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1978–1992年(未完) -- 蛋疼的蛋蛋

共:💬21 🌺140 🌵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1978–1992年(未完)

    写这东西远远超过我的能力,太累了,还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文章较长,格式较多,而西西河对富文本支持极少,本篇一些原文引用内容无法较好呈现出来,建议直接下载PDF文件。

    https://1drv.ms/b/s!Aheu6Tr0rCGuhw68WlG6tk6fgORh

    我先把参考文献和脚注放上来作为第一帖吧。

    参考文献

    [1] 朱佳木. 谈谈陈云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思考[J]. 党的文献, 2000(03): 8–20.

    [2] 张曙光. 中国经济学风云史: 经济研究所60年(上卷(I))[M]. 新加坡: 八方文化创作室, 2016.

    [3] 陶昌盛. 中国粮食定价机制研究[D]. 复旦大学, 2004.

    [4] 王德文, 黄季焜.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双轨过渡与双轨终结[J]. 改革, 2001(04): 99–106.

    [5] 卢迈. 实行《保量保价》的双轨制: 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J]. 改革, 1997(03): 54–57.

    [6] 张成思. 中国通货膨胀周期回顾与宏观政策启示[J]. 亚太经济, 2009(02): 66–70.

    [7] 汪晖. 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 文艺争鸣, 1998(06): 6–21.

    [8] 汪强. 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中共中央党校, 2012.

    [9] 马骏.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J]. 当代中国研究, 1995(1).

    [10] 董志凯. 由《拨改贷》到《债转股》: 经济转型中企业投融资方式的变迁(1978—2015)[J].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03): 5–15.

    [11] 林毅夫. 《债转股》与国有企业改革[EB/OL]. 爱思想. http://www.aisixiang.com/data/70040.html.

    [12] 林毅夫, 李志赟.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J]. 经济学, 2005(03): 913–936.

    [13] 杨继绳. 价格改革: 经济改革中的一步险棋[J]. 炎黄春秋, 2009(03): 18–23.

    [14] 姚洋. 作为一种分配正义原则的帕累托改[J]. 学术月刊, 2016(10): 44–54.

    [15] 朱富强. 帕累托改进原则能否应用于社会改革?: 实践的可行性和内在的保守性[J]. 学术月刊, 2011(10): 82–90.

    [16] 宋圭武. 《帕累托最优》质疑[J]. 甘肃理论学刊, 2008(03): 67–69.

    [17] 孙立平. 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走向溃败[EB/OL]. 人民网(2011-10-22). http://blog.people.com.cn/article/1319287379166.html.

    [18] 钱理群. 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1949–2009): 另一种历史书写(下)[M].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2.

    通宝推:文化体制,桥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时代背景与政治意识形态转变

      时代背景

      1976年,毛泽东逝世,党和国家粉碎了四人帮。

      据世界银行数据1,1978年的中国GDP总值 仅为1490亿美元,人均GDP(现价美元)156美元,在世界银行所统计的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 区中,排名倒数第四,仅高于尼泊尔、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布隆迪三国,是名副其实的“国 穷民弱”。

      本时间段党和国家的改革都基于这一时代大背景。不管是保守派还是自由派,都面对一个新 的时代,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试错是无法避免的。他们都认为应当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增强 民主、减轻中央财政负担、尊重价值规律、引入市场机制、加快经济建设、。各方面调整幅度 是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分歧所在。

      整体意识形态转变

      1978年4月5日,中共中央批转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到1981年,在全面复查的基础上,对错划右派的3改正和落实政策工作全部完成。全国共改正错划右派54万人,占原划右派总数的98%”http://www.zgdsw.org.cn/n/2013/0125/c244520-20323571.html。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胡福明原作后经多次修订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新华社转 发。2 次日 《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拉开了全国范围内极左路线失势的序幕,华国 锋“两个凡是”理论倒台。

      笔者认为需要说明的是,不考虑本文背后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其中的理论本身大部分是正 确的,也是马克思一直坚持的,他所关注的是实践中的人和社会,正是这种实践的要求, 要求理论与时俱进,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自身的批判和发展。也正因此,马克思抛弃 了形而上学的终极实存的哲学体系,也同时抛弃了纯粹的、试图超越人类历史和实践的自 然辩证法,他所提倡的是成为运动的、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并 试图改造世界以此让世界更加美好。但胡福明此文错在“唯一标准”,这是一种过度扩展, 有损于马克思的严谨审慎。笔者再次重申,马克思科社思想仍未脱离空想社会主义范畴, 这使其成为乌托邦。 详情请见[sec:marxkexue]一节。

