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李光耀去世了,东南亚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 leeuk

共:💬61 🌺577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接上
        家园 是时候敲打一下海峡华人,让他们知道谁是亚洲之王。
      • 接上
        家园 提供一个注解

        华文教育日益兴盛

        “当蔚蓝的天空下海浪涌动,当帆船的桅杆上满胀着南海吹来的风,我们背起行囊要踏上归程,琴声是别离的笙箫……海浪声声,我们似乎又听到呼唤——再回来吧,让我们携手传播华夏文明,让华文教育在海外开枝散叶枝繁叶茂!”2012年6月8日下午,在2012年“华文教育·教师研习”马来西亚班学员深情朗诵的《游子故园情》中,结业式帷幕在育才三中缓缓落下。

        炎黄子孙不忘祖训,海外华教薪火相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深邃洗炼、包罗万象。随着中华民族的日益兴盛,海外逐渐兴起了华文教育热潮。其中,在马来西亚,一批志士贤达卓绝领导,几代华侨族裔艰苦努力,把中华文化带到了海外,并大面积保存了基本的中华文化传统及完整的中小学华文教育体系,期待更大的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日益兴盛。

        2009年,深圳市侨办与育才教育集团合作举办了首期“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校长培训班”,为海外华文学校校长提供全方位、深层次地交流,提高海外华文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管理水平,受到国侨办和省侨办的好评。从2011年开始,该班由国侨办和省侨办主办,深圳市侨办与育才教育集团承办,并正式命名为“海外华文学校校长研习班”。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柬埔寨、老挝等国的20余名学员,以“传承中华文化、交流教育理念”为主题进行为期10天的学习。而今年,已经是第三次。海外华文教育的旗帜在育才挥舞得猎猎生风。

        外链出处

        育才也有组织学生给对口的马来华文学校捐书的活动,这让马来的孩子们能看到国内同龄的孩子在看什么书,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 家园 [转载] 那些被中国人遗忘的炎黄血脉……

      [转载] 那些被中国人遗忘的炎黄血脉……不要再热脸贴李光耀的冷屁股了

      华人在海外最大,经济上最成功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印尼两亿人口,约一千万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约六百万华人;泰国六千五百万人,约九百万华人;新加坡三百万多人,华人占90%;菲律宾9千万人,华人大约一百万,不过1%,但有华人血统的要占大约20%。

        东南亚华人,给全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们的经济实力,比如,在马来西亚,70%的中小企业被华人拥有,其中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自从万隆会议,周恩来取消了中国的双重国籍政策,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地的华人开始积极融入本国社会,特别是泰国和菲律宾,传统意义上的华人已经很少,从姓名和语言上,中国人已经分辨不出谁是华人,不过,本地人对那个家族有华人血统,都一清二楚。人们都知道菲律宾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的他信是华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但这些华人,已经和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一样,仅仅只是血统上是华人而已了。在东南亚,真正能以一个大族群的规模保持华人传统的,只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

        有人曾把这三地的华人分为两种: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前者一般说中文,谈到中国很亲切,甚至自称中国人,以陈嘉庚为代表。后者一般说英文,看海峡时报(英文),亲西方,甚至以自己的华人面孔为耻,以李光耀为代表。南洋华人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心理变迁,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两种华人的变迁史。

        说到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的分别,不能不提到一个名词:南洋大学。这所大学的兴衰史,也就是南洋传统华人的兴衰史。了解这所大学历史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这所大学,这所大学的创办人,还有这所大学的精神肃然起敬。

        南洋大学的创办人叫陈六使,1950年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及福建会馆主席,他是陈嘉庚的族侄,1916年在福建小学还没毕业就来到新加坡。1953年,陈六使捐助五百万元,倡办南洋大学。并以福建会馆主席身份捐献了五百二十三英亩在新加坡的云南园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园。此后,连瀛洲宣布献捐廿五万元。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以他本人及故弟胡文豹名义捐建双连学生宿舍一座。马来西亚的李光前赞助1953-1957五年总捐助十份之一(此数超 过一千万元),鼓励社会人士参加献捐运动。槟城林连登捐出五十万元,建筑南洋大学图书馆(行政楼)。陆运涛献捐南大理学院全部建筑费(约卅万元) 。

