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两个和种族相关的小事 -- 一着

共:💬154 🌺920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是事实。上海已经是丑女找洋人了

            因为上海人说上海的洋人都是穷打工的,比当地老板穷。媚外实质是是媚的经济能力

            • 家园 昨天恰巧在千岛的游船上遇到了一位嫁白男的国女,上海来的,

              不算美女,也不算丑女。一大家子来旅游。

              国女的父亲自我感觉非常好,先是跟我太太的亲戚套了半天近乎,然后跟我搭讪,追着我聊了半天,告诉我他女儿在上海住别墅,而且说上海本地人没钱(我提起拆迁,他又感慨了半天有房拆的上海人有钱)。

              然后问我当地人退休后的收入以及生活支出(他女儿女婿好像有加拿大身份,而且似乎在千岛附近的某个村子有投资房,他在考虑自己移民的问题,但是似乎他女儿不愿给他办)。这个问题对国内的老人比较难以解释清楚,我就告诉他非常复杂,case by case......

              然后他告诉我,他女儿说她接触的加拿大人都没钱,她女儿招待加拿大朋友如何铺张(他反复用“吃大户”这个词)、而朋友招待她们如何只弄个汉堡夹点菜。然后再一次吹嘘他们在上海的别墅,以及周围的上海当地人没钱。

              于是我指着湖上的游艇以及度假屋跟他说:你看这些游艇度假屋,其中有当地人的,也有来自全美全加甚至全世界的富人的。上海也是一样。上海当地也有富人,不过他们的圈子可能外人进不去,所以我们只能接触到没有钱的当地人...blablabla。不过后续的谈话表明,我的point显然他没有get到

              ------------

              前阵子有个土耳其同事跟我们显摆他准备在地中海的Bodrum建海景房(别墅)。然后说,他的收入是土耳其平均水平的5倍,由于他是双国籍,可以在土耳其贷款blablabla......接着留着哈喇子跟我描述土耳其的漂亮姑娘如何愿意不顾一切嫁到美加澳......然后转向我说:“中国也有很多漂亮姑娘拼命外嫁呀......”

              对此我无法否认,因为我们楼下的保安大爷前阵子刚从深圳搬运了一位,不算美女,也不算丑女,身材管理不错,我跟她聊过一次。不过似乎已经跑了。保安大爷准备再去中国找一个

              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只描述一个侧面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能看到的往往是幸存者偏差。一线城市的老板,在数量上远远满足不了来自全国的平民美女的需求,有机会出头的永远是少数(当然绝对数量很大),还有大量的美女苦于没有机会,其中有些人削尖脑袋往外嫁是不可避免的,其绝对数量也是很大的。不然脑袋老弟可以回去实验一下

              ------------------

              忘了说了,船上还碰到了两个非常做作、故意大惊小怪、似乎想引起注意的、英语不太好的小姑凉(周五下午的船,人不多)。

              通宝推:陈王奋起,脑袋,
      • 家园 是的,长期更大的问题是对白洋人的盲目崇拜

        是的,黑洋人话题只是近期热门。长期更大的问题是对白洋人的盲目崇拜。想来想去,“洋气”估计从电影《庐山恋》开始,影评两大点深入人心,女主角洋气和第一吻,刚刚重温一遍电影,从头到尾画面和台词完全没有涉及美国,却生生开创一个时代的洋气。后来的影视作品无数这样的剧情,夫妻分离,母亲要求带孩子去“国外”,总是用这句说服父亲“不要耽误孩子的前程”,自动成立,但具体描写“国外”的生活极少极少。

        2000年有一部电视剧,巍子和许晴主演的《背叛》,故事内容的关键词主要有,国营工厂变成公司,集资创业,农民被骗自杀,中外合资,外国资本洗黑钱,跑马圈地,唯一没怎么触及的内容是“政府”,最后男主角巍子算是为国家民族壮烈牺牲,算是另类英雄。另有一个小内容,女主角许晴的闺密,被华人男朋友骗去意大利卖淫,后自杀,巍子请黑手党干掉那个男的。我的意思是,这类作品显然不合潮流,名气似乎也很小,我觉得挺好看,没看过的朋友不妨找来看看。如果这样宣传多一点点,盲目崇洋自矮风气就不可能泛滥到今天的地步。

