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马前卒等人关于医保个人缴费比重提高的辩论 -- 万年看客

共:💬67 🌺35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静的基础设施和人口密度一般无关,事关“动”的有关。

                但是事关“动”的基础设施也不是人口密度越高越好。太高太低都不好。高铁可以说是上限下限都非常高的那种。

      • 家园 工业化精准医疗过程是医保的唯一出路

        人的寿命在无限延长,而能够治愈的毛病越来越多,医保负担不起是自然的结果。

        另一方面,医生看病还是17世纪手工业者一样,靠手艺吃饭, 唯一多的,就是现代化检测手段。

        而那些检测手段,莫名其妙地昂贵无比,很多化验, 指标变化可能跨越6个数量级,检测手段可能只有5%的误差。很明显,这些检测是过分了。

        据我了解,绝大部分检测,只要愿意控制,都可以在2块钱人民币以内实现。CT,核磁共振这类设备,真的按照10万台规模订购,价格也就几万几十万就行了,彩色超声波,也就3千以内, 而且性能基本没有下降。

        换句话说,把医生规模扩大10倍,把设备用10倍规模降下价格,完全可以实现新时代的全民医疗。

        对于花费大部分医疗经费的常见慢性病,开发一个标准的精准医疗治疗模板,低成本高效地解决问题。

        如此面点结合,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就无忧了。

        通宝推:老惰,太极,广宽,海峰,盲人摸象,
        • 家园 医生不够用,国家不投入
        • 家园 精准医疗到底咋回事?

          这儿说常见慢性病,下面又说癌症。

          大多数疾病都是系统性的,精准医疗很大程度上是忽悠。

          • 家园 这里借用精准医疗这个名词

            实际上说采用紧密跟踪的检测手段, 对个体优化治疗。现在的所谓精准医疗, 沦为基因工程的噱头。

            拿癌症来说事是因为现在的癌症化疗,为了照顾小部分群体肾排泄较慢,担心药物累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剂量,最后导致药力不足。另一方面,轮换和鸡尾酒疗法也可以提供总有效剂量, 但药厂不支持,医生有安全性担心。

            精准医疗的紧密跟踪可以解除医生的担心,大幅度提高有效剂量,从而大幅度提升5年生存率。

        • 家园 晚饭一看工商银行都有精准医疗的理财产品!

          我觉得精准医疗的路子会不会走偏了,一旦不监控具体数据,病情是否就会反弹!

          另外人的心理负担非常大!需要天天大医院呆着,这个费用估计很难降低!

          也不知道医疗体系是怎么断定一种药物是有效和没有效!或者疗效多少的问题。

        • 家园 你可能有误区。你说的都已经出现了,没有什么用。

          一是建立集中性分析检测和影像中心,数据通用,电子病历。

          二是历史医学经验和诉讼原因,一系列常见病,甚至重病在同一医科大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医生中间已经形成治疗模版。福建莆田,小学毕业都敢穿上白大褂,也敢给人治病,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三医生规模不能在增加了,超过千分之三的人口比例,那就麻烦了。

          我赞同一个观点,解决办法只有机器人大规模使用,类似IBM的医疗系统上线,加上强力政府推动才会解决医疗这个问题。

          这也意味着,除去小部分手工业模式的高端医生外,大批医生护士失业。医疗系统精准冷酷无情,医闹都没有医生可打。

          • 家园 工业化治疗的核心是工业化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是触及灵魂的,一切不触及灵魂的改革都是耍流氓而已。

            我提倡治疗模版不是现在那种由几家药厂倡导的所谓共识。 现在的慢性病治疗,基本上近似开路,都是开药,先吃1个月,再看效果,不行再调整,反馈环松散,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慢性病都看不好,病人终身带病,药厂其实也不希望把那些病真的看好。

            大部分小分子药,服用后20分钟就可以发挥作用,就有一些先行指标可以观察效果,不行的话可以马上更换,增减剂量。

            以这种紧密检测为基础的, 实时调整用药和剂量为手段的才能够称得上精准治疗。以癌症为例,采用大剂量化疗,多种药物轮换或并用,每天一次核磁共振检查病灶,很容易知道那种药物对某个病人最有效且副作用最低。现在的那种一个月测一次核磁共振,西方预约核磁共振就要3个月甚至6个月的治疗简直就是笑话,大部分癌症病人都是被治死的。