        此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商界,学界,出租汽车司机,三轮车夫,小贩,吧女和理发师,都先后参加乐捐,义驶,义踏,义卖,义演等活动,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呼声。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但都希望能进点微薄之力,让自己的后代有机会进一所华人自己的大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中国才是自己的国家。

        很显然,这种想法和海峡华人以及殖民当局是格格不入的。所谓海峡华人,就是自己已经放弃了关于中国的概念,他们心目中的祖国,在当时是英国。这种区别的来源也是很简单的:传统华人,大都是靠自己奋斗,创业,或富甲一方,或安居乐业。而海峡华人,则是靠给西方人做买办,或者打工,靠西方人吃饭。所以英文比中文说的好,甚至不会说中文,比李光耀。在他们心目中,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家,和他们没有关系。一个英国议员曾经说,李光耀是苏伊士运河以东他见过的最英国的人。而李光耀本人,几年前被英国政府颁发了一个终身成就奖,他很感慨地说那是他这辈子得到的最高肯定,他说在他的年代,是以做英国人为荣,虽然到他儿子的年代要开始接受美国教育,以美国为荣。

        所以,1956年南洋大学开课后,新加坡当局一直不承认南洋大学的学位,1959年李光耀上台后也不承认南洋大学,认为南洋大学的中文教学环境不能被认可。1963年,李光耀政府宣布吊销陈六使的公民权。一直到1968年,新加坡政府才承认南洋大学的学位,但一直对南洋大学的中国化教育如鲠在喉,到了1980年,南洋大学被政府宣布停办,从此,南洋大学成为了历史名词。南洋大学建校25年,培养了一万多名毕业生。这些人都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英,他们和中国人在一起,可能没有人能看出差别。如今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原南洋大学校址上建立了一个技术学校,叫南阳理工学院,1991年更名为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几年前,该校的新校长想借用南洋大学的名望和现在在世界各地已经身居高位的南洋校友的资源,提出恢复南洋大学的名字。结果遭到了绝大多数南洋校友的反对,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南洋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和南洋理工大学现在的英文环境风马流不相及。的确,现在的所谓南洋理工大学只是一所普通的政府办的英文大学,和当年纯粹由民间华人从亿万富翁到小贩舞女们齐心合办的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南洋大学是根本不能比的。

        南洋大学的停办,也意味着在新加坡传统华人的失败。李光耀上台后,很多有影响力的传统华人被赶出了新加坡,他们大多到了马来西亚,有的回到了中国,有的到了美国。从1980年开始,海峡华人的思想开始在新加坡占了上风,到了今天,传统华人的思想在新加坡基本灭绝了。1980年前,新加坡80%以上的家庭平时的家庭语言是中文,而现在,70%以上的家庭使用英文。80年以后,新加坡的学校就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华文教育,中文,只是被当作一门外语来学。很显然,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新加坡人,很多国人试图想和他们找到中华文化的相通之处的话,结果显然就是自讨没趣。在现在新加坡的年轻人心目中,Chinese只是他们提到自己的肤色或种族的一个名词而已,和中国,汉族什么的没有任何关系。

        之所以会有这种变迁,这和新加坡政府推行的英文教育有直接关系。80年以后,新加坡就没有用华文授课的学校,这样过了一代人,李光耀终于成功了。如今在新加坡,能流利说中文,喜欢中国的,大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这些人,大都因为英文不好,无法找到很好的工作,只有开出租或自己做小生意,现在已经是快被遗忘的角色了。

        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去中国化,二是推行英文环境,吸引西方投资。这两点他做的非常成功。在南洋大学的年代,南洋的学生给了李光耀很大的麻烦,他们基本上以北京为自己的方向,对政府跟着西方走的行为很不耻,并且南洋大学有非常独立的学术精神(当然是以自己是中国人为出发点),加上他们在新马华人中的号召力,所以,被以铁腕著称的李光耀关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李光耀成功吸引到的西方投资,也客观上形成了英文的强势环境,那些华校生由于中文没有英校生好,所以很难找到好工作,也进一步加速了新加坡传统华人的势衰。

