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夏朝是周公的洗脑工程 -- ywa13

共:💬35 🌺204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夏朝是周公的洗脑工程

    我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的门外汉,虽然我认为自己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处事态度和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拥有的逻辑分析能力。

    首先,体会一下这位作者的苦闷:

    夏朝的历史和考古困境

    以及这几位网民的思考:

    甲骨文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吗?

    他们注意到,根据甲骨文的记录,开天辟地以后中国就只有一个王朝,商朝。这个朝代从帝喾开始,绵延1300年左右。在甲骨文里,汤武王并非开国之君,是46代首领中的第16位。甲骨文中赞扬他干过这样那样,可就是没有提到过他曾经打败过“桀”或推翻过“夏”。甲骨文里没有夏朝的踪影,也没有提到过尧舜禹和禅让。

    我认为存在两个可能的解释:

    1. 商朝王室不愿意或者不能在甲骨文中提及夏朝。

    2. 夏朝是周文王父子的洗脑工程。

    我认为第一种解释不符合人情世故和逻辑,考虑到

    1. 歌颂先祖顺天应人不太可能属于叛国行为。

    2. 夏朝也不太可能给商朝王室留下长达几百年的心理阴影,从汤武到帝辛。

    我认为夏朝有可能是周公的洗脑工程(洗脑对象应该是商朝遗民以及曾经依附于商朝的诸侯),考虑到:

    1. 周人不可能接受商朝王室的神性。

    2. 周人不希望商朝的祖宗们成为大家祭拜的人文先祖。

    3. 周人必须找到其谋反夺权的理论依据。

    因此,他们创作了夏朝的故事并选择让汤武王做商朝的开国之君。原因之一可能是汤武王曾经征服过杞国的祖先(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人畜无害的原住民部落),虽然杞人此后表现温顺并且与商王联姻。

    我不排除周人的祖先与杞人有过某种交集,因此曾经做过奴才的奴才的可能性。如果他们的祖辈确实给这个人畜无害打过工,周人会有动力拔高杞人先祖的地位(虽然他们最初并没有脑洞大到将其与大禹这条龙或蛇挂钩的地步),即使他们对这个商王亲家并没有多少好感。

    通过歌颂汤武并不存在的开国伟业,周人找到了中国第一次王朝更替的理论依据(周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虽然他们谦虚地说自己做过的事情只是第二次。对了,不要替他们担心商朝遗民们会不买单,考虑到商人中间稍微有点文化的,除了像箕子那样的叛徒,应该已经被清洗掉了。

    如果以上的假设成立,我们可以推导出一系列有趣而且可以证实或证伪的论点,比如说:

    1. 我们永远不会找到与某位夏朝国王相关的文物。

    2. 我们永远不会发现夏朝文字记录(甲骨文或其他载体)。

    3. 如果将来出土了早于殷墟的文献,破译后会发现写的还是商朝那点事。

    4. 不要幻想将来破译的甲骨文中会提到夏史中的任何一个人名。

    5. 不要幻想甲骨文中提到过的土方或X方会提供与夏朝或其余党有关的任何信息(如果有是你想多了)。

    6. 二里头宫城的主人是商朝国王,不是夏启的后人(大禹是个神兽)。

    7. 夏朝历史中的一些素材是对商朝史实的二次加工(因为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当时除此之外无处可供借鉴)。

    8. 夏朝历史的形成应该有一个逐步充实人物及其姓名的完善过程。

    9. 夏朝历史的形成应该有一个从恐吓式说教到说服性故事陈述的发展过程。

    10. 被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寄存在陕西某个角落里的夏九鼎,应该是商朝中后期的杰作(大禹和夏启那个时间段的考古遗址,红铜渣都不会有)。

    11. 。。。

    据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夏朝可能是一个经典案例。

    我的这个假设是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事实上,它可能正接近于被证实,只需要换个角度评估现有的证据和考古发现。比如说二里头被认为是“中华第一都”,因为中国在“二里头以前无王朝气象”。不过,其奠基人可能是甲骨文中大名鼎鼎的上甲微:

    关于二里头为早商都邑的假说

    他是商朝的十世祖,可能是王室谱系由传说过渡到信史人的关键人物。跳出了周文王父子及其继承人的propaganda,你会发现,中国的历史拼图其实是很完整的,该有的板块都已经找到了。

    汤武王在位30年(公元前1576年-前1546年)。考虑到他与上甲微之间隔了五位商王,假设他们平均在位30年,上甲微在位期间可能是公元前1756年-前1726年。二里头遗址碳14定年可追溯到公元前1750年:

