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共产主义和国际共运 -- 解甲

共:💬115 🌺1258 🌵3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托洛茨基很难成为党的新一代领袖

        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斯大林等人不同,他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是独立于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的区联派领导人,只是在十月革命时才率领区联派加入了布尔什维克。

        因此在布尔什维克党内领导集团始终将其视为外来而非嫡系。而他自己也自视为列宁的盟友,而非斯大林等人自居于列宁学生或下级的地位。

        虽然托洛茨基直接领导了十月革命起义和组建了苏联红军,但是跟同事们的裂痕始终很大。列宁死后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组建三巨头反托,就是阻止托洛茨基成为党内的新领袖。

        在苏联建设上,托洛茨基提出计划经济和以重工业为先导的超工业化方案。在他的眼里,一方面工业落后使苏联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另一方面苏联农业的落后需要工业的发展来解决,只有工业大幅发展,才能为农业提供廉价工业品促使其发展。为此托洛茨基党内第一个提出以工农剪刀差的方式剥夺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实际上是德国李斯特后发工业化道路的翻版。

        而布哈林、李可夫反对这种剥削农业,以重工业为先导的工业化方案,他们主张以农-轻-重的顺序 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实际上是英国原发性工业化道路的翻版。

        斯大林派先是支持布哈林的工业化理论,超工业化剥夺农民的口号打倒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联盟。反过来再以投降主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等罪名批判布哈林的工业化理论,将其一网打尽。 然后搞起了以重工业为先导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另外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斯大林确实是在党内政治理论斗争中战胜了其他对手。这个理论就是著名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

        一国建成论在老布尔什维克眼里是荒唐的。 用托洛茨基的话说:当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突破国界形成全球性生产力的时候,未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只能是社会性的全球生产力,怎么可能将生产力重新收缩到孤立的一国国界之内?

        但是这个理论却获得了党内中下阶层的拥护和支持,并因此支持斯大林打垮了所有的政治对手。因为它解决了一个党内普遍困扰的思想问题:苏联建立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按照列宁时代的理论,苏联的建立只是为了等待下一次社会革命的到来,没有世界的社会革命,苏联本身无法建成社会主义。而按照一国建成论,苏联自身就可以独立建成社会主义天堂,这是中下级党员群众们愿意相信的。

        通宝推:ccceee,天白,杨微粒,acton,老老狐狸,天堂,
        • 家园 斯大林的理论获得支持还有一个原因是国际共产主义活动的低落

          列宁曾经设想的全世界共产主义的快速胜利可能到20年代中期基本终结,这个时候的苏联不得不直接面对所有资产阶级国家的围攻,不能快速增强自己的实力迟早会被围殴到死。布哈林李可夫的那种方案是苏联等不起的,英国能搞那个方案因为它是岛国,周边国家当时忙于陆上争霸,只要封锁海上就可以关起门来搞建设,苏联周边那么广的领土敌人随时都可以开进来,对手不可能坐视苏联做大而不加干涉。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更是在消耗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敌人的敌意。

      • 家园 托派是个老话题,但一直模糊不清,我试着说一下。

        托洛斯基一直都游离于布尔什维克党之外,直到十月革命,原因在于与列宁的分歧。

        当初列宁看重托,托从流放中逃出,来到伦敦,相处不久,分岐就出现了。

        托以他的文章在工人中享有极大声誉,托的革命理论基于工人运动,但在如何组织如何领导工人方面,与列宁产生极大的分岐。

        托的想法是,工人运动不断壮大,并产生自己选举的组织--苏维埃,当工人运动壮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通过议会来掌握政权,从而实现社会主义。

        即使十月革命后,托一直主张工人应当有自己自发选举的组织,而不是依赖于布尔什维克党。

        通俗说,就是议会民主制。

        百年之后回头看,托的理论产生的工人组织,是没有战斗力的,在严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不能顶住压力,不能长期存在。

        再从具体组织中来看,托派的组织活动,是从共产党或布尔什维克内部分化而来,挖的是共产党的墙角,遭到清肃在情理之中。而在资本主义阵营中,托派活动没有起色,没能掀起哪怕是小浪花,托本人离开苏联后,并没有根据他的理论,产生一块根据地,就足以说明他的不切实际。

        很多人同情托洛斯基,认为他能真正实现工人阶级的民主。

        然而要实现工人阶级真正的民主,首先要推翻他们头上的大山,而议会民主当不起这个任务,民主也就只能是奢望。

        通宝推:夏至欧锦,吃土的蚯蚓,独立寒秋HK,侧翼,潜望镜,
        • 家园 托派等于是共产主义派,始终坚持世界革命。问题在于

          当下世界范围内的矛盾,远没有达到世界革命的阶段。各国家各区域的主要矛盾基本都是集中于本区域内部,全球范围的生产大联合和阶级运动大联合、民主斗争大联合还远没有发展起来。这种生产发展还不成熟不到位的阶段,跟托派的主张不相吻合,所以托派理论上是空想,行动上会有严重的问题,具体执行下去,我猜会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反面。

          世界革命跟支持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不是一回事。作为一个革命党,支持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是应有之义。但主要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不能为了主义或者主观,把次要矛盾当成主要矛盾,那在行动上会是致命的。