        但是,英文环境的强势,也有长远的负面影响。李光耀自己也承认,英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华校生有人情味,讲团结,和自信。因为,英文授课的老师,对学生只能限于语言的交流而已,而没有任何文化的传承,甚至连语言中那种很微妙意思的表达也很难学会。要知道,各种语言的精华,除了词语里的历史文化含量,还在于各种言外之意的表达。而这些,是新加坡的学校里现在无法学到的。而在华校里,老师用中文讲述的同时,也传承下来五千年的历史,而这些,才是世界各地传统华人的自信根源。虽然英文教育出来的新加坡人,缺乏李光耀希望的那种自信和团结精神,但目前这似乎还没有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毕业后工作的环境,不是西方公司,就是新加坡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公司,在这些地方,不需要他们有多少创造力,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只要李光耀在,一切都没有问题,因为,新加坡人要走的路,他都安排好了。但问题是,他已经八十多岁了。

        客观的说,李光耀是个非常厉害的人,尼克松曾说李光耀是他见过的最有能力的领袖之一。这句话绝非虚言。他不单一手创立了新加坡,还创立了东南亚华人,也许是全世界华人最大的经济体。这一点,也许国人没有几个能了解。

        1974年,李光耀创立了淡马锡控股公司,该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饭店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曾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但事实远不止此。

        1, 新加坡电信是马来西亚电信的大股东,也控股澳大利亚第二大电信公司Optus。三年前和李嘉诚的老二李泽楷竞争香港电信,在中国政府干预下失败。

        2, 新加坡航空的服务世界排名第一,同时控股新西兰航空公司。

        3, 新加坡港务局集装箱年吞吐量2006年达到22百万,连续十年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香港,可以对比的是八年前它的吞吐量是一千五百万,而当时排名第三的高雄,只有六百万。

        4, 星展银行是新加坡最大的银行之一,控股印度的ICICI银行。可以对比的是,外界认为的新加坡首富黄庆昌的大华银行,两年前也差点被星展银行收购。

        5, 吉宝集团,其旗下吉宝船厂,占有有世界近海船台市场的80%。而旗下的吉宝置业,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地产商之一。

        6, 特许半导体,世界第三大晶元制造厂商,从成立之初就开始赔钱,只有2006年才微有盈利,2007年可能还要赔钱,但该厂从不裁人,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投钱。李光耀坚持的原因很简单,只要它能跟踪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工艺就行。目前,它的半导体加工工艺号称只落后英特尔半年。李光耀的这一思想和眼光,比从刘少奇到****等人要高明地多。

        这些公司,都是李光耀一手创立的。

        2003年,淡马锡控股回报率达46%。2004年,其总资产达到900亿美元,和GE相当。可以对比的是,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五国中华人银行及其他金融公司的资产数约为500亿美元,(计有:泰国的以盘谷银行的陈弼臣、泰华农民银行的伍班超、大城银行的李木川、京华银行的郑午楼等四大金融集团为中心的11家华资银行,其分支机构超过了 1000家,是实力最强的海外华人金融集团。印度尼西亚林绍良的沙林集团和李文正的力宝集团所合办的中央亚细亚银行,拥有资本4130亿盾;李文明、李文 光的泛印集团,拥有资本3279亿盾。新加坡以郭芳枫、郭令灿的丰隆集团和李成义集团为代表的13家华人银行,其国外分行达84个,其中李成义集团的华侨 银行资产额达28.4亿美元。菲律宾的13家华资银行,其分行超过300家,资产总额为49238百万比索。以及马来西亚的李光前、李成伟的南益集团,黄庆昌的大华银行集团等等。其中陈弼臣、林绍良、李成义、郭芳枫,郭令灿等金融集团的资产数都超过10亿美元。)

        2002年李显龙之妻何晶被任命为淡马锡控股公司CEO,李光耀则专任自己1981年建立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简称GIC)的董事长。GIC目前管理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约1730亿新元),它的投资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2000多间上市及未上市公司。其中北美占50%、欧洲占25%,东亚及东南亚占25%。GIC于1995年即进入中国大陆,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发起股东之一。在台湾,GIC也是其QFII(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史上最大的投资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月,GIC购得台湾《蘋果日報》主要股份。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加坡建有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初加工中心,运往远东的石油,都要在这里初加工后再运往目的地。

