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孤独的圣徒——大明宰相孙承宗(中) -- 京华烟云AMIP

共:💬39 🌺16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觉得孙王之争比后来的袁毛公案更要紧

      按照王在晋的说法,之前的几次大败(出兵规模都在十几万人左右)已经说明当前明军无力在军事上打败野猪皮,而不干掉野猪皮的有生力量,复辽就是一句空话。

      在无力出击的情况下,坚守山海关并联合朝鲜蒙古(还有敌后的毛文龙)挤压女真人的生存空间削弱之,俟敌自败然后攻之是成本最低的做法(也就没有后来的巨额军费和辽饷)。

      前出修城防御不仅花费巨大,而且面对野战力量占优的野猪皮,并不能收到守土保民的实效。

      这个论述可以和孙承宗到任后的作为互相验证,柳河大败,觉华岛在冬天也守不住。而且我们现在知道明末小冰期的影响,东北的产出有限是养活不了十多万女真人口的。

      至于袁崇焕吊丧杀毛给粮,乃至放纵女真人攻掠朝鲜,硬生生让皇太极把死棋走活了(野猪皮多次打败明军,但后期大肆残杀依附汉人,应该是因为东北生存条件窘迫),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清修《明史》的说服力是有限的。孙承宗作为道德君子是无可指摘的,但以其履历担任军政统帅,可能力有未逮。

      • 家园 你尊重一点楼主吧,孙承宗力有未逮,难道你有逮。纸上谈兵
      • 家园 你的战略本质上就是个反袁大杂烩

        [QUOTE][/QUOTE]...在无力出击的情况下,坚守山海关并联合朝鲜蒙古(还有敌后的毛文龙)挤压女真人的生存空间削弱之,俟敌自败然后攻之是成本最低的做法(也就没有后来的巨额军费和辽饷)...袁崇焕吊丧杀毛给粮,乃至放纵女真人攻掠朝鲜...

        我可以说你逻辑混乱到自相矛盾的程度吗?

        你的战略的逻辑本质是:“袁崇焕干的不对,袁崇焕是这么干的,所以正确的干法就是反转180度那么干”,至于反转180度后的战略可不可能是更加不对,你是完全没想过。袁的战略至少是在客观限制下,综合各方面考虑给出的可行的折中方案,把袁的每一个战略步骤反转180度,那就真成四六不靠的大杂烩了。

        首先,对后金是进攻还是防御?拉莫斯菲尔德(似乎是他,不确定,不过说的很有道理)说过:“在我从商中得到的经验是,在敌人成长起来之前打倒他所花费的代价最小。”知道后金当时四面为敌,知道当时小冰河年年闹灾,不趁这个时机赶快把后金灭了,龟缩在山海关后面等什么呢?等后金整合完蒙古朝鲜,然后集三方力量进攻大明?

        其次,山海关还是宁远?话说回来即使要守,也不能只守山海关啊。后金要夺了中原这花花江山北京城是一定要拿下来的,以后金的兵力能力必须要集中全力才有能攻下北京城。后金进攻北京两条路,一条是沈阳走口外从蓟县进京,一条是走辽西走廊进京。走口外,就意味着后金要在举国兵力囤积在北京城下的同时还维持着一条四百公里长的后勤线,这远远不是后金的经济实力能应对的。走辽西走廊就可以以沈阳为基地拿下锦州,以锦州为基地拿下宁远,以宁远为基地拿下山海关,以山海关为基地进攻北京,一次只要维持一条一百公里的交通良好的后勤线,这就可行多了。反之,大明进攻后金也有同样的问题。宁远,对于双方而言,进攻时是前进基地,防守时是战略纵深。放弃宁远,愚不可及。

        最后,说说袁崇焕的战略。袁的战略基于两个事实:一是后金野战强攻城弱,二是后金人少经济差。袁的思路就是战略进攻战术防御,原则就是与后金对耗。看袁崇焕的历次战略选择,全是这个思路。

        • 家园 袁崇焕的作为史书如铁,还用得着我黑?

          等后金整合完蒙古朝鲜,然后集三方力量进攻大明----这个行为的主语就是袁督师啊,史书如铁:吊丧杀毛给粮食,放任阿敏攻略朝鲜。积极进取的袁督师那个时候在干啥捏?

          四百公里长的后勤线---是谁给皇太极这样的机会的?那么大的行动,袁督师一点不知道啊。而且把蒙古人推到对手那边才给了女真人这样的机会。

          宁远,对于双方而言,进攻时是前进基地,防守时是战略纵深。----纵深个屁啊,野战打不过,野猪皮一来就是孤城。孙阁老来之前几次大败,很清楚了。柳河再败后不坚壁清野防备野猪皮报复,还猪头猪脑的要坚守,白送巨量粮食给野猪皮啊。

          原则就是与后金对耗----还嫌耗得不够啊,明朝都被挖空了,花费上亿两白银,史书如铁。

          总之,袁崇焕没做到的事情,你们这些人用口水难道能做到吗?“我大清”历代圣君名臣没能编圆的谎,你们这些人能编圆吗?

          朱舜水说得好,袁贼。

      • 家园 原来是和天天向上“争论” 的那位,难怪水平如此

        中国战争史有一个著名的军事常识,就是“守江必须守淮 ”。无论是东晋还是南宋政权都无疑注意这一点。而南唐、蒋记政权在丢失江北淮河一线后,固守江南就成了空谈,灭亡也就进入倒计时。

        为什么呢?一字长蛇的无纵深防御在一点突破后整个防线也就瓦解崩溃。所以任何坚固防御必须有一定的战略防御纵深,长江防线如此长城防线亦是如此。中国如此,世界如此,著名的马其诺防线就是很好的例证。

        天堑如黄河、长江,人工堡垒如长城,对于入侵强敌皆非不可跨越之障碍。敌前出至堑塞,仅凭一条防线拒敌,责必须处处设防,重兵猬集。而敌随时随地可以发起一点或多点攻击。一点被破全线崩溃,再无天险可守之后方也就再无阻挡敌军之可能。这在历史上总是在不停的上演,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还要坚持重蹈前辙呢?以为这就能节省兵力和开支,想想当年的蒋公退保江南而制定的庞大江防计划就知道这是何等可笑。

        北京定都那么屏蔽首都最后一道防线就是长城一线,为巩固长城一线就必须前出辽沈,形成战略防御纵深。定都东京开封就必须据有幽燕之地,在黄河河防之外将纵深推进至长城一线,这才能保证中原建都的安全。北宋未尽收燕云十六州,所以常年面临契丹骑兵的侵扰。不得不在涿州保定一线挖掘人工防御体系,以抵消契丹骑兵优势。不过最终还是在契丹灭亡后亡于更强大的女真铁骑。如果明朝全面龟缩至长城一线,那么首都至少要迁至黄河以南甚至长江以南。这种龟缩一线消极防御战略还奢谈规复辽东,不啻痴人说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