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懒人食单 -- 骨头龙

共:💬131 🌺89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是个会吃的

              就我这个做法,莫说放腰骚了,就是把鞋底子切成丝放里面一样好喝

              • 家园 记得王朔在小说“”空中小姐

                中描述自己的厨艺,就是一律上糊,然后油炸,蘸番茄酱酱吃。

                按照他的说法,这种做法就是土克拉也能很好吃

              • 家园 服了服了,这是一头会做汤的龙

                再加一点龙涎香,这汤的味道就全了🤣

        • 家园 他是骨头龙

          骨头龙,骨头龙。

          重要的话讲三遍😄。

    • 家园 【原创】爷们可不是吃素的

      老北京以前常挂在嘴边儿的一句话叫做:“爷们可不是吃素的!”

      这个倒不是吃荤吃素的问题,说的是满族人的祭肉。满族人阴历六月二十六祭关老爷,冬至时候祭天、祭祖也都要用祭肉。祭典仪式过后,那撤下的祭肉自然也是“心到神知,上供人吃”了。能吃到祭肉,说明七绕八绕的有满族亲戚。这个话的潜台词是说,你别欺负我,惹急了我也能找个亲王贝勒的给我撑腰。

      在大清朝,有个能分祭肉的亲戚很厉害,不过这个祭肉味道估计不咋样。为了表示不忘祖宗白山黑水中艰苦奋斗的传统,满族人的祭肉是大块猪肉不加任何作料略微煮熟,然后不加任何佐料就那么吃。当年在皇宫之中王公大臣们面对白不滋啦的煮肉实在咽不下去,最后行贿太监,由他们带来浸透酱油的草纸,吃前再用开水烫草纸复原成酱油,用肉蘸着吃。

      现在在东北还有道老菜叫“哈尔巴肘子”,也是满汉全席的“四白菜”之一。不过即使东北人现在吃过哈尔巴肘子的也不多,何况外地人呢。其实除了哈尔巴肘子,别处也能吃到与当年满族祭肉味道相似的,就在北京的砂锅居。

      砂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临街之处。据说是有个和乾隆长子定亲王沾点儿关系的更夫,在王府更房的外墙外开了这家店,开业之初叫“和顺居”,因当年用一口据传是明代年间的特大砂锅煮卖猪肉,日久,人们则以砂锅居代之原名。砂锅居擅长烧燎白煮,其中有道名菜“糊肘”,基本上保留了当年祭肉的做法。

      糊肘的做法是:用火把前肘的肉皮燎成焦糊色,并起小泡。然后,放到温水里泡 30分钟,刷去糊皮,使肉皮呈金黄色,再放到清水锅里煮。锅里葱姜料酒花椒大料一概都不加,连盐都不放,据说放了之后就吃不出烧猪皮的糊香味了。烧到肘子刚刚熟,大约一小时十分钟就捞出,切大薄片吃。这个吃法就颇有当年白山黑水之风了,山沟里的满族人还在渔猎的阶段,切下猪腿就火上烧去猪毛,也没有作料,扔到大锅里煮到将将熟就捞出来用小刀削着吃。

      糊肘的切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商业化的,切整整齐齐的大薄片,盘子里按猪皮和纯肉分别摆好,食客想吃带皮的或者纯肉的都方便选取。切的时候要顺着肉的纹理切,以求有嚼劲。另一种切法就更接近当年的习惯,用刀在肘子上斜着削,每片巴掌大,一头厚一头薄,若是能配上桦树根做成碗筷,可就真的很“仿古”了。

      砂锅居的烧燎白煮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指的是糊肘的做法,烧是用火烧去猪毛,燎是把肉皮烤到焦黑起泡,白煮是之后扔到清水锅里煮。

      另一种说法,烧叫做烧碟,是炸的小菜,和现在东北的炸三样类似,但是品种更多,按砂锅居自己的说法,从24件起码,可码至32件、48件、64件,码放至64件时称沙锅全桌。不过据金受申先生说,当年沙锅居(和顺居),小烧并不怎样,只有一二十样,而且也没甜的。“燎”就是用火烧糊外皮然后煮至刚熟。白煮就是不烧外皮,在砂锅中慢火炖至酥烂。