        所以,新加坡人的生活环境,在李光耀的安排下,还是很优越的,至少工作机会非常充足:新加坡现有公民和绿卡约330万人,另外还有约120万外来打工者。而在新加坡,和西方国家一样,只要有点学历有份工作,买房养车养小孩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在前两个消费上,政府都会刮走一大笔油水。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光耀个人的成就,要远远超出香港以李嘉诚为首的所有香港精英。香港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富裕,大半是靠当中国的窗口挣的代理费和贸易费,而香港的大半富豪,都是靠香港的房地产发财,其结果除了造就几个富豪之外,绝大多数香港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生活变得压力重重,只能蜗居在鸽笼大的房子里当房奴。很讽刺的是,现在香港人的就业,有近一半是靠大陆来的中资公司提供。客观的说,香港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只不过大多数香港人还看不到这一点,还在很无知的为很虚无缥缈的所谓投票权愤愤不平。本来,香港可以借港币作为人民币窗口的特殊作用向金融中心发展,但对着一半还有身份认同危机的香港人,北京政府可能会很无奈地丢掉这个想法,看看李泽楷父子在香港电信的买卖上的表现就明白了。李嘉诚应该可以算传统华人,而从小在美国读书的李泽楷,已经是海峡华人了。

        但是,新加坡的致命弱点,也在于李光耀。正如诸葛亮一手缔造了蜀国,却后继乏人一样,新加坡的危机,就在于,李光耀之后怎么办?

        媒体常提到李光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是“退而不休”,而国内的媒体的反应只是感慨其工作的热情而已,可能很少人明白这句话后面的意思。

        1990年,李光耀决定让出总理一职,让位给一个接班人,自己则任了个新职务叫“资政”。在国人和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个顾问之类的头衔,和台北的“总统府国策顾问”差不多。当时他挑选的接班人叫陈庆炎,任当时的国防部长,此人的性格很像李光耀,性格很强悍,当时李光耀的大多数手下:国会议员和部长们,都不喜欢此人。在投票时,大多数人都投给了性格随和,人缘很好的吴作栋。李光耀对投票结果很不满意,于是进行第二次投票,结果和第一次一样,李只好让吴作栋来做总理。而吴作栋刚上任时,很不能上台面,在镜头面前很不自然,也不会讲话。于是李找人专门对他做了三个月的礼仪培训,然后吴就变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风度翩翩,举止得体。对此,一个不会说中文的新加坡老人评论说:世界上什么行业都难做,只有新加坡的总理最好当。

        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在2002年,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吴不需要担心任何事,因为要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有一个人帮他决定了,他只需要在台上表演一下而已。另一个意思是,吴只是新加坡版的严家淦,蒋经国翅膀硬了,他就该下来了。2004年八月,在所有人的意料中,李显龙就任新加坡总理。

        2005年7月,发生了一件很小的事情:淡马锡控股旗下的新加坡航空的飞行员协会因为不满管理层对其工资的削减,决定罢工。其时,李光耀已经专任GIC的董事长,专门负责海外的资产。儿媳何晶是淡马锡的CEO,李显龙任总理已有一年,而其之前长期担任部长的财政部,是淡马锡控股100%的控股股东。

        之所以要强调这些关系,是因为在飞行员协会威胁罢工之时,发生了外界很疑惑但对新加坡人很正常的事:李光耀跳出来发表强硬讲话。他很简单的告诉那些飞行员:所有和政府对抗的行为都不会有好下场。

        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但这件事也说明了一点,非典期间吴的言论,李显龙就职前对台湾的访问,其实他们都是只是奉命行事。

        对比一下小说教父里的表现,教父的老三麦克在接任教父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对手下布置任务,老教父也列席,但一言不发。会后他的两个老部下找到他,说对麦克的决定有意见。老教父的回答是:那是新教父麦克的决定,所有人包括他本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

        由此看来,李光耀在接班问题上,似乎要走诸葛亮的老路。而新加坡人,这个他一手教育培养出来的东南亚海峡华人群体,可以在他之后安全平稳地按照他的安排的方向走下去吗?

