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千古风流一坛醋之魏晋风度--和萧让姐姐 -- 曹仲德

共:💬55 🌺26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知道。但是

            窃以为这就是对外战争的好处了。对外战争期间,造反不会发生;对外战争期间,军管体制也使得效率有所提高,饿死人不太容易。也许不是没有饿死人,而是不值得报道,在大义的名分下,可以做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别人也不敢说什么。

            君不见抗战期间,税何尝不重?灾何尝不生?黄泛区灾难,如果在国府笔下,会如何描写?所以读一点史书,往往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兄弟无能,好像已经落进去了。

            • 家园 不对吧,明朝就是一个反例

              对外打的不亦乐乎,内部也因此恶化,流寇四起。怎么能说“对外战争期间,造反不会发生”呢?

              • 家园 这个不敢苟同,基本不可比

                明朝的流民是造反的人力资源基础,南宋没有这个问题。

                明朝流民的来源确与政府财政政策有关,但并非是单纯因为税收过高。

                另外,明朝的对外战争,与宋相比,带有征讨性质,并非宋金之间那种苦大仇深,你死我活的关系。

      • 家园 中国的老百姓实在是太好对付了

        想收多少收多少 想怎么收就怎么收

        有二话

        大刑伺候

        欧洲的法律要讲究责权利的统一

        我们的封建社会的法律只有老百姓的义务没有老百姓的权利

      • 家园 挺宋朝无非是和明朝比罢了

        明朝老百姓过得也苦哈哈,可朝廷收入照样少,万历皇帝对矿山掠夺性开发,每年也不过弄个几百万两银子,相比宋朝可差远了。

        另外明朝在言论自由、城市繁荣、对外贸易、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确实不如宋朝,这也是事实。

        另外,你别看宋朝这税那税,可老百姓造反的还真不多,没像明朝那样被流寇端了首都。

        • 家园 宋朝的市民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有庞大的消费群体

          宋朝对于知识分子的优待,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对于各项物资的消耗,使得大量的三产行业得以生存。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越阔气,显得他越有本事。仁宗时宋祁点华灯拥歌妓醉饮,他大哥看不过,捎信问他:“你还记得上学时吃咸菜的事吗?”宋祁大笑道:“当年吃咸菜,不就为了今天做官享福吗?”这种制度实际上就是有宋朝特色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府为了维持这些人的俸禄,也必须要发展商业来抽税。而明朝的话,由于限制了这种制度,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为商人阶层和皇室贵族服务的,官员们除非贪污,否则是无法这么花天酒地的。

        • 家园 不太明白高兄怎么联想到明朝的

          明朝也是我不甚喜欢的朝代,有过于宋。

          这篇文章最早是沉醉唐风上的一个帖子,两税制杂谈也是,都是针对有人根据唐玄宗开元年间财政收入和宋朝财政收入对比来算两者经济,得出个宋是唐的数百倍的怪论。

      • 家园 花,对宋一向不喜欢
    • 家园 【原创】两税制浅说

      中国传统社会前期(秦---唐)的正税,引“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出《孟子》)为理论依据,按“租”“调”“役”(田租,特产,徭役)三个项目征收。到了隋朝,规定百姓可输钱免役,由政府雇人代替,称为“庸”,“租调役”于是变成了“租庸调”,这一制度为唐朝沿袭。

      ????

      ????唐朝的“租庸调”制:每年输粟二斛,稻三斛,为租;输绢二匹,绫、绞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为调;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免役者每免一天,输绢三匹,为庸。

      ????

      ????隋唐制度田租按人丁征收,每人纳税相同(粟二斛,稻三斛)。这和前代按田产面积或者产量计田租有所不同,它的依据是“均田制”,这一制度下,男丁田产相同(每人受田一顷),当然就应该缴纳同样的田租。由此自然而然可以想到,当均田制破坏,土地兼并发展导致每人田产悬殊时,这一税收制度就不再公平;同时,“租庸调”制以人丁为纳税对象,自然依赖于精密的户籍薄,唐初三年一造户籍薄,按薄授田收田并征租发调,结果公布于县衙门口,使众所周知,官吏不得作弊。中唐以降,人口激增,户籍统计工作紊乱,官吏乘机徇私舞弊,随意加派勒索,至此,租庸调制再也难以坚持下去。

      ????

      ????至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创两税制,核心内容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主要有如下特点:

      ????

      ????(一)“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换言之就是政府要用多少钱,就向百姓征收多少。

      ????

      ????具体实施时是参照前几年财政支出。先制定税收总额,再将这一税收额分配到各地,各地按税收配额制定税率。“量入为出”本意是要限制聚敛,但由于支出上没有准则,一旦财政拮据则以任意加征解决,反而造成了横征暴敛。

      ????

