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为“十部委”洗地 -- 多余6569

共:💬98 🌺502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为“十部委”洗地

    文章看起来干货满满的样子,对不对就不知道了。

    =================

    《你愚蠢的样子很像当年的我》

    崔紫剑

    一个油腻的中年胖纸,喜欢胡说八道,自以为是。昨天 20:49

    引子

    昨天写了篇文章,果然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比十部委都聪明。看着这么多聪明人,我最好奇的一件事儿是:您各位怎么没有去十部委上班呢?

    讨论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脱离了实事求是,那么什么问题都讨论不了。说你们不行,你们就是不行。空口无凭,摆事实,讲道理。一一回答你们的问题,让你们知道你们错在哪里了。

    01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限制公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

    答案是:不限制公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会有更多的公立医院萎缩,而社会办医就会比现在更加艰难。

    我知道这个答案不符合书面逻辑,也知道这个答案很多人看不懂,觉得我是扯淡——然而,这就是现实。现实很少有符合逻辑的事儿,要不然就不会有“纸上谈兵”这个词儿了。

    举例说明:

    郑大一附院,2014年的时候,病床数已达7000张,后来虽然建新院区也有分流,然而事实上依然是一床难求。这话是我胡说,还是事实,河南的网友们可以自己评论。

    那么,这个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医疗航母,规模都这么大了,为什么还是一床难求呢?因为患者数量,要远远大于郑大一附院所拥有的病床数。

    郑州乃至河南省,曾经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技术水平都是相对落后的。在这种情况下,郑大一附院通过六七年的高速发展,让河南省有了自己比较好的医院,这是好事。

    但是,发展中带来的新问题是:郑大一附院的崛起,伴随着是河南省其他地市公立医院的萎缩。而县级及以下的公立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萎缩的就更厉害了。

    因为患者都希望去大医院,好医院去看病,自然而然就会向郑大一附院流动,去郑州看病,在一段时间里面,甚至是到现在为止,都是河南省患者们的一个基本的行为表现。

    这叫现实。那么,在这个现实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现实:随着河南省其他地市公立医院乃至乡镇卫生院的萎缩,那些没有条件去省城看病的患者,他们所能承受的医疗条件,仅仅是他们当地的公立医院——而当地的公立医院,人才,被大医院挖走了,硬件软件都与大医院没法儿比,时间久了,没条件去省城的患者,还能享受到好的医疗条件么?

    那,这些没有条件去省城的患者,有没有享受好的医疗条件的资格?穷人,是人么?不限制郑大一附院的分院数量和规模行吗?

    而郑大一附院,也只是个缩影罢了。截至2018年,中国拥有超过5000张病床的医院已有11家,拥有超过3000张病床的医院更达到63家。

    在过去十余年狂飙突进式的发展扩张中,这一中国特色的、体量惊人的超级医院群体,其形成过程固然有着历史的成因,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但负面效应也已充分显现,对所在省市的病人、医生和医保资金的虹吸效应已经形成。身处如此规模巨大的医疗资源存量市场之中,超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业已形成的极大差距,势必难以单纯依靠后者的增量发展,在短期内反转。

    前段时间我有个好友带家人去看病,他的朋友圈里晒的医院,基本上都是省城医院。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好医院似乎全在大城市、中心城市、一线城市、省城这样的地方。他家里条件并不好,看着他带着家人东跑西颠,我心里也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了更深的印象。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他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医生,不是更好吗?何苦全国跑?但是没办法,他家门口的医院,没办法达到他的需求。这就是现实。

    到这里,可能有一部分网友关于限制公立医院规模的这个事情,大概了解了原因。

    02

    于是,就产生了——

    第二个问题:那限制数量又是怎么回事儿?

    那限制一下大医院的规模就可以了,又何必一刀切的限制所有公立医院的规模?另外,为什么要限制公立医院的数量?

    说这话的网友,我特别担心是外国人。因为他生活的,可能和我不是同一个中国。

    在我生活的中国,每个城市里都至少有一家“人民医院”,条件好点儿的地方,还会有一家“中医医院”,一般情况下,还会有一家“妇幼保健院”,接着是各个街道会有门诊部,社区会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或叫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区的城市,有条件的还会有区级医院,也是这么一套。

    除去地级市之外,在我生活的中国,基本上每个县城也都是这样的配置。再往下,乡镇,一般会有乡镇卫生院,村,会有村卫生室。

    简单点儿说就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布局,事实上已经基本完成了。没有不存在公立医院的点。再布局,往哪里布局呢?该怎么布局呢?

    和省城虹吸地市医疗资源一样,地市也会虹吸区县乡镇的医疗资源。如果我们仅仅是把省城、中心城市的公立医院规模限定了,那也仅仅是限定了一部分,而地市一级就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对于区县、乡镇,一样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所以限制规模,就需要一并限制,这样才能把公立医院都先按住再说后续的事儿。

    而在数量方面,就更是问题了。

    这些年医疗机构发展,出现了很多公私合办的盈利性医疗机构。什么叫公私合办的盈利性医疗机构?你说这家是公立医院,并不完全是,可能只有医护人员是有编制的,或者只有地皮楼盘是公家的;你说这家是私立医院,也并不完全是,可能也只有部分人员是社会资本聘请的,也可能只是楼或者设备、仪器是社会资本购置的。

