”,是大概的意思。2、南宋朱熹等说法释为:女子为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其中,殆,“将、将要”义;公子译为豳公之子;归,“归”义,意思是回公子家,远离父母。3、姚际恒等释为:此女为陪嫁之女,伤悲的原因是害怕与贵族的女子陪嫁。其中,殆,疑为“将要”义;及,“与”义;公子,“女公子”也。4、郭沫若、王力等释为女子伤悲的原因是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带回家去。这种解释多从阶级斗争观点解读。其中第三种翻译比较接近原意,详细分析参见曲家兴著《诗经述论》[2]。

            第三句,染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第四句,猎取狐狸皮毛好,献给贵人做皮袄。

            第五句,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第六句,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

            首先,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当历史事实,恐怕是不太妥当的。诗歌是可以夸张的,如李白诗云,白发三千丈等。其次,正如黄现潘教授所指出[3],该诗很可能描述的是西周初年部落公社成员—农夫的艰难生活。此诗所述农夫很可能是属于封建制度下属于贵族管辖的平民,需要给贵族所代表的诸侯国提供地租劳役等服务,类似于后世向国家提供的税赋等。我国是宗族社会,家族中穷苦家庭需要依据本族显宦,为显宦服务,在数千年历史中都是如此。诗中所述的献给,很可能是卖给。其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是女孩担心被卖作婢女陪嫁。这是我国历史上很常见现象,女子地位低,穷人卖女为奴,是经常见到的,红楼梦描写的明清社会现象,就是如此。

              2)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秦代竹简《金布律》,有对囚犯奴隶发放夏衣和冬衣的记载[31]。而《诗经·七月》也有“九月授衣”,记录农庶盼望公侯奴隶主赶快发放冬衣[32]。这说明,中国奴隶社会的农庶与奴隶一样,连基本生活所需也要依附于奴隶主,否则就要被冻死。

            评析:由政府给囚犯发放夏衣和冬衣,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是不能作为奴隶社会证据的。诗经中“九月授衣”是指九月裁制冬衣,而非分发冬衣。毛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马瑞辰 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该诗描写的基本是各种劳动活动,此处也应是一种劳动活动。作者的解读,可能性并不大。

            3)强制庶民劳役,实质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奴役,因而是奴隶,反对将劳役划归封建地租。

            评析:古代平民需要替国家交地租、服劳役等,到西汉就可以交钱替代了[4],到后世干脆变成交钱了。现代人交税,与古代交地租和服劳役等,其实是等价的,被强制劳役者恐怕不是奴隶,奴隶不是人,只是工具,私人奴隶是不需要向国家提供服务的,公家奴隶是一生都要替公家免费劳动的,也可以说,一直服劳役。作者所述显然只是部分时间服劳役者,因此,他们不是奴隶。

            4)“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其证据是: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不受天子控制的“私田”急剧增加。诸侯、大夫们富了起来,转化为自立门户的地主,改变剥削方式,招徕劳动人手。奴隶和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纷纷从公室逃往私门,“归之如流水”[41],使原先“唯莠骄之”的国家公田变成了荒原,“井田制”的集体劳动形式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而一家一户为单位、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阶层,有了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这才造就了取代奴隶经济制度的中国封建经济制度。

            评析:我国自古以来,就实行编户齐民的制度,作为底层老百姓,一直需要向国家上交赋税等,遭遇战争等情况时,国家大幅度增加税赋,导致底层老百姓无法承受而逃亡,是很常见现象。明朝末年还因免税的官僚贵族阶层越来越多,导致底层需要上交税赋成倍加重,同样导致大量逃户,包括依附大地主大贵族做农奴,政治地位反而下降。用逃户大量增加来指正当时的制度是奴隶制,是没有说服力的。