      ????(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取消主籍客籍之分,从法律上承认客户的地位。

      ????

      ????由于税率并非由中央统一规定,而是由地方根据税收配额制订,造成往往人口越稠密的地区,人均税率就越低。在主客籍不分的情况下,其他地方的百姓纷纷迁入这一低税率地区,这种迁徙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加了各地人口密度的差异和税率差异,形成恶性循环。

      ????

      ????(三)“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按照资产多少决定纳税额,取消原来按人头固定征收造成的不公平。

      ????

      ????这有赖于对于民户的资产状况的严格掌握,常年进行核对自然是应有之义,但自创此制,直到八年后才重新审定了一次。后来虽作了“三年一定,以为常式”的规定,但并没有执行。官僚贵族、地主富户可以用不报或少报的手段,达到少交赋税的目的。结果使某些地区“十分田地,才税二三”,所谓“唯以资产为宗”的原则,实际上很难贯彻。

      ????

      ????(四)“秋夏两征之”,故称两税,原有的“租庸调”三个项目都并入两税,不得另征。

      ????

      ????三个项目合并为一,简单明了,但两税制最大的毛病就出在这上面,本来免役钱已经归入“两税”征收了,再有徭役就应该政府雇人去做,但时间一久,这一含义被人忘记了,各种徭役重新征收,到了宋朝的王安石,又出来搞改革收免役钱,实质上形成了重复征收。这一过程在此后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改革中也都可以看到,比如一条鞭法将杂税并入正税征收,严禁此外另征。创制之初的确是限制了巧立名目,但时间一久,各种杂税又冒出来了,又成为重复征收。前一阵子中国农村为了杜绝乱收费搞税费改革,“税费合一”,主要的隐患就在这上面:时间一久,地方干部忘了是农业税里面已经包括各种“费”的附加了,再另立一项,不是反而加重了农民负担么。

      ????

      ????两税制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赋税制度的下半段,从此以后的中国政府,就只能将这一制度修修补补继续使用,而再不能有大的变革。

      • 家园 补充点材料

        黄永年的观点-摘自《唐史十二讲》,中华书局,2007:

        1 两税法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全国统一的税额,改之以摊派。

        户、地税在两税法实施前已成为事实上国家的“正供”,把它作为两税的基础,再把法定的“正供”租庸调附加进去。实施办法就是以州府为单位,把该州府过去征收户、地税最多一年的总额,加上该州府原先征收的租庸调残额和非法赋敛,成为该州府的户、地税总额,然后按照该州府的土客户数户等(户口的数量和其拥有的田产等级)和见佃青苗地额来摊派。

        2 两税法的实施,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陆贽的《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中对非法赋敛“并收入两税”之批评:“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3 两税法的目的和中央和地方争夺财权。

        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很多。地方政府随意征收赋敛,这些非法赋敛是地方政权的收入,过去中央无力过问,只好任其恶性发展。到了代宗大历年间和德宗建中元年虽已有力过问,但仍不便明令取缔,以免激起地方政权的普遍反抗。于是采取的折中措施是:承认这些非法赋敛为合法,不予取缔;同时把它“并收入两税”,纳入中央控制范围。

        在承认各州府的非法赋敛为既成事实的同时又把它统统作为国家的正供,这其实是中央对地方的某种妥协。现在,不仅本来是正供的租庸调残额和准正供的户、地税,就是地方政权非法赋敛所得也成为正供。既然成为正供,就得由中央经营支配,具体办法是派出“黜陟使十一人分巡天下”,“与观察使,刺史计人产等级为两税法”。(黜陟使权力很大,责任也重,非威望素著之人不能胜任。贞观八年,李靖就曾出任过黜陟使)

        由黜陟使代表中央和地方长官观察使、刺史协商,在确定该州府两税总额的钱物斛斗后,从中划出若干“支留”地方,若干“合送”中央。所谓“天下百姓输赋于府,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扭转了过去“率税少多,皆在牧守裁制”,“正赋所入无几”的局面,使中央获得“赋不加敛而增入”的好处。

        两税法的实施中,不但全国无统一的税额总数,就是其中上供、送使、留州的数量,各州府之间既无全国统一之税额,也无划一之比例。因为地方政权对中央服从程度不同,富饶贫瘠又有差别。

        两税法的用意,在于让地方政权分得一定好处,此外不再允许其非法赋敛,所谓“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停罢,两税外辙别率一钱,四等官准擅兴赋,以枉法论”。尽管到后来此禁令形同具文,但当初绝非官样文章,而是要用来限制地方实力,不准再像过去那样背着中央另辟财源。

