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赫氏古堡 -- 老叶

共:💬42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1号那边一直想去,一直没去成:(((
    • 家园 老叶啊

      您的游记好象不老少了,好不好弄个“老叶游记”啥的文集,让咱一口气看起来方便些?

      • 家园 和尚兄别麻我

        蓝麦子妹妹,曲轴兄,不可雕夫妇,海水等等,他们玩的地方更多,照片更丰富.

        和尚不如写写令千金的故事?

    • 家园 去过一趟, 非常后悔

      四年前,从LA沿着1号公路一路往北,到过赫氏"古堡", 参观的也是一号路线. 导游一路说,这块石头是从西班牙弄来的, 有500年历史, 那把椅子是从法国搬过来的, 有600年历史...整个"古堡"就是这种破砖乱瓦的堆砌, 毫无美感.整个一个美国土财主.

      后来才知道,赫氏是排华法案的极力鼓吹者. 真TMD的

      • 家园 赫氏是排华法案的极力鼓吹者?

        还想起一些段子,比如,传说一个美国老太太想请密特朗,做她家的花工

        还有上一次,整了几十架大钢琴集体演出..."气派"啊

        • 家园 自己看吧

          http://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yellow%20peril

          其实最早我是在有关SF Examiner转手的新闻里看到的.

          http://www.pacificnews.org/jinn/stories/6.06/000320-fang.html

    • 家园 堡是堡了, 却不古呀.

      在美国可能算是不错的.里面的装饰还真不错.喜欢蓝色的装饰.

      在欧洲,随处都是了.

    • 家园 【文摘】报业怪杰赫斯特 (此人就是赫氏古堡的老庄主)

      报业怪杰赫斯特

      http://sory.myrice.com 2002-10-11 16:05:21 来源:千龙新闻网

      1895 年,正当普利策的健康日益恶化的时候,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年轻人以18万美元买下《新闻报》,闯进了纽约报业界。他就是后来建立了报业帝国的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当年两位报业巨人之间的大战至今在美国报界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是过世已久的赫斯特现在却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少年显示办报才华

      1863年,赫斯特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他的父亲威廉?乔治是爱尔兰移民,一个成功的拓荒者,靠开采金矿和银矿发了家,他的母亲则是一名教师。赫斯特家境富裕,这养成了他对金钱无所谓的态度和追求冒险、刺激的大胆个性。一种纨绔子弟的作风,在他上大学期间就已完全显露。

        

      在校期间,对赫斯特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查尔斯?泰勒主办的《波士顿环球报》和普利策的《世界报》。他颇醉心于《环球报》那种耸人听闻的新闻;对普利策《世界报》的办报技巧更是欣赏不已。为此,他还曾到《世界报》当了一段时间见习记者。当举国庆贺格罗弗?克利夫兰当选总统时,赫斯特竟在他的刊物上大放厥词,后来又在学报上恶意攻击教授,被学校开除了。赫斯特离开哈佛时,年仅22岁。这时他办报的兴趣已超过了一切,决心自己办报。他先用了一年时间认真学习和研究普利策的办报方式――在赫斯特看来,学习普利策决不是为了成为他的追随者,而是为了日后向他发动大胆进攻。他把普利策当作自己的假想对手,认为只有战胜普利策,才能满足他的成功欲望。

      赫斯特的父亲乔治收购了一家地方性报纸《旧金山审查报》。当时这份报纸销量极低。乔治可不在乎发行量,他情愿蚀本,目的是为了从中捞取政治资本。1887 年,雄心勃勃的赫斯特得到父亲的许可,开始主理《旧金山审查报》。从这里,他向报界迈出了富有挑战意味的第一步。

      一开始,他仍是以普利策为榜样,挑选了名编辑萨姆?S?张伯伦为主编;请知名小说家安布罗斯比尔斯来撰写《废话专栏》。还雇佣了一些名记者,如爱?H?汉密尔顿和阿瑟?麦克等人。在报纸排版上,他大胆地试验了各种式样,安排对称的标题形式,采用醒目的铅字体,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后来为别的报纸竞相模仿的版面设计。大胆的改革和众多新闻好手的加人,使这份报纸办得有声有色。第一年就使该报销量增加了一倍,达到3万多份;到1893年,达到7.2万份。比公认的大报《纪事报》还多。原本亏损的报纸在几年中被赫斯特办成了年平均获利达35万到SO万美元的盈利的报纸。

      挑战报纸巨人普利策

        

