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冯玉祥的八次倒戈 -- 豹子头

共:💬116 🌺729 🌵5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冯玉祥真是个妙人

                    民国活吕布不是白叫的

                  • 家园 无非是说他手段不够上乘嘛,又不是什么大事

                    许世友也故作粗鲁,毛主席的旧睡衣据说成本也不低

                    李宗仁自己的形象比冯玉祥又好到哪里?也就是抗战多得几分,但是冯抗战时已经失势,否则他也会努力得分的

                    • 家园 旧睡衣成本不低?

                      即便没有事实根据,还请从常识角度谈谈,一件旧睡衣成本如何不低了?

                      • 家园 老毛的那件旧睡衣是丝绸的

                        这位搞不清楚丝绸睡衣的价格,尤其是搞不清楚六十年代有一段时间丝绸根本卖不出价,自己想象了一个“贵重”出来。

                      • 家园 还是不要吹毛求疵的好。

                        对于这样的人物,不能按普通人家过日子的标准要求。小节不要那么紧张,不会有损伟人形象的。

                        真要求起来,也够的上浪费的水平。就说特供的烟,书,衣服,甚至笔墨纸砚,那都不是很低的成本可以衡量的。

                        • 家园 这道理

                          我也明白,以前河里对毛主席的书、特供烟什么的都有过讨论。但睡衣这个成本不低我实在是不明白。

                          • 家园 很好理解,就其上好的用料就不是一般市场货。
                        • 家园 我又没有对谁吹毛求疵,明明是他们对冯玉祥吹毛求疵嘛

                          至于毛,吃穿用花多少钱都不是大事。打70几个补丁没什么好吹的,特供毛瓷也没啥,都是小节,这些都不重要。

                      • 家园 也许是我记错了。但是从常识说

                        睡衣这种东西,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请高手织补,那人工的成本就很高了。所以普通人并不会去织补睡衣,因为那成本比买新的要高。

                        • 家园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常识”

                          今天物资丰富,人工成本相对较高,确实“睡衣这种东西,价值并不高”,这是现在的常识。但是半个世纪前,物资缺乏收入低,人工成本不值钱(包括“高手”在内),很多人家难得买块布或买件新衣服,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继续穿,所谓艰苦朴素,这是那个时代的常识。

                          另一个常识是,打个补丁很快,剪块大小合适的碎布头,普通人用针线几分钟就能缝上,如果有缝纫机就更快了,用不了两分钟,那个年代即使“高手”月薪也不过几十上百,折算人工成本不过一分钱。

                          主席的旧睡衣补丁摞补丁,在他生前有多少外人知道?他的威望已经无与伦比,犯得着在几个身边人面前装吗?常识是,他不过是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具有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当然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难能可贵,也因此更加得到人民的爱戴。

                          • 家园 织补跟打补丁不同

                            而且人工成本不过一分钱,过分了吧。高手接到大内,或者派人把睡衣送过去,不需要人工?如果开车接送,那个成本不高?今天你坐个小车不当回事,那个年代小车的成本可要高得多。坐几次车的成本够买个睡衣的了。

                            还有人说,毛主席的睡衣是派专人送到上海织补的,那个成本不高?

                            艰苦朴素有时候也会导致高成本。我爸喜欢吃玉米面饼子,在他年轻时这是粗粮便宜,但是现在玉米面饼子比白面馒头贵多了,如果不是他自己买,他哪知道自己的艰苦朴素反倒多花了钱?

                            如果说毛主席的睡衣打补丁值得学习,那么就不应该嘲笑冯玉祥自带餐具。我相信毛主席出行也会带上自己打了补丁的睡衣,而不是用宾馆的睡衣。

                            • 家园 关于主席的睡衣的事实和常识

                              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说的都是打补丁,这补丁摞补丁的睡衣也已经公开展出,新华网光明网有两个不同的介绍,都有照片为证。你说的“织补”,“高手接到大内”,甚至是“派专人送到上海织补的”,有什么证据吗?“有人说”和“还有人说”除外。

                              其实在这些回忆介绍中,主席说的“我们国家还很穷,发的布票很少”,“你不是也穿着补的衣服吗?”“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的常识。

                              所以,事实是,主席的睡衣是打了很多补丁的。当时的常识是,给衣服打补丁是节约的行为。另外,他关于睡衣的这些言行与他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的言行是一致的。

                              “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

                              另外关于你的这个例子:

                              艰苦朴素有时候也会导致高成本。我爸喜欢吃玉米面饼子,在他年轻时这是粗粮便宜,但是现在玉米面饼子比白面馒头贵多了,如果不是他自己买,他哪知道自己的艰苦朴素反倒多花了钱?

                              “艰苦朴素”就是为了节约成本。如果你爸选择什么便宜来什么,那才是“艰苦朴素”;如果知道了“玉米面饼子比白面馒头贵多了”还坚持吃玉米面饼子,那么更可能的是因为饮食习惯,就不好再说是“艰苦朴素”了。

                              其实这是个很好的实例:过去的常识是粗粮便宜,吃粗粮是节约;现在的常识是粗粮更贵,吃粗粮就不是节约了。这不正是我上次答复你的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常识:过去的常识是缝补便宜,修补睡衣是节约行为;现在人工更贵,衣服便宜,缝补未必经济节约,但是你不能拿今天的常识去衡量过去的行为。

                            • 家园 河里居然还有这么说谣言的,实名送草
                            • 家园 你这就涉及到谁补得怎么补怎么送的问题,有证据吗

                              从太空上绕一圈,那得花几个亿呢

                              • 家园 这特供衣服,就是古代的官窑造办处,本身是不考虑成本的。

                                对于这种小节,过分纠结实在没必要。

                                毛主席与冯玉祥的不同,硬说不同,就是一个是纯粹生活习惯和本性体现,没有掺杂政治目的和表演,一个有政治作秀的成分。我们都知道前任影帝的羽绒服,还有汶川时的眼泪,泥巴……这都是带有特定政治目的的表演成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