    那么,在这一前提下,慢慢形成了逐利的公私合营医院。以公立的名义扩张分院,以私立的名义赚钱。导致的结果才是网友们说的那些问题。

    而这次的《意见》当中,把这个公立医院数量卡死,事实上是斩断了公私合营的这种模式。并且明确给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分出了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这才是正常的。否则,继续挂羊头卖狗肉,继续以公立医院的名义扩张去捞钱,看病能便宜吗?只有把这个先卡死,才能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限制数量和规模,要搞清楚限制的是哪一类的数量和什么样的规模,然后再说。

    可能又有网友要问了,那为啥政府不加大力度,让公立医院都发挥作用?原因很简单:没钱,没人。办医院,最难的不是地皮不是楼,而是人,是设备。设备还好说,人从哪里来?医护人员随随便便是一声令下就能培养出了的么?再加大力度,也就那么多人,现培养现招生,也得等他们毕业之后,还得有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了,才能成熟起来。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看病的需求是存在的——怎么办?不管了?就这么干耗着?不能吧?先盖楼让病房和设备等医生?恕我直言,不可能,没啥用,而且还浪费公帑。那怎么管?那就是要在既不浪费钱,又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来解决问题——激活盘活现有的医疗资源。

    谁来盘活?全部交给政府?你把卫健委累死,把财政拖死,他们也搞不定。就他们那两杆枪,能打几只兔子?更何况盘活医疗资源,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本身就是个天文数字。不调动社会力量办医,怎么搞?

    说句不好听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目前国内吃财政饭的,广义上往多了算,估摸也就5000万到6000万。还包括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包括教育、医疗等等公共服务类的)、企业单位(科研、部分特殊行国企等等)。剩下的13亿多,都是财政以外的。我们不依靠人民群众,我们依靠谁?单靠吃财政饭的,就是把这些人都逼死,他们也搞不定的。

    诸位看看自己,是做什么的?吃财政饭吗?可能是个体户,农民,工人,商人,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等等等。这不都是力量源泉么?怎么到了办医院这个事情上,就不让汲取力量了?面子上看是个办医院的事儿,往深里挖一铲子,这是事实上就是个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事情之一,不让党调动社会力量,这是要干啥啊?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底是啥意思?光看前面一句不看后面一句?

    03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政策和体系共同在支撑。例如医联体的补充。什么叫医联体?就是三甲医院、二甲医院、社区医院等等专科向对口联系分级分诊分流。在包括医联体的补充之下,还有各式各样其他的政策,多管齐下,才是我们医疗体系的完整建设。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事实上,城市医疗体系这块儿,问题并不大。现在的社区医院基本上都是全科医生在坐诊,而且全科医生还必须要到上级医院去培训学习,动态的持续的;上级医院要通过医联体,到对口的社区医院去坐诊。所以,城市居民在这个《意见》当中的各项政策中,事实上是享受了更好的服务的群体。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第三个问题:

    资本都是逐利的,怎么保障社会办医是为人民服务的?

    当有人问出这一问题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对于我们的理论掌握,还停留在高中阶段。

    没错,资本是逐利的。但是我不知道诸位是否了解,有一种医疗机构被称之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这个很好理解:营利性医疗机构运行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运行目标是为特定社会目标,不以赚钱为目的。既然是不以赚钱为目的,很多网友表示不理解,不以赚钱为目的为啥还要做?怎么可能管住社会资本?

    当有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特别想穿过电脑屏幕过去给他一耳光。这句话绝对不是胡说八道的,是我真实的想法。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政策,就开始胡说八道。去看病之前,先认准这块牌子,这是与患者息息相关的一块牌子。

    我先介绍一下这个社会资本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是个什么东西——

    营利性医疗机构盈利后,投资者对税后利润可以分红,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以赚钱为目的,但为了扩大医疗规模,也可适当盈利,但这种盈利只能用于自身发展,不能分红。

    营利性医疗机构经营不善而终止服务,投资者个人可以自行处置其剩余财产;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终止服务后,其剩余财产只能由社会管理部门或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处置。

    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支结余是用于投资者回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支、结余不能用于投资者回报,也不能为其职工变相分配,所有利润和盈余只能投入到机构的再发展中,用于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或向公民提供低成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政府办的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定向补助为主,由同级财政安排。营利性医疗机构没有任何财政补助。

    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服务成本或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制订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医疗机构按照主管部门制订的基准价,并在其浮动范围内,确定其本单位实际医疗服务价格。

    简单点儿说就是:如果社会资本办了非营利医疗机构,那么事实上这就基本上类似于公立医院——只不过,建这个医院的钱,不是国家财政出的,而是社会资本出的;管理这个医院的人,不是国家的干部,而是社会资本的拥有者或者办院组织者或者其他有资格管理的人。

    而办这样的医院,从税收到用地到规划等等,国家都是有配套政策的,国家不会让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吃亏。

    那为啥资本不赚钱还要办这种医疗机构?这不是与资本的逐利性相违背了吗?难道马克思说错了?

    不,马克思并没有说错。只是有这种想法的网友们基本上属于是比较单纯的人,社会经验极其匮乏,理论基础极差,读书太少,实践太少,想的太多。如果你有这种想法,你要做的事情是——深呼吸,然后承认自己错了,一会儿读完了还要记得打赏,这是你教给我的学费。

    然后我来告诉你:为啥马克思说的没有错,而社会资本还愿意去办非赢利性医疗机构。原因非常简单:

    其一,合理安排其资产布局。就如同搞个慈善基金可以避税的道理是差不多的。这个非赢利性医疗机构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和政策优惠的。退一万步讲,至少可以安置他们家的闲散人员吧?可以养活这些人吧?

