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日本新闻三则 -- 時千峰

共:💬51 🌺22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社科领域这个说法可能还有争议,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个是铁律。

        小保方第一次投稿给Nature时,得到的回答是“你的结论愚弄了现在的常识”。以后在Nature的指导下又做了一些实验,补充了一些数据,才得以发表。

        这个方法是不是“真理”,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不过,她打开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这个方向能走多远,现在还不知道。

    • 家园 我想楼主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吧,或许也是警示

      日本社会本质上是个阶层社会,跟中国一样,于是跟细胞分化一样地,会从一个未必多么辉煌的起点,注定衰落下去,去迎接另一个爆炸后的辉煌起点。

      但是即使这样行业分隔、等级森严的社会,也压制不住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哪怕如同莆田进行曲里那种低俗愚蠢的创造力,当年的索尼、本田无不是来自于那样的创造力,那时是被原爆后的平地。而如今索尼跌至垃圾股,也无非是严格的阶层意识彻底锁住了创造力。

      如同Midway就是东西方文化彻底交锋的汇点,平庸的南云大将vs机变的斯普鲁恩斯将军,现在再次是东西方文化对决高下的机会,或许已经由不得日本出战,而轮到了我们。

      那么,我们是否做得会更好些呢,我们那么屡屡崩溃的过往,是给予了我们信心还是忌惮?

    • 家园 为什么是枪手而不是佐村吃不住劲儿了?
    • 家园 这么冷门的日本新闻竟然会在中国的论坛上被广泛讨论

      这种崇洋媚外的积极精神,让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情何堪啊?

      2013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普通体细胞可能孕育新生命:我国干细胞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题,报道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邓宏魁研究组和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汤超研究组合作的重大研究成果,首次证明小鼠体细胞重编程可由调控分化的基因完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细胞命运转变的“跷跷板模型”。

      报道指出,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意味着体细胞可以回到生命的初始状态,也就是具有了逆生长的可能。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克隆技术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方法,让一个普通体细胞可能孕育出新的生命。

      “全能干细胞”是生命发育的起点,哺乳动物身上的每个器官和身体发肤就是通过“全能干细胞”的分化发育而来。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带领的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团队使用4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组合,把成年鼠身上已经长成的表皮细胞成功逆转为生命起点的“全能干细胞”。

      以多莉羊为代表的第一代克隆技术,需要借助卵母细胞来获得干细胞,这样会带来伦理问题,而第二代转基因技术使用病毒诱导,存在着安全的风险。我国科学家采用化合物小分子的新方法,实现体细胞直接变成胚胎干细胞,途径更简洁,也更加安全。

      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马宏建称,邓宏魁教授的研究工作是干细胞研究方面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不仅是对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同时,也将我国干细胞研究带到了国际的最前沿。国际权威专家表示,这项研究成果为未来研发人造器官和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目前,这项科研成果已经被美国《科学》、《细胞》等多个学术权威杂志报道。

      • 家园 这个吧,西方也是广泛讨论

        一月29号很多报纸都报道了,usatoday,huffingtonpost, telegraph都报道,我也是上班时候广播里听到的,国内是过两天以后才开始报道地。

        就不要在崇洋媚外上忧国忧民了吧

        • 家园 前面说了回错了地方。但前身是北大BBS的未名BBS

          无视北大的教授成果,却对明显是炒作的新闻热烈讨论,敢说没有崇洋媚外的因素在里面。

          你老人家对现在的未名BBS不太了解吧?

          崇洋媚外的帽子扣在未名BBS上也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还是你老人家借题发挥呢?

      • 家园 日本这个显然是更大的突破

        北大那个研究还要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才行,日本这个是在弱酸缺氧条件下培养就可以,这个日/美联合研究结果发表在1月底最后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 家园 专业知识太缺乏

          日本的新闻里主要和前几年京都大学山中伸弥的iPS细胞比较。那个需要体外重新培养,这个是细胞自己直接退回原始状态,看起来要方便得多,而且人体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只是“弱酸缺氧”是个什么环境?以后有没有可能在人体内直接营造这样的环境?细胞真的能返老还童?

          期待给科普一下。

          北大邓教授们的研究内容不大清楚。是不是和iPS是一个路子,只是采用的诱导介质不同?

          顺便说一下,山中伸弥的研究已经在向实用化研究发展了。在京大的研究中心有无数个Venture进驻,开展不同方向的应用研究。据说有些研究已经开始进入临床阶段了。

          • 家园 弱酸缺氧就是模拟细胞受到损伤的环境

            这个研究的思路是,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受到损伤后,一部分细胞会变成干细胞修补损伤,那么如果我们模拟细胞受到损伤的环境,细胞能不能变成干细胞呢?

          • 家园 “细胞自己直接退回原始状态”?这恐怕是业余记者的误导吧

            当然,我不懂日文了。但我从看得懂的文献中,也仅仅是看到了“激活”了干细胞的描述。

            这弱酸溶液最大的可能性恐怕是抑制了T细胞的干扰,为外周血干细胞提取找到了新办法吧。

            当然,以上是我业余的猜测,结果如何,师母已呆。

            Nature:成熟体细胞经简单外部刺激即可逆转为干细胞外链出处

            为了说服那些持怀疑态度 的人,小保方晴子需要证实这些多能细胞由成熟细胞转换而来,而非来自原来已存在的多能干细胞。因此,她通过对T细胞施加压力而制造出多能细胞。T细胞是一 种存在于血液的白细胞,人们已经清楚T细胞发育期间,其基因将出现重排而最终成熟。小保方晴子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记录了T细胞转变为多能细胞的转变过 程。她把这种现象称为刺激诱导的多能性获得(phenomenon 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STAP)。

            研究结果激起本身已长期存在的争议。多年来,很多科学家都报道他们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多能细 胞,例如来自明尼阿波里斯市明尼苏达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Catherine Verfaillie曾描述一种多潜能成体祖细胞。但其他人在重复这些实验结 果时存在较大难度。小保方晴子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的Charles Vacanti的组织工程学实验室,对Vacanti小组从活体分离、被认为具有多能 分化能力的细胞进行研究。但她对研究结果有着不同的解释:当机体细胞应对物理压力时,即可产生多能细胞。研究的另外一位共同作者Vacanti说:“本质上说,这些细胞是机体对损伤应答时产生的自然过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