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要替教师辩护。 -- flzt

共:💬51 🌺383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讨论】关键要看什么地方的学校

          越穷的地方,私立学校教师和公办教师的差距越小,甚至能反超。因为穷地方的私立学校是稀有品种,而且当地公职人员收入普遍不高(这是相对于发达地区平均薪资而言的)。如果是发达地区,除了贵族学校,一般私立学校的教师和公办教师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五险一金的基数都不一样,福利可能也差不少。

          上海是特例,那是在基本做废好的公立学校和通过公私合营来做强民办学校的结果。否则,最好的学校一般还是公立的多,私立的好学校和私立好医院一样,凤毛麟角,既然教学质量不足以吸引更多生源,当然也就没那么多利润来提高教师待遇。

          而且,公办教师不管在什么学校,只要在一个系统,不是跨区跨县,明面上的薪酬待遇是差不多的,至于私下的红包或学校的创收福利、辅导收入是另一回事了(一些农村学校据说烂得可以,和教好教坏都不影响教师待遇也有一定关系)。但私立学校薪酬,就和学校本身的关系很大。发达地区公办教师的用工成本,加上单位承担的五险一金,少说也要十几二十万一个人,有多少私立学校可以承受?

          更别说要让好点的老师放弃编制来私立学校,起码要给他相当于公办教师两倍的薪酬吧?所以,整体看,公办教师的待遇还是比私立高。个别高级私校的教师收入,不具有普遍意义。

          • 家园 杭州算穷地方不?

            你可以去调查一下城区几所私立学校教师的薪资水平。别的我不大清楚,一个是余杭区信达外国语学校(算是余杭区最好的私立中小学)。在有一个汽车东站附近。杭州国泰外语艺术学校,这个算不上最好。这两学校绝大部分老师薪资对比公办教师编制,还真强不了多少(国泰的比公办的还低)。信达也就是稍微强点,也就多个10%。但是压力比公办要强很多,每年信达有很多教师考上了编制直接离开。

      • 家园 为什么理所当然的认为教育是公益性?

        垄断知识,本来就是统治阶级控制的主要重要必不可少的手段。孩子开始上学读书,我就跟她说:别觉得上学读书很自然的事,这是很多人流血流汗流泪才挣得的。

        通宝推:猪啊猪,朴石,
        • 家园 就是从这些事情上才比较看出毛存在的意义

          你说的很对,实际上这才是社会的常态。。

          我这代人,上学时候真是把教育的权利没当成啥稀罕事的,虽然也在教材里读到高玉宝读书的艰辛,也真没在现实里在这上面真正体会到分层的效应,最多的不公也就是有人走走后门这种,周围同学基本来源五湖四海,工农兵学商干啥的都有。。而现在,真不同了,记得印度老电影《流浪者》里有句话,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 如果只从教育演变的轨迹看,大概率这话会成现实。。。

          也就是从这些事情的比较看出毛存在的现实意义。。

          在当时那么艰苦原始条件下推行的覆盖整个乡村体制的教育体系与医疗体系,现在看近乎是奇迹。。

          通宝推:独立寒秋HK,阴霾信仰,李根,发了胖的罗密欧,ccceee,叶入林,猪啊猪,审度,删ID走人,
          • 家园 精英人口大幅度灭绝。

            战乱之后,建国之初,大都如此。经过一、二代人之后,人口又开始分化。社会开始分层,向上流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就必须制订相应的约束,保护已有精英阶层。

          • 家园 奇迹也需要后人的守护

            现在国内越来越像美国系统学习,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毛前辈们只好看作是outlier了。。。

            • 家园 自己比较悲观,这个过程大概率是不可逆的

              自己比较悲观,这个过程大概率是不可逆的。

              因为根子不在制度,而在人性人心。

              比如最简单的一个常识,占有多余的房子的人会让出房租吗? 存有存款的人会让出利息吗?不会的人怕是居多居平常的。。那不管起点如何,中间的演变过程如何,最终的结局趋势会一致,就是金字塔的结构。。直到最后剥削的度到了断供的时候,推倒重来。。

              毛时代,以后隔的时间越长,越会是个神话时代吧。。

              知道也见识过真正的毛主义者,但大多数人不会也不可能放弃私的,不会放弃不劳而获的机会的;人下人信毛容易,人上人还走毛道路难。。

              真正信奉毛主义的人最起码不会留私产,不会靠私产谋劳动之外的利益。。这样看,近乎是圣人的要求了,除非是特殊的时代(大革命时期),正常年代下很难出现逆转,趋势如此。。。

              • 家园 不对吧?