    许宏:无“疑”则无当代之学问

    考虑到二里头之前中国无王朝气象,二里头是夏朝最后的救命稻草。坚称二里头是夏都的人,声称二里头1期(或者1期和2期)是夏文化,剩下的2,3和4期(或者3和4期)是商文化。也就是说,二里头在1期或2期结束的时候,被汤武王鸦占雀巢了。

    不过,这个杠精性质的理论可能与汤武王在位时间相冲突(说它是杠精,是因为其暗示夏朝在快落幕时才具备了“王朝气象”),也没有证据表明二里头发生过鸦占雀巢(”文化断裂“)。从时间上看上甲微建都二里头的假设更加靠谱。

    剥去周人的story和propgenda,中国的上古史其实是非常清晰而且合理的:

    1. 上甲微是中国的第一个王。

    2. 在他以前有九位世袭的部落酋长,被上甲微的后裔称为"先公"。

    3. 这九位酋长治下的商人,跟满天星斗般散落在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其他部落一样,使用石器,制作陶器,收藏玉器,崇拜一种被后人称为"大禹"的龙或蛇。

    4. 没有夏朝,没有部落联合起来用石器治水的壮举和“禅让”,至少上甲微的子孙们没有听说过这种事。在灾难面前他们的优先选项是迁徙。汤武王以前他们迁徙了至少八次,以后不少于七次。

    通宝推:北纬42度,
    • 家园 周公开创了分封制,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周公把周朝王族、功臣分封到东方为诸侯,这些诸侯征伐土人,日后形成了中华本部。分封制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集权体制从战国时代由各个诸侯国发明,中间经由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及武帝征伐四方,最终确立了集权体制。分封制度未能继续发展,这其实挺可惜的。

      集权制在秦汉之际其实已经暴露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集权在王朝初建的时候便于集中武力,取得胜利。但是一旦建立之后就显得昂贵且低效。全国各地必须分层建立行政体系,雇佣大量官员。人才和财政基本都用在维持官僚体系上了。官僚们搞行政垄断抑制了工商业,分层贪污降低了财政效率。结果即没法对外扩张,又发展不了经济和科技。

      适当恢复分封,其实是有益而且可行的。过去两千年的几次局部恢复分封,其实展示了不少优点。第一个优点就是武德丰沛。例如唐朝的节度使虽然导致了安史之乱这样的大型翻车事件,但实际上在之后的晚唐依然有效运转,不仅维持了唐朝的统治,还彻底打垮了吐蕃、南诏等强敌,取得了盛唐都未能做到的武功。

      第二个优点就是促进工商业。中国在元代的时候其实也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忽必烈为了夺取蒙古汗位,给予汉族军阀世侯以割据世袭的权利。此外为了解决财政问题采用包税制收商业税。因为官僚系统松弛所以反而不收田赋,汉族地主们普遍非常有钱,极有购买力。包税官们虽然被骂横征暴敛,但实际上包税官为了收的上税来,一般不会竭泽而渔,也会避免商业垄断。所以元代商业十分繁华,南粮北运通过商业渠道,河运海运互相竞争,连草原上的和林之类的地方都靠从汉地买粮食过日子。文学也实现了大发展,从宋朝时候的短小诗词开始发展出戏曲了。元朝的外贸也很发达。如果继续的话没准能赶上大航海时代。可惜元朝内部过于混乱,结果翻车了。元朝灭亡之后洪武大帝得出结论是元朝以宽失天下,于是朱元璋依据理学—儒家瓦哈比主义—全面复辟农业社会特点的法律,等晚明再次开始放洋看世界的时候荷兰人都已经占了台湾了。

      国际上也有类似的例子。隔壁的日本德川幕府只掌握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其余分为两百多个藩国。这样两百年之后,就算是有着落后的等级制度,商人也依然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落魄武士们纷纷转行从事商业,有的还给商人当养子。所以日本明治维新有着更好的社会基础,相比起来隔壁清朝的读书人直到甲午战争也还是忙着考科举。

      遗憾的是中国每次分封,结果都会大打特打一番。这大概是中了战国魔咒吧。这点到了本朝才有改善。本朝自大跃进的时候开始下放经济决策权,改开之后搞特区,建立分税制,逐步建立了竞争性地方政府体系。这是本朝经济繁华的基础。

      • 家园 周人的封建和欧式封建似乎不大一样

        周人最初的封建不是赏功封地,而更类似于一种军事据点和武装殖民制度。目的是为了镇服关东的殷顽殷遗和诸夷,保卫成周和宗周。诸侯国所在地、大小等级、离王畿的远近都是有讲究的。

