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转载:农村扶贫和城市化的讨论 -- 笑不拾

共:💬9 🌺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讨论】转载:农村扶贫和城市化的讨论

    下面是看到的一个故事。里面的内容很多,很有意思。先转载,再看看大家怎么想。

    ====

    转载文:

    ====

    年近60岁的申学王跟他的祖辈一样,生活在贵州遵义市务川县的大山里,一辈子不曾走出过大山。他所在的石朝乡大漆村平均海拔1260米,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属于贵州极贫地区。

    申学王一家三口,儿子申周三十岁,未婚,曾外出务工,现在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很想走出大山,早日找到自己心仪的另一半,结婚生子。可是大山里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年轻的女孩子愿意到这里过穷日子。每次一说到这事儿,一家三口都愁眉不展。

    申学王和妻子家里有几分薄田、几只羊、一头牛和几只鸡,收入微薄,是村里432户贫困户之一。

    为了让儿子早些娶妻生子,申学王夫妇也是尽力了。他们花了五六万元给儿子修了新房,差不多五大车打地基的石头,都是老两口从山下背上来的,来回一次至少要花两个小时。现在申学王身上背石头的伤疤还在。

    建新房,申学王借了钱。为了还债,他把家里唯一一头耕地的黄牛卖了。他希望卖8000元,但是牛贩只给他7000。最后7000成交,申学王夫妇眼巴巴看着人家牵走了他们精心饲养的牛。

    尽管老两口费心费力建了新房,但是儿子申周并不打算在这里住下去。根据政府的异地搬迁政策,申学王一家可以离开大山,搬入城市的高楼里生活。申周主张搬。但是,老两口一辈子生活在大山,不敢想象到城里今后该如何生活。而且,要搬到城里,山里的房子必须拆掉,他们无法接受。这一天,一家三口为了搬迁的事儿,又吵起来。

    想起父母刚才的态度,申周在这里一个人生闷气。刚才父母气急败坏,爸爸说:“说搬下去容易吗,连我自己都不敢做决定”,妈妈说:“搬下去猪、羊、鸡都不可能养”。申周也没收住脾气,说:“你们不改变,我想改变下,你们都老了,不可能样样都替你们着想,我还想找一个人成家,不可能代代都这样。”

    申学王明确告诉儿子;“我就是不搬,我搬下去维持不了生活。申周大喊:“别人下去都能找到活儿干,你们下去就不能找活儿干吗?”申学王干脆说:“我们老了,下去我活不长久了。你要把我逼上梁山了。”申周气急败坏:“你不要动不动就要说活不长久了,我又不是吓大的……”申学王的妻子没办法,只得到村里找总支书记申修军来调停。

    村总支书记申修军来到申学王家里,跟申学王理论起来。申学王说:“你们叫我们移民搬迁,又怕我们回来住老房子,就让拆掉老房子。我们这个房子本身就花五六万了,你们又叫我花几万块钱下去买移民搬迁房子住,你说我划算不划算?”申修军说:“你们就是这种思想转变不过来,你知道务川、遵义的房子,一个平方值多少钱?”

    最后,申修军说:“你们一家三口确实考虑在一条线上了,我就找我们村支两委干部,把你们定成搬迁户。不要再吵架了!”申修军走了,申学王坐在那儿抽烟想事情:如果政策真的稳定,我在那儿住一辈子,我就值得。可是将来怎样又没人能说清楚。

    申学王去了务川的一个移民安置点看情况,得知这些房子都是政府出钱修的,房间里的床、被褥也都是准备好的。从移民安置点回来后,申学王下定决心要搬到务川去。村总支书记申修军说让他们一家三口每人交2500元钱,就把他们一家的名单表格送到上级政府等待审批。申学王父子俩这天去村里交钱。

    家里的积蓄不够,申周还向别人借了钱。交钱的时候,申修军说,移民搬迁,就是要让村里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要有种创业的精神。对此,申周发了一通感慨:“你不晓得打工的日子太难过了,没有多少钱,人家永远都瞧不起。我们贵州人在外面打工,帮其他省的老板挣发了。如果这些人全部投入到我们本地方建设,我们贵州早就富裕起来了。”

    这天,申学王一家三口来到务川县移民安置点看新房。

    三口人站在高高的楼上,憧憬着未来。申周说,以后可以在一楼租个门面开个小店,这样工业区上班的人和学校里的学生,需要的时候都可以来店里买东西。自己也不用打工了。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当申周和父母在自家地里劳作的时候,村总支书记申修军来到地里,通知他们说,上面决定让他们搬到遵义市去,可以解决一个人的就业,而不是务川县。这回轮到申周急了。他跟申修军吵起来:“定好了去务川,现在又让去遵义,不要说他们老两口不去,我都不去。解决一个人的就业,那点儿工资……”申修军气急了:“你这种贫困户是永远帮不起来的!”

