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学佛那点事 -- 语迟

共:💬31 🌺1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复杂,重情,喜喜悲悲

      这是我看了之后的感受,恭喜君在路上,叹息君心不满足。

      一切都是随缘而来,缘是你求的,喜和悲是缘引来的。

      烦恼是个引子,促使你更深的摸索。

      做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你心为我心。

      有女有爱,有爱万事足,爱,修心齐家治国。

    • 家园 我从未学过佛,但我父亲生病的时候,

      我曾一遍遍抄写《心经》,我记得他去世的前几天,我在医院守着他,他的病房有阳台面山,梅雨季节。深夜,雨丝风片,我一个人坐在那,写《心经》,其实是很绝望很痛苦的时候,可是我的心的底层非常静,我当时在日记里写到,“人生此际,心如明镜”。那时也读《老子》,经常在脑海里浮现的一句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静曰复命。

    • 家园 可能还是未遇明师,

      深山宝藏,未遇导游,浅尝辄止,空手而归。

      我打坐昏沉的时候,护法也是猛推一掌、或一声爆响,让我警醒,专注正念。

      可惜了,唉。。。

      • 家园 佛,不是学的,而是悟的

        禅宗的佛,只需要悟,不需要学,强调学习,强调明师,反而离佛越来越远了。

        佛的真谛是空,空即是放的下,甚至无需放下。

        人生的一切都源自两大方面,一是放不放的下,二是拿不拿的起,人的精力总是有些的,要想拿的起,必须要放的下。

        放的下,是小成,所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无需放下,是大成,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俺看来,空不是目的,只是基础,空的目的是为了有,放的下,是为了拿的起,而无需放下,则是达到了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层次。无需放下的空,在俺看来就是活在当下,乐在其中,随遇而安,生生不息,其根本就是共同,内在的身心灵魂的共同,外在与家国,天地,宇宙实现共同,一切都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浑然天成,而又理所当然。

        一切皆空,普度众生,佛教只能实现前者,所谓普度众生,最终也成了一切皆空,因此,多是作为上层成功人士,自我调整的方法。

        只是一点见解。

        • 家园 空不是目的,只是基础

          说的很好,觉得很有感悟。

          但是呢,对有些类型的人,空也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目的。可能是因人应势而异吧。

          有部外国书,里面的一个观点是"神是变化"(GOD IS CHANGE),也有点意思。

    • 家园 还是跟人有关。

      比如,高山上有的人就遭受摧折就高处不胜寒,也有人风和日丽微风拂面。要看个人的德行,德行高的就只觉得那是微风,德行低些的就觉得那是狂风,其实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所谓德行也可以说成是否稳得住。

      聪明,容易见空,也容易抑郁,这是AB型的特点。对AB型而言,家庭或者子女确实可以有很大帮助,帮助稳定情绪。

      见地,还是跟人有关。

    • 家园 学佛三天佛在眼前学佛一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

      记得,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记得,《金刚经》,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

      记得,净空法师说,长时熏修,一门深入。

      记得,净空法师说,读过《无量寿经》3000遍之后,再行念佛。

      谢谢您的分享。

    • 家园 满则溢出

      一个不幸福的人不会带给别人幸福,一个没有信心的人不会带给别人信心……幸福、信心、希望、力量、喜悦、光明、施予付出等等所有心灵方面的东西都是遵循自己装满才能溢出的基本原则。

      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求科普),心情抑郁?我觉得真正的开悟者没有心情。反者道之动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矛盾是道的规律,明白了这个规律那么就不再有内心冲突纠结,所以没有困惑与抑郁。既然无我相无人相,现代医学术士编的这个词当然也不会再有,祝好。

    • 家园 说几句

      个人感觉,学佛以慈悲和智慧为本,神通和福报为末。

      你第一次读佛经,就有奇异的体验,可以算是殊胜的因缘。

      但是奇异的体验难以持久,即使能够长期存在,也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

      不要太执着于空,“不住无为,不尽有为”,才能够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成就众生。

      抑郁症是病,是可以治疗的,小崔的重度抑郁都治好了,虽然学佛对治疗抑郁症有帮助,但也不要放弃治疗,要是感觉不好,该吃药吃药,该看医生就要看医生。

      学佛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人生中的所有问题。这世界上既没有救世主,也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自己的幸福要自己去寻觅,这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

      通宝推:柴门夜归,
      • 家园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一切都要靠自己,国际歌唱得不错!

        佛经是一些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总结!可以从某种角度解除迷惑!

    • 家园 读佛经不是学佛,唉!

      自误误人啊

    • 家园 不敢说自己悟出了空

      我悟空的阶段是在学习阴阳五行的时候悟出来的。

      那个空的美妙,不是三维四维五维的,就是个空。

      人的所有魔障其实就是自己。

      佛道里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很大不同就是修炼精神力量,后世搞出了那么多的仪式和方法,混淆了视听。

      很多人搞不清修行的因果关系,举个例子,吃斋。修行的目的是在这一世把精神力量(灵魂)修到自己身体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修行的大致顺序是:肉体健康-修炼肉体-锻炼意志-修炼意识-。。。

      修行人大致在肉体健康的程度之后就会开始吃斋,因为荤食是大补阴气的(学中医的知道),修炼肉体之后都是要极力修行人的阳的部分,也就是灵魂意识,已经超越了那个“擅补阳者,阴中求阳”,那是修肉体的。很多人去信佛信道,一上来就直接吃斋,也不管肉体修行是否到了那个阶段,没有物质基础,事倍功半,离经叛道,越走越远。

      要求的“果”是精神修炼,是目的,结果却以外在的各种仪式把因果给混淆了。好比人家逃课的学生是因为早已学会,可不会的也跟着逃课,以为酷,实质差别太大。

      废话说了很多,毫无章法,是刚睡醒的呓语,不可当真。

      很早看语迟兄的文章就知道,迟兄是有悟性之人,非比寻常。

      还是那句话,不必在意别人的话语,能看懂的总能懂,不能懂的,说再多的废话也不可得。

    • 家园 这个偏于空了

      金刚经上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论。

      真空是“体”、假有是“相”;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并不是说理解为“都是假的”或者就是忍着(那样可能出问题)、而是体会到“不常在、无自性”,随缘而不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