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从薄熙来和徐明的对话谈谈现在的官场文化 -- 汴梁牛二

共:💬157 🌺1367 🌵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提供他的报道链接比较好

                      你提供他的报道链接比较好——

                      他从改革开放的时候就开始干了 [ fingerlake ] 于:2015-12-15 22:16:26 复:4167396

                      最初是靠倒国库券获得第一桶金,那时我们那里都是摊派国库券,一些地方老百姓不买官员就雇人打他们,直到老百姓同意买才停手。当时老百姓都认为政府到时会赖账,都是很快转手,我大伯和大哥靠祖上的一批黄金(文革时期冒死藏出来的)以及借的钱低价吃进国库券,可以说是赚翻了。据我大哥讲,改革开放某一个时期似乎存款利率超过50%,那笔钱再次大幅增值。

                      后来就做海鲜加工,服装,汽车修配,超市等等,房地产起飞的时候凭着一把砍刀打跑了所有竞争者最后包到了一个大工程,再次狂赚。他还抢到了一大片地盖了很多厂房,一般一个厂房一年的租金是一百万,你算算这是多大的利润?我曾经看到他的一个账户上有三亿多,这只是其中一个而已,我说十几亿应该还是靠谱的

    • 家园 看来徐明与薄家是血浓于水的关系

      换个角度说,徐明见到的也许不止于薄这一层,还有薄上面的老大等等,因此徐明出庭时信心应该是很足的。

      但是最后徐明还是要赔上性命。

    • 家园 这不仅是现在的官场文化

      而是从古至今,贯通中外,所有官场都流行的文化,做官往上爬,这个常识没有是浪费自己与别人的时间。做生意需要打通关节,这个狐假虎威的本事没有,在江湖上怎么混。

      当然,广东移动的技术部门对官场文化也能这么娴熟,看到有领导听了15分钟就决定同流合污,这才是问题。

      因为技术本身与官场文化是油水不相容的,这点分不清的话,技术上能有什么进步也就可想而知了。

      通宝推:唐门凤去,
      • 家园 唉,一看你肯定是在国外或者外企混的,不知道国企情形

        国企内部是没法单凭技术混的,想干事业需要官位,想涨工资需要官位

        单靠技术,你就一直是一个平头工程师,有事的时候可以叫你一声“专家”,其他时候你啥也不是

    • 家园 这是一种默契。说薄没有利用手中权利给徐明好处,不可能。否

      则,他争天下的钱袋子从哪里来?

      徐明不可能只靠这种浅层次的交往去威慑其他官员为自己挣好处。像他们这种巨商大贾,一个项目几亿几十亿,没有薄的仲裁,哪个官员会轻易给他徐明?想拿下这项目的人,又何止徐明一人而已,最后的生杀大权操之在薄。

    • 家园 奖励来了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楼主做了20年企业,还不知道“圈阅”是什么意思

      楼主说:在政府官员这块,对这一行当也驾轻就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所谓“圈阅”。这件事画个圈表示我知道了,我不说支持,也不说反对

      -------------------

      这种看法太可笑了。对于同级或者下级发来的请示报告之类的,圈阅实际上表示“同意”,即这个文件“我”看过了,可以照办。 如果是上级发下来的文件,圈阅表示“已阅”,这份上级文件“我”已经读过,“我”知道了。

      如果照楼主的说法,圈阅表示:不同意不反对,用 脚后跟 思考 笨想,也知道这将造成正常的办公流程被瘫痪。例如,某区县要办一件政策边缘的很复杂的事(比如说企业改制MBO吧),给市委常委们发来一份请示报告,市委常委们按照公文流转逐人都在自己名字上画圈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事是可以办了;还是就这么悬在这里,存而不论了? 这不是显而易见嘛