      这个糊肘的味道怎么样呢?只能说原生态,肉感足。对于喜欢吃肉的朋友,无论什么肉,大块煮熟了,终究不难吃。只不过现代人缺乏运动,多有三高,顿顿这么吃谁也吃不下去。其实不用说现代人了,就算是当年大清朝,砂锅居曾经火爆一时,每天只用一头猪,中午之前卖完了就摘掉幌子歇业。以至于北京城多了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但是时间长了,手法只有烧燎白煮,原料又一味在猪身上找,食客们逐渐厌倦,砂锅居的生意也就大不如前了。

      通宝推:自由呼吸F0,苏仙岭,故乡在喀什,迷途笨狼,青青的蓝,桥上,方恨少,潜望镜,
      • 家园 东北白煮肉 白肉蒜泥 估计来自胙肉

        一碗肥膘肉 拌上各种调料,有能者自干一碗。

        原来西直门内草厂街上,南边有家砂锅居北边有家老北京火锅,都美味地道。

    • 家园 【原创】培根蛋酱意大利面

      知乎上有个文章介绍中国松露的。底下有个评论阴阳怪气地呛中国的黑松露不如欧洲的好,他是这么说的:

      点看全图

      .

      这种“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的人很常见,没啥稀罕的,但是他说到的“卡巴猎奴”意面倒是没听说过,听着也很高大上的样子。赶紧去搜了下,但是无论谷歌或者百度都搜不到任何资料,甚至百度的搜索直接就指向了这个评论,看来是这人生造的词了。

      仔细想了想,他说的大约就是Carbonara,这个通常的翻译叫做培根蛋酱意面。这个算是意面中很普遍的品种了,大约类似于国内的炸酱面,虽然没有牛拉这么普及,但是绝大部分人都知道,大部分人都吃过,无数饭馆都提供。

      猜到了意面,后面他说的“香多浓白酒”就好猜了,多半就是Chardonnay,霞多丽白葡萄酒。这个可以算是白葡萄酒里面最普遍的品种了,不是说绝对没有死贵的,但是大部分都是很亲民的价格,我厨房里就放着一大瓶做菜用,9块9毛9一升半,可谓便宜量又足。这个大约就相当于绿瓶子啤酒吧,搁哈尔滨就是老雪花,搁北京就叫大绿棒子。

      你要是说炸酱面就大绿棒子听着就特接地气,但是要是说“卡巴猎奴面配香多浓白酒”是不是逼格一下子就上来了?一股子枫丹白露调调儿的味儿扑面而来,这人为了装逼这几个词造的可是真用心。

      再往后看“香多浓的果香后调”,葡萄酿的酒可不是果香味儿吗?别说后调了,前调、中调、打嗝调、呕吐调统统都是果味儿的。还有意面“粘稠的回味”,蛋酱意面用了大量的蛋液和奶酪,可不是黏糊糊的么,不加蘑菇也是黏糊糊的,炸酱面也是黏糊糊的。不过到了此处,这厮终于江郎才尽,再也生造不出逼格词去替代“回味”,只好在后面细心地注上“after taste”,这个就叫逼格不够,洋文来凑。

      孟子说食色性也,他老人家错了啊,对于有些人来说,装逼才是原始的、唯一的、至死不渝的第一动力啊

      吐槽完了装逼犯,现在来分享下我的培根蛋酱意面做法:

      原料:

      350g 培根

      140g 帕玛森奶酪丝

      5个鸡蛋

      450g 常规意面(干的)

      做法:

      1. 把培根切丁

      2. 鸡蛋打匀,加入3/4的奶酪

      3. 用大锅加点底油,小火煎培根到微焦,大概7-10分钟

      4. 煎的同时煮面

      5. 面好后,两个锅同时关火。面滤水捞入大锅,加入蛋液,不停地翻拌1分钟.

      6. 装盘后上面撒上剩下的奶酪和黑胡椒

      说说做的技巧:

      最关键的点是倒入蛋液前要关火,利用面条的余温,大约在80度左右把蛋液烫半熟,才能出这种黏糊糊的口感,如果没关火,温度过高蛋液就会凝结成块,这个菜就砸了。

      其他就都随意,没有帕玛森奶酪,用其他的奶酪丝也可以。培根、奶酪丝的量增减都能做出来。不过我建议我给的分量增加没问题,最好别减少,我看意大利厨子做菜的时候,那个黄油奶酪下的狠,看的我都心惊肉跳。

      至于味道如何,你想想这里面都是什么,纯纯的碳水加纯纯的脂肪啊,这一口下去,前面吃的是邪恶,后面吃的是罪恶,能不好吃么

      通宝推:陈王奋起,wild007,桥上,潜望镜,
      • 家园 你这玩意我都做到吐

        加州说学校午餐免费,结果免费的后果就是孩子们宁可饿着也不吃了。家长就只好做了带饭。

        早上还得忙着上班,能做的就那么几样。意大利面煮熟,那边培根煎好。弄点蘑菇红椒加点奶酪一炒,快的话整个下来十五分钟出锅。最后上面撒点芝麻。心情好的话加点料酒。

        没想到能写的这么高大上。一定给我儿子看看

        • 家园 加州免费午餐这么差?

