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某人的SARS记忆点滴 -- 国林风

共:💬50 🌺5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4 消毒与防护

      前面说了,某人在的医院在省城还是不错的医院,不过碰到这么急这么凶险的传染病,尤其是开始谁也不知道如何保护才是有效的情况下,如何消毒和防护就成了一大难题。

      护士去了就抱怨,请了所谓有经验的外院护士长来指导,可是用什么消毒液、多大浓度、一天重复几遍都没什么依据,问急了就说她们也不知道。于是某人和小伙伴们下班从所谓的污染区到清洁区以及回到住处的时候迎接小伙伴的是浸泡了消毒液的地毯,到处迷漫着呛人的味道。几天下来,很多人嗓子都不适,其中不少人担心是SARS的前期症状,于是消毒措施又进一步加强了

      如何穿衣服在SARS中心变成了一个问题。某人最后见病人的时候至少戴了4层口罩,三层防护衣和5层手套(因为每换一个区域就要增减防护),所以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每次换区域,比如从办公室到病房就要花一定时间穿脱各种防护,另外就是行动非常不方便,一个个都象憨态可掬的北极熊。某ICU主任对这样的防护颇不以为然,认为只要N95戴的合适就够了,于是在某天她亲自转运病人到SARS中心的时候嫌她的部下穿防护衣太慢,从病房的另外一个门穿过来对着隔离门内已经在尽力加快速度的年轻人们破口大骂。年轻人一着急就想直接进去,被站在门口的督导死死拦住了。虽然事后证明那个ICU主任的防护做法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她参与了省城所有最重病人的治疗,最后还是生龙活虎的,但是某人认为当时防护做得过一些也是应该的,毕竟小伙伴们下班回到住处是脱了防护直接面对4-5倍人数的后勤人员,多做一些也能让他们安心。这里还是要对所有的后勤人员致敬,他们虽然充满了担心,但是并没有象避如蛇蝎一样躲避一线医生。

      某人曾经带着6层手套去做一个中心静脉穿刺(因为还要戴一个无菌手套保护病人),某人发誓那是她一辈子做过最难的穿刺,尤其是在准备东西阶段

    • 家园 3 夜宵、方便面和火腿肠

      某人在的医院还是一个不错的医院,SARS中心建的非常仓促,但是慢慢的条件也好了起来,尤其是某人被调到另外一个高端洋气上档次的SARS中心之后。不过不管怎么样,1个星期以后,半夜回到住处也能有热的夜宵吃了,比如饺子和馄饨。某人和小伙伴们很感激食堂师傅们,食堂师傅们纯朴的笑着说,这算什么,你们是在玩命啊!说得小伙伴们也很感动。比起之后回到医院体检时的一些文化人的冷言冷语和破口大骂,有时候某人也在想书应该是多读些呢、还是少读一些呢?

      SARS的治疗在一开始大家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无非就是激素加支持治疗。但是激素的量怎么掌握,开始谁也没有底。当时SFDA一开始的建议是大剂量冲击。某人上面的呼吸科和感染科大夫私下里觉得不妥,慢慢都改成小剂量了。可惜某人不是专科大夫,没有追访,不知道现在那些病人多少比例有相关后遗症的。

      饶是如此,激素治疗当时给病人带来最明显的问题就是饿。饿到什么程度呢?某人当学生的时候就被教育,那种饿的感觉就是从喉咙里伸出一只手去抓食物。很快某人当班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住院的病人饭是由食堂做的盒饭送进去的,饭量足够一个年轻成年人吃,但当时常常多做几分,因为经常有病人不够吃,会多要一份。因为送饭进去护士要加防护衣和口罩手套,很麻烦,渐渐的一些病人也不好意思了。于是某人当班的时候就接到这样的电话:能否再要一份饭?饭送过去了,过了20分钟,电话又来了,同一个年轻小伙子:能否送一箱方便面,饿得时候当点心吃?可以,这就联系。5分钟后,电话又来了,同一个年轻小伙子:不好意思,能否送方便面的时候顺带几包火腿肠?当场某人和某人的小伙伴们就笑喷了。当然,合理的要求被满足了。

    • 家园 2 预防针

      当时出发前要体检,要打所谓的保健针,还发了一堆中药。谁都不知道有没有用。某人在念大学的时候,同宿舍一个乙肝大三阳的,一个小三阳的,正常打闹吃喝,几年下来打了两次乙肝疫苗,居然连抗体也没有,那乙肝疫苗还怪疼的。某人在的那个医院传统上也不怎么迷信中医,中医科主任上课到最后的总结居然是希望同学们以后不要歧视中医。所以坚决不打针不吃药。

      故事来了。某人去了之后,科里考虑到SARS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所有人排了一个序,科里的人倒没有临阵逃脱的,不过有热心的、无所谓的,和有些担心的之分。到中期的时候轮到一个特热心的哥们儿,结果打了保健针一体检,转氨酶高了一倍。只好让排在后面的那个有些担心的人去了。由于SARS很快结束了,所以有些担心的那个哥们儿变成了站最后一班岗的,还闹了不少笑话。这是后话了。

      到了2005年,某人短期去一个专科医院,一天早上,主刀大夫进来,显得特别沮丧,一问才知道,那天他的病人是生产那个保健针公司老总的老爹,那个老总和主刀大夫同龄,因为SARS突然就有了2000万以上的身家。主刀大夫在业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年轻新锐了,可是人比人气死人啊。主刀大夫一瞬间觉得之前的人生白过了,在手术间长须短叹了一番,下定决心不让儿子再读医。

    • 家园 1、装修

      10年前的今天,SARS已然烟消云散,传说中的中国经济崩溃并没有发生,一度积极的全民锻炼随着威胁的消失和炎热的夏天也逐渐冷却了。某人在10月的最后几天正在为新房的装修购买最后的几件小玩意而奔波于某大城市的东南和西北角。公车上关于某人职业的话题早已从SARS时白衣天使华丽转身,此时此刻,一位安利的大娘直言不讳的以白衣天狼相称。

      时间回到3-4月间,某人正在积极准备装修郊区城乡结合部的新房,因为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话说当年离医院近的房子每平米均价是月工资的3倍还多,现在工资涨了,价格比例还比那会儿要悬殊了。那会儿有一哥们儿私下里用了正规装修公司的装修队,觉得不错,极力推荐给某人,某人觉得正规公司正规合同有保障,在市场上泡了好久,东挑西拣选了一个看上去靠谱的公司和设计师,结果最后带过来的装修工长居然就是某人哥们儿用的那个。结果时间耽误了一个多月,还是回到了原点。

      某人记得清清楚楚,4月27号,小区交了装修押金,准备开始人生第一项大工程,4月28日,省城一纸令下,全市装修暂停。这一停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正在懊丧中,4月28日,主任找到某人,面带踌躇的说,院里要抽调一些人去南部建一个SARS抢救中心,科里决定某人比较合适,说完发现某人没有丝毫的犹豫,说没问题。

      多年以后主任还很感慨,说某人颇有大无畏的精神。某人偷偷的想,其实当时不过初生牛犊罢了,加上每次路过急诊的时候看到坚守岗位的保安也不过戴一个普通口罩,心想到时多带几个不就行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