    其二,东边不亮西边亮。办这个医院可以不赚钱,但是社会资本可以从其他地方赚钱啊。办这种医院属于承担社会责任。我国医疗机构一般分为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政府办一般为综合性医院,承担主要的社会医疗职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一般具有自己特色或擅长科室,协助政府办执行社会医疗职能。营利性医疗机构一般环境、服务比较好,但是收费高。

    其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所以,社会资本在办医的过程中,办这种医院,本身是在协助政府开展工作。那么,您用脚丫子想想——这个资本想获得的利润,非得从这医院出吗?

    说的再直白一点儿: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出来办这个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就出来办了,不好吗?

    如果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还看不懂,我只能说:您过高的估计了资本在我国的力量了。没错,资本在我国境内确实是有强大的力量,但是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和行政对抗的程度,更不必说挑战我党执政理论和权威。再大的资本都一样,只是办与不办的区别,没有可以挑衅的。

    除非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铁拳……

    04

    接着,就会出来第四个问题:

    好,你说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搞清楚了——那营利性医疗机构呢?老百姓还看得起病吗?

    我今天在网上看见一个回复,特别好玩儿,他跟我说底层老百姓期待的是政府免费医疗巴拉巴拉…我其实挺纳闷的,你抽烟你喝酒你熬夜你不锻炼,然后你生病了,凭啥要我给你掏钱看病?特别讨厌这种打着所谓底层老百姓的旗号,胡说八道的玩意儿。底层老百姓是劳动者,他们才不会不劳而获只想占便宜。

    您各位自己都说了是营利性医疗机构了,那当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啊,那咱自己是不是他们的目标患者群体,咱自己心里没点儿数吗?

    他们想盈利,不得把他们的目标患者服务好?别说读这篇文章的诸位了,就是包括我在内,我也不认为我是他们的目标患者群体好吗?我消费不起的。我只是希望:他们能快快办起来,办的越多越好。

    因为只有他们快快办起来了,办的多了,他们才能不跟我抢占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他们才不会跟我抢加床。我并不仇富,人家有钱去高档医院看病我一丁点儿都不眼红——我巴不得他们赶紧都去高档医院,把公立的和非营利性的都让给我。

    然后又有网友担心好医生被他们挖走……拜托,我们国家有钱人能有多大个群体?敞开让他们挖,他们能挖走多少人?这个市场的价值规模很大,但是目标患者人数的绝对值数量是很小的。

    更何况:还有鼓励公立医院的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啊。想赚钱了,你公立医院的医生根本不必挪地方,只需要在其他地方开个执业点就完事儿了啊。然后又有网友不信任医生了,说那他们就不会好好在这边看病了……

    恕我直言:如果你产生了这种想法,我只能说,你自己本身就是个烂人。因为你对医生不信任啊,你认为医生只是个为了钱的群体啊。你在用你自己的价值观套在医生这个群体身上啊——你是个烂人,你才会认为你周围的人都是烂人,你才会只遇到烂人。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公立医院的医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的。这社会办医无法比拟和给予的。钱当然重要,没有钱当然不行,但是,医生并不仅仅是只追求金钱的职业。即便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医生,也同样有着其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的约束,怎可能就只冲着钱去?更何况是我们自己的医生?当党组织是假的吗?团组织是假的吗?

    自己没了信仰,别以为别人也没有信仰。

    05

    于是,又有人祭出第五个问题:

    穷人看病就能难了!限制公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穷人怎么办?穷人还看得起病吗?

    说真的,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不知道提问的人有没有我见过的穷人多……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穷人在哪里,也不知道穷人去哪里看病,也不清楚穷人去看病的医院是怎样的医院。

    首先,我国的穷人,大部分还在农村。城市的穷人,因为城市的医疗体系比较完善,他们往往会去社区,加上医保现在覆盖已经比较完善了,所以即便是他们没有能力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是基本上可以到省城的大医院去看病的。

    而农村的穷人,去看病的地方,往往在:村卫生室、小诊所、乡镇卫生院、县医院,日常就这些医院。地市级医院?对不起,一般情况下,他们去不起。他们没钱——攒够钱了,享受政策了,去地市级的三甲医院,也就是他们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了;再多搞些捐款,然后到省城医院去看看,这就已经需要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了;全国范围内寻访名医?穷人做不到这一点。

    那么,村卫生室、小诊所、乡镇卫生院、县医院是个什么现状?简单点儿说:县医院,与这几个,是有虹吸效应的。县医院在吸收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加上县医院的医保报销是没有限制的,报销比例也比较高,所以县医院的收入,还算凑合,能养活人。

    而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严重,这是事实,导致了很多乡镇的穷人,不得不去县医院看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出台了定向生计划,定向培养面向乡镇的医生,读大学生活费学费全免,毕业了要到乡镇去服务五年。这笔钱,国家掏了,违约的要把这些钱还上。

    除此之外,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区都有相应的支医政策,三甲医院的医生,必须去乡镇医院承担一定量的诊疗任务。虽然各地的政策在具体执行上有些不同,但是这个政策是全国性的,各位城里的老爷们可能没有见过,但是我是见过并且参与过的。

    那么,限制公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穷人看病会好一些吗?把有钱的都吸引到营利性医院去了,穷人自然也就可以去公立医院了。别忘了——现在公立医院的布点已经基本上完善了,是无空隙的完善。

    而鼓励社会办医当中,其中有一项就是鼓励办小诊所,还要把这些小诊所纳入医保——而这些小诊所,也是穷人去看病的地方。事实上,这种鼓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更近似于赤脚医生的回归,鼓励有条件的、符合条件的散落在各地的医生们都出来当医生。跟以前相比,这种政策的推广,是有利于穷人看病的;不同点在于:现在对于小诊所的要求,比赤脚医生那会儿,要高一些。