                我觉得信奉共产主义与保留私产和谋取劳动之外的利益在现阶段是不矛盾的。据说恩格斯还是资本家,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共产主义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靠社会的发展来达到的,而不是靠个人的牺牲。

          • 家园 看数据,不能看感觉

            毛时代,每年大学生才招几万人,十几万人,我91年上大学的,好像也就招几十万人。现在每年招700多万人。哪个时代更公平?

            • 家园 看看公不公平。

              [URL=链接]https://wentommy.wordpress.com/tag/大院子弟-红色/ [/URL]

              同为知青,从回城参加高考开始,红后们就远远甩开了其他阶层的孩子。你还在公社阅览室里找复习资料时,他们已经第一批公费、自费留学美国了;你正为戴上大学校徽热泪盈眶时,他们已经当起了倒爷,靠钢材、彩电指标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同胞了;你通过罗湖口岸心潮澎湃地第一次走出国门时,他们已经变成了美籍华人。

              替换天生资源难自弃,红色基因最给力。

              大院儿们很快成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在各个领域的“大师”与“教父”。

              现今,这些大院儿们正在和米锅及全世界的犹太们在毛衣战中同流合污出卖中华民族利益。

              再看看他们的生活,特供体系。

              1960年,中央拟订了《关于对在京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副食品供应方面给予照顾问题的报告》, 便是所谓“特需供应”的行动指南。

              公安部曾设食品专供站——中南海特需供应站。对外称北京饭店招待所,起初是处级单位,下设四科一室,并管辖几个专用生产基地,规模较大者是巨山农场,专为中央领导人生产、特制、加工优质的粮油、菜蔬、水果、肉、鸡鸭、蛋、奶等副食品。

              据报道,这个农场因一直保持极度低调,以致当地一些居民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其员工称,与其它有机农场不同的是,巨山的产品只供应中央政府部门,普通顾客是买不到的。/QUOTE]

              [QUOTE]《洛杉矶时报》 曾以 In China, what you eat tells who you are(舌尖上的中国等级制度)”为标题写过特供现象。

              [URL=链接]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1/sep/16/world/la-fg-china-elite-farm-20110917[/URL]

            • 家园 到此为止,各持己见吧!
            • 家园 以前的几万、几十农村子弟考上大学就是国家干部,鲤鱼跳龙门

              相比而言,当时干部、富人子弟并没有太大优势。这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强力推进剂,现在大学生招生人数虽然多了,但是底层子弟向上流动是容易还更难了?

              • 家园 以前的干部子弟基本人人上大学的。

                以前的工农家庭,基本都没有书,家里小,床还没地方搁呢,还摆书。所以绝大多数的人也就是看看课本。而干部子弟,我记得,以前处级就是小100平方米,家里多多少少都有些书。所以干部子弟天生就是视野广,见识多。然后接触的人多,再加上收音机,电视,录音机这些辅助工具,和工农子弟比学习,天然就是巨大优势。

                以前的工农子弟百中取一上大学,干部子弟基本50%上大学。现在干部子弟95%上大学,工农子弟30%上大学。我觉得应该是现在更公平。

                现在贫苦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小,在江浙沪贫苦的人应该已经是绝对少数了,而以前江浙沪的城市人口也只有20%。所以现在社会底层上大学,和以前比完全是两个类型的问题了。

                • 家园 从教育角度,信息化时代肯定是有利于公平的

                  造纸印刷术发明之前世家垄断了权力,之后中小地主就可以进入权力阶层了。信息化时代,家世好的当然仍然有眼界方面的优势,但这个优势不是不能弥补的。

                • 家园 你说这个“以前”是什么时候?

                  别人的情况我不知道。在60年代我大姐刚上学时(那时还没我),因奶奶身体多病,父母亲作为普通工人工资很少,借了很多钱为奶奶看病,后来奶奶去世办丧事时也花了不少钱。加上当时家里子女也多,生活压力大,欠了不少外债,从我记事开始都知道家里都在不停地还债,所以比起一般人家的条件更差些,的确很穷。姐姐说那时经常拖欠学校的学费被老师说,但是只要后来还给学校就好了,没说不交钱不让上学的。

                  我家里住的是居民区,地方小,但也不至于书都没地方摆。我家周围多数人家的情况比我家还多少好一点。到了80年代中,我到重庆上大学时,班里或本专业同学中属于干部子弟的人好像不多,倒是农村子弟比较多,同学中甚至有每月贷款30元还要给家里寄10元的极端情况,我这样的城市平民子弟反而属于条件较好的。就是不知道你说的“以前”是哪个时期?跟我本身的体会好像很不一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