      • 家园 其实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想让洋人取代爱新觉罗家

        完成中国上层建筑的重建。对于深受科举制度毒害,思想上完全奴化的中国式知识分子来说,理想的政治模型就是殖民地香港式的。洋人取代爱新觉罗家做自己的新主子,然后在新主子的带领下能考试做官就OK了。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只要能考试做官,谁当主子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新主子能让他们当狗腿子。

        造成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自卑心理的,就是这个考试做人上人的制度,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声讨这个制度。

    • 家园 蛮有趣的——明星中,看到听到“蒋雯丽”就想呕——真实的感

      觉。和你举例的事情没有关系,因为之前根本就不知道。

      中国人对欧美人,加上日韩,往往都做不到不卑不亢,否则哈美日韩的各种说法从何而来?更遗憾的是,许多时候中国人表现出有卑有亢,把外国人分成三六九等,赤裸裸地对非洲人表现出鄙视,衬托出对高加索人的仰视。其实这种有卑有亢的种族意识比西方的种族主义还要丑陋。

      你说的这些很简单啊,背后不就是有钱没钱、富裕还是贫穷的问题吗?潜意识里觉得那个群体是富有先进、这个群体是贫穷落后,就直接带出来崇拜和鄙视的心理。

      又要说到凳子了——大家看多了,还以为我和凳子有什么世仇。其实真的就是就事论事——现代中国的这种崇洋媚外的泛滥难道不是灯改的观点、立场、方法吗?

      上次我给大家贴了一个总理文革初期接见半工半读学生的讲话,追溯到57年主席的想法,就是治这些病的。可惜他们驾鹤仙去,灯改彻底复辟。

    • 家园 根子是孔家店

      人分三六九是孔家店遗毒,中国人其实不是种族主义,这是孔家店的等级主义。蒙古人没有受孔家店荼毒,没有人分三六九的意识。

      要治疗人分三六九等,主要是要废除考试做人上人的思想。

      • 家园 你扯的太远了,主要问题还是邓式改开

        你扯的太远了,主要问题还是邓式改开。你把问题扯远,实际上减弱了对邓式改开批评的力度。这个事情属于主要次要矛盾没有理顺。

        为什么要批评邓式改开,因为邓氏改开已经走不下去了。中国已经走到历史十字路口了。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方向。这种背景下,先和邓氏改开决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家园 中国近代强调孔家店是正确的,但是今天还是这样就是

        “舍近求远”阿Q那种的装模作样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近代时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备的应对孔家店的条件,而现在呢,毛泽东思想有一整套系统的措施,此其一。其二,灯改就是明确的孔家店的代理人,一切崇洋媚外——自私自利的实用主义的时代根源。打倒灯改就是打倒孔家店。所以只谈孔家店,不提灯改,就是隔靴搔痒,欺软怕硬,纸上谈兵。

    • 家园 中国人的审美高加索化是近代以来的事么?

      从民国开始的?还是自古以来?这倒是个一直没想到的问题。

      另外就是东方民族的美白,对肤色的敏感甚至与之相关的审美,包括性吸引力都有关,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 家园 可能是把白皮肤跟“高贵”相联系了

        有身份和有地位的人,不要下地干活的人,皮肤就更白更细...和现在人们推崇各种高贵品味,包括欧洲的贵族学校,爵位啥的,背后就是等级制度

        可能势利眼们骨子里可能都想做人上人

        我觉得老毛反感文人部分跟这个有关系,他看得很透

        关键词(Tags): #等级
      • 家园 其实是从改开后开始的

        这和传媒的发展有极大关系。

        到改开以前,大多数中国人一辈子都没见过洋人,也没看过几部外国电影,更不用说作为“标准”的外国脸型了。改开前对白人的看法是“大鼻子”加“鹰钩鼻”,总之不是啥好话。

        至于“尚白”倒不是中国特有,而是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各人种(包括很多非洲黑人部落)之间。这是因为古代贵族普遍不用下地劳动,所以不会晒黑(黑人其实也会晒得更黑)。所以较白的皮肤就代表了较高的地位。

        到改开后,西方影视作品大量进入。当时西方影视,以及广告作品中出现的形象更会打扮。而改开之初,女人们连妆都不会化,各个素面朝天,男的穿的基本都是军装的变种。这种情况下能模仿的对象只有西方。

        同时西方人生活富裕,自然也会引起羡慕和崇拜,崇洋媚外的风气普遍。更重要的是当时如果搭上“海外关系”,基本就是一夜暴富的路数。所以审美高加索化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