        德宗初年之所以能在财税上对地方采取措施,是因为安史之乱已经彻底平定,地方上零星的叛乱或反抗也已大多被镇压。中央政权重形稳固,威权有所恢复。以后一旦威权下坠,地方政权必然会在财权上有所反复。两税法在建中元年实施后曾经有过一些变动,执行起来有时认真,有时马虎,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切几乎或多或少都是关系到中央和地方势力的消长,实质还是中央、地方财权之争的反映。而宪宗年间讨平藩镇,其背后,也是两税法为其打下的财政基础。

      • 家园 这一阵子正在看隋唐历史,正好看到这一段。

        什么时候没准也挖个大坑,曹二哥可要来帮忙灌点水啊。

    • 家园 【原创】“举案齐眉”和“卿卿我我”

      中国有许多成语,时间久了,大家就只记得它的象征意思,原来意思是什么,倒不清楚了,“举案齐眉”就是其中一个,我们祝福新人,往往要说白头偕老,举案齐眉之类的话,我想如果真要来个名副其实的“举案齐眉”的话,大部分新娘子是会发飙的。

      “举案齐眉”是《后汉书 逸民 梁鸿传》里面的典故,梁鸿是东汉人,才华横溢,品行高洁,跟其他很多才华横溢品行高洁的人一样,他也是个穷光蛋,放过猪,种过地,后来决心作隐士,很多人提婚都不答应,最后是娶了又黑又丑的孟光,原因是觉得孟光德行可以和他相配,跟他一起作隐士,两人结婚不久就去霸陵隐居了,霸陵是什么地方呢,是汉文帝的陵墓,汉文帝是知识分子所向往的明君代表,梁鸿在这地方隐居,是很有点愤世伤时的味道的,这意思在后来他经过洛阳时写的一首诗里面看的更清楚,这首诗就五个感叹句:“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汉章帝后来也读过这首诗了,知道是讽刺自己大修宫室的事,很是不爽。于是梁鸿在霸陵呆不住了,改名换姓跑江南继续隐居。

      《后汉书》说两人在吴地给人当佣工,孟光每次给梁鸿送上食物,不敢仰视梁鸿,总是“举案齐眉”,现在的成语就由此而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种情景:两人相对跪坐,孟光身子向前俯伏,目光向下不敢仰视梁鸿的脸,双手捧着盘子,举到齐眉的位置,等梁鸿来取里面的食物。

      这一幕如果出现在古装生活剧里面一定会使很多女性火冒三丈,但这确乎就是那个流传了几千年的描述夫妻和睦的佳话“举案齐眉”的直观场景,这种俨若朝典的举动,生动的诠释着那个时代夫妻关系的最核心部分:“礼”。“礼”是什么,是夫为妻纲,是夫尊妻卑,这样的关系自然要用妻子的恭谨谦卑来体现。

      “礼”是冷冰冰的,不欢迎太亲热的举动,象张敞为老婆画眉毛,那是大大的不雅,严重点还会影响一生前途--作风问题嘛--这不,张敞很快就成五日京兆了。

      《世说新语》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荀粲和妻子很是恩爱,妻子生了热病,当时正是冬天,荀粲就自己跑冰天雪地里冻个冰凉,然后用身体替妻子降温。最后他妻子还是病死了,他不久也死了--是冻出病来了还是伤心死的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段可能会让今天的少女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紧缀着“奉倩后少时亦卒”的,是冷冷的一句话:“以是获讥于时”

      “礼”的冷冰冰也表现在妻子不能称丈夫为“卿”上,这种情形下只能用“君”。

      “君”和“卿”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君”是敬称,相当于“您”,“卿”则是比较随便的称呼,一般对身份较低的才能用,相当于“你”,朋友间相互称呼都是用“卿”的,用“君”就反而显疏远了,这也好理解,谁会称呼自己的朋友用“您”呢。

      《世说新语》说王衍不和庾?步慌笥眩?他却老是“卿”来“卿”去亲热个没完,王衍对他说:“君不得尔”(您不要这样),他回答:“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你自称我为“您”,我自称你为“你”,我自用我的称呼法,你自用你的称呼法), 这件事比较清楚的表现了“卿”的用法。

      丈夫可以称妻子为“卿”,妻子却是不能用反过来也称丈夫为“卿”的,否则于礼不敬,这当然是因为这样显示不出尊敬丈夫的意思,至于用“君”不太亲热,那倒是不暇顾及了。

      这样的称呼延续了千年,最终还是有了个不信邪的人,王戎的妻子总是称王戎为“卿”的,王戎反对他这样叫,说哪有妻子称丈夫为卿的呢,她这样回答:“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能卿卿”。

      噼里啪啦连珠跑一般的话,活脱脱刻画出一个可爱的女性形象。但这个“卿卿我我”的故事,却毕竟是风俗败坏的晋代的事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