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10):定向外债 -- 本嘉明

共:💬31 🌺196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风兄你说得非常好

                        有些领域你比我内行,足以为我师。

                        目前的发帖流程,会把你的帖子押后一天,我虽然已经看到了你的新帖,却没有办法马上替你推出来,着急也没用。

                        其实你说的,只要借内债即可(昨天发文可以股权投资城铁即是最佳注脚)。但是地方政府发债受到严格限制,目前只有上海,浙江经过审核可以发一点点,行为机制造成道德风险无限大,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更不上,监管不行等等

                        “可以股权投资城铁”,这是我在谈“三铁”的时候就建议的,股权下放,地方自营自管。

                        发“对外迷你企业债”,目前不是为了增加可用资金,而是试走新路,就像当年上交所的“老八股”那样,先搞几个项目,每项发5000万美元企业债,分成10000份,每份债券5000美元,在工行/中行驻外支行里销售。这几个出台后,全周期地运营,后面暂时不再发新项目。“老八债”搞个5年,以观后效。

                        根本办法在财税体制的改革,目前的分税制不能再维持了,需要升级更新版本了。

                        49后体制制度,最大的问题是激励和信息不对称,毛时代成本极高呈递增态,有利的就是什么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具体某一方面的有效率,不过整体加权后最后是宏观长期无效率。实行这种体制制度是以摧毁产权和民间自治为代价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宽容的问题。民科的表述,大多数是雷人的,无厘头的,但仍然要容许,仍然要鼓励。首先,头脑风暴,说不定引出好点子,跳出框框;其次,你让他说了,他就爽了,舒服了。

                        但目前的趋势,是相反的,中美都追求“大数据库笼罩下的(对内部社会)严密控制”,两家几乎在赛跑,看谁先达阵。西方高度成熟的“市民自治社会”会因此而被侵蚀,中国正在发育的“市民自治社会”会因此走歪,毕竟面对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你只好,是吧?

                        对全人类而言,数字版<1984>,扑面而来。

                      • 家园 多谢风兄指教

                        正在反省中。

                        这里我们在说两个问题。

                        一,既然“莱曼”当年可以发“迷你债”,对香港小市民兜售,那么中国的“三峡总公司”为什么不可以发“迷你债”,3000美元一份?卖水电的现金流收入铁铁的,怕啥?

                        二,民科说话,不一定要句句有水准的。加拿大有三个主要政党,能夺到足够议席而执政的,是右派“保守党”和中偏左“自由党”。第三大党,更左的“新民主党”是基本毫无希望“篡权”的,而且因为党纲偏向“极左”,又没有执政经验,很多时候在国会上窜下跳,讲的都是歪理,执政党尤其是保守党,往往皮厚一点不睬他们。但你要说“新民主党”看看抢猪油无望,愤而解散,或者同“自由党”合并算了,那我们选民也不答应。

                        自由,有时候就是看着乱,看着不整齐,看着纯添堵。人材全部考进体制了,这国家可能就危险了。

                        • 家园 小本我们随便聊聊,严肃客气反倒不好

                          上贴故意为之,试一试,看来兄弟不简单,可以多交流探讨。

                          第一个问题,中国不缺资本,国家信用借外债宏观上无意义,就是个结构问题,现有制度和约束不支持,也不能搞什么特区,利率汇率资本项要动就是一起动,因为钱和人一样是会活动的。借这种债而且很不经济。

                          其实你说的,只要借内债即可(昨天发文可以股权投资城铁即是最佳注脚)。但是地方政府发债受到严格限制,目前只有上海,浙江经过审核可以发一点点,行为机制造成道德风险无限大,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更不上,监管不行等等。债券市场是提倡的,需要债券市场足够大倒逼利率市场化,企业债受到鼓励。

                          我前面几贴,都提到过,再细看看。

                          你的建议隐含的对地方政府财力的担心,目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发债不是根本办法,只是一个补充手段,条件成熟会一点点放松。根本办法在财税体制的改革,目前的分税制不能再维持了,需要升级更新版本了。我的看法是中央会逐步蚕食营业税各个子内容,乃至建筑税,把预算外纳入预算内,规范税制,重新调整税种,然后调整分配比例,增大地方财力,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中央对地方的激励机制,进而影响行为,可以有效缓解现在表现得痼疾,例房地产。

