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对于《战狼2》的一点文本比较,兼与脊梁硬河友商榷 -- 万年看客

共:💬39 🌺346 🌵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逻辑属于天外来仙级别的,恕我跟不上
        • 家园 这就是真的吹毛求疵了

          一部商业电影,中国人主演,说中国话,宣扬大国情怀,但是对战乱中的非洲国家和人民给予尊重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陷入战乱中的国人不放弃,不抛弃。然后学习了一下好莱坞的火爆场面。这就够了。

          观看并叫好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无产阶级的中国人。

          这样一部片子,你说他不是“华夏文化”。那么什么是“华夏文化”??

    • 家园 终于有时间来看本文,原来是老断言被票房击败后再用臆想的圣

      原来是在当初对电影的不屑遭到50亿票房打脸后,变换花样,又提出了一些臆想式的高大上的圣人式言语,想把本电影比下去。本质上,还是想贬低本电影的主题。贬低中国观众通过热捧本电影而表露的一种久被压抑的中国自豪情感。

      无论是用洋人的技术手法作参比,用洋人中百里挑一的几部电影中的某种所谓人文情怀作参比,或者是用毛泽东时期,高尚的国际主义情怀及行为作参比,都是以说服人看低战狼二为目的。

      说白了,您(们)还是看不得中国人高兴,磨磨唧唧几大篇 垒了几万字,还是一个效果:给高高兴兴的中国人观众填点堵。我们就是高高兴兴看个电影,看到电影上中国人不再像张艺谋之类电影里中国人自己吃糠咽菜流血牺牲,也要护得洋人朋友高兴,好不好?

      至于已经看到人家的电影之后,再有人想提出一个所谓更高明的“应该”的情节,那就类似于历史上无数的敢于挥斥方遒,展望自己早动手几个月几百年可以轻松改造历史文人雄心再现。

      通宝推:河兮兮,白浪滔天,林风清逸,李根,高中三年,俺老孫,
      • 家园 这一篇的作者比我想的到位,您不妨借鉴一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171698/answer/376953845

        考虑到时间已经是2018年4月了,关于战狼2的话题应该算是彻底冷却下来了,我想来聊聊这部片子——估计这样会比较客观一些。

        在战狼2这部片子上,有两件事是无法忽略的。一个是它取得的票房奇迹,另一个则是它口碑的两极化。不过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件事。

        这些年的华语影视圈是很奇怪的,自上个世纪以来,以《精武门》为代表的武侠电影构建了一套独有的民族话语体系。即在国破山河在的悲壮大背景下,着力描写细节上的个体超越——我不确定这有没有受到一点尼采思想的影响——然而这种表达方式却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认可。这背后多少是有些讽刺的:在一个以唯物史观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国家,大家却发自内心的认可这种英雄救苍生于水火的戏码。不过考虑到8、90年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你也很难说人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种类型电影的巅峰之作,我认为当属94年底上映的《精武英雄》。这年克拉玛依大火、三峡大坝开工,还发生了许多因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我写了就会404的事。不过这年最重要的事情,得属分税制的推行,中央的权威随着滚滚财源被重新树立起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精武英雄里的很多细节其实颇值得玩味——比如说,片中武道修为最高的其实是个日本人;精武馆中众人勾心斗角,而虹口道馆反而是团结一致,等等。假如放在今天,导演估计要被骂死。在这之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美之间连续发生了了大使馆误炸事件跟南海撞机事件,国内的民族情绪不断膨胀,加上香港电影的衰落与国内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种民族情绪开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释放了出来。

        没错,假如你看到这里的话,相信你一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对,这就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献礼片,《举起手来》。从喜剧片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其实还不错,不过我认为它最大的价值还在于迎合了当时人们的民族情绪。片尾潘长江所扮演的日本鬼子在壮丽河山的衬托下高举双手的镜头让人在许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而随后中国的GDP开始疯涨,一个新的剧种——抗日神剧——也开始疯狂出炉。

        假如考虑到直到2010年,中国依然有27%的家庭没有厕所、35%的家庭没有自来水这事的话,那么这种民族情绪的宣泄出口显得如此庸俗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节节攀升的国家实力,“基建狂魔”疯狂的将数以亿计的人口拖入了现代化生活之中;而另一方面则是必然不可能同步提高的国民素质与城乡间阶层的分化与对立。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艺术工作者们与大众之间的就开始产生了隔阂。

        如何处理这种隔阂呢?好莱坞有一套成熟的经验,拜种姓制度所赐,宝莱坞也有。而中国,很不幸,他的步子太大了,大到所有人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2000年时中国的票房冠军还是生死抉择,而三年前中国的城市观众们却已经见识到了在总书记指示下一刀未剪的泰坦尼克号了。此时的演员们还没能脱离“表演艺术家”的身份,第四代导演和他们的农村题材影片开始失宠,第五代导演们正在冥思苦想,思考着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张艺谋给出的答案是《英雄》。