      1978年11月10日–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原定议题讨论经济。陈云在 东北组率先提出系统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凡一系列重大冤假错案。(“到1982年底, 约有300多万名干部得到平反。”)邓小平提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 主义事业就会被葬 送”3, 胡耀邦“认为有些农村体制如“政社合一”就应该改变。”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总结 发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到反官僚主义、加强责任制、“允许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 先好起来”,同时对落后地区和人民给以有力支持等等。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继承了之前中央工作会议精神, 在全中国及历史层面上成为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另外“邓小平实际上已成为中央领导 集体的核心。”。4成 为纠正极左路线、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由党和政府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论述功过,极左势力下台。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所提出的“一纲四目”,进一步 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9条方针政 策。5 提出“(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 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1982年,邓小平就叶剑英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 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随后也成为香港、澳门回归中国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 在港澳回归问题上立场坚定,行动果决。

      1982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陈云约请国家计委负责人座谈,强调计划经济为 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派”暂时压倒“改革派”。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致开幕词,首次 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全面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 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 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八十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 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 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6

      1982年,黄克诚向陈云提到“要把经济搞活,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搞死,但搞活不能没有 秩序。这就好比一只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它就死了,要让它飞。但要让它在笼子里 飞,否则它就飞跑了。”陈云在之后两三个月里反复引用了黄克诚的谈话,并且加以补 充:“搞活经济是对的,但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 后被称为“鸟笼经济”,此鸟笼 与我们当前的“腾笼换鸟”完全不同。陈云此时的“笼子”强调的是计划经济的作用,我 们今天的笼子强调的是空间生产。[1]

      1983年10月党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整党的决定,邓小平 在会上讲话,强调整党不能走过场,要清理“三种人”(指在“文革”中追随林彪、江青 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198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 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发出第9号通知,明确强调要进行彻底否定“文革”的教育。7

      1984年10月20日,中共第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重要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 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过分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逐步缩小国家统一定价的范围, 适当扩大有一定幅度的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的范围。”此外《决定》还涉及城市重点转移、 价格改革、政企职责界定等。本文对于这些内容的探讨将分别放在下述相关章节。

      张曙光评价

      这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成为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中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 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 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8

      1987年10月25日,赵紫阳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本次大会报告《沿着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 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 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 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 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 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 源。

      严立贤就此报告中的“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写到

      在十二届三中全会,只是强调国家计划必须依据价值规律,而在这里,国家计划必须通 过市场来实现,也即只能通过市场把企业引导到国家计划上来。这样,指令性计划必然 要退居次要位置,整个经济体制因此向市场经济迈进了一大步。9

      在马克思所作的科学共产主义重要纲领性文献《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分为共产 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我国所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实 不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而是向“共产主义初级阶段”过渡前的带有更多资本产权性 质的“前社会主义阶段”。

      据张曙光,“我国处于什么样的阶段”的最早争论始自1979年2月5日苏绍智、冯兰瑞在理 论工作务虚会上的报告《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 》。[2]

      笔者认为,若要更直白、更方便大众理解的话,可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替换为带有更 多国家资本主义性质,但是为迈入社会主义的阶段所不得不经历的阶段。事实上,不管苏 俄或者中国之前左的程度如何或它们如何宣称,始终都未曾脱离国家资本主义主体的范畴, 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失败后对此具有较为清醒认识。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实践中,马恩 历史唯物主义中所说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发展程度”成为无法跨越 的卡夫卡峡谷。这次大会关于生产关系等的认识虽然带有政治因素但可说是准确。

      赵紫阳本次大会报告上提出“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 持改革开放列为两个基本点。 据赵紫阳《改革历程》记载,邓力群、胡乔木、王忍之等保 守派在中共十三大之前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意见较大,他们认为应当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为纲,改革开放为目。”

      1992年1、2月,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 上作《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 更好》的讲话。中国正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1978年中国gdp是1490亿美元,当时美元

        当时中国近十亿人,人均才能达到156美元。

      • 家园 马恩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

        他们不设想未来的具体社会形态,而是说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把马克思和空想社会主义混为一谈不是原来空想社会主义的意思,是概念的混淆。

        赞成唯一过分了。

        • 家园 学习!感谢探讨。

          我比较赞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此也要加以继承和批判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自然……不认可科社部分。

          这方面我有写过草稿,也是我想做的电子书的一部分,但还未修订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620891

          • 家园 马没有空想

            根本的问题在于你不了解现代工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普通老百姓能理解的通俗说法,生产力包含了科学和技术,科学是原理,技术则是原理的具体实现。科学理论可以在学校研究所做出来,但是具体的真正的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则一定是在工厂里面做出来的,任何一个所谓的科研人员都不可能自己去开车床。