    申学王更是恼火:“你喊我去遵义不是拿刀架我脖子上吗?到务川去我都难,我都坐不了车。”申修军很郁闷:“你们这种贫困户帮得我们心里乱。你这种人值得我们帮吗?”

    最后,在村里和上级政府的协调下,申学王一家还是接到了搬去务川县的通知。一家人收拾家当,准备离开大山。

    • 家园 【原创】读后:农村扶贫和城市化

      (最近河里有对全文转载的讨论。个人认为,在现在的小流量现实下,转载是有价值的。但是,转载的目的,不应该是刷屏,而应该是发读后感,并引发大家讨论。

      正好最近看到这一篇,做个试验,看看大家的反映如何。)

      先说一下读后感:

      首先是,农村真穷。“几分地,几只羊”,养活自家三个人都已经是奇迹了。如果一个社会的大部分人的经济地位是那样的,那么那个社会和“富强”是不沾边的。

      怎么办?感觉唯一的路径是,消灭低效农业,必须把那部分人口资源,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也就是工业化,然后城市化,然后服务业。看来,中国的农村扶贫,的确是向那个方向努力的。

      形势看上去不错,工作和配套政策挺细致:房子,用品,基层管理,等等。而且,新城市的高级产业基础也可以支持,比如那个儿子,有从事第二或者第三产业的选择。这个跟几百年前英国的“圈地”比,虽然基本上算同一个发展路径,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可否认的。从这点上讲,顶层设计是有效果的。

      有木有问题呢?好像也是有的。首先是这家人的主动性好像不足。将来在城市里,必然有种种不适应,人的主动性不足,那么遇到困难后,就容易退缩,迷失。这个也是从上到下,顶层设计所必须有的代价。但是总的看来,不能算是大问题。

      • 家园 此篇文章各方面都比较细腻

        而让人作出主观判决的当地年收入这一项却被微博收入取代。

      • 家园 主动性?

        没几个人有主动性。官老爷主动去打打工试试看。

        话说当年有句话,叫xx要从娃娃抓起,这个是太对了。很多事情就是必须从小训练,一旦错过了那个时期,后面是很难办的。当然,什么念头什么阶层总有那百里挑一的,问题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一下环境发生那么大变化,适应是非常困难的。这个问题还得从孩子抓起,我个人看法,不如把这些穷困地区的孩子集中起来,吃好点,身体练好点,男孩以后当兵然后转业后进城,女孩训练成护士什么的就可以进城了。要是没有谋生技能,又年纪大了,那是非常难搞的,城市下岗那些人还是城里人呢,都是苦不堪言的。

        • 家园 上学就是集中起来
        • 家园 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

          主动性这个词不准确。这片文章好就好在,各个个体的态度和反映,都很“合理”。

          父亲比较保守:他自己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虽然穷,至少有老婆儿子吧,祖宗那里也交代的过去。

          儿子比较主动:这个应该的,不然找不到媳妇啊。比较有意思的是,虽然“低端人口”,但是他见过世面,对时事有自己的想法。

          从这点上讲,中国的普及教育,是及其成功的,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的“低端人口”对比。我觉得这个其实是后三十年中国发力,并且能够这么持续的原因。中国的精英层,反而比大多数国家的都要差,甚至都不如印度。

          母亲态度不明显:但是看得出来,她比父亲更体贴儿子。虽然,不会明确反对“一家之长”,但是实际上,是母亲的“运作”,作出了最重大的家庭决定,虽然是间接的,假手“领导”的。

          中国女性,伟大啊。

          通宝推:jhjdylj,
      • 家园 变化可能需要几代人。

        90年代末在安徽安庆下面郊县的山区里做课题,真的有家庭,全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这样家庭与世隔绝自生自灭,外面的世界是其无法应对的。现在强制他们暴露到外面的世界,也还需要政府或慈善机构的扶持。一代人不太可能真正脱贫。

        • 家园 正文里两代人的态度很说明问题

          而且,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也有不同。

          社会学,家庭伦理学,文科其实很有搞头的,只要用上现代科学方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