                          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49后体制制度,最大的问题是激励和信息不对称,毛时代还要加上决策者水平极差流氓做派,所以成本极高呈递增态,有利的就是什么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具体某一方面的有效率,不过整体加权后最后是宏观长期无效率。实行这种体制制度是以摧毁产权和民间自治为代价的。近30年解决激励问题,信息不对称无解,所以要搞什么领导干部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台天天讲,英美社会高度自治,信息对称程度很好,所以不会有类似女人月事似的运动。成本很高,信息不足,所以各级决策者需要高人牛人来协助提高决策质量,不得已为之,目前中国的情况决定需要这样,还需要各种决策人是道德模范,中央台天天焦裕禄。10万中央大脑水平无需担心道德水平不知道,千万地方水平层次不齐令人忧虑特别是利益导向道德滑坡。最终条件成熟还是要走向市民社会自治社会,这个题目交织其他讨论起来无底了,打住。

                          随手写了些看法,很不严谨,不要在意。

    • 家园 中国的储蓄率支撑中国的投资有余。关键是价格灵活。

      资产市场的刚性和商品市场的刚性都不好。

      • 家园 有魄力的大国来安排投资,一定要从外部世界借力

        怕他个娘,该打出去的打出去,该放进来的放进来。

        (1)

        一借力,会有很多经济效益以外的收获。

        首先是拓宽自己的眼界,避免故步自封。哪怕自己的钱多得用不完,也要故意把一部分本钱投到外界,腾出国内的空档给人家来投。这样,跑出去赚钱,辛苦是辛苦一点,但大开眼界。而外部投资进来,必然带来新想法新做法,即便不如你的既有体制好,了解一下也好。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是非常小农非常浅薄的想法。日本在1980年代的失误,很大程度就是由于封闭,封闭后既无法稀释国内累积的独特性问题,危机爆发时又无法突破思想局限去寻找对策。

        其次是收拢外部人心,得道多助。任何民族的思想,都有局限性,视界有盲点,比如中国人不大理解信教是怎么回事。大家混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了解得多,双方就既不会自卑也不至于自傲,不容易因误会而冲突。以后有人刻意妖魔化中国,就会有很多人跑出来说:中国人我了解啊,做人不是那么回事儿啊,经济也不会崩溃啊。

        第三是通过同外部智慧的“头脑激荡”,大到找到新的增长点,小到充实人生。

        第四,对外部世界有足够的渗入,遇事就多了很多门路。见过世面交友广阔的人,都是遇事不慌的,总有办法嘛。

        (2)

        怎么叫“中国经济撞墙”了?

        这不是指中国的外贸急速萎缩。

        首先,中国外贸再怎么萎缩,总量仍然是很大的,足够养活几个中小国家了。

        其次,由于西方各国是民主轮替执政,执政党有迫在眉睫的“执政合法性”问题,人民群众用不上价廉物美的中国货,要踢你屁股的。同时,“全球生产要素布局”是个庞大的既成体系,要撼动,肯定比中国反腐要难。

        所以,世界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会跌破高峰时的50%,就是说,原来是年年丰收,现在是一年大年,一年小年------基本稳住了,一下子也不会急升急降了。

        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家业虽大,都是死死的“不动产”,现金流急剧萎缩。

        所以,更应该“引密西西比入黄”,要旱,不能旱着咱们,肉先烂到这口锅里。第二,就是小心地投资,别胡花。第三,公务员队伍要动一动了,要么裁员,要么减薪,不然开销太大,负担不起。

        通宝推:海峰,
        • 家园 如果实际资源借不到力,金融借力意义不大。

          无非是钱转一圈回来了,在中国贸易没有逆差时,金融借力没有总量上的意义。实际资源借力,就是别人不搞基建,腾出的资源中国来用。

          • 家园 金融也是要借力的

            没听说过当年的“三角债”吗?

            美国以本国的市场准入为筹码,压制中国一定要买美国国债。而中国把外贸出口挣得的美元,通过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经过金融系统分散到美国民间。美国民间的企业和私人聚集起这些资本后,有些人就到中国投资设立三资企业赢利。

            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借用这些资本。以前欢迎美国企业来中国开厂,是需要他们的技术,管理,设备和市场。现在,中国人除了美国市场,其它自己都能搞定,何必把管理权(也就是盈利的大头)让给美国人?借你的资金就可以了。

            这样一循环,美元又回到中国,为中国所用,冲销了中国购买巨额美债的一部分风险。你美国一旦赖账,连锁反应就是中国的企业不得不赖账。

            如果美国人认定这是个套,坚决不买中国的企业债,那就卖给中东和欧洲好了,中国企业坚持信用,年年本息照付,让石油美元有个好归宿,馋死美国的资本家。

            • 家园 三角债的背景不一样,是实际资源缺口。

              而引进外资的同时保持贸易顺差,总体上不过是给了外国金融资本一个套利机会而已。

    • 家园 吸收国际资本

      发行外债,这可是比货币互换更进了一步,直接奔着储备货币去的。美国会同意吗?