            读书笔记做的不错,但是我想说的是,马克思的理论还有一个别名叫做不是理论的理论,窝在书桌边是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的。

            • 家园 是的,而且还要补充一句

              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哪怕科员人员愿意 “挽起袖子” 开车床,也无法用传统的 “理论研究” 方法来认识世界。

              化学、应用化学、工程化学,三个科系,看起来都跟化学有关,实际上千差万别。同样的试剂,实验室制备、大规模制备(半吨)、工业化制备,手法完全不同,天差地远。隔行如隔山。

        • 家园 正好又看到这一段

          政经笔记看第三遍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萌芽在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是與论先行,再夺其政权,改造其生产关系,以此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向前进了,之前的先进生产关系又会有不适应生产力的地方要加以重新改造。但生产关系的改造是要从上层建筑开始,所以上层建筑改造好了才能理顺好的生产关系,以最终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通宝推:阴霾信仰,桥上,
            • 家园 好像有种看法认为

              “卡夫丁峡谷”不是指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灾难。

              • 家园 不是经济危机,而是血淋淋原始积累

                斯大林和毛泽东用国家代行了这种原始积累,虽然他们有个终极目的。

            • 家园 是的。中国的具体实际导致了毛对马思想的修正。

              毛在九评后也对毛思想进行了修正。

              如何认识这种修正?马毛在此问题上孰对孰错?

              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已作出了回答。

              当年毛是以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对以上问题作出解释的。

              我不赞成你的推断,主席另一段话说的更清楚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难道自76事变以批“两个凡事“开始的走资派夺权不是如此开始的吗?

              从走资派到现在的彻头彻尾的权贵资本主义,其间也经历了一次对邓思想的意识形态解构,相比真理标准大讨论那种暴风聚雨式的舆情斗争,这次解构是个和风细雨式的漫长进程,并且此段历史仍处现在进行时。

              从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现在完全踢开毛的社会主义,只推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后三代核心都在篡改邓思想,因主席的生前切割.[1],毛思想他们是难以篡改得了,等以后权力与资本的斗争公开化后,这些人可能连势都借不上,人民永远是最狡黠。

              毛的上段结论在现有中国历史阶段仍旧是个普遍真理。这是我的观点。

              [1]:反反复复阅读56反右至62九评这段历史的相关文献后,我越发感到邓的修正主义历史角色定位。

              邓缺乏毛那种成体系的哲学观及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集体主义,由此错误的把毛自己都已扬弃的56前的几十年历史实践经验奉作正确的毛思想,而把毛62之后所发展出的正确晚年思想,错误的加以“历史决议“否定。

              邓不是个马列主义者,但他确实称得上“半个“毛主义者,只是他这“半个“毛思想“正是毛晚年思想的对立面。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不能苛求邓,苛求邓就是苟求毛的前半生,邓改开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知识分子“管理、技术“要绩效等等言论都在主席56那几年文稿中有体现。

              56后,毛的思想向前进了,并摔开他的战友一大截,以至他们只见到主席一个尾巴(八大思想),而那正是毛所要努力甩掉的,却恰恰被邓当成宝样的捡起来并安放到神坛,这就是历史(现在河里对邓的争议正是来自世人对毛思想的不完全理解,以56为转折点,毛的“两件事“辨证的统一成完整的毛思想,如果后件事是毛的左,56之前就是毛的右,邓正处于此位置。我们承认毛左边的晚年思想,就应坚决的扬弃毛的右,这才是辨证的唯物史观)。

              通宝推:hwd99,逍遥笑清风,阴霾信仰,
              • 家园 邓不是马列,他认为资本主义是大势所趋。

                所以大卫哈维,汪晖说中国是威权下的新自由主义,并且导致合法性问题。

                邓的错不在于走资,在于走资过程中彻底舍弃了辩证批判的马列思想,一干二净。陈云做的多些但陈云又固守计划为主。

                我在某资料看过邓问在座几个人,谁真正看过多少马列?或者懂?几乎无回应,然后邓坦承自己看的少,不懂。(记不清哪里的资料了,可能有少许出入)。

                毛时期的东西我也写了,这两天发上来吧。

                毛邓等的异同和评价我也得做。

      • 家园 【原创】党内分歧

        本节内容主要参考了赵紫阳回忆录《改革历程》。本书由杜导正作序,鲍彤导言,萧洪达、 姚锡华、杜星垣、杜导正根据赵紫阳下台后的录音整理而来,涉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至89事件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变革及政坛风云。因此回忆录并非赵紫阳亲笔独立完成,一些意 见看法可能代表整理者看法,还请读者慎重对待。