          通宝推:胡一刀,
        • 家园 现在看

          工人阶级才是革命成果“篡夺者”,工人阶级一直没能成为革命的主力,建国后却获取了最大的权益,而各国营工厂的低效率又直接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总崩盘。

          通宝推:acxp,
    • 家园 所谓 “奴性”,倒有可能是对的

      苏联和中国的成功经验,有类似的地方,就是出现了卓越的领袖人物,广大群众坚定而有力的支持,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模,整个氛围蓬勃向上,遇到困难关头,群策群力,前赴后继。

      用毛的话概括,就是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哪怕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的时候,都有这个的气质(低配版),英国人有 “英国要求人人尽责”,美国有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

      与之相反的特质,典型的是法国和印度,上层眼高于顶,甩手掌柜,只想当老板,以劳动为耻,下层看不到希望,麻醉自己,打着 “浪漫” 或者 “来世” 的旗号,一盘散沙,一触即溃。

      西方舆论并不说印度人奴性,也不说达赖喇嘛的农奴 “奴性”,那是香格里拉,人间天堂。

    • 家园 苏联亡于斯大林,而非赫鲁晓夫

      斯大林的上台标志着十月革命胜利果实由官僚主义集团掌握。

      用托洛茨基的话说,斯大林上台是十月革命的“热月政变”。

      斯大林的大清洗针对的对象是布尔什维克反对派及其同情者,杀害了列宁时代几乎所有的政治局委员,相当于蒋介石的412清党。

      正是斯大林对苏共犯下了如此大罪,当他死后,赫鲁晓夫作为少数良心未泯的干部之一才揭发他。

      • 家园 赫鲁晓夫良心未泯……

        对斯大林的评价,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很公正客观。

        我对大清洗了解很少,这方面暂时不予置评。

        你后一个回帖所说的“官僚阶级掌握社会生产资料”,并非始于或完全形成于大清洗。在列宁去世前,官僚、专家就已经在生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十月革命后,工人思想方面首先需要改造的是无政府主义倾向、工联主义倾向。1918年5月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内战、外国干涉,生存问题摆到了首位(对于工厂来说就是生产问题),国家机关、军队更需要布党党员和工人积极分子,不得不很依赖资本家、专家组织生产。(列宁在《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文章)。这种措施显然具有临时性质,列宁去世前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做出调整。20年至21年初,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等人认为这种临时的措施应当理论化、长期化,列宁当时既批判托洛茨基、布哈林他们的观点,又批判工人反对派。

      • 家园 苏联没有斯大林早就被纳粹德国灭亡了

        还等得到赫鲁晓夫?苏德战争开始一溃千里西线第二战场迟迟没有建立的时候赫秃头怎么不勇敢站出来接下这个烂摊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太祖看不起赫秃头不是没原因的。就是那个杀人如麻的贝利亚在卫国战争期间负责整个苏联的军工生产,功劳同样是不能抹杀的。

        • 家园 你跟我谈的东西是两码事

          你说的是一个民族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抵抗问题。

          而我说的是苏联作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国家的变质。

          对于苏联来说,当斯大林上台大清洗布尔什维克的时候,作为无产阶级祖国的苏联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官僚阶级掌握社会生产资料,以行政指令控制资源调配的垄断资本主义民族国家。

          • 家园 无产阶级就不会变质?

            贫农出身的朱明皇室最终灭亡在农民起义中,赫秃头自己不是工人阶级出身,他后来真正忠于工人阶级利益了么?官僚化的那批人里头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先的工人阶级蜕变的,权力和利益是可以腐蚀人的信仰的。纯而又纯的格瓦拉看不起卡斯特罗的做法,结果自己那条路也没有走通。

            通宝推:侧翼,
            • 家园 这就是托洛茨基在后半生一直研究的问题。

              国家本身是阶级的产物,国有制是最极端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苏联国家官僚本质上是通过国家权力掌握社会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即便是最忠贞的共产党员担任国家官僚,其本质仍然如此。

              这种阶级属性会自发地促使官僚阶级推动国家走向资本主义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需要以人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民主活动制衡官僚阶级资本主义复辟倾向,这也是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重要内容。

      • 家园 送花一朵。

        但我对您的观点不完全赞同。

        我的观点是,苏联亡于斯大林体制,而非斯大林本人。当然,斯大林对斯大林体制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但所谓“对苏共犯下如此大罪”,我则不能苟同。

        至于赫鲁晓夫,我在主帖里提到了,我认为他的主要问题是愚蠢。如果他足够聪明强大,能够引领苏联转型,那么苏联作为一个政权未必会灭亡。当然是否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另一个问题了。

        非得给苏联灭亡找一个主要责任者的话,我会选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执行着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体制,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大概没有比这更差的组合了。

        • 家园 同意

          每次看斯大林时候苏联政治格局的变动我就总觉得这个体制有点邪门。但是问题的核心是他邪门么?是形成他的环境太恶劣了。而且我一直觉得苏联的问题不是没法解决,但是斯大林死的太突然了,他过高的威望使得他手底下的人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源进行改革(而他真正属意的继承人死的比他还早)。所以并不奇怪为什么斯大林死后毛主席要退居二线(整个人类历史上主动放弃权利的最高统治者也没几个)。

          赫鲁晓夫想对干部终身制开刀就被政变了,当时政变推举勃列日涅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他比较无能(他也确实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