         新加坡,或者说李光耀能有今天的成就,当然与他个人的能力分不开,但是,也离不开五十年来国际大环境的变迁影响。

        二战以后,日本虽然在广场协定后为了排除巨大的经济泡沫,在东南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日本除了和新加坡得到了一点类似经济盟友的关系之外,并没有在东南亚有什么政治影响力,用亨廷顿的话讲,东南亚国家大都对日本是经济上有钱就拿,政治上并没有当回事。影响东南亚和东南亚华人的,始终只有两个巨人的影子,那就是美国和中国。

        1949年以前,海峡华人在东南亚的华人中基本没什么影响,绝大多数华人都追随陈嘉庚。1938年10月,来自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宾)为副主席。大会通过一项庄严《宣言》,历数近代以来日寇侵华种种罪行,揭露日寇不仅企图吞并中国, 还妄想征服世界。现在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号召我南洋八百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一1945年,八年中捐款共达十三亿多元(国币),平均每年一亿六千多万元。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以财力支援抗战的另一项是侨汇,是华侨寄回祖国赡养亲属汇款,数额比捐款更大。仅从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据统计共达55亿元(国币),平均每年约8亿元,数额巨大。其中南洋侨汇居多。1942年后,南洋各地相继沦陷,侨汇和捐款中断。欧美等地华侨继续以侨汇和捐款为祖国抗战做贡献。海外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截至1940年10月不完全统计,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 车1000辆,大米一万包,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总数达三干批以上,每月平均一百批。以上物资多数亦为南洋华侨所捐献。抗战后,海路被封锁,支持祖国抗战的大批海外战略物资只能靠滇缅公路运输。当时,国内机工及汽车奇缺,运输十分困难。陈嘉庚受国内西南运输公司委托,自1939年至1940年间,通过南侨总会从新马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的机工10批共3200人,并捐 赠汽车310辆及其他物资。这些华侨机工,满怀爱国热情,离别南洋亲友,回到祖国大西南,在异常崎岖艰险的千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运送各 种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平均每天300吨以上,日积月累运量可观。而很多南洋华人也回国参加了抗日战争,他们中最有名的,是共和国上将叶飞,菲律宾华侨。

         抗日战争后到1949年,南洋的传统华人们经历了一个很痛苦的时期,因为他们大多数不了解国共斗争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只要认中国就行了,党派之争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事情,因为他们懂得最多的,除了中华民族大义,就是经商,他们普遍对政治一窍不通。在政治方面,他们没有一个是李光耀的对手。

        

         虽然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南洋的传统华人们还很惶惑,但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让他们非常振奋:短短的五年,中国就从一个被小日本随便欺负的弱国,变成了能打败头号强国美国的东方大国。GCD的号召力在东南亚华人中也越来越大。1957年,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PAP)和新加坡GCD结盟,1959年,PAP-GCD联盟在立法会选举中则获得压倒性胜利,取得51席中的43席,李光耀就任(马来亚联邦属)新加坡首任总理。1961年联盟分裂,PAP一度在议会中只比GCD多出一席。李光耀及时取得马来西亚执政的马来首相东姑的支持,加上新加坡GCD错误地盲目发动街头游.行和暴.动,让李光耀以反对暴力为借口,将GCD三个主要领袖投入监狱,从而赢得了1963年大选。1965年,新加坡GCD响应中GCD的世界革命路线,放弃了合法的议会道路,批判苏联的“三和”路线,发动支持者走上街头游.行诉诸暴力,而且参加了马来西亚GCD的马来西亚民族解放阵线,制造了一些暴力和恐怖事件,被李光耀政府镇压。1965年,印尼将军苏.哈.托在CIA支持下发动政变,并且发动排华运动。