        笔者个人认为,赵紫阳在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理论、思想认识水平令人意外地浅薄,一 些设想远远漂浮于上天,另外一些政坛风云变幻写成了百姓家常。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 因:1,不便深入;2,赵紫阳年老衰退;3,一些资料因权限问题无法查证,赵紫阳在书中也 有提及这点;4,因出版和社会形势压力有所删节,避重就轻;5,赵紫阳本人确实水平有 限;6,整理者问题;7,其它。对于浅薄的主因,笔者更倾向于第5条,也就是最高职位曾达 至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赵紫阳政治、水平与位置不相匹配。考虑时局,邓小平之所以重用“年 轻”的胡耀邦、赵紫阳,或许也因他们各方面思想认识水平上同样“年轻”吧。

        1980年5、6月讨论制定六五计划时,陈云提出确保财政平衡、信贷平衡,为此可放缓经济增 速,大大压缩基建规模、预防财政赤字、通货膨胀。

        邓小平支持大力开放经济特区、吸引外资;陈云对沿海地区资本和外资投机较为警惕,对资 本的唯一目的是超额利润保持警惕,对特区有意见,希望任用的沿海领导人更为思想坚定而 不是头脑灵活。赵紫阳书中认为1981、1982年对沿海地区经济领域犯罪的打击由陈云主导, 有扩大化的错误,有碍于改革开放进程。

        1984年因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信贷发放过猛、过多,基建规模过大,导致通货膨胀。陈云支 持大缩基建和财政赤字,赵紫阳支持较为柔和的软着陆。

        多种资料中认为胡耀邦作为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缺乏与职位相相称的老成持重和政治、经 济知识,好大喜功。另一方面,胡耀邦个人身上似乎有着唐吉坷德式的理想色彩,并敢于为 理想以身犯险,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往往都一致高度赞誉他的个人品德,笔者也不例外。问 题是胡耀邦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缺乏实现理想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简单总结为大德小能, 这在各国政坛来说都很难有好结局,这种失衡也不比其他错配更加优越,同样可能对国家和 人民造成极大和无可挽回的恶果。

        胡耀邦对产值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是一般乐观,漠视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这种乐观中有他宏 观经济认识水平低的原因,和陈云意见两极。

        中国因社会变革产生了民间人心的激荡与彷偟;因对往过的反思,知识界首先开始探讨毛时 代人道主义的缺失;因权力寻租、官僚腐败、经济通膨等问题民间也有反对声音。至始至终, 胡耀邦对知识界自由一向抱有支持态度,在1983年批判了邓力群等激进左派所要求的“清除 精神污染”运动,与激进左派矛盾加深。后来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与党内实 权老人产生激烈矛盾,成为其下台的根本原因。据林牧《习仲勋晚年的几件大事》回忆,这 一时期支持胡耀邦的高层领导人有赵紫阳、习仲勋、李先念和万里。

        赵紫阳认为邓小平与胡耀邦决裂的根本原因是胡耀邦相对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当时民间有 些声音要求“民主”政治,以一些高校师生为代表。1985年9月18日,北京85学潮时有个别学 生打出了反对邓小平、胡耀邦的口号。胡耀邦对此不太在意,邓小平意见较大。

        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闭幕时,陆定一不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提法,认为这是文革时整 人的提法,王震、薄一波主张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此胡耀邦的表态模棱两可,邓小平作 最后发言时批评了陆定一。赵紫阳认为胡耀邦此时表现意义不大,因为在此之前邓已经决定 拿下胡。

        86年末全国一些城市兴起学潮。1987年1月1日,北京学生游行。1月2日,当局释放被关押人 士,学潮结束,这成为压倒胡耀邦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其实就是坚持我党一党专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能简单等同于 反对民主,不能说是全错或只为维持权贵利益。我国古今历史主流中从未出现过这样一种民 主体制。笔者始终认为,中国目前仍要坚持民主的集中制,民主为辅,集中制为 主。10但是民主成分如何参与到集中制来,特别是民众的民主而非高 层领导人之间的民主,这是中国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特重大问题,并且对这一问题的理 智探讨会艰辛和困难。民主是好的,但空喊口号太容易,具体落实怎么办?中间会出现什么 样的问题?直至今日,个别“进步”学生和师生仍存在着心中激情满满、脑中空空荡荡的严 重缺陷,不考虑历史现实。