      毛泽东后期,要求所有“中发”的中央文件,必须他圈阅以后才能正式颁布。

      网上搜到一篇文章:《废止圈阅如何》

      ---------------------------------

      一直对圈阅(我说的是只画一个圈圈而连大名也懒得签上一个的行为)这个玩艺儿耿耿于怀,存有腹诽。总想这么对待神圣的文件,总是欠妥,有时,其“态度”几同儿戏。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考试交卷或平时做一份作业,都知道要一丝不苟地签上自己的大名,我们的官员面对这一份份极其重要的、人命关天的文件,甭管是宏观指导类的,还是具体举措类的,就那么漫不经心地画一个圆圈,这能代表什么?也许不是漫不经心,而是极其认真,但圆圈就是圆圈,再圆又能代表什么?自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也曾画过圆圈,也曾努力想画个圆而又圆的圆圈,但终不能救自己一条小命。阿Q是大字不识一个文盲呵!他以圈代名,情有可原,我们今日的干部、官员,起码都是大专以上的水平了吧?为什么还用这原始至极的圈阅。

        手头无资料。猜想这圈阅系自封建时代沿袭而来。上至皇帝,下至官吏,大权在握,煊赫无比,加之封建时期的固有的回避制度,于是,圈阅自然出现。你看人家几多威风,一“圈”而决大事。以上都是我的臆测,系从我们官场上的圈阅不辍联想出来的。如有不对,请予批评指正。

        圈阅,很有“权威”,很“牛”,很省事,但其弊端又显而易见。最明显的毛病,是这圈的真伪难以认定。签字有笔迹可辩,现代字迹学已予证实;盖章有章子的法律效力;按手印更是一锤定音,“基因”烙印会明确证实身份。唯有这个圈,不好说。比如,若秘书李真在书记程维高的名字上画个圈,圈阅一下,谁能看得出来?我想,即是调动最现代的侦破手段,可能也是桀犬吠日,无从下口。既然如此,既然连圆圈的真伪都无法认定,这个圈阅不废除作甚?!

        这还只是表面。更深的意义在于,这圈阅,又恰恰是干扰民主集中制,以一个人的决定取代正常的议事制度的一个“圈套”。我们党早有明文规定,重大问题要集中讨论研究,要集体议事,然后付诸表决。这种形式,可以将问题摆到桌面上来,有话公开说,有意见说在明处,并且,应当形成会议纪要,以示严肃性,以对历史负责。而圈阅恰恰有意无意地省却了这些程序,甚至将严肃的问题“戏剧化”了。有的,则是一锤定音的“圈套”:主要负责人签好主要意见,然后“请”张三李四人等相关负责人圈阅。定了的调子,有时就是定了的套子。于是,张三李四人等便照圈不误,至于阅没阅,真的不晓得。

        深圳市委组织部最近强调重大问题拍板,必须遵守《深圳市市管单位领导集体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而对“个人决定、传阅会签、个别征求意见”亮起红灯。我说,这是抓民主集中制抓到了点子上,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也告诉人们:圈阅,此路不通。我以为,不妨总结推广。

        当然,我们反对的圈阅,是只圈不阅,只圈不示,徒有形式。客观而言,在有关文件上画个圈后,再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提出负责任的意见并郑重签上自己的大名的“圈阅”,当应不在废止之列。

      -------------------------------------------------

      这典型是“皇帝砍柴用金斧子”。 不说中央领导,就是个市委常委,每天要看的文件得有多少。每份都写上“已阅。某某某。年月日”“同意。某某某。年月日”,有这个必要吗? 古代皇帝、大臣怎么办?皇帝有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为拟朱批、代为批阅奏折;内阁大臣也有专门僚属做这种事。而毛泽东发明的圈阅制度,本质上是不允许秘书代为阅读、代为签字的,必须是当事人亲自阅读、亲手动笔。【除非当事人因为极特殊情况,如正患着眼疾、或者手不能动了】

      通宝推:庄汀,
      • 家园 圈阅主要用于上级来文平级发文

        在一个单位中,上级来文都是按条线的,也就是执行部门只是单位中的某一个部门,那么其他部门的领导如果没有圈阅制度,就看不到文件.而这些文件他们又不需要执行,只需要知道就行,所以圈阅只代表知道了.平级发文同理.

        而毛的必须他圈阅才可发文的规定实际上就是收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