      赫斯特的目标是向纽约进军,向普利策挑战。

      1895年,赫斯特以18万美元收购了纽约《晨报》,这份报纸是普利策的哥哥艾伯特于1882年创办的,后来卖给了辛辛那提《问询报》的出版人约翰?麦克林。赫斯特买下这家报纸时,正是报纸亏损的时候。赫斯特将《晨报》改为《纽约日报》,并调动他的原有的那批精兵强将来到纽约,全力以赴地经营这份报纸。并正式向普利策发起挑战。

       

      世纪之战

       

      他的第一步是将他的《新闻早报》定价为每份1美分。低价的报纸招来大批读者,《早报》的销量很快就达到15万份。精明的赫斯特同时提高了广告费标准,从而补偿了报纸低价的亏损。虽然,普利策的《世界早报》比《新闻早报》高一倍价钱仍能卖到20万份,《世界晚报》的销量更是高达34万份,但普利策已经明显感到了这位加州来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威胁了。

        

      赫斯特下一步的招数更凶猛:他以重金挖走了普利策手下众多干将,漫画家鲍尔斯、剧评家艾伦?达尔等都被赫斯特的高薪所诱而跳槽。

        

      更猛烈更疯狂的进攻是在1896年1月,当时,《旧金山审查报》租用《世界报》的大本营――世界大厦的一部分作为它的东岸办事处。由于两家报纸在一座楼办公,双方工作人员来往密切。终于有一天,一场由赫斯特策划的“兵变”发生了――《旧金山审查报》的工作人员暗中策动,以高薪诱使《世界报》全体人员离开《世界报》。第二天,他们都去《纽约日报》上班了。其中包括普利策的得意干将、星期版编辑默利尔?高德。这个人擅长制造耸人听闻和假科学的纯刺激性报道,并且还首创了彩色印刷的连环画。他聘请漫画家奥特格尔特创作《霍根小巷》连环漫画,主人公是一个穿着黄色肥大衣裤的穷孩子。这个形象很快便深入人心,被称为“黄色幼童”,很吸引人。由于高德的功劳,星期版的报纸一年内突破了45万份大关。这份一年出刊52次的星期刊盈利竟和每年出刊333次的《世界报》母版相差无几。就是这个能干的高德,竟把漫画家和“黄色幼童”一起带到《纽约日报》去了。这对普利策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

      这次大规模的进攻几乎使《世界报》完全瘫痪。普利策只好用同样的办法从《太阳报》挖来主编布勒斯本,让他重新组织《世界报》的编辑工作;并连夜召集主管人员开会,共同研究对付赫斯特的办法。布勒斯本不愧是办报的高手,他使《世界报》重振雄风,再次超过了《纽约日报》。但不幸的是,布勒斯最终于也被收买。遭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普利策开始采取退守的战术,减少办报成本,减少报纸版面,减少对华尔街的报道,取消书评等等。这些紧缩意味着普利策的地位已面临巨大的威胁。

        

      “黄色幼童”

      当赫斯特把高德和“黄色幼童”一起挖去后,普利策又雇请了著名画家乔治?卢克斯继续绘《霍根小巷》的漫画。这样一来,纽约就出现了两家报纸同时刊载同一题材连环漫画的怪事。而这两家报纸的广告招贴画上都画着那个身穿黄色肥大衣服、没有牙齿、永远在笑的“黄色幼童”。为了竞争,这两家报纸都争相报道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并开始了靠黄色新闻打开销路的恶习。所谓黄色新闻,就是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渲染暴力和色情,内容不外乎要人丑闻、凶案、名女人及明星们的私生活等等。

        

      美国的黄色新闻泛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究其罪魁祸首,人们都将赫斯特视为始作俑者。

       

      纽约报界人士密切注视着这两个巨人的搏斗,甚至希望他们两败俱伤。不过,结果并不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赫斯特成功了,普利策也并没有失败,这位作风稳健的报业大王经过一番努力,还是站住了脚,并仍保持着他报界领袖的地位。那场大战至今在美国报界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煽动“西班牙战争”

      1898年,爆发了美国――西班牙战争,这是“最无痛苦的一场战争”,它仅持续了几个月,美国人牺牲很少,却换来在广阔的古巴国土上插遍美国国旗的骄傲。这是一次不义的战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赫斯特为主的美国报纸制造战争气氛,煽动战争情绪造成的恶果。赫斯特意识到战争这种充满激情的题材对报纸发行必然有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美国人的理想主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感,也利用了正在发展阶段的美国统治集团迫切需要扩张领土、扩大贸易和国外投资的愿望,极力在报纸上渲染西班牙对它占领下的古巴的暴行,以证明对西班牙宣战、匡扶正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898年2月9日,由古巴革命政府成员偷来的西班牙驻美大使杜皮波?德?洛美给西班牙报纸编辑的信,被《新闻早报》拿到手并刊登出来。这封信把美国总统麦金莱说成是“软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这极大地激怒了美国政府。接着,在6天以后,美军“缅因号”舰在夏湾拿港口被炸沉。《新闻早报》又载文指责此事与西班牙有间接关系,并煽动美国人的复仇情绪。