        胡耀邦下台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老人“退不退”的问题。1985年胡耀邦与时任香港《百姓》 杂志主编陆铿谈话时以及86年访欧及与四川省代表谈话时,在老人们“退不退”问题的回答 上表现不力。

        在1987年1月追究胡耀邦错误,致使胡耀邦辞职的会议上,有人率先就老人“退不退”的问题 发难胡耀邦,这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诛心之论。这个人是谁?赵紫阳《改革历程》里说是余 秋里,其他资料有说是赵紫阳。

        胡耀邦辞职后,邓力群中宣部部长被免,解散书记处研究室,《红旗》杂志停刊,以及邓力群在 十三大落选,引起了陈云、王震、李先念等人等对赵紫阳的不满。“他们认为,胡耀邦那个时 候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我却干了。”赵紫阳认为是人心所向的结果。

        据赵紫阳《改革历程》记载,1987年10月25日,赵紫阳正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作《沿 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大会报告时,陈云中途离席。

        1988年1月,在严重通货膨胀的态势下,赵紫阳希望沿海发展更快些,进口国外原料,利用国 内劳动力密集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发达国家转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形势 下发展出口,姚依林、李鹏担心会给全国经济过热带来影响和地缘发展不平衡,陈云等老 人担心进口国外原料后向国外的出口是否能够通畅。就今天看来,邓小平支持下的赵紫阳这 一举措是正确的,并为今日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工厂奠定了基调,功不可没。

        赵紫阳在《改革历程》中,将1988年、1989年严重通货膨胀的问题归于邓小平为解决双轨制 问题、实现并轨,采取了大幅放开市场价格的“价格闯关”。赵认为

        1988 年出现的物价上涨 18.5%的严重通货膨胀,问题既不出在信贷的失控,也不是出在基 建规模过大,这两项都没有超过原“软着陆”方针下所规定的指标。主要问题是出在储蓄存 款大量下降……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我们不采取上述的思路和做法,而是继续实行调放结 合的方针,如果说感到过去步子太小了,可以把物价放开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同 时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使银行利息高于物价上涨指数,实行保值储蓄,1988年严重的 通货膨胀是可以避免的。

        赵认为如果不实行激进价格闯关,调控结合,在的“软着陆”方针,只要保值储蓄那么 在“软着陆”下物价放开更大一点也不会出现问题。笔者认为,赵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这 几条无法同时成立,保值储蓄如何能够与通膨、基建、价改、贷款利率、中央财政负担等方 面割裂开来单独实现呢?同期陈云、李鹏、姚依林的一些担心是正确的。

        赵紫阳和胡耀邦对经济问题缺乏太多所应具备的知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 复杂关联认知相当浅薄。陈云对胡、赵二人的批评多数成立,认为要辩证看待市场经济的思 想也成立,多数高层领导人甚至西方媒体普遍认为陈云处事稳健审慎、经济知识扎实、遵守 党的纪律、党性强、阶级情感强。这里并不是完全肯定陈云。陈云的弊端是政治和经济上过 于相信计划,但因陈云当时处于被动、保守一方,在激进变革为主流的形势下,他的理论错 误没有足够的表现空间。

        邓小平与陈云虽然分属两个派别,存在意见分歧,但达成了不公开化两人分歧的默契,两人 间不直接冲突,互有吸收和让步。在邓小平1992年1、2月南巡后,作为保守派的陈云随即 在4月份访问上海并表扬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发展。笔者认为两人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民主,对 党的团结起到了好的作用。

        1989年政治风波,加之之前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保守派势力进一步发展。保守派希望 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均加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思想不变,政治上只要求一党专政, 经济上要继续改开,奔向市场经济。针对苏联解体的总结,保守派和自由派也有不同看法。 邓此时在中央处于下风,难以较好传达贯彻他的执政思想。

        1991年1月1日,皇甫平(作者原名周瑞金,笔名“皇甫平”应取黄埔辅助邓小平之意。)在 上海《解放日报》援引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同志讲话“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发表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3月4月间,皇甫平连发三篇文章,引发国家上下激 辩。“4月8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补选朱镕基为国务院副总理。他还兼任国务院生产办 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但自由派仍未取得优势。

        邓小平1992年1、2月以全家度假为由再次南巡,争取到省委省政府和军队的支持,以类似 于“地方包围中央”的方式,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确定了坚定不移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

        钱理群对事不对人的分解了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批判性相当强,但对于此时自由派战胜 保守派还是较为肯定。“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及时阻止了向‘阶级斗争治国’的毛泽东路 线回归的倾向,将中国重新拉回到‘改革开放’的轨道,这又是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笔 者认同钱理群的看法。

        通宝推:文化体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