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养老院 -- 金台夕照

共:💬37 🌺24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生活中我们经常受别人影响,也影响别人。

      春节去昌平参观养老院的还有杨小姐、林女士。

      林女士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她父亲行动不便,常年不出门已经好多年,一直是她母亲侍候。去年她母亲生病,只得请个保姆。她母亲小时候家里是有保姆(恐怕当时叫佣人呢)的,知道如何管理保姆。保姆一来就按她的要求有个私人“培训”。但时代不同了,用保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频率很高,经常换。

      我们这几个朋友,都能接受社会化养老,对去养老院基本不存在什么看法。但上一辈人却有非常多的想法或成见,很常见的是觉得子女不要他们了。这样的例子当然存在。但也得具体看,自己的孩子应该很了解,这点自信还是应该有的。林女士的母亲对此非常抗拒,觉得很多可以由保姆解决,别说一个了,两个也用得起。所以,对去养老院,没有任何兴趣。可能是觉得那里不像个家,就是不去。但现在,因为疾病缠绵,一时半会恢复不了,只能是越来越差;保姆也很难按照她的意思工作,时常怄气。林女士就想换个环境或许好点,就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住。老人住了几周又觉得还是回自己家好。来回反复,日子已经很难达到以前的生活状态。

      这时,我们这边已经进入养老院了,林的母亲也知道。林女士的丈夫为此在他家附近寻找合适的养老院。在离他们家约半小时路程的地方有一个(就是楼下兄台说的那个),可以试住一段时间。林女士就跟她母亲商量,就像去住宾馆度假一样,试住几天,不行就回家。

      这样,林女士就把她父母送去试住。这个养老院条件也比较好,特别有比较大的户外园林可以散步活动。林女士的父亲住进去后,护理人员帮他洗了澡,还让他坐上轮椅,在树林间穿行。

      林女士说,他父亲已经多少年没有这么大的活动空间了,原来一直只能窝在家里等吃等喝,这样一来,不仅能到户外活动,还可以见到不少人说话聊天。老头也认为,好!

      林女士的母亲一看,确实是这样,原来要管吃管喝,哪里也去不了,现在轻松了,什么都有服务员解决。于是态度大转弯。

      林女士母亲觉得养老院不是她原来想象的那样,完全接受了。于是就跟孩子商量,让他们把房子给处理了。

      杨小姐家就不同了。

      杨的父母也80多岁,父亲身体很好,母亲身体就差多了,去年住了两次医院。父亲在家除了看点书看点报,家务几乎不做,临时安排买点副食或蔬菜,也时常把各种有问题的买回来;老太住院前还能干点家务,回来后什么也干不了,只能休养。

      杨小姐和丈夫没有孩子,是个丁克家庭。她在一个小区中买了两套房子,自己俩口和父母各住一套。几年前,她的丈夫出了个稍长点的差。本来各过各的挺好的,因为母女俩互相需要,她就把父母叫过来跟她一起住。结果,丈夫回来后,父母就不想走了,就这样长住下来。父母身体好时,倒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去年她母亲一生病,事情就多起来了。平时家里常年有固定的小时工来做些家务,现在除了小时工外,还请了保姆。可是,保姆经常换,搞得她极度烦恼、无奈,看着好友的父母住进了养老院,她也在考察养老院,都是些高档的。

      结果,母亲态度暧昧,可能太依赖女儿;父亲拒绝去,怎么做工作也不行。杨小姐说起她父亲,在家几乎什么都不干,完全指望别人,可又不接受建议。

      杨小姐碰到个难题,她分析原因,我们这边老人之所以很快就去了,因为是男性身体弱,女性愿意牺牲。而她家则是因为母亲身体差,父亲身体好,男人自私不愿意牺牲。我听后竟然无法反驳。