    赤脚医生是个伟大的壮举,作为医学生,我对于赤脚医生和导师的大智慧,充满敬佩。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各位网友,现在不是说,你去看病,医生还得翻着书给你找诊疗方法的时代了。

    新时代的赤脚医生是怎样的?这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鼓励他们出来。不仅仅是在农村,而是要从政策层面激发出全国的新时代“赤脚医生”们出来。这是这个《意见》很好的一个点。

    在《意见》原文里是这样表述的:

    (三)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创新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各地要于2019年底前制定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办法,明确购买服务的主体、内容、方式、程序和监督管理等细则。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支持向社会办基层医疗机构购买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和有关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开展养老照护、家庭病床、上门诊疗等服务方便居民。(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等部门会同各地负责落实)

    (十一)拓展人才服务。全面实行医师、护士执业电子化注册制度。全面实施医师区域注册制度,推进护士区域注册管理。制定多机构执业医师与主要执业医疗机构聘用(劳动)合同参考范本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劳务协议参考范本,合理约定执业期限、时间安排、工作任务、医疗责任、薪酬、相关保险等,明确双方人事(劳动)关系和权利义务,支持和规范医师多机构执业。允许符合条件的在职、停薪留职医务人员申请设置医疗机构。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标准,扩大优质医疗护理服务供给。(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会同各地负责落实)

    这些证书,是安永霞医生的。安医生是博尔塔拉的一名村医。如果她乐意,就将成为这次《意见》的受益者之一。安医生在基层工作已经22年翻第23年个年头了。给穷人看病的医生,是这样的。

    以前国家穷,条件不允许,算了。而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这样的医生,过的好一点?口口声声喊着各种各样的口号,喊着赤脚医生回归,而真正让赤脚医生回归的政策来了,为赤脚医生好的政策来了,又开始反对……到底是什么心理?

    人是要讲良心的。

    06

    还有网友给我晒出来社会办医骗保的,有骗医保的,有骗保险的,都被抓了。他们想以此证明社会办医是为了牟利,而不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

    我想说的是:群众中有坏人,就能说群众是坏人吗?社会办医,是谁在办?除去那些高大上的私立医院,那些小诊所、小卫生室、是谁在办?不还是群众吗?

    而且,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网友们看新闻的时候,逻辑推导都是错误的。坏人被抓了,不恰恰证明是好人胜利了吗?骗保的被抓了,不恰恰证明我们的监管机制是有效的吗?

    然后就有人跟我抬杠,你怎么保证以后没有骗保的?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是真心不知道说啥的。我怎么保证?贪婪是人性的阴暗面,我们党惩治腐败算是最严格的党了,也没有彻底灭绝腐败好吗?

    这个问题,如果深挖一下——骗保,单靠医疗机构就能骗保了吗?不还得有人配合吗?谁来配合?而骗保最大群体,诸位知道是什么群体吗?这话,我问到这里就打住。我举个别的例子:第一个知道小餐馆有没有地沟油的,是小餐馆的老板;第一个知道这楼用的是大拇指粗的钢筋还是小拇指粗钢筋的,是盖楼的农民工;因为小老板要赚钱,所以他用地沟油,因为农民工自己不住在他盖的楼里,所以不说话不举报……

    以前我说这话政治不正确,而现在我想告诉你的真相是:

    坑群众最狠的,从来都是群众自己。

    07

    网友们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不可能一一都回复完了。毕竟抬杠的问题没啥好回复的。信的人一直都信,不信的人是说什么都不会信的。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说服谁,也不是想跟谁抬杠。只是想告诉诸位我是怎么理解这个政策,怎么理解这个《意见》的。

    这次的这个舆情,看似是看病的事儿,事实上舆情背后,可以挖掘出的信息有这么一些:

    其一,我们的自媒体从业者和部分体制内的同志,需要加强学习了,其他都不论,连讲话、报告都不学,才会连政策都读不懂。思想陈旧,意识落后,认识局限,理解片面,而且过于急着表达。有些同志是好同志,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比较精通,但是一旦跨了专业,就完全偏离实际,跟着情绪走了。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是不能这么干的。

    其二,除去流量之外,这次舆情背后体现的情绪,是一种不信任的情绪。部分网民和干部,对于自己的同志不信任,对于国家的政策不信任,甚至是对……的不信任。自己不信任就算了,还可以撕裂舆论场,撕裂网民认知。当前大环境外有强敌,内有反贼,不说是帮着凝聚人心,还跟着一帮连文件都读不懂、连政策都看不懂的人起哄,搞撕裂,干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儿,不知道是没脑子,还是太有脑子。

    其三,口口声声以穷人自居,却连穷人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口口声声老百姓,却连群众到底是受益还是损失都不知道。我大体上看了看,骂的凶的,大多都是在大城市、省城、一线城市或者其他的城市里,就没有几个农村的——你们脚下连泥都没沾过,充其量不过是几十年、十几年前在基层干过罢了,脱离群众太久了。

    其四,社会存在着压力,有大量的网民在发泄情绪。其实很多网民根本连文件原文都没有看过,就开始喷了。他们只想发泄情绪,只想骂政府,骂完了就完了,至于说骂的对不对,骂的到底是什么,他们并不在意。而这种情绪的宣泄,是社会压力增大的体现。