      • 家园 你说得对

        以色列的国债,在加拿大境内自由销售,犹太社区的长老们落力推销。

        如果两国签订投资协议的话,根据对等原则,假设中国的“A省铁路债一期”可以分割为5000加元一份,在驻加拿大的“中国银行”网点销售,那么加拿大的企业债(比如油砂公司债)也可以在华销售。

        美国不允许,不等于其他国家也不允许。如果“A省铁路债一期”在瑞士卢森堡推销呢?那里的银行可聚集了全世界的避税资金啊。

    • 家园 本大好想法,但你的方案有问题

      先讲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你的贷款实际上是interest guaranteed bond with unexpirng extension option. ,hard to price, hard to manage risk, and the loser in this reansaction is C, the oil money.

      • 家园 你说得很对

        我这里是提一个思路,供内行们批评。

        一般各国对外发行的国债,是一个大筐,盘子大手续复杂,还款期限可能长到30年,只有专业金融渠道可以承销,买卖市场都只有小众参与。

        而企业债不同,可以多项目,每个项目明确单一,每个盘子规模小期限灵活,发行商和承销商的资质可以大大降低门槛,从而绕过国际金融大鳄,切割为“迷你债”直接面向散户。

        但企业债风险要大得多。投资者买企业债追求较高的收益,就必然要承受较大的风险,C基金也好,其他散户也好,要有这个心理准备。B银团承诺确保“基准收益率”,是给投资者的“额外福利”,使“中国A省铁路债一期”能在众多债券里脱颖而出,销得动。至于C基金要求怎样的收益率,这要坐下谈判。如果有几个C基金来抢盘子,那利息自然就好谈了。

        A省铁路项目公司,借了80亿企业债,开工一条160亿的铁路线(交通部出另一半),将来一时还不出本金,还真是可能的。但B银团有财政部撑腰,捏得住A省,自然敢于放贷给A省铁路项目公司,除非"A省铁路项目公司"申请破产了。况且B只需要每年贷出3.2亿RMB(4%的利息),银团的压力并不大,除非A省不存在了,不然就算等100年你还得还给我,大家在中国这一口锅里吃饭嘛,谁跑得了?

        所以,这个债券,是彻底的企业债,只是中国主动追赠给投资者一道“免费保险”,而且这道“保险”不一定体现在经济补偿,也可以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和政治补偿,战略合作关系嘛------这要看投资者偏好什么。其他的细节,双方仍然按企业债的国际惯例来处理。

        能这样做的基础条件,不是无原则地献媚于国外投资人,而是因为严格筛选优秀的投资项目,比如铁路/污染治理/市政基建翻新(即“新4万亿”),不要想这项目暴利,但有稳健长期的合理回报,甚至有政府(强制)税费背景,确保不死。这样一批精选项目,放在中国经济的大盘子里,算是九牛一毛,怕什么呢?

        但中国人不怕,不等于外国投资者不怕,人生地不熟嘛。所以就给他们一颗定心丸,于是皆大欢喜。

        中国最大的劣势,就是“官商一家”,那就转化为优势,赤裸裸地捆绑到企业债销售手段上好了。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唱空恶浪滔天的关键时刻,本大客串政委了

      这叫不让浮云遮望眼

    • 家园 啊哈, 本大好。

      有日子不见了, 赶紧来请个安。

      • 家园 大家好大家好

        我以后会来得少些了。

        我说的“中国能渡过目前的难关”,同陈经的神级乐观,还是不同的。我认为问题确实严重,但还有回旋余地。真的回旋不过,也只好“人生豪迈,从头再来”,大丈夫总不能长吁短叹,坐以待毙,若小女子状。

        拿我的这个假设案例来说,借80亿人民币,一年的5%利息是4亿,就是说,A省每多付4亿利息,就意味着这条铁路提前1年启用,这一年里产生的效益,何止4个亿?

        而另一彼岸,为什么加拿大的国债仅有1%的收益率,居然还卖得出去?因为在加拿大,银行活期存款几乎是零利息。有些企业和个人拥有一笔资金,暂时不用又不能涉险投机,那么买国债总好过躺在银行帐户里毫无收益。国债收益率虽低,几乎没有风险,跟存活期差不多。

        这些资金,能够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所用,草船借箭,用别国的资金,提前完成一批必要的基础建设,等中国的人口拐点一来,就不必再大兴土木解决就业压力了。把未来的钱挪到今天,用于有节制的建设,还是可以考虑的。而国外的投资人,尤其是散户,也会欢迎,因为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投资收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