      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我的一点认识

        常年和子女不住在一起的老人,和子女住一起会有很多互相的不适应,现在大多数住的楼房,面积大多数比较小,譬如,老人原先身体好,在老家自己住,也是楼房,80平米,两个人活动,人均40平米,到了子女这里,就算是套120平的3居,连同子女的孩子,五口人,人均活动面积就缩减成20多平米,空间有压缩这是一,二是老人好静,年轻人好动,结果是在子女家住的老人很多时候休息不好,子女们一般睡的晚,往往要10点11点睡,老人一般8点9点就要睡了,而且老人睡觉往往比较轻,即使上床,也往往会被年轻人的动静吵醒,要年轻人睡下以后才能入睡,老人早上普遍醒的早,4点多5点多就醒了,这导致老人休息不好,第三是饮食习惯差异,老人的胃口因为牙齿衰老和肠胃功能减弱的原因,食物往往喜欢偏软,而年轻人喜欢有嚼劲,饭菜适应了这边就远了那边,子女和老人虽然口味相同。很难保证女婿和儿媳妇也和老人口味相同,还有居住地域的生活习惯差距,凡此种种,导致长年不和子女住一起的老人,往往在子女家住不习惯,住不久,住在一起矛盾多,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在子女房子的隔壁住,而现在绝大多数子女没办法提供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还是住养老公寓比较好。

      • 家园 据说原始人最怕的是自然死亡,所以宁愿战死甚至献祭。

        之所以能形成一种群体性的选择,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自然死亡对于群体的存续不是什么好事。后来大概是可能因为知识传承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才逐渐转变为厌恶非自然死亡。现在社会追求寿命的延长,意义何在?

        通宝推:天河行,
        • 家园 顶着锅盖说,绝大多数长寿没什么意义

          我觉得是人对死亡的恐惧和自私心理作怪。

          但也有例外。

          一是能为社会人类做出点有益的事,因为有的领域确实需要长久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我提到的老师,在她的专业领域,一直没有中断她的工作,而且喜欢读书,特别勤奋,各类笔记记得非常详细,多家出版社要求出版她的作品。关键是她身体还很好,快90了,行动自如思维正常。有财力雄厚的亲友支持资助她调研写作,她说自己不好意思用别人的钱。我跟她讲,您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很少了,作品虽然署您的名字,将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读书体会贡献出来,成为公共文化财产,是文化的一部分。像她这样的人,有知识贡献后人,又不给人添麻烦,长寿是有意义的。

          二是思维正常,三观正确,能给后代子女提供人生指导。这个标准很模糊。

          三是不麻烦别人,能正常生活的。

          但对很多人,说难听点,混吃等死,长寿就只是一个自私而已。

          人一代一代活下去,其实就希望后代能好一些。但实际上有的人一到这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把子女栓得死死的,耽误孩子的前程。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有的人耗费大量资源,为的是维持那没有意义没有尊严的苟延残喘。

          孩子来得这个世上,并没有征得孩子的同意,更多的是传宗接代自己的需要,凭什么非得让他为自己付出呢?“养儿防老”,这是一个极端自私的说法。

          所以,在人生的后半程,要放手,减少孩子的负担,自己解决养老问题。

          通宝推:明心灵竹,mezhan,acton,
          • 家园 河里有一篇关于永生的文章,提到过一个很有

            启发的观点,不是永生做不到,而是不利于(种群)生存,被淘汰了。

            譬如一只兔子,永生没有意义,活过十年还没被狼吃掉,概率太小了。

          • 家园 很简单,这个世界是由老年人控制的,不是没有原因

            小个十岁二十岁,智商上的差距堪比婴儿与成年人。

            结果就是老年人实际上是权力的掌握者,年轻人去炸碉堡。

            于是老年人最想的是什么,就是长寿,所以人类对延长寿命的投入越来越大,效果也很明显。

            年轻人创业,看起来很风光,背后牵绳的还是老年人,所有行业都是如此。

    • 家园 我对养老院的印象观感很差

      来源于自己观察了解和道听途说。

      我幻想到时,是自己一个人去旅行。一段一段的慢慢走,不追求名山大川山河胜景,在乎风土人情世俗生活。

      幻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 家园 商业化的运作,别要求太高

        久病床前还无孝子呢。

        你的观感不能说错,关键是对比,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主要问题。

        幻想当然要,而且很重要。我们不就是靠幻想活着嘛。

    • 家园 养老院还是养老公寓?