    全社会现在需要有相应的减压阀,来给大家减压;同时,现在新增网民比较多,其中有一些是刻意带节奏、搞事情的,他们还没有受过社会的毒打,也没有受过铁拳的教育,我是真诚的建议相关部门出来教育引导一下。

    其五,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这次带节奏的当中,有不少都是老面孔了。有没有收外国钱我不知道,但是铁定是跟外国一条心的,借这个事儿继续炒作什么国外的免费医疗的老谣。这是跟美帝舆论攻势打配合的,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进攻的机会。建议是该灭要灭。

    是非对错,这篇文章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08

    我只想再补充一些题外话:

    乡镇医疗差,其实即便是靠定向生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说是缓解。因为:乡镇,不仅仅是医疗资源缺乏,而是很多资源都缺乏。医疗资源缺乏,只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一个点罢了。

    这次舆情,往大了讲:事实上是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一个网络情绪表达。人民群众迫切的希望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可以配置的更加合理、更加平衡。谁都希望可以在家门口就看上病,谁都希望可以在家门口就能让孩子读书。各种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不是一个短时间里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那肯定是会降低解决效率的。

    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力量,包括资本力量,并不完全是和教科书上讲的那样,一点儿社会责任都不承担。在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之后,我们国家一样产生了很多“红色资本家”——我更乐意称他们为企业家,他们与我们一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我党。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对于企业家们,还是带着一定的有色眼镜的。企业家们当中,当然也是有好有坏,不可能全部都是好人,但也却不都是坏人啊。企业家们创造就业岗位,纳税,促进经济发展,事实上也是为人民、为国家做出很多贡献的。

    我们理应平视好的企业家们。

    同时,这次涌现出了很多青年知识分子,不乏硕士、博士,怀着对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引经据典,把政策批的一文不值。我想送给诸位青年知识分子四个字:实事求是。

    你们在书斋里的理论,是需要通过脚下的泥土去实践的。发现问题谁不会啊?如果找政策的漏洞和问题,我想我可能比你们更熟练一些。

    然而,解决问题呢?诸位能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么?连发现问题的时候,都已经脱离了实际,诸位给出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根本就不可行,也无法执行。

    希望诸位学成之后,可以真正上基层工作一段时间,去做一个解决问题的人。

    能解决问题,才能体现价值。

    洋洋洒洒一大篇,就这样吧。

    ===============

    原文:[URL=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30586&s=fwzlwzbt]你愚蠢的样子很像当年的我[/URL]

    ===============

    以下两篇可以参考:

    徐实:医改的出路在哪里?

    ===============

    李玲:医改的关键在利益再分配

    ===============

    最后是:

    我的理解

    文章的重点是,作者认为,十部委政策是针对农村乡镇,而非城市。

    现在大家意见很大的,主要是看病难和看病贵,不过着眼点都是城市,农村基本上在视野之外。按照作者的看法,农村的医疗问题比城市严重多了。

    比如说:

    看病难,在城市是看个病挤得要死,但是在农村是几乎没地方看病。

    看病贵,在城市,只要不是少数绝症,虽然贵点,绝大多数人还是看得起病的,但是在农村,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小病不治,大病等死。

    那么,按照西西河一贯的社会主义政治正确,十部委先解决农村问题,政策向弱者倾斜,好像也没什么不对吧。

    当然,十部委的本意是否如此,现在只是根据这篇文章的解读,虽然还算自圆其说,可信度并不足够。要是河友们不是泛泛而骂,而是解读文件,结合现实,拿出十部委挂羊头卖狗肉或者暗度陈仓之类的确凿证据,那就最好不过了。

    最后的最后是:

    我的理解(续)

    “严控”是因为,现在的三甲扩张模式问题很多,难以为继。

    三甲扩张的方式一般是找地方医院(公立私立都有)合作挂牌,升档之后收费就可以提价,虽然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是以营利为宗旨,仍然是多做检查多开药的老一套,结果就是医保支出反而增加,地方财政吃紧。

    实际上,医改的首要目标就是填补医保黑洞,保证收支平衡,这样的扩张显然是背道而驰。同时,这种扩张还有造成基层医院萎缩的虹吸作用,综合看来严重的弊大于利,叫停也是必然的。