        成周东边分布着鲁、郑、卫这三个大诸侯国扇形分布,就是要保卫成周,监控殷遗宋国,还要抵御徐夷淮夷。

        齐国作为唯一的异姓大诸侯国扼守胶东半岛,是为了防范此地的莱夷和徐夷、淮夷联合暴动。

        召公作为宗室的疏属元老,分封燕山脚下的燕国,是为了防范箕子带着逃走的殷顽们反攻倒算。

        后来又分封的晋国,明显是为了抵御北方戎狄。分封汉阳诸姬是为了抵御南蛮,而且要保护南方青铜产地。

        所谓“国人”是诸侯带去的武装殖民者,要筑城而居,“野人”是周边居民,往往有敌意,随时会打仗。像太公望分封到齐国不久就有莱夷来进攻。

        另外,诸侯就国,家族中还会有子弟在朝廷任卿士,在宗周和成周也会给他们小块地,这既是对诸侯的一种控制,也是一个保险(比如诸侯在外战死了在朝廷的那位还可以继承宗祀)。

    • 家园 商后裔宋一直存在,直到战国末年

      而且相当强大,两种春秋五霸说法中的一霸,他们对他人篡改自己的历史,也无动于衷?

      • 家园 两个原因

        第一,宋开国的微子本来就是和纣王不对付的,应该就是通周的“商奸”之一,牧野之战后率先臣服,武庚复国起义也没有跟从,这是被周表彰的,所以才能被封大国。

        第二,历史记述掌握在一小批贵族手中,不服的人已经跟着武庚起义或死或逃,能留下来的都是听周王朝话的。

      • 家园 宋国的历史提供了答案

        武王克殷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东征杀死。周公另立纣王的庶兄,当年曾代表殷室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

        微子启是所谓的“殷末三仁”之一,这三仁可能都是曾经私通过周武王的叛徒(武王克殷时微子持祭器造访武王,“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微子嫡子微伯有一子腯,但是微伯及后代被作为人质在周朝做“史官”(虽然作为“史官”他们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不能继承公位,于是传位于微子的二弟衍继位,是为微仲。

    • 家园 其实可以从技术角度看商之前是否存在一个广域王朝

      广域王朝之所以能存在,是要有技术条件的。

      一是文字,文字的意义在于不同城邑、聚落间传递政府的命令,你怎么确保距离遥远的聚落服从一个中央政府呢?口信、符号都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距离和时间内传递极其有限的信息,只有文字才是最有效的工具。商周的“史”就是书写政府命令的官员。

      二是金属或者类似的替代品(比如玛雅人的黑曜石也行),其意义在于作为武器。有了武器才有军队,才能对内镇压反贼、对外打击敌对势力。没有武装力量是不能维持一个广域王国存在的。

      当然还有更前提的条件就是生产力发展,财富积累,可以养活半脱产脱产的政府和军队。最早肯定是半脱产,然后才全脱产。

      人类历史是有共性的,进入青铜时代后才出现第一批广域王国,就因为文字和金属两个技术都具备了。

      陶寺也好石峁也好,都是点状的,聚落发展而为城邑,对周边的影响力大概也就十里地之外的小村子聚落,更远的就hold不住了。

      当然出于各种原因,一个聚落或城邑会有人群迁徙更远而形成新的聚落,但是这个新的聚落和原有聚落的关系,只能说文化类型一样,但构不成有机统一的政权。

      对比起来我觉得,许宏认为商是第一个广域王朝是比较令人信服的,而且商从二里头到二里岗最后到殷墟,伴随着文字和青铜的应用,从小聚落扩张发展到一个大王国的轨迹很清晰。

      商之前是否存在一个广域王朝“夏”呢?除非能找到文字和青铜(当然也许有青铜的替代品)的证据,才能说具备了条件。否则的话,即便存在所谓的“夏”,也只会是一个很小的聚落或城邑,不超过陶寺和石峁的水平,不可能构成一个广域王朝。

      当然也许很可能,周人祖先记忆中确实有这么一个“夏”的聚落在山西、河北的某处,某天这个聚落被扩张而来的商人消灭掉了,其中一部分遗民向西北方的草原逃窜,过起了游牧半游牧的生活,直到被某个领袖带着迁徙到渭水流域逐渐定居下来,成为周。

      而对于商人来说,这个“夏”却是根本不值一提的对手,只是其扩张路上小小一战,甚至都不值得在甲骨卜辞上向祖先神灵报个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