            作者在最后说,“中国奴隶社会不容虚无”,还说否定中国出现奴隶社会,是对中国老百姓进行历史虚无主义的洗脑。本人不太赞成作者对虚无主义的理解。通常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否定虚化辉煌成功的历史。我们应宣传赞颂辉煌成功历史,而不是宣传丑陋邪恶的历史。作者似乎是将野蛮邪恶的奴隶社会看成是一个成功历史了,要将这个野蛮邪恶的奴隶社会历史按到中国的祖先头上,还要广泛许多宣传。在笔者看来,一个没有形成奴隶社会,没有让奴隶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者的古代中国,才是我们应该赞扬宣传的历史。而将这样一个比西方文明的古代中国污化为奴隶社会,变成一个野蛮邪恶的形象,才是对古代中国搞历史虚无主义。该文作为学术争鸣文章,作者虽然提供的证据不太令笔者信服,但论证的逻辑还是很好的,笔者支持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供学人讨论。但作者将此文用作其所著普及读物的序言,笔者是不赞成的。此文观点,也许在40年前是少有争议的,但在今天,已经很难说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5]。将一个没有得到历史学界公认的野蛮邪恶古代中国形象,介绍给中国普通老百姓,真的合适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升南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12日第487期 发表文章《从“人身被占有”说商代为奴隶社会》,则根据甲骨文卜辞中有关众的史料,发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众”,有记载表明,他们人身是被他人占有的一个群体,说明他们是奴隶,从而论证商代是奴隶社会。其实在甲骨文卜辞中,也能找到很多 “众”是地位很高,不可能是奴隶的史料,例如[6],卜辞“壬寅卜,宾贞:王往以众黍于冏。”说明商王与“众”一同参与冏地的劳作,这实际上已非单纯的农业生产。有学者认为该行为说明商王亲自对奴隶劳动进行监督(这是商王亲自干监工工作,恐怕可能性太小),徐喜辰、岛邦男、裘锡圭等则指出这是商王偕同“众”参加籍礼。黄现璠[3]和张广志[7]等均在著作中列出多个类似例子,如迁国大事要与众商量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笔者看来,“众”就是一个代表很多人的代词,具体代表什么样的群体,需要看上下文,只是甲骨文卜辞没有上下文。就像一帮人,无论他们是高官,还是奴隶在聊天,我们都可以简单说众人在聊天一样。我们不能因某种史料提到众是一帮被强制劳动的劳动者,就认为“众”就是任何时候都是被强制劳动的,不能因为有劳动者被强制劳动,就代表所有劳动者都被强制劳动,从而都是奴隶了。该文如果作为学术文章发表到学术杂志上,是有利于学术讨论的,但不应该发表在面向民众的报纸上的,显然是我们在媒体管理方面严重失职。

            我国很多文献报道,商代人殉现象比较多,然而,实际计算总数来看,在商代500多年历史中,从挖掘的甲骨文卜辞中核算的人数月14000余人,人数最多一次500人;从挖掘的祭坑中核算人数约4000人,两项总和还不到近代一场战争死亡人数。由于大部分死亡者是男子,尤其是青年男子,这说明商代不是很重视这些劳动力,也说明它们不是主要生产者。如果商代社会劳动者是奴隶的话,粮食主要来自奴隶生产,一次屠杀过多奴隶,很可能导致粮食产量严重下降,进而导致社会出现很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平子, 中国奴隶社会论析. 海派经济学, 2017. 15(1): p. 156-179.

            2. 曲家兴著, 诗经述论. 2002: 沈阳:辽海出版社. p. 21-28.

            3. 黄现璠, 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 2015: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 548.

            4. 张敬群, 中国税史品读. 2015: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p. 69.

            5. 王海明, 中国古史分期流派新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3): p. 5-39.

            6. 陈民镇, 出土文献所见“众”、“民”的性质——重审中国奴隶社会阶段论争. 社会科学文摘, 2017(5): p. 96-98.

            7. 张广志 and 李学功, 三代社会形态:中国无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研究. 2001.

            通宝推:ziyun2015,燕人,
            • 家园 黄教授这篇文章不好

              我宝推是因为你引用了专业文章。

              我认为你犯了一个学术大忌:观念先行。

              在笔者看来,一个没有形成奴隶社会,没有让奴隶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者的古代中国,才是我们应该赞扬宣传的历史。而将这样一个比西方文明的古代中国污化为奴隶社会,变成一个野蛮邪恶的形象,才是对古代中国搞历史虚无主义。

              你看这段文字。历史就是历史,不是你想宣传的才是历史。

              郭沫若先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发表了划世纪性的中国社会断代史研究,提出中国社会的奴隶制阶段。你若有心,不妨去评论一下他的著作。

            • 家园 “我国自古以来,就实行编户齐民的制度”

              这段话非常不妥。这是否定井田制瓦解原因的循环论证了。

              作为底层老百姓,一直需要向国家上交赋税等,遭遇战争等情况时,国家大幅度增加税赋,导致底层老百姓无法承受而逃亡,是很常见现象。

            • 家园 其实从分析元朝不是奴隶制就可以了,种姓制不归进奴隶制

              被征服的民族当成贱民是种族阶级分化。你说是征服者夺取了生产资料,被征服者只能出卖劳动力当佣农,被剥夺拥有生产资料资格,被剥削也行。多数劳动力都是奴隶的历史,本来就是贸易和海运发达的西方才独有的经济条件。而且就是罗马,希腊一样的奴隶制,被圈养着的世代奴隶也是少数。养老奴隶是赔钱的,年龄到了放他出去自己赚钱赎身,或者转卖。大庄园之类能圈养的,缺乏战俘来源后,也会逐渐往租佣关系转变。美国北方很多州的奴隶就是因为缺乏经济基础,而新增移民劳动力改变了生产关系,早在废奴令发布之前就下降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美奴隶人口历史数据