    至于“留空间”,无非是因为借助社会力量办医疗,可以减少财政负担,所以“严控”和“留空间”其实都是节流,并不矛盾。

    重要的是,不要只看见断章取义的“严控”两个字,而是应该认真看看文件,看这个“严控”究竟是动了谁的蛋糕。

    当然,我也知道,有些河友其实并不在意事实如何,只是想逮住机会骂骂政府。对此我诚恳表示:能为您提供一个舒适的发泄场地,是我的荣幸。

    关键词(Tags): #“十部委”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在打一个医疗诉讼

      一个在患者眼中简单的客观事实,卫健局是只管明确的直接有证据的事,建议调解或起诉。医院不接受调解,调解委员会也没办法。只能起诉了。

      起诉,律师费一审一万,诉讼费三千多,鉴定费一万八千多,届时二审律师费一万。然后加上各种证据收集,耗时耗力,光病历就前后走了四趟最后向卫健局投诉,才得以复全。

      对于病患来说,找个公道不容易。

      对大多数平民, 别以为三四万很简单,特别刚交了医药费的。

    • 家园 【整理】只要以盈利为目标,多数举措不过掩饰抽血的麻醉剂

      只要以盈利为目标,多数举措不过掩饰抽血的麻醉剂

      转两篇,一篇迅速被tianya和谐,另一篇迅速被sina山东和谐

      草堂民巷藏良医

      草堂民巷藏良医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1/2/172426899.html

      “医生好找,良医难求。”,不仅在今天,这事自古就是疾患家庭的一件大事。

      中医讲系统性修复治疗,西医讲指哪打哪的药到病除。治疗方式的差别,疗效显现时间、方式、方向的不同感受也就决定了西医好求,中医难觅,找根治疾患的良医多半靠运气。

      前年,一位朋友得了一场大病,一个大手术伤到了元气。按照熟人的介绍,出院之后慕名找到了省城的一家门面考究的中医堂。

      一位穿着古朴考究的老专家接诊了朋友,号脉问诊之后专家号药,弟子开方,眼见一张三十多味中药组方的单子被助手送进了药房。

      据朋友介绍,一家三口同去,谁也没有看明白处方内容,只是旁听老专家号药时记下了红参、雪灵芝几味名贵中药,其余的三十多味药都未曾听说过。结算时才感受到专家处方的威力,一周六副中草药药资共计两千多元,加上检查费,一个月的保命钱进去了。

      连服专家处方一月后朋友恢复了正常的大小便功能,一个月耗资万余元,且私人药堂未入医保。经济条件所限,朋友无力再去看专家了。

      还是乡下的亲戚帮上了大忙,介绍朋友去了山里一家草药铺,坐堂郎中号脉问诊后开出了一付由五味草药组成的处方。经郎中详细介绍,五味药都是极普通的田间坡面山林中常见的类似猪殃殃这样的野草藤蔓,每副药资7元多。朋友连服一个月之后,这副药的厚道劲显现了。说到药效朋友居然用到了“润物细无声”。之后朋友连服半年,元气恢复,体重接近了生病之前的水平,半年的药资还不到专家处方一个月的五分之一。问到两副中草药的比较效果时,朋友厚道的说出了八个字“各有千秋,旗鼓相当”。

      朋友信中医,而且偏信中医中的草堂郎中,已经信了四十多年了。

      当年,一位从小患气喘病的长辈,四十不到时发展成了肺气肿,治疗数年后公家医院的一位西医大夫告诉家人,她这病挺不过半年了。这话搁这第二天,患者的一位正在学习中医的女儿就不信邪了,她翻阅了几本中医验方,经过反复筛选对症得一中医草方,三味主药加上两味辅药,三副药服下之后患者气喘症状全消,肤色显润,再经老中医确认并加了三副抗菌药,所有药资不足一元钱,长辈的积年老病就这样在一周的时间内被根除了。这位长辈今年已经八十六岁了,还能每天去市场买菜,自给自足过着恬静的生活。

      也是那几年,一位军官服用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里中医开的处方,服药汤三个月就治好了数年不治的糖尿病;一位河工腿被砸伤至伤口体液渗出不止,公社医院的西医数月治疗不愈,隔壁的中医听说后只用了田里采来的一些草药敷上后半月,红肿了数月的伤口就结痂止疼了;这些接踵而来的草堂信息,一而再的夯实坚定了朋友对中医草药的信任。

      许多朋友都有切身感受,近两年,对于更多的非公职人员而言,“医保的力度越来越大了,但是由于与公职人员的报销比例的不同,其它医疗费涨价等原因,社会上大多数人群医保自费部分的医药价格仍然是制约健康中国的重要问题。”仅大病治疗后的观察期内一周的例行住院复查,自费部分的医疗费就能消耗掉就医者一个月的工资、退休金的情况目前仍然司空见惯;一人患癌,全家节衣缩食,因病返贫问题仍然是社会上的一大问题;上述案例其实也已经告诉我们,纵然大堂之外的草医草药难入医保,其实,实际所产生的费用却远低于高价医疗费所产生的自费部分。

      更多的人关注的问题油然而生,疾患危难时刻,家庭经济承受重压的时候,如何才能相遇良医?我们其实也还可以这样选择。

      本帖只代表坚守信念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坚守信念者联系。

      sina——九龙泌尿专科医院许可证被销 原址挂牌济南京科医院

      页面没有找到 5秒钟之后将会带您进入新浪首页!

      搜了一篇——刚吊销许可证,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摇身变济南京科医院,院长医生都没变

      齐鲁网济南6月28日讯3月21日《问政山东》栏目曝光了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术中加价等违规行为,节目播出后,省市区三级卫健部门迅速对医院进行了查处,并吊销了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3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九龙医院的受害者们并没有得到相应赔偿,并且,部分受害者在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时还遇到了麻烦。

      针对《问政山东》节目中曝光的济南九龙医院违规行为,经过省市区三级卫健部门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患者集中反映的术中加价问题,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还存在未按规定填写病历、拒绝为患者提供病历查阅服务和身为一级医院违规越级开展三级手术等问题,情节严重。3月27日,济南市卫健委依法依规对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做出处罚,吊销九龙泌尿专科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然而,虽然医院已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但是当事患者的医疗纠纷问题并没有得到顺利解决。

      “我在4月份起诉了九龙医院,当时传票已经传达了,但是他们又送回法院了,说他们领导都跑了,找不到人了。法院再次传票的时候,他们医院现在就是改成了京科医院,无法送达,说现在不是九龙医院是京科医院,找不到人。”原九龙医院患者王先生跟记者说。

      与王先生遭遇类似的还有济南的张先生:“我是5月份起诉的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有限公司),已经一个月多一点时间了,现在律师联系法院,法院就让我们等,因为法院传票送不到九龙医院,也找不到法人。我们起诉的是九龙泌尿专科医院有限公司地址就在天桥区少年路7号。”

      济南天桥区少年路7号正是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所在地址,也是九龙泌尿专科医院有限公司注册地址。可九龙医院怎么会变成京科医院呢?带着疑问,记者打算前往一探究竟。可当记者通过百度地图查询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时,却显示没有相关位置信息,而搜索济南京科医院也是如此。到达目的地后,记者看到,涉事医院的大楼还在,但名字已经由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变为济南京科医院。

      “这是京科医院不是九龙医院,原来九龙医院没了,我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因为我也是刚来的”济南京科医院一楼护士跟记者说。

      可是,当记者回看之前拍摄的九龙医院素材时,却吃惊的发现,这位声称刚来的护士,竟然和几个月前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1楼门口的护士长得一模一样!