        从此东南亚GCD走向衰亡,马共总书记陈平只能呆在湖南当电台主持人。

        1965年8月,新加坡建国。李光耀虽然取得了对新加坡GCD的绝对胜利,但事情远没有结束,因为他的执政在1980年以前,一直要面对一个人的巨大身影,这就是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新中国对东南亚华人的鼓舞是无比巨大的。鸦片战争以来,海外的华人从来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深受鼓舞的陈嘉庚也回到了厦门,拿出了全部家产一千万元(有人估算过按当时的金价到现在价值一亿美元),从此呆在国内专心办学,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所集美学校(现全部合并为厦门集美大学,取集美这个名字是纪念他的家乡福建集美乡,陈六使也是集美人)。1953年陈六使在中华总商会会议上提出创办南洋大学,从此南洋大学成为南洋华人在思想和文化上认同新中国的重要纽带。1959年PAP-GCD联盟取得新加坡自治领首届大选胜利,当时讨论国旗方案,有人提出国旗上一定要和中国一样,有五颗星和红色,这个提案得到了传统华人的一致同意。于是就有了现在看到的新加坡国旗。

        1971年中国对新加坡开展了”乒乓外交”,邀请新加坡乒乓球队访问,接着新加坡邀请中国球队回访。在中国和新加坡球队比赛时,球场上有一大群新加坡观众为中国队加油,并且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李光耀于是下令禁止30岁以下的新加坡公民到中国去访问,以防这些头脑简单的左翼青年被召募为“颠覆分子”。该禁令下达后,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很多人不惜冒险到停泊在公海的中国远洋货轮上观看《决裂》、《春苗》等宣传“文革”成果的电影。

        1976年5月,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并受到老毛短暂的接见。在去之前,所有人对见到老毛时的描述都是“敬畏”,基辛格甚至有和他女儿见到偶像一样被电击的眩晕。而李光耀的心情更为复杂,因为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的主要对手,GCD和南洋大学所代表的南洋传统华人们,都是这个巨人的追随者,他实际上只是在和这个巨人的影子在战斗。而在这个巨人眼里,他显然是很微不足道的。

        李光耀后来在回忆录中多次详细描写了那次会见时从车到中南海一直到十五分钟会面结束的每一个细节。这充分说明了他当时心情的紧张。不过,那次会见的结果,让李光耀是有些解脱的。因为他看到的不是那个让基辛格们触电的神像,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接近老年痴呆的垂暮老人。而且他见到的老毛指定的接班人华国锋,看上去也不怎么样,这样,在他从政治之初头上一直压着的中国神像,也开始被打破了。

        另一个让李光耀开始有心理优势的原因是他在南洋传统华人的圣地北京,看到的是死气沉沉的经济。而新加坡建国伊始,就赶上越战,和日本经济在朝鲜战争中由于美军的订单得到复苏一样,新加坡也得到了美军订单的大力支持。对此,他在美国国会的讲话中都特别提到,虽然越战对美国国民来说是不愉快地回忆,但对新加坡这样的美国反共前哨来说,意味着经济的腾飞。

        从北京回来后,开始在心理上有自信的李光耀下令取消了71年的禁令。

        1978年11月,急于打破苏联在北方陈兵百万压力而决定和美国结盟教训越南的邓小平访问了新加坡。在与邓小平会面后李光耀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因为他发现自己提出的结束东南亚GCD活动的提议被邓小平无条件接受,并且,在对东南亚问题上,邓小平很意外的向李光耀询问中国该怎么办。他很惊讶地突然发现,自己一直与其影子搏斗的那个巨人,东南亚那些传统华人的精神支柱,居然有一天能很谦逊的低头向他请教。

        1980年,马共总书记陈平奉命在湖南停止了对南洋的广播。完全摆脱了中国阴影的李光耀下令结束南洋大学,这一年也是传统华人势力在新加坡消亡的标志,从此,在新加坡的传统华人,在政治上敢组反对党和政府对抗的,都被从经济上压制(比如公司无法营业),直到自动离开新加坡。剩下的,也只能远离政治,专心经商,或打工养家糊口。