        陈凯歌给出的答案是《无极》。

        这两部当年的票房冠军在口碑上都遭遇了滑铁卢,而无极更甚。在大家纷纷表示完全看不懂这部影片想要表达什么的情况下,恶搞该片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风靡了全网。@胡戈的大名被人们记住了,现在想想,这应该是被记入史册的一个大事件——这意味着普罗大众与艺术工作者们之间的冲突已经走到了明面上。中国的电影人开始试图破局,不过不幸的是,他们选择的方向又一次错误了。

        假如让我们把镜头重新拉回到好莱坞身上的话,我们会发现好莱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普世意识形态的支撑+人类感情的共通之处,受冷战后的美国国家形象所赐,这套打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可。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意识形态逐渐消解、现代化国家形象尚未重新确立的当口,中国导演根本是玩不转这套东西的。所以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给出的答案,有的人是大制作,有的人是特效,有的人则是IP与小鲜肉。

        对,IP+小鲜肉。这个组合在2015年被阿里影业的徐远翔概括为“屌丝购票心理学”:

        我们现在的方式完全是颠覆性的,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仁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现在很多人都在讲IP,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IP的开发能力。”

        这两年我自己研究了一个名词很有意思,这个名词叫‘屌丝购票心理学’。中国电影市场接近500亿的市场,平均观众年龄21.3岁,大概85%到86%的群体来自于19到29岁,也就是说台上在座各位都是被电影票房抛弃的。可以说你们加起来,加上外延那么多人也就是10%多一点的票房,这个现实决定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件事,首先有一个IP。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韩国、台湾、意大利这些地方,导演身价比明星低多了。这个故事虽然很烂,但是有很多明星阵容,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可逆袭的可能性。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这个就是屌丝购票心理学。

        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你很难说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2012年国内票房的前20里只有6部国产片,2013年忽然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拿了7亿多的票房、中国合伙人拿了5亿多的票房、小时代这种片子都拿了4亿多的票房,一下子盖过了许多外国大制作的风头,之后IP+小鲜肉这种组合基本成为了大卖的基本元素。这段时间的国产电影,除了少数的大制作与喜剧片之外,似乎只有这个模式是通杀的。

        中国的电影人似乎并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源:大家选择这种模式,是因为在不断加大的阶层撕裂之下,知名度极高的鲜肉明星与IP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联结这些人的渠道。然而观众的真正需求却依然没有被挖掘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迎来了战狼2。

        战狼2的出现是与众不同的,它生逢其时——2011年歼20首飞;2012年9月25日,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被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同年航母Style风靡一时。一向是解放军中短板的海军忽然就要变成世界第二大海军了,幸福来的太快,以至于许多人还不敢相信——我们终于不用在历史书里找存在感了,我们竟然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了存在感。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开始迅速膨胀,不过与此同时制片人与导演们显然还没反应过来——或者说,他们可能根本不屑于反应这种东西:不就是一个航母么?老美那么多条,怎么了?

        所以你看,在北京CBD里川流不息的白领们、在丽江客栈中寻找艳遇的文青们以及忙着拍冈仁波齐和小时代4的导演们显然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为一条航母而发疯的。他们也不能理解随着院线的下沉,十几亿人的情绪与梦想正等待着一个宣泄的出口。

        战狼2的成功首先是工业上的,在一票粗制滥造的小鲜肉电影中,这让它显得尤其与众不同。而题材的成功则激发了观众的情绪,一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数字是1.59亿——作为对比,豆瓣上对这部片子打分的只有区区50多万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人民群众喜欢,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对于许多人来讲,他们是很难理解这种普罗大众的热情的。他们早就在各种大片中领略过了各路主角上天下地、拯救世界,也习惯了白皮肤甚至是黑皮肤的普世价值观持有者在片中的各种表演。当一个中国人首次出现在这种场景中时,他们一定会在熟悉的范式中对他先进行一番审视。

        这引出了一个有些老套的话题,一部电影究竟要服从于什么?票房?艺术?还是什么?从那个著名的“IP+小鲜肉”的论调来看,起码电影公司是追求票房的,然而追求票房又不肯下沉到观众之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这种臀脑分离程度之高也是很让人惊叹的。

        所以在我看来,战狼2的票房大热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一定还有更多的集体情绪在等待着被引爆。在未来的几年里,完整的工业化制作+合适的情绪引爆点将成为决定票房走向的大杀器,这种电影制作方式更保险也更容易复制。前任3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被归入这个模式中的——不过我更习惯于将前任三的成功视为一次偶然就是了。不过有人直到现在还简单的将其归结为民众爱国情绪的宣泄、甚至是对“小粉红”的讨好,以至于搞出《空天猎》这种片子,所以我觉得还是得让市场再继续给这些人上上课才行……

      • 家园 逐条说一下吧

        首先,我从没在河里唱衰过《战狼2》的票房,您可以回去查一下我的相关发言。我的入手点一直都是质疑《战狼2》是否配得上目前的票房。2016年9月底上映的《湄公河行动》同样走主旋律路线,最终票房是十五亿。就算《战狼2》的质量比起《湄公河行动》好一倍,票房也翻一倍,那么现在的票房里面依然有二十亿并不是由影片质量决定的。