      “今天我去的时候,我发现济南京科医院专家都是原来九龙医院的,装修也是跟原来的九龙很相似。”王先生跟记者说。

      同时,记者在医院二楼一处医务人员的公示栏里发现,原九龙医院的院长、主要负责人陈尚国成了济南京科医院的院长,原九龙医院副院长许钦生成为现济南京科医院副院长。原九龙医院护士长夏连琴在京科医院公示栏显示为济南京科医院护理部主任。但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查询网站资料显示,夏连琴为济南京科医院实际控制人。原九龙医院副主任医师秦晓四执业地点也变为济南京科医院。而两家医院最大的不同在于法人不同,目前的济南京科医院法人为袁本廷,而原济南九龙泌尿专科医院法人为刘培明。

    • 家园 严控三甲医院,可不就是 “素质教育” 的翻版

      文教卫生系统,后面出主意的,大概是同一拨人。

      三甲医院好,省重点高中好,大家都打破头要挤进去,所以要限制,大力发展民营。

      教育部的政策,就是强制 “重点中学” 减负,降低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民营学校高薪挖人,从师资力量、生源两个角度,降低公立学校的水平。

      现在卫生部也来一把,指导思想不变。

      老百姓说社会主义好,来,我砸你社会主义的招牌,让你再叫好!

      • 家园 升学率上看

        现在仍然是公立比私立好。民营好的基本靠的是和公立名校联办,水平一般要比本校差一点,收费虽然贵点,但是也不算太离谱。私立真正贵的,是各种国际学校,负责送有钱人子女出国,不参加高考,也不和老百姓抢资源。

        由此想起前阵子花冤枉钱上哈佛那事,中国的有钱人为此不知道往国外送了多少钱,然后这些有钱人的小孩还被外国洗脑,对中国来说,简直就是人财两失。

        这件事往深处想,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占了社会主义的便宜(社会主义没有贵族学校),而且除非等到全世界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否则这个问题只会长此以往,基本无解。这大概就是在一个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世界里,一个国家独自坚持社会主义的艰难之处。

        或者,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实事求是一点,不是死抱着西方几百年前虚构的乌托邦理想不放,而是更加主动的去适应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从中寻找源于我们自身文明的成长壮大之道。

    • 家园 这是在侮辱资本的智商还是在侮辱群众的智商?

      按照楼主引文的说法,这是要资本去作活雷锋,在农村重建赤脚医生体系,这是在侮辱资本的智商还是在侮辱群众的智商?

      即使最激进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承认医疗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市场失灵。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现在到了要政府发文“严控”公立医院的地步。其实无它,14亿人口的医疗市场,这是一块多大的蛋糕啊,估计资本早就口水流了一地了。

      中国现有公立医疗系统,虽然已经被资本侵蚀不少,而且存在着无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起码有一点,作为一个最普通的群众,理论上只要能吃的起苦,花的起时间,就可以用几百块的挂号费到最顶级的医院找最顶级的医生看病。协和等医院门口的排队大军不仅说明优质医疗资源的紧张,同时也代表了普通群众的希望。中国现行的转院制度,理论上也可以让普通患者在系统内到上级医院得到更好的治疗。

      前面几次资本要求大规模进入医疗系统,在舆论配合宣传上,总是拿看病难说事。如果中国医疗领域彻底私有化后,看病肯定不难,当然前提你能付的起钱。这就像在解放前买豆腐不用排队一样。

      如果这次资本得逞,对于非富非贵,又无牛逼大夫亲戚朋友的我们,下面洒落说的对,大家自求多福吧。

      补充一下,为什么越是好医院,越是大医院,越是看病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医院水平高,二是大医院不愁患者来源,一般来说乱收费少。病,对于医院来说,那是日常工作;对于患者来说,那就是命。所以每个患者都希望到最好医院,找最好的医生,这非常正常。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保持低价,大家排队,这就造成所谓的看病难(其实对于真正所谓成功人士,自然有其关系网,根本不需要排队),大家根据自身病情初步判断,是到大医院排队,还是到小医院看病;另一个是高质高价,用价格调节,那结果就是《我不是药神》的台词了,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大家根据自己荷包去判断,如果没钱,再是疑难杂症或大病,也只有等死一途。从此再无看病难。

      如果大家记忆力好的话,应该对一胎化的计划生育,以及房改前铺天盖地的宣传还有印象。现实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对于现在这些“严控”还有洗地宣传,你如何让大家去相信。

      通宝推:pendagun,陈王奋起,唐家山,
    • 家园 看这个热度已经降下来了,也就说几句吧

      要想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医改现状。

      2018年底,国家财政向全国人大报告了我国财政医疗卫生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报告显示2013-2018我国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增长速度很快,已占到财政支出的7.1%。其中,2013—2017年,各级财政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直接补助由1059亿元增加到1808亿元,年均增长14.3%,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的44.2%。在2017年各级财政对供方的直接投入中,投向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占67.5%。