      昌平有家金手杖,是公寓性质,老人自己住,公寓有食堂管三餐,老人生活相对独立,周边有超市和电影院,也有儿童娱乐场所,老人们在这里居住和社会不脱离,优雅的老去,不就是这种样子吗?

      • 家园 “优雅的老去”,多么高的标准!

        高档一些的有宾馆式的和公寓式的。公寓式的相当于搬个家。

        你说的这个地方我知道,还有一家就住这里。

        超市影院等娱乐设施这些外在的东西,他人可以办到的,其实都是很简单的事。不可抗拒的还是自然规律,衰老以及功能衰老引起的疾病。

        从去年以来,在医院养老院,见过的多了。别说优雅,就是不麻烦别人、能委琐地自理,对很多老人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要么昏聩,要么痛苦折磨。难。

        老,是释迦牟尼说的人生四大苦之一。

        想优雅地老去,多么高的理想啊!

        • 家园 所以 “高血压” 基因是族群的保护神

          到时候心肌梗塞,马上就死了,没有这个基因的族群,养了一堆老人,被拖死了。

          也许麦当劳可以打个广告? 每日三餐麦当劳,老来无忧血压高,心肌梗塞一分钟,飞升天堂家人笑?

        • 家园 是这样的,养老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尤其是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到最后阶段,看过一个资料说美国的医疗支出一小半都花在最后一年的护理。

          我最早对养老有印象,是家庭的一个朋友家里老太太是老干部,离休待遇,九十高龄离世后,她的女儿回来痛哭说,本来以为母亲是干部待遇,没想到老太太的最后日子每天基本就是坐在矢尿里,护士一天给收拾两次,那也根本收拾不过来。这个阿姨在可以多收拾几次 ,不在的时候可以想见老太太的日子。

          在美国经常看到养老院的职员护工虐待老人,用浇花的水管子浇老人的报道。我去过养老院做义工,逐渐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老人有自理能力的没问题,没自理能力的家里有钱有高级护理的那也行,一般养老院的护工工时有限,不可能照顾的那么周到,一天换一次两次尿布,也就这样了。碰到老人把自己弄的一身肮脏的情况,怎么处理?条件差点,爱心差点的可不就拉到草坪上,拿大水管子浇了。

          医院里处理这种情况,一般都有专用的水房,也是把病人八光了搁水槽的床架上,拿温水管子冲洗。这个一般是护士护工操作,动作专业,与外界隔离,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养老院就未必有这样的条件和受过训练有如此爱心的护工,--没花这么多钱,就没有这样的服务。

          所以还是身体好最要紧,争取较为健康的活着,较为干脆的离去。

          现在国内要把养老作为支柱行业,这事真有点靠不住。已经听说有忽悠老人投资养老公寓之类的庞式骗局,把养老钱骗到手就跑路。要让老人把房子做养老投资,不加强信用管理可不行,骗子跑路了老人怎么办。

          通宝推:崇山彩云,柴门夜归,骨头龙,吃土的蚯蚓,西安笨老虎,
          • 家园 二十年内,养老问题就会大爆发

            八零后是独生子女,四个老人,届时都要养老送终,肯定有很多忙不过来的。

            那怎么办? 甩手不干了呗。这不是硬撑得下去的,每年四大会计事务所,多少年轻人离职,就是撑不住了。

            硬撑,要么丢工作,要么过劳死,届时肯定会有光怪陆离的事情发生。

            我还是建议国家恢复秦制,六十不死活埋,当然,具体年限可以提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