          我在网上搜图,看起来还行啊,比我上海八十年代的学校午餐好不少。上海那种还不是后来市场供应的营养午餐,而是学校食堂阿姨自己蒸的,铝制饭盒,米饭一荤一素,味道实在不咋样,那个狮子头是我生平吃过的最难吃的。

          就算这样,也不至于挨饿都不吃吧?小孩子长身体饿得快,我连白米饭配汤都能吃得津津有味(菜肴是真难吃,荤素都不难吃)。按照你的描述,培根意面也不算怎么好吃吧?尤其是凉了之后。

          • 家园 和咱们那时候比?

            如果换成我,就算我一个人不把他吃到破产,我们一个班,一个校的同学绝对把加州吃破产。我们上学那会东北大下岗。 俺们同学有带饭只是带米饭,菜就基本是咸菜。大家家里条件好的匀点菜给他的。

            上了大学,全国的同学齐聚一堂。见证了原来俺们东北虽惨,但是和中国大部分地区比起来还是好太多了。我的大学非常人性化的地方,不但给补助金给来自比较穷的地方的同学。还成立了一个食堂。九十年代末的北京,一两毛钱可以吃饱一顿饭。那个食堂很多的菜是剩菜重做。还有免费汤,免费粥。 馒头也便宜一半。后来很多同学月初花钱花冒了月底就只去那个食堂吃饭。

            意面,要是让我选意面还是汉堡,我选意面。要是让我选意面还是最普通的阳春面,我选阳春面。我是吃不惯奶酪味,和意面特有的一点点涩味。

            通宝推:潜望镜,
            • 家园 你们美国的意面看来真是差劲

              意面怎么会有涩味?面粉和水而已。试试多尝试几个牌子。

              意面的基本调味不需要奶酪啊。意大利人说了,意面加番茄调味汁已经很棒了。如果加奶油调味汁,那就没得挑了😄。

              美国佬就知道瞎造,放什么奶酪😁。

              你楼上讲的那个是比较高大上的意面调味汁,主要关键在于那个鸡蛋不能受热过了,否则成炒鸡蛋了,就不是面汁的效果。与你平常做的不是一样东西。

              • 家园 很涩那种不是加了碱了?

                发黄的那种,干煮不烂,我猜是像兰州拉面一样加了碱了? 好处是滑溜,有点过于滑了,过于有弹性,感觉不是吃面而是吃类似粉条了。

                美国人改造意大利食品那不是让意大利人抓狂吗?披萨不就是吗。我来美国以为披萨就是吃上面的奶酪,肉。结果人家意大利人说是吃那个面饼,上面没有奶酪,主要是西红柿酱,加一点点蔬菜点缀。

                还是当年的穷人乍富,所以过去吃不起的东西猛往上加。

                • 家园 不是加碱的缘故

                  你这是国内的想法。

                  意面是模具中挤压出来的。模具质量越好,挤压出来的意面的表面平整度越好,口感就越光滑。你仔细看包装的话,有的意面厂商特别说明他的产品是通过青铜模具挤压出来的。

                  美国饮食的一大特点就是狠造。在欧洲的时候啥都吃不起。来美国了简直进了天堂,狠劲往里加料,结果成了国民心理印记。纽约厚底比萨deep pan就是一个例子,意大利人移民自己搞得。意大利本土哪有那么厚的发面做披萨,披萨边上一圈还卷着奶酪。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汉堡中间加了七八层各种肉类和奶酪。嘴撑裂了也吃不进啊。

      • 家园 没图,不够邪恶
        • 家园 图来了!

          下图是传统的培根,汁比较多,较为邪恶

          点看全图

          这个就比较干,而且配的是海鲜,稍微健康一点

          点看全图

          最后顺祝桥上老师新春快乐!😄😄😄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