      也就是说,国家医疗资金,绝大部分投向了基层医疗机构。“强基层”,是前一阶段医改财政投入的重点。

      “强基层”的目的,毋庸多说,与分级诊疗是一体的。没有一个强大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患者如何能留在当地,越是区域中心三甲医院,越贵。这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所在。

      那么。这个投入结果如何呢?在政策稍前一点时间,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报告显示,尽管国家在推动分级诊疗等改革,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依然增加1.4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减少0.2亿人次。同时根据去年的财政部报告,在我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中,医院占比从2010年的34.94%一路上升,到2016年增长到42.05%;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从61.87%一路下降到2017年的54.16%。

      也就是说:前一阶段卫生投入,并没有看到“即时”的效果。请务必注意我描述的,“即时”的效果。后面会就这个展开来说。

      以上数据,是“十部委”政策的出发点。

      • 家园 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

        出发点很不错,但靠限制公有医疗机构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似乎不对吧,私营医疗机构只会朝某些有钱者的特别医疗需求去,恐怕基层去得不多。

        • 家园 你说对了

          需要查找一些数据,来组织语言描述为何需要限制公立三甲医院的扩张,来为基层医疗机构留住患者创造时间及空间。

          首先,西西河上的国内人士,相信大多算是社会阶层较高的人士。不知道诸位有没有了解过农村患者。譬如郑大一附院,有的时候,凌晨6点就开始有患者排队,他们往往来自南阳、商丘、平顶山,甚至来自邯郸、运城。大家不远万里来给医院添堵。郑大一附院发展的历史,就是河南医疗生态被扭曲的历史。你难道指望靠超级医院解决人口大省的“看病难、看病贵”么?

          桥上网友的看法很正确,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无利可图,指望民营机构来发展这部分市场,完全没可能。这部分只能指望国家投入。这跟实际政策执行也是一致的。

          但是高端医疗也是有需求的。譬如对于医疗体制设计来说,区域性中心医院,是用来医治“疑难杂症”的,下级医院搞不定了,转诊到高级医院解决。如果患者的一般小病小患,你要么顺应分级诊疗的需求,到“平时基本不被自己看在眼里的”基层医疗机构解决,要么就转向民营医院。

          医疗投入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也就是为了几年以后的诊疗量(往往体现在4-5年以后),需要从现在就开始投资院区、设备及医生。这几年中国城镇化建设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也是飞快,各种慢性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2010年左右就差不多到了峰值。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这些由于城镇化而新增的需求,由于老龄化、慢性病并发症而导致的医疗服务需求将会爆发。需知,老龄化及慢性病并发症,基本都是属于疑难杂症啊。

          而国家的医疗投入,大头是保基层,同时让区域中心医疗机构将重点转向“疑难杂症”的诊疗建设上。对一般的医疗服务,进行分流:要么流向基层非三甲医院,要么流向“服务更好、收费更高”民营医院。君不见近来很多三甲医院陆续取消普通门诊,逐年提高医生门诊费用,这些改革都是渐进性的,但是隔个三五年来看,就会觉得是大变。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根据国外经验,倒可以推测一下未来的医院趋势

            首先可能会出现限制就医的情况,跨地区看病必须有全科医生和下级医院的推送预约。要不然医保不管,医院不接。

            其次老年病人的增加,独生子女太多,医院普通陪护水准提高,医保普及(即不再需要家属陪床,缴费),病床出现大量占用的现象。

            急诊扩大化。

            中年人疾病筛查普遍化。

            • 家园 现在也是有限制的吧

              当地医院处理不了,医保才让跨境。比如河南某县,一个人要去同仁医院做白内障手术,不是随便去的。

              • 家园 那如何解释北京乃至郑州的医院拥挤呢?

                在政策调研层面,只能理解为限制的不够,而不会理解为地方上没有资源。

                • 家园 是地方资源不够

                  医学有个显著特点,就是赢者通吃。假如马云要死了,拿全部财产90%去换一年寿命,很可能他真会干的。这个钱和医疗质量的比例非常吓人。所以医疗水平的提高,带来利益是非线性的。比如很多人去同仁做白内障,在当地有公费医疗,但是人家就自费去了。如果地方医院能做到很好,自然能留住这批人。但是实际是做不好,没有人去投入那么多。假如一个财大气粗的地级市,说一个临床院士带团队来我这里,我一年给你五个亿,可能吸引十几个这样的院士就可以造出一个超级医院。但是很少有地方政府会拿钱干这个。他们宁可用这个钱去搞足球。靠医院自身积累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历史形成的金字塔:京沪》省会》地级市》县。

          • 家园 “群众说饿了,十部委端上一盘屎”

            陈王的话说得一针见血。主席说的部长的医院,官老爷的医院,现在再加上富豪的医院。

            我不知道心脏病糖尿病是不是疑难杂症,说不是,心脏病挺复杂的,说是,长期吃的都是那几类药吧。

            为了让群众到基层看病,提价,好吧,对当事者说,命值得倾家荡产借无可借,没钱也只能等死了;关闭普通门诊那算什么?就是逼着你们去吃屎?

            我在河里说过,目前医疗存在精英化,从业者门坎越来越高,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贵族化,收入总觉得不如美国医生;特权化,医生神圣不可侵犯。

            什么时候三甲医院能象教师,政府扶贫一样,派出精干力量到基层医院驻点?送饭下去,而不是逼人吃屎?

            关键词(Tags): #医疗#医保#卫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