        其次,《战狼2》不管怎么说都已经成为了第一部打入全球票房前一百名的第一部华语电影,仅凭这一点这部影片在陆港台三地电影界就已经有了百里挑一的资格,用百里挑一的标准来评价它才是公平的。至于“毛泽东时期高尚的国际主义情怀及行为”,我想您应当比我更拥护,而且在我的印象里您也经常用毛时代的高标准与当今时代的低标准进行比较,因此我并不认为我在这里的做法有多么出格。

        最后,我很乐意承认我的动机确实是“给高高兴兴的中国人观众填点堵”,而且我并不认为我的做法有什么错误。恰恰相反,我真心认为我的工作是有其必要性的。如果有人替我完成了这项工作那当然更好,但是既然目前并没有人这么做,那我就只好勉为其难了。如果您确信您永远都会与“高高兴兴的中国人观众”站在同一边,那么您尽管可以尽全力来批判我。不过如果您觉得“高高兴兴的中国人观众”兴许偶尔也会有与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那您不妨先别急着与我划清界限。

        • 家园 值不值这个票房,事实已给出答案
        • 家园 民族主义的抬头

          是后30年官方宣传造势的结果。

          你如果留意一下宣传口径就会发现,官方的宣传重点早就将原有的工人阶级主导的社会主义发展转换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影视文艺创作上,基于现实的内容基本都集中在家庭琐事上,而社会范围内的变革其实很难通过所谓的审查。影视媒体上充斥抗日神剧并不是大家喜欢这中垃圾,只是因为其他内容拍了以后很难通过审查,或者审查成本(时间、经济)相对于这些所谓的神剧更高。

          2000年左右的时候,社会上的民族主义思潮还没有现在这么高,但是这几年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你这种批评其实没什么意义,脱离了社会环境谈论个人情操或者境界,跟以前的儒家士大夫动不动就强调个人道德操守区别不大。

        • 家园 如果有人替我完成了这项工作那当然更好

          如果有人替我完成了这项工作那当然更好

          其实有很多人在做这项工作,当然他们做的同时都在往奇怪的路上带。

          昔者天子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不诤于君。

          你想做的是诤臣、诤子,“法家拂士”,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你怕会受到攻击,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不是因为人民拒谏饰非,也不是你做了坏事,而是已经有很多“敌国外患”在做这样的事情了,人民在反击的时候,无组织的反击易于误伤于你。当然,他们做的事情夹杂了太多私货,你是不想这样做的。

          道理大家都懂,然而无组织这个问题实在没有办法解决,我反正暂时不打算组建什么“人民反击行动协调委员会”,因为无组织的个人组织这玩意儿最后领导权很容易被篡夺,最有可能撺掇领导权的大概就是“敌国外患”了,当年马来亚共产党让个英国间谍篡夺了总书记位子的事情不是孤例,香港影视圈最后还努力了一把拍了《无间道》来隐喻现实。

          而且就我个人来讲,我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说法是很不感冒的。对了就是对了,不该受批评。错了就是错了,不用轻描淡写。警醒就是警醒,不能代替表扬。宽恕就是宽恕,不能代替抨击。实事求是,“墨守成规”。

          通宝推:武工队,宏寺,
    • 家园 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是可以相容的。

      这两者其实不过是更大层面上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国际主义的源头来自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和专业分工,强调的是分工与合作,互惠互利,彼此依存;反对的是只利己的殖民主义。

      而从互惠互利到彼此依存,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得以存在的基础——不管是何种形式。

      在这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经常被人忽视的基础:彼此平等,互相尊重。这就是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相容的基础。

      仅仅把亚非拉视作落后产能的倾销地,转移地,把经济投资作为政治渗透的先锋,把自己视为救世主的“国际主义”才是不能与民族主义相容的。

      当然这世界有极端的民族主义,也有极端的国际主义,但如果怀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那么就必须要把握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相容的“度”。

      YYS和战狼2的相似其实大于相别:先要拯救自己才能拯救别人,想拯救别人也要别人期望拯救。

    • 家园 问题是,要用什么东西来取代民族主义呢?

      替换但是根据我的理解,民族主义在YYS的时代确实并不像今天这样占据主流地位。我不认为民族主义天然是错误乃至有害的,但是我确实相信民族主义天然不见容于且低于国际主义。

      西方有基督教普世价值,伊斯兰有穆斯林皆兄弟,你的YYS明显是来自于当年天下穷苦人是一家的阶级感情。

      现在该用什么?

    • 家园 我上周日去看了

      讲点观后感。

      第一,动手是名正言顺的,之前没有联合国批准,连交战区都不能去,之后,有了有录像为证,上级批准,可以在联合国说得清楚的,才发射导弹。

      第二,中国人其实很实在,两个救人的地点很巧妙,一个是医院,代表人道主义,我们是来治病的,另一个是工厂,代表是工业的援助,我们是来做生意的。

      第三,最后通过交战区,把枪扔掉,是想表达我们不干涉你们的内政,你们随便打,我们不介入,你让我们走就行。

      这个跟好莱坞的路数完全不同,好莱坞总想当世界救星,视联合国为无物,容易引起别人反感。

      我如果是美宣部的人,应该会警惕这部片子的。

      通宝推:李根,hullo,桥上,普鲁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