            紧密检测,实时观察,调整都需要极低成本的检测手段,大量的医生护士。但真的能够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大幅提高,医生护士的职位需求大增,唯一的伤害是资本, 过去滥用药赚钱的好日子没有了, 过去靠高价仪器宰人的便利没有了。

            我们无产者失去的仅仅是锁链, 得到的是全世界,当然包括自己的健康。

            通宝推:海峰,
            • 家园 我发现咱们两个一直在这个话题上很有意思,是对好辩手。

              所以我继续挥棒打击!

              首先立稳脚跟,同意部分观点,我也承认有现代的太医院药方。紧密检测有用。

              其余的,你是胡扯,谁说大部分20分钟就起效了,你要说静脉注射,我还不好说啥。

              癌症治疗能延长生命,但没有治疗意义。

              人工成本是医疗最大成本,只有出现医生护士大批失业,才说明你说的工业化成功。

              我还是老观点,把医生护士都毙了,老天爷决定,那才是王道!

              • 家园 你要是看药物动力学,还真的如此

                新药都要公布药动力学参数,基本上小分子药口服几分钟就能初步吸收,20分钟到1小时到达最高浓度。

                以著名的威尔刚,伟哥为例,起效就很快,大概10分钟左右起效,手头没有数据, 回头补上, 回答得太快嫌疑洗不清。

                用我的紧密回路精准医疗的方法,大部分癌症都是可以痊愈的。

                • 家园 您能治大部分癌症?!那我认输了!
                  • 家园 不是我能治大部分癌症

                    而是从药物原理和药物用量来看,治愈比例可以大幅度提高。

                    以化疗为例,比如说现行半开路治疗,平均40%的5年生存率,剂量低,不肯短轮换(药厂利益),不肯鸡尾酒疗法(病人经济承担不了, 剂量安全吃不准), 个人肾排放的速度差异,最后为了保险,实际剂量只有最大有效剂量的十分之一,结果还有40%, 如果换成紧密观察的精准治疗,提高一倍是可以期待的。

        • 家园 马前卒是对的,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加拿大福利医疗就是证明。

          医疗相关的开支已经占到了政府开支的40%。

          经过统计,百分之三四的病人花掉了百分之七八十的经费。当然以老人为主。加上其他各种福利,已经明显看出没有可持续性。曾经有个调查,问儿童福利(特别时六岁以下)和老人福利应该那个优先,老年人占多数的回答:孩子们还有的是时间。

          就是医生们也很冷血无情,有时也能理解,有的医生没治好过一个病人,就是无奈地延长生命。有的医生甚至拒绝治好的病人捐款:您不用捐钱了,您的那些钱帮不了什么人,只不过是浪费到血液透析那里了。

          经常有在报纸上,指责政府的,一般都是跑美国去治疗了,欠了一屁股债务,第二期人家不给治了。看过之后,觉得美国人真的很厉害,真像中国江湖郎中啥病都治的感觉,就是收费太猛。

          其次常见的就是举着个药瓶:有这个药,我就能活,没这个我就得死。现在我没钱了,就剩四十天的药了,政府冷血,不给我买。

          再就是生了个残疾病孩子,您们产捡都查出来,明知道会搞到家徒四壁,干嘛要生?上帝的恩赐,那就该上帝负责。自闭症那就太LOW了,新闻都不爆了,就前面那个,也就小地方调频电台说说罢了。

          至于医疗系统,更别提了。我嫌麻烦,六年没看过家庭医生,我那个家庭医生见了我非常怀疑:你真是我的病人?

          太太倒是小病不断,旧病缠绵,有一回怀疑血管堵了,给家庭医生直接电话,分赴:看急诊去吧。等了六个小时,看上了。好在没事,要真是,也就撂那里了。

          有些老太太原先图救护车免费,闷了看病,专打急救车,后来救护车也没急病也收费了。

          马平这段说话真的很伤人,但是的确是实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