          • 家园 以常识为基础讨论;螺狮壳里也做不出生产力来

            建议以PRC高中毕业的常识为准作为讨论基础,提出超出常识的假说距离成为常识还有距离。

            西周以来实行井田制度,封建领主占有公田,农民利用为领主耕种公田的方式换取使用领主所授私田的权利,这被称为“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随着领主剥削加重,农民消极怠工,“不肯尽力于公田”,有的地方还出现农民集体逃亡事件。《诗经》“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国语》“民有远志”,描述的就是这一现象。这说明,井田制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有鉴于此,管仲毅然终止传承了数百年的井田制度,采用把土地租给农民、封建领主只收取地租的经营方式。冯友兰认为,这是用封建式生产代替奴隶制生产,显然是社会的进步。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常识判断基础知识(一):中国历史常识 (3)

            无论怎么讨论定义和断代,生产力水平就那样,没有煤石油电力,没有钢铁及冶金,没有化学产品,无论如何纠结于人与人的关系也论证不出大同来。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

            • 家园 不好意思,首先是国内教材存在很大争议

              大约算不上“常识”。如果兄有中国古代典籍、考古证据证明中国古代存在役使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敬请赐教。

              其次,我们讨论的中华历史教育,是针对海外青少年,主要是华裔,包括台、港、澳、新、马、泰、缅、菲、越、韩、日等,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如北美)的华裔青少年,也包括其他族裔愿意学习中华文化的海外青少年。与国内的教育系统不交叉。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1、西方关于中华历史,歪楼歪得厉害,可以说“黑中国从娃娃抓起”。2、但是国外的教材,在生动活泼、引导孩子自己搜寻书籍证据、着重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等方面,水平是高于大陆、台、港的教材及有关书籍的。实践证明,死板、教条的教材是不被海外青少年接受的。

              举一个现实问题:美国藤校都要求新生读《理想国》,他们对中华古代思想根本就不建议学生读,那我们华裔家长怎么办?咱们也简单否定古代先人的理想,说井田制是“奴隶制”的、“反动的“、”开历史倒车”,简单让海外孩子学你建议的教材“常识”,问题能解决吗?

              请兄从海外青少年学习中华历史这个角度,给予宝贵意见,谢。

              通宝推:俺是老胡,
              • 家园 在“井田制”已经实行不下去了的时候

                姑且用这个名称,还提倡用井田制,却是“反动”,也是姑且用这个名称。

                不赞成您把“古代先人的理想”和真正的历史混在一块。

                • 家园 没懂桥兄的意思,如能详细一些,先谢过。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找出来了,是藉田制,而不是所谓“井田制”。

                    下面是我就相关问题讨论的一系列帖子,同时我贴了别人的一些正经研究文章,下面是这一系列帖子的“分页”链接,为省事可从第二页看起:

                    这里

                  • 家园 孟老先生提“井田制”的时候,

                    那种实际存在的“井田制”已经维持不下去了,所谓“初税亩”就是标志,不用你们给我种地,我就收你们的地的税。

                    另外您提到“理想国”,无非是乌托邦,孟的“井田制”也是某种乌托邦,和历史是两回事,因此我不觉得给小孩子讲历史要讲孟的“井田制”,即使讲中国古代的乌托邦,更合理的也是讲那一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第九》)

                    • 家园 谢桥兄,接受你的建议,讲礼记大同

                      不仅讲,还要讨论,还要背。

                      吕思勉根据孟子的文章,讲三代的井田制,分为贡法、砌法、助法三种,夏、商、周(西周)都各有侧重。孟子长期在临淄稷下,与当时天下的学术人士交流探讨,他说的井田制会有理想化,但也应有据。且兄提及的初税亩必然以前也有制。

                      中华农业文明初期与渔猎部落混杂,在春秋与战国之际才完成“同化”,我们认为以彼时冷兵器水准,不会像美国1629-1895年近三百年以热武器武力灭绝印第安人那样,纯以武力完成“先进文明推广”。中华农业文明“同化”混杂的渔猎部落,不否认,武力有,武器组织优势有,但是同化在彼时的完成,应该还有其它因素。周公周礼下的井田制,不太可能是奴隶制,那样就对渔猎部落没有吸引力了。

                      我们给海外青少年讲大禹治水,着重诠释小邦在领导人组织下”继绝存亡“,从而产生了“仁”的理念,而不是讲“劈开龙门”等神化传说,这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同样,我们也需要面对年轻人的问题:中华农业文明为什么能在那么早、冷兵器早期时代就“同化”了域内的渔猎民族?是比手握火枪的美国殖民者“更暴”?还是另有原因?接下来就是为什么中华文明走向了大一统中央集权,而不是像日本西欧直到18/19世纪还在分封制下?

                      因此,窃以为中华历史教育,不宜让“井田制”缺席,尽管后面这个制度被淘汰了,但是在中华农业文明“拓展”“同化”时期,井田制代表的农业生产制度、社会制度的作用,还是应该有所肯定的。

                      礼记的理想,为什么2000年来中华先人一直传颂?而没有认为它是乌托邦,也因为井田制存在过,曾经是可行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兄以为如何?

                      通宝推:唐家山,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