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楢山节考 -- 玉垒关2

共:💬125 🌺671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2009,中华遗产有一期调查。

                点看全图

                我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个风俗,是在河南省渑池县做田野挖掘的时候。村子的老人说的。我自己没有做更深入的调查。

                我发封面图

                • 家园 特地找来看了一下,感觉作者的精神状态是分裂的

                  1,弃老主要是少数民族,恰好说明他们是文明程度较低。可能是文明程度低级的社会的常见现象。

                  2,有些弃老遗迹是推测,证据不切实。上古汉族估计也有弃老现象,但是随着儒家文明的发展,这种情况就变得很少。恰恰说明了中国文明的先进。

                  作者的文字很奇怪,一方面对儒家文化不太认同;另一方面又用儒家最坚决反对的不孝(弃老)现象来说明中国古代不好不文明——不孝的存在说明儒家的教化还没有完全成功?

                  作者的精神状态是分裂的。

                  作者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孝道呢?

            • 家园 有具体的资料吗?

              我是不信的。

            • 家园 据说东南亚有些岛上土著以前有吃了死去先人的风俗

              小时候也听说过70活埋的事,原来在泱泱大国也是真实的存在。

              其实,这种事,根子上是一样的道理吧,资源有限,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填沟壑,《孟子》上也说过,不过孟子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

              • 家园 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部族

                因为驯化的农作物缺乏蛋白质,为了补充蛋白质,所以养成了吃同族遗体的风俗,这是《枪炮细菌与钢铁》一书分析过的例子。相比狩猎采集澳洲土著和巴新低地部落,吃人的部族从事农业生产,反而文明程度更高。

                所以道德和文明都是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哪天地球要去流浪了,抽签进入地下城(电影情节),按年龄大小排队躲岩浆入侵(小说情节),也都是文明的结果——当然,肯定要野蛮过大家才接受这样的新道德。

      • 家园 不要神化周文王,不要神化“孝道”

        如果真的想讨论历史,就带着一颗科学之心,有理有据讨论。

        以地域给人类分类的,最终不免走上种族主义道路;

        以年龄段给人类分类的,说到底不过是弱肉强食的动物主义;

        尊老爱幼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不是孔家店的专利。

        不论是种族主义、动物主义、孔家店,最后都逃不过经济基础这个根本。

        不论你是老人、年轻力壮、还是幼童,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贪得无厌,占有太多你也用不完,比别人享受太多你也安心不了。

        消灭阶级,才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希望。

    • 家园 都啥年代了,给孩子传播这些信息。

      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和物质丰富的时代,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道德也是不一样的。传递太多过时不适用的信息,会妨碍孩子的成长。

      战国时代的陶朱公(好像是他吧),一个儿子被楚国抓进监狱,让小儿子去救,大儿子不服气非要自己去,舍不得花钱,许诺出去的钱又讨回来,结果害死了自己的兄弟。如果是不拿钱当钱的小儿子去,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青少年时候的困窘,会给成年后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从生活习惯,到社会交往,到性格,到人生的各种规划和决策。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这些障碍少很多。

      我觉得给孩子灌输这些信息,没什么好处。

      • 家园 不然,我印象玉MM夫君家条件不错

        那么让孩子了解一下社会阴暗面未必不是好事,

        而家庭条件一般的让孩子大气一点阳光一点也是正确的

        毕竟还是要平衡嘛

        • 家园 玉MM的偏执,基本来自ta的成长经历。

          看看ta回忆青少年期,及回忆海外生活的帖子,大概知道。

          我也经历过贫困,大学一个班里最穷的那个情况。做公务员工资太低,下海打工,经历一二十年,终于敢说自己爬出了贫困的坑。

          我现在尽力给孩子灌输的,要努力,要能吃苦,心态要好,消费适当不浪费,也不用可以省钱,适当认识社会的阴暗面。但是拿这种故事去给孩子讲,实在是太过了,和给孩子讲二十四孝差不多,一个硬币的两面。

    • 家园 过于残酷的人生体验和过于复杂的人生感悟。。。

      恐怕不太适合无现实场景的间接传播。。。

      正如离开了“崇高”的当时环境来传承“崇高”时,往往被消解和嘲笑。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挽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其实是几千年的人世常态,但用人生“残酷”教孩子时,抵得过现世滥觞的“美好的”主流意识?有益于孩子的生存和成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