        而李光耀推行英校,取消华校教育的政策也从此畅通无阻。1980年后开始接受教育的所有新加坡人,也从此彻底和中国文化绝缘,加上80年后急于在经济上寻找任何良药的中国领导人对李光耀的谦逊态度,使得以前对中国无形巨大的压力突然转变为俯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李光耀及其教育下的海峡华人们开始习惯在中国面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很自然的变成了对东南亚其他国家以中国文化为尊的传统华人的俯视。

        

      通宝推:唐斩非,途人,本嘉明,我偏要折腾,hycpla,拿不准,烟动午夜,西瓜子,shyukyo,舞动人生,逍遥蜀客,他山无石,霹雳焦蛙,Abacus,三心,浣花岛主,surfxu,qq97,watomi,桥上,范进中举,安居,strain2,梓童,发了胖的罗密欧,某人a,西门飘飘,gzpi,
      • 家园 特许半导体早已被收购了

        ,成为了Global Foundry的一部分。不裁员是假的,里面的工程师/操作工大部分都是大陆人。

      • 家园 有句话是,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孔子也说,居蛮夷之地,则蛮夷之,意思是入乡随俗,像蛮夷一样吃喝拉撒,这样会死的没那么快。

        好像有很多人认为生存权是天经地义的,与生俱来的,其实不是。新加坡华人不依附于美国,看美帝这几年的德行,那几百万华人没机会活到今天。

        祖国保护不了他们的时候,不苛求他们多有民族性,祖国强大了,同胞们自然就依附过来了,不怪他们。

        • 家园 香蕉人是指望美国人英国来保护他们吧。
          • 家园 是啊,但上个世纪大陆指望的上吗?

            如果不听话,英美怂恿马来人干也行,扮海盗ISIS也行,自己挽起袖子干也行。伊朗那么大的国家要不是没有中俄护着,美国早就动手了,新加坡可以不亲美吗?他们有的选择吗?

            • 家园 其实无所谓了,你香蕉人也没啥,

              你喜欢白皮或白皮的东西,咱们也没什么意见。但亲兄弟还要明算账,你李家坡自成一国,各方利益上咱们当算得算清楚(有些时候别谈感情,谈感情伤钱),如果你为白皮火中取栗,那我们也不会客气。

              • 家园 需要美国干一件令公知界伤心透顶的事情

                忙总说起话来满口PDCA、MBO、SCM、SWOT…也算的上上个世纪的精英与公知吧,他们是被南斯拉夫使馆事件唤醒的,棱镜事件曝光后醒过来很多,马航飞机事件得慢慢剥开,说不定又能醒过来一大批,届时所谓香蕉人就都一颗红心了,呵呵。

      • 家园 在新加坡呆了十年,看到这篇文章后,勾起无数回忆
        • 家园 握个手

          来新加坡六年多了,虽然种种不适应,但客观的说这里的文明程度还是超过国内一截,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

          任何人都有局限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抛开政治立场不谈,老李对新加坡作出的贡献无可置疑,而且也受到绝大多数新加坡人的爱戴 - 现在去向他的灵柩告别要排队10个小时!

          • 家园 打脸法治社会

            “每人每天不得携带总净重超过1.8公斤的婴儿配方奶粉,违例者一经定罪,最高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

            立法随意,如此轻微的事情可以匹配这么严重的处罚么?就算50万对香港人算毛毛雨,那坐牢两年堪比故意伤害致人残疾的刑事罪了吧。

            执法随意,既然有法可依,那就按律执法吧,违法必究哪里去了?为啥还要“一经定罪”,空间很大啊。

            不行就不行算了,还“每人每天”,这是考虑照顾到了地铁公司和餐饮行业的利益了吗?

          • 家园 啥叫文明程度?

            我觉得包容开放才是文明人的内核,抽不抽烟丢不丢垃圾这些都是表象。那年在拉萨街头逛拿着空塑料瓶走了一公里没有找到垃圾桶,就只能随地乱扔了,这要是在“文明地区”,要罚我一个月工资吧。

      • 家园 他怎么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诸葛亮去世后三十年蜀汉仍然在执其既定政策,李光耀驾崩后李家坡何去何从真不好说。

      • 家园 其实不需要“海峡华人”这个诡异的名词

        有两个现成的名词,一个是“香蕉人”,另一个是“高等华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