        

      经过一系列煽风点火活动,尤其是以后两件事为导火索,4月18日,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向西班牙宣战的决议。

        

      《纽约日报》在美西战争期间销量直线上升,战争给它带来巨大的利益。其它报纸也尾随其后,参与了战争宣传。《纽约日报》在赫斯特一连串的怪招下,发展得十分迅速。美西战争时期是它最辉煌的年代。但到了战争结束后,销量骤然下跌,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

        

      1901年,肯塔基州州长哥贝尔遇刺身亡。《纽约日报》为造成轰动效果,竟将此案的责任推到麦金莱总统身上。这一过火的报道给《纽约日报》带来了噩运―― 同年9月,麦金莱总统也遇刺身亡。人们在凶手的口袋里竟然发现了一份《纽约日报》,上面赫然登着恶意攻击总统的文章―一人们更有理由确信,正是《纽约日报》这种煽动性的文章间接导致了总统的遇害。

        

      其它报社见此情景,认为机会到了,一齐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掀起一次猛烈抨击《纽约日报》的狂潮。此后,继任的老罗斯福总统也针对《纽约日报》这类不负责的行为进行了痛斥。从此,这份报纸便臭名昭著,美国众多读者纷纷放弃阅读《纽约日报》,致使销售量直线下降,面临倒闭的危险,赫斯特终于受到惩罚了。他不得不将报纸改名为《美国人报》,从此不敢再肆意刊登黄色新闻,对各类事件不负责任的报道也加以收敛,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

      仕途一波三折

      赫斯特经营报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有更大的政治野心。他加入民主党,利用报纸极力攻击共和党政府。1902年他当选为民主党议员,竞野心勃勃地想去竞选总统,但却没有得到民主党的提名。1905年他竞选纽约市市长,也失败了。后来在1909年,他不惜重金再次参加市长竞选,结果仍旧是失败。一连串的打击使他清醒了许多,原来他在选民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

        

      从赫斯特这人本质上说,充其量不过是个素质低下的文化商人,但他有经营头脑,这一点是别人所不及的。而且他能不择手段,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这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十多年中陆续收购了30多家报纸。在报业界,他可称得上是个大富豪了。

      英雄暮年难力挽狂澜

      赫斯特一生挥金如土,1922年,他离开纽约,搬回加州,建造了一所豪华如同皇宫的寓所。这座寓所占地24万英亩,里面有农场、花园及一系列别墅式建筑。他还花费5000万美元巨资购买大批珍贵古玩,陈设在这所别墅里。

      但是生活上的奢靡并不能掩盖其事业渐趋没落。1929年华尔街股市那次所谓“黑色星期五”,股市暴跌使得他亏损100万美元。他手下的报社也只剩17家。此时,为了还请银行的债务,赫斯特不得不又卖掉几种报纸,并将包括《美国人报》在内的大部分报纸都抵押给银行。一直到1937年,他74岁生日时,债务仍未还清。到1947年他84岁高龄的时候,他的报纸终于还清了银行的欠款,被抵押的报纸又都回到他的名下。

        

      1951年8月14日,赫斯特这个报业怪杰病逝了,享年88岁。他死时,手上仍有18家报社、9种杂志、8个广播电台以及一家国际通讯社。

        

      赫斯特的一生是风光的。但是,他还是没有能敌过堪称报业大王的普利策――虽然他曾给普利策造成无限痛苦和烦恼。由于普利策作风稳健,从没有像赫斯特那样大起大落,这使他长期在报界保持着巩固的地位。时至今日,新闻界仍无人不知普利策的大名,但知道赫斯特的人却不多了。

    • 家园 这个老赫是电影《公民凯恩》的原型

      正看着老叶的贴,瞅那建筑怎么那么眼熟呢,还有那私人动物园 -- 想起来了,原来在电影《公民凯恩》里看过。电影里是黑白的,看老叶的照片在真正体会到了其奢华程度!

      虽然编剧、导演矢口否认,但《公民凯恩》的确是以老赫为原型的。老赫是暴发户起家,后来成为报界巨头,和电影里拍的一样。因为大量映射老赫的个人生活,这部被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从问世伊始,就让老赫抓狂!他恼羞成怒,严禁他旗下报纸刊登与《公民凯恩》沾边的任何消息。

      顺便强烈推荐《公民凯恩》,虽然是40年代拍的电影,但即使从现